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网络凭借信息技术爆炸极大普及与覆盖的时代背景之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网上信息流与网下人流不断交互、强化,使得舆情在网络渠道的生发、传播过程中更具隐蔽性、突发性。网络舆情反应并不断重塑着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传统舆论场效力失范使得主流价值取向选择日益衰微,高校学生思想异质化严重。此种情景中分析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现状、解析高校网络舆情形成机理、探析高校网络舆情效用路径与规律,藉此基础,针对性指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困境具象并提出对策力。这是信息时代推动和谐校园建设,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意识形态走向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 高校 网络舆情 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2016C249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117
目前,我国高校在对待舆情风险管理工作上普遍存在重事后危机应对,轻事前预警与管理不到位的缺陷。
网络舆情是近年来学术界的高频热词,但纵观国内外,关于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尚处探索阶段,网络舆情风险的破坏力指数与现实应对管理指数极为不对称。专门针对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以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为研究入手,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管理机制,具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曾润喜认为,目前高校网路舆情的制导情状为:网络舆情响应速度缓慢、舆情管理机构臃肿、舆情管理投入少等问题;强调建立“三二一”舆情管理工作体系,以预防和及时干预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尚俊杰等人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并以此提出针对性的高校网络舆情控制和引导策略和方法。徐依成认为,在舆情信息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上,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多样化、多维话化、复杂化、即时化的演化态势;高校舆情管理工作以网络舆情发展、传播与演化规律为基准,主动积极建立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一、 高校网络舆情特点
(一)高校网络舆情主体
本文研究高校舆情传播主体界定为高校学生。作为刚走出应试教育获得大量自由支配之间与便利信息通讯技术、工具的聚合群体,高校学生对自我表达与舆情关注有着更高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他们希望能够第一时间进行信息的分享、传播与重构。他们即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又是舆情传播的主要推手。故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承载者具有被动接受与主动重构信息的二重属性。
(二)意见领袖
根据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园网络舆情传播过程和消解中,参与到舆情讨论并进行舆情互动的学生数量远远低于舆情关注人数,也就是大部分高校学生对网络舆情持观望态度。高校网络舆情主要集中于与学生或学校自身利益、未来利益、环境利益相关事件,集中引导舆情产生和推进的是“意见领袖”。绝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网络舆情传播过程是由“意见领袖”引发的,切易于被“意见领袖”主导发展趋势。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应注重“意见领袖”的设置与引导。
(三)高校网络舆的可燃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发展看似存在于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之内,但在网络信息背景下,作为新青年的主体与信息技术使用的主力军,信息的传播已打破校园与校园、校园与社会之间的壁垒,無障碍式流通、发酵、重构、扩散。如果舆情事件率先爆发在高校,相反会由于校园的相对封闭与空间狭小而快速弥漫不可逆转,能在最短的时间通过线上传播与线下交互使得舆情获得最大程度扩散与普及。然后从高校为舆情发展依托向整个社会播撒。由于高校的社会地位与职责,高校网络舆情较之社会舆情具有跟高关注度与敏感性,因此高校网络舆情有助推和降低社会舆情力度的附属功能。
(四)高校网络舆情内容的多面性与交互性
高校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载体,由于生活与学习都在高校内,所以舆情内容不单单集中在热点事件与相关社会舆情,家事、国事、天下事具有无限交互可能。彼此关联彼此生发,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发展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与不可预知性。
二、 高校网络舆情应对
(一)提高高校网络舆情预警能力
信息技术的人性化普及使得高校学生人人都可以兼为网络舆情参与者、创造者、传播者、助推者、重构者、终结者。由于学生的思维、性格、情绪的个体差异与网络舆情对其影响的不可预估性,就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难以生根或精准落脚。
因此,作为高校,当前如此复杂的网络环境下,首先要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的预警能力,做到及时发现、理性面对、正确引导、规范管理,不给网络舆情任何自我膨胀与发酵的时空自由。将学生人数、专业、思想动态及兴趣爱好都列入可变性参考指标中。其次,对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实施动态实时全程监测管理。并注重分散数据的整合与统计分析,以期达到舆情预警的效力。例如监测收集分布在媒体、微博、论坛、博客、贴吧、微信等平台的新闻报道、媒体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同时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研判,找到引发舆情危机的节点,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处置策略,已达到最大化高校舆情危机处置效果。
(二)网络舆情的及时响应与公信力重建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突发事件的产生到舆情发酵与畸变式爆发式传播的主要原因在与官方权威机构的反应迟滞与信息不透明不对称。面对突发事件,信息受众首选依旧是权威机构的信息发布,一旦出现阻滞,网络舆情形成之后没有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与权威信息发布,将会形成公众的猜疑心理,经过发酵与传播变异之后甚至会导致群体心理紧张与恐慌,此时官方媒体再做出反应时也很难显示或彰显其公信力与管控力,导致公众对官方所作所为产生不信任。
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在高校产生时,高效内部应有专门负责舆情管理部门根据事件真相组织高效权威机构或者领导,对高校师生进行及时充分的信息沟通与信息解读,给高校师生第一时间的信息全貌以期能够有力应道突发舆情事件的发展走向与厘清脉络。如果高校官方及主流媒体面对学生对真相的期待有稍加迟缓或犹豫不决,不能给学生一个正确、满意的回答时,学生作为单纯的舆情接受体与传播体这样的二元舆情身份会导致舆情的下一轮变异传播与紧张气氛加剧。 因此,组建高校网络舆情的专门管理机构是必须的。这样当舆情产生之后,高校才能有力应对并合理就解决,而不至于面对突发网络舆情的迅捷性及同时呈几何级增长的破坏力指数时束手无策和互相推诿责任,最终导致不可逆转的舆情事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构运行时要端正工作态度,不以高一等的管理者身份对学生舆情表达与传播粗暴职责和蛮横管理,而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循循善诱的加以无形引导与示范。
(三)“意见领袖”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带来的权威消解,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与集中越来越向学生阶层靠拢,“意见领袖”的产生往往不再局限于高校管理层与学生干部圈,舆情的垄断式管理已不再可能。“意见领袖”如果快于高校只能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作出对舆情的解读判断与合理分析,将会取得舆情导向的先机,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权力的脱离与分散。高校学生“意见领袖”取得舆情话语权之后,看似人单力薄,但是由于其“学生”非“权威”身份,更易于获得同为学生且数量庞大的同阶层学生意见认可,从而作为“意见领袖”聚集和引导众意,产生巨大链式反应,从而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力甚至是破坏力。
因此,高校在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过程之中,要善于利用现代化传播载体的信息覆盖率与传播速度,第一时间及时准确的发布舆情相关信息,澄清事实,维护自身公众影响力与公信力的同时,获得高校网络舆情受众的理解与支持。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要善于借助媒体,有针对性地引导、疏导、劝导,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形成共识。同时,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舆论上的“意见领袖”,在高校在校生中发掘、选拔并培训一批思想进步、政治立场过硬、逻辑思维严谨、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让这批学生在舆情事件中发声,形成引导网络舆情朝正确发展走向去的一股强大力量,为主流言论发声、为权威公信力的维护献力。藉此,将线下“意见领袖”的意见散播与线上“意见领袖”按立场发声的二元舆情引领方式结合使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将网络舆情事件及时拉至不可控的发展趋势。
(四)重视校园媒体建设,降低网络舆情危机风险
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兴媒体最为普遍、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朋友圈、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上,高校主流媒体和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已不再是他们的权威中心。主流正确三观的缺位,导致少数学生因为猎奇或为获得关注等诸多非稳定心态,进行信息的捏造、再加工与保存,导致舆情传播的不可控系数增加,个人既是网络舆情事件中的不安定与不可控因子。为此,高校必须建立为自己与正确价值取向的权威信息管理与发布机构,同时对该机构进行严格管理与实时监督,最大限度在网络舆情事件中争取学生受众,掌握信息管理与舆情引导的主动权与突发事件管理与控制的话语权。
为此,高校各个院系与管理部门应该联动起来进行高校网络舆情协同式管理:督导员班主任等学生主要管理者要随时调查把握学生的思想发展动向,对学生关心、与学生相关的事情能够随时采取有效管理与应对,并时刻保持学生舆情的第一手采集能力。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要密切重视教学、后勤、就业等一系列学生关注的事情,积极进行正面报道。通过一定数量的正面报道,产生思想引导的积极效应,以此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学校的决策部署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关心学校建设发展的大事上,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做有损于学校形象的事情,降低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发生风险。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是一項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及未来社会主义人才思想方向的重大工作,高校、社会、政府必须重视并积极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石新宇.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辽宁大学.2015.
关键词 高校 网络舆情 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2016C249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117
目前,我国高校在对待舆情风险管理工作上普遍存在重事后危机应对,轻事前预警与管理不到位的缺陷。
网络舆情是近年来学术界的高频热词,但纵观国内外,关于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尚处探索阶段,网络舆情风险的破坏力指数与现实应对管理指数极为不对称。专门针对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以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为研究入手,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管理机制,具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曾润喜认为,目前高校网路舆情的制导情状为:网络舆情响应速度缓慢、舆情管理机构臃肿、舆情管理投入少等问题;强调建立“三二一”舆情管理工作体系,以预防和及时干预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尚俊杰等人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并以此提出针对性的高校网络舆情控制和引导策略和方法。徐依成认为,在舆情信息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上,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多样化、多维话化、复杂化、即时化的演化态势;高校舆情管理工作以网络舆情发展、传播与演化规律为基准,主动积极建立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一、 高校网络舆情特点
(一)高校网络舆情主体
本文研究高校舆情传播主体界定为高校学生。作为刚走出应试教育获得大量自由支配之间与便利信息通讯技术、工具的聚合群体,高校学生对自我表达与舆情关注有着更高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他们希望能够第一时间进行信息的分享、传播与重构。他们即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又是舆情传播的主要推手。故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承载者具有被动接受与主动重构信息的二重属性。
(二)意见领袖
根据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园网络舆情传播过程和消解中,参与到舆情讨论并进行舆情互动的学生数量远远低于舆情关注人数,也就是大部分高校学生对网络舆情持观望态度。高校网络舆情主要集中于与学生或学校自身利益、未来利益、环境利益相关事件,集中引导舆情产生和推进的是“意见领袖”。绝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网络舆情传播过程是由“意见领袖”引发的,切易于被“意见领袖”主导发展趋势。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应注重“意见领袖”的设置与引导。
(三)高校网络舆的可燃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发展看似存在于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之内,但在网络信息背景下,作为新青年的主体与信息技术使用的主力军,信息的传播已打破校园与校园、校园与社会之间的壁垒,無障碍式流通、发酵、重构、扩散。如果舆情事件率先爆发在高校,相反会由于校园的相对封闭与空间狭小而快速弥漫不可逆转,能在最短的时间通过线上传播与线下交互使得舆情获得最大程度扩散与普及。然后从高校为舆情发展依托向整个社会播撒。由于高校的社会地位与职责,高校网络舆情较之社会舆情具有跟高关注度与敏感性,因此高校网络舆情有助推和降低社会舆情力度的附属功能。
(四)高校网络舆情内容的多面性与交互性
高校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载体,由于生活与学习都在高校内,所以舆情内容不单单集中在热点事件与相关社会舆情,家事、国事、天下事具有无限交互可能。彼此关联彼此生发,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发展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与不可预知性。
二、 高校网络舆情应对
(一)提高高校网络舆情预警能力
信息技术的人性化普及使得高校学生人人都可以兼为网络舆情参与者、创造者、传播者、助推者、重构者、终结者。由于学生的思维、性格、情绪的个体差异与网络舆情对其影响的不可预估性,就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难以生根或精准落脚。
因此,作为高校,当前如此复杂的网络环境下,首先要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的预警能力,做到及时发现、理性面对、正确引导、规范管理,不给网络舆情任何自我膨胀与发酵的时空自由。将学生人数、专业、思想动态及兴趣爱好都列入可变性参考指标中。其次,对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实施动态实时全程监测管理。并注重分散数据的整合与统计分析,以期达到舆情预警的效力。例如监测收集分布在媒体、微博、论坛、博客、贴吧、微信等平台的新闻报道、媒体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同时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研判,找到引发舆情危机的节点,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处置策略,已达到最大化高校舆情危机处置效果。
(二)网络舆情的及时响应与公信力重建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突发事件的产生到舆情发酵与畸变式爆发式传播的主要原因在与官方权威机构的反应迟滞与信息不透明不对称。面对突发事件,信息受众首选依旧是权威机构的信息发布,一旦出现阻滞,网络舆情形成之后没有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与权威信息发布,将会形成公众的猜疑心理,经过发酵与传播变异之后甚至会导致群体心理紧张与恐慌,此时官方媒体再做出反应时也很难显示或彰显其公信力与管控力,导致公众对官方所作所为产生不信任。
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在高校产生时,高效内部应有专门负责舆情管理部门根据事件真相组织高效权威机构或者领导,对高校师生进行及时充分的信息沟通与信息解读,给高校师生第一时间的信息全貌以期能够有力应道突发舆情事件的发展走向与厘清脉络。如果高校官方及主流媒体面对学生对真相的期待有稍加迟缓或犹豫不决,不能给学生一个正确、满意的回答时,学生作为单纯的舆情接受体与传播体这样的二元舆情身份会导致舆情的下一轮变异传播与紧张气氛加剧。 因此,组建高校网络舆情的专门管理机构是必须的。这样当舆情产生之后,高校才能有力应对并合理就解决,而不至于面对突发网络舆情的迅捷性及同时呈几何级增长的破坏力指数时束手无策和互相推诿责任,最终导致不可逆转的舆情事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构运行时要端正工作态度,不以高一等的管理者身份对学生舆情表达与传播粗暴职责和蛮横管理,而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循循善诱的加以无形引导与示范。
(三)“意见领袖”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带来的权威消解,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与集中越来越向学生阶层靠拢,“意见领袖”的产生往往不再局限于高校管理层与学生干部圈,舆情的垄断式管理已不再可能。“意见领袖”如果快于高校只能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作出对舆情的解读判断与合理分析,将会取得舆情导向的先机,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权力的脱离与分散。高校学生“意见领袖”取得舆情话语权之后,看似人单力薄,但是由于其“学生”非“权威”身份,更易于获得同为学生且数量庞大的同阶层学生意见认可,从而作为“意见领袖”聚集和引导众意,产生巨大链式反应,从而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力甚至是破坏力。
因此,高校在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过程之中,要善于利用现代化传播载体的信息覆盖率与传播速度,第一时间及时准确的发布舆情相关信息,澄清事实,维护自身公众影响力与公信力的同时,获得高校网络舆情受众的理解与支持。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要善于借助媒体,有针对性地引导、疏导、劝导,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形成共识。同时,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舆论上的“意见领袖”,在高校在校生中发掘、选拔并培训一批思想进步、政治立场过硬、逻辑思维严谨、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让这批学生在舆情事件中发声,形成引导网络舆情朝正确发展走向去的一股强大力量,为主流言论发声、为权威公信力的维护献力。藉此,将线下“意见领袖”的意见散播与线上“意见领袖”按立场发声的二元舆情引领方式结合使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将网络舆情事件及时拉至不可控的发展趋势。
(四)重视校园媒体建设,降低网络舆情危机风险
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兴媒体最为普遍、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朋友圈、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上,高校主流媒体和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已不再是他们的权威中心。主流正确三观的缺位,导致少数学生因为猎奇或为获得关注等诸多非稳定心态,进行信息的捏造、再加工与保存,导致舆情传播的不可控系数增加,个人既是网络舆情事件中的不安定与不可控因子。为此,高校必须建立为自己与正确价值取向的权威信息管理与发布机构,同时对该机构进行严格管理与实时监督,最大限度在网络舆情事件中争取学生受众,掌握信息管理与舆情引导的主动权与突发事件管理与控制的话语权。
为此,高校各个院系与管理部门应该联动起来进行高校网络舆情协同式管理:督导员班主任等学生主要管理者要随时调查把握学生的思想发展动向,对学生关心、与学生相关的事情能够随时采取有效管理与应对,并时刻保持学生舆情的第一手采集能力。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要密切重视教学、后勤、就业等一系列学生关注的事情,积极进行正面报道。通过一定数量的正面报道,产生思想引导的积极效应,以此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学校的决策部署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关心学校建设发展的大事上,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做有损于学校形象的事情,降低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发生风险。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是一項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及未来社会主义人才思想方向的重大工作,高校、社会、政府必须重视并积极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石新宇.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辽宁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