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在人们眼中,水墨画都是那么超脱静谧,她像一位凡尘之外的精神贵妇,优雅地向还在浮躁中挣扎着的大众描述着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境地。然而,忽然有一天,这位贵妇迷恋上了“变脸”,她或变身为时尚女郎,彰显都市的魅影,或变身为幽怨的少女,感慨城市生活的苦闷,她或明眸皓齿、一颦一笑如在身旁,或体态朦胧,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是无论她怎样百变,她都似乎开始食起了烟火,共感起了我们现代人的喜怒哀乐。诧异之余,我们不禁会疑惑:她为什么变了?变得几乎面目全非的她还属于水墨家族吗?她的变受大家欢迎吗?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我们邀请了三位此领域的专家,一起来探讨“当代水墨”这个话题。
嘉宾:
蔡广斌(著名当代水墨画家,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特约画师)(图中)
韩峰(著名当代水墨画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图右)
吴晨荣(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东华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图左)
《上海采风》:近几年,“当代水墨”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全国各地展览层出不穷,同时,它因贴近当代社会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不过即便如此,不少人对于“当代水墨”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首先请问一下三位,你们认为什么是“当代水墨”,跟我们熟悉的传统中国画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蔡广斌:民间和体制内的水墨艺术和当代水墨是两个概念,前者只是把传统绘画,包括从1949年到现在形成的绘画模式再现出来,一千个、一万个画家画出来的都是同一种感觉的东西,虽然之间有小区别,但是大概念是一样的。而当代水墨,也用勾勒、渲染等传统形式,也用宣纸这种传统材料,但是最后展出的样式是当代的,效果是当代的。
吴晨荣:我认为传统中国画和当代水墨的最大区别在于观念。虽然用的手法材料都是一致的,但是当代水墨被赋予了当代人的观念以及创作理念。当代水墨与当代文化密切相关,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和当代文化发生关系,就可以划入当代水墨,如果只是沿袭传统,我们还是把它看作传统中国画。
蔡广斌:确实,当代水墨中观念性、独立性的东西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艺术家本身,你是不是真正具备一个有当代观念的头脑,如果你不具备的话,即使你想往那个方向靠,也不能真的划到当代艺术领域。
韩峰:很多人认为“当代人画出来的画就是当代画”,其实不是。不能用时间概念来界定作品。传统中国画承载的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文化精神,展示了以前的时代特征、哲学、美学。而当代水墨关注的更多的是现代社会、现实生存带给人们的思考,这是一大差异。当代艺术往往是带着问题的艺术,比如生存环境问题等。简单说,传统水墨和当代水墨,一个是出世,一个是入世的。
《上海采风》:中国传统水墨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也有很强的生命力,那么“当代水墨”异军突起,它的价值、意义在哪里?
吴晨荣:从文化和艺术上看,中国当代水墨是时代所需,是发展的必然。对现代社会的反映也是当代水墨艺术的价值所在。同时,社会对艺术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上世纪80年代很出名的艺术家如果还停留在那个时代,就容易被淘汰。
韩峰:不是说内容是当代的就一定好,而是艺术家需要有各种不同的艺术追求,需要在艺术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作品的生命力也是通过这点表现出来。如果一个艺术家继续复制传承下来的技术而没有提供新的东西,那他就成了一个画匠。如果艺术家没有了探索,没有了创新,艺术形式本身也会衰弱下去。
蔡广斌:对于水墨艺术的发展我们确实有着某种使命感,如果水墨艺术不加上“当代”两字发展不下去,肯定像一些中国传统戏曲一样只能作为保留曲目。
《上海采风》:蔡老师提到了戏曲,其实中国的传统戏曲也面临着如何传承的问题,京剧、越剧等都在革新,都试图反映当代社会,试图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口味,但是随之而来的一大问题是,一旦程式变了,很多人会质疑:这还是京剧吗?这还是越剧吗?那么,当代水墨是否也会碰到类似的质疑:传统样式改变了,还能称为水墨画吗?
吴晨荣:中国戏曲很讲究程式,程式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并不是唯一。程式是可以发展的。中国画讲究的是笔墨,那么牵涉到的问题是:什么是笔墨,中国画的本质是什么。现在很多强调笔墨的人把形式看成了本质。我认为中国画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精神,一种文化理念,一种美学判断。中国书法发展到今天,很多国外的人都认为书法是日本的,为什么会被这样认为呢?因为日本把书法发扬光大了。中国的书法家坚持从正楷练起,最后才是草书,等练成了,胡子都白了。而在日本书法有各种流派。水墨的本质精神还在,呈现的形式已经很多样了。中国的绘画也一样,传统要保留,同时也可以和当代社会发生关系,产生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不能肯定一种就把别的都否定了,我们要宣扬多元化、开放性的艺术形式。
韩峰:出现了一个新的形式,界定往往是比较难的。但是对于画家个人来说,并不一定要背上界定的包袱,艺术家是否有一个自己的立足点,作品本身的好坏才是最重要的。
蔡广斌:当代水墨是个概念,包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油画、装置等可能不太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带上“水墨”这个字,就必须考虑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以用不用宣纸,用不用墨来判断是否是水墨画,这种理解太狭隘。
《上海采风》:长久以来,对于传统中国画的评价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统一的标准,而新兴的当代水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何来评判作品的好坏?
蔡广斌:中国画讲究技法,这方面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判断标准。当代水墨作品关注社会性的问题,人们心理上的问题,那么评价时就需要考虑这些方面。同时,一幅好的绘画,还要有一个很成熟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说艺术形式和内容要非常统一。
吴晨荣:当代水墨的评价是多元标准,内容、思想、形式上都有标准,不像过去那么简单。以前是技法问题,如何更加到位,更加有功力,更加完善,现在当代水墨注重的是,如何最恰当地把自己的思想观念表达出来。
韩峰:上海豫园中有一个苏州园林式的老院子,人们从中能体会到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哲学思想。但是院子外面的商业楼宇,貌似中国传统建筑,但只是简单模仿,没了传统精神。所以,如何把中国传统艺术中好的东西提取出来是很重要的。这些传统的东西与当代结合起来能催生出好的东西,既很中国化又很国际化。
《上海采风》:刚才谈到当代水墨要反映现代社会,上海是一座很多元很现代的城市,会给生活在其中的艺术家带来怎样的影响?
韩峰:当代水墨和都市文化有很密切的关系。上海会给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艺术家带来很多的刺激和感受。当下,社会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一位歌唱家很多年都没有成为大众偶像,而李宇春瞬间就变成偶像,娱乐成为公众享受的东西。那我的《美好时光》系列就想传达这种当下流行的简单的快乐。创作时,我先画完,然后请年轻人来贴亮片,我不给他们主导意见,让他们自己去买,随意贴,我要的就是年轻人直接融入我的当代水墨作品。这个系列在做艺术探讨时是复杂的,但是打动人们的就是简单。这是我对城市文化特征转变的理解,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也会对我的理解产生共鸣,观众一看我的画就会觉得很现代,很上海。
蔡广斌:水墨艺术家的创作必然与当地人文环境有关。北京的街道很宽阔,很中国,很风沙,北京的艺术家也就更注重勾勒,皴擦等形式。上海的街道很窄,很西方化,上海的当代水墨也更多的受市井文化影响,且和时尚发生关系,和个人心理发生关系,越城市化的人越看重个人的心理。
吴晨荣:上海当代水墨艺术家的独立精神比较明显,个人呈现的面貌很多,探索的角度也很广,已经形成了一支比较丰富多彩的队伍。目前上海从事当代水墨创作的艺术家主要有:何赛邦、陈心懋、郑重宾、何曦、王劼音等等。从上海当代水墨艺术家的作品看,形式上走得特别远,特别独立,和其他城市艺术家相比,有很大差异性,可能更清高,更自由,更时尚。上海艺术家在全国来说,是最安静的,不是很功利,非常安心画自己的画,很真实。那么就出现了一种现象:上海当代水墨艺术家的创作是最活跃的,但影响力却是最弱的。为什么呢?在北方,如果出一个“蔡广斌”、“韩峰”、“吴晨荣”,马上就被一大批新出现的“小蔡广斌”“小韩峰”“小吴晨荣””烘托出来了,在上海不可能,一看你的画有特殊面貌,别人就跟你避开了。从艺术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上海当代水墨很能体现上海当代的现象。上海艺术家的思想是很先锋的,但状态是很安静,独立的,这是整个上海文化形成的。
《上海采风》:很安静的状态对创作很好,但是并不利于市场。
蔡广斌:北京的艺术家也很反映现实,但也会去关注市场,关注西方人的欣赏口味。而上海的当代画家很关注现实又很理想化,他们不会去考虑传统市场。为什么不考虑,大家都有致力于改变中国画的理想,即便很多人不理解,没人关注你。另外当代水墨个人样式太明显,也会受到传统艺术市场的质疑。
吴晨荣:金融危机下,上海当代水墨这块展览还是蛮多的,但是我认为市场反应还是比较迟钝的,但这些和我们的关系不是太密切。这里牵涉到个人理想和对现实的态度,比如韩老师、蔡老师的画对上海社会文化的反映很有价值,但是从市场角度看,很多人可能还不理解。那么我们能做人们理解的事情吗?我们也能做,马上就能画行画,但是一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一个人就废掉了。北京艺术家画卖的太好,买家就要这种形式的画,反而很难变,被牵着鼻子走。
韩峰:市场好不好跟画画没有太大关系,市场好了你卖不掉没用,市场不好你也照样可以卖得很好。艺术家还是需要更多关注自己的作品。
吴晨荣: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在上海搞当代水墨的艺术家以上世纪60年代生人为主,全国也是这样。
韩峰:其实年轻人也有,但还没出影响,还没有被认可,所以大家不知道。从文化角度看,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这代人特别有理想,有使命感,所以在上海这座很实在的城市,能画得那么理想主义。
《上海采风》:理想和现实确实是一个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刚说到了年轻人,那么想从他们角度谈谈。你们三位都是大学教授,经济方面有保障,能支持自己的理想,而新毕业的艺术系大学生他们还面临着生存方面的问题,不能不考虑市场,这是否也是难冒出来的原因?
韩峰:其实每个人都面临着市场的诱惑,不光是做当代水墨的,做各种艺术的都不容易。记得刚改革开放那时,很多人都下海了,很忙碌,他们打电话给我:“你在干什么”,我说:“我在练字”,他们觉得很可笑。每年艺术院校毕业的有多少学生,成功的很少很少,这就看你能不能坚持,能不能经受住最大的磨练。
吴晨荣:在当代社会,任何人都能通过各种渠道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重要的是,是否还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我念大学时同学们都充满了理想,但是现在坚持下来画画的几乎只有我一人,这是对诱惑的控制,是一种修道。有时也会觉得很无奈,其他很多事情也可以去做,但是最快乐的是画画。
韩峰:对我们来说,画画是最大的诱惑。
《上海采风》:当代水墨越来越热,未来的发展会怎样?
吴晨荣:20年前有人就写过一篇文章,说中国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但中国画依然在发展。虽然现在社会文化环境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慢,比较静,而新涌入的西方文化节奏非常快,但是水墨材料本身具备非常大的可能性,油画颜料可以派生出这么多东西,那么水墨也可以。关键是更多人真正来做这件事情。我觉得在当代水墨方面,上海是比较活跃的城市,近两年展览很多,比如“2009上海新水墨大展”、“上海当代水墨艺术沙龙”、“当代笔墨”展览等,影响比较大。前几年几乎没人看当代水墨,现在无论是专业圈,还是普通大众,都认可了,包括你们主流杂志今天一起谈论这个话题,也表明了关注。
蔡广斌:这两年我几次到国外展览,大家都很接受。有些画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水墨画画得不错,但20年左右过去,他们开始回归,又重新在意笔墨本身,就开始出现问题。
吴晨荣:当代水墨,年轻人特别喜欢,没有隔阂。我对当代水墨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是因为:第一,当代艺术和中国文化关系太密切,必须和当代文化社会发生关系;第二,现在从整个文化发展态势看,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当代水墨存在的价值意义。记得上次开一个学术会,有人提到,现在中国人还想着把卢浮宫里的印象派等搬到中国展览,而人家法国人说,这些都已经进博物馆了,要展览的话,他们更愿意拿出当代艺术。
《上海采风》:当代水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形势也越来越好,一些白领可能也会产生收藏的想法,你们是否能给予一些建议?
吴晨荣:收藏画,还是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画家,虽然贵一点,但是将会有较大回报,没有代表性的,时间越久,赔得越多。
蔡广斌:我觉得只有一批人赔钱了,很多人才不会盲目跟风。
韩峰:我个人认为,不要把艺术品当股票来投资,整天看着价格上不上升,而忘了画本身的好坏。前一阵,我看了一期《亮话》节目,洪晃和马未都也在谈艺术品收藏。马未都说艺术品收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库”,一种是“在途”,国外收藏消费艺术更多是“在库”。他说到一个例子,美国一位藏家,想花2000万美元买法国一幅名画,但是法国规定这幅画不能出境,这位藏家只好把2000万美元给一个基金会,让这个基金会买下名画,然后他再向这家基金会借这幅名画挂在家里,直到他去世为止。花了2000万只能借这幅画,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不太可能出现的。
吴晨荣:我认为,艺术品收藏,第一,要喜欢了才去买,把它作为消费艺术,不只是收藏艺术;第二,提高对文化的关注度,如果你个人很喜欢,但是画作其实过时了或者品位很低,别人看到,也会影响你的形象。
韩峰:其实收藏与创作都一样,要把自身文化艺术修养提高,了解艺术的转变。也有人说,很难找到老师。其实没有老师也能自己提高。比如很多白领很会打扮,感觉很敏锐,让她辨别路上5个女孩,她能说出谁穿得最时髦,谁穿得最土,谁穿得比较合适等。这些白领没有大师指导,为何眼光一流,因为她们做了三项功课,第一,经常翻时尚杂志;第二,经常逛街,看品牌店;第三,要消费,一部分是购买品牌,还有就是淘小店,找跟品牌类似的时尚式样、感觉。收藏艺术也是这样,需要经常翻专业杂志,看展览,几年下来你的眼光就很厉害了,能判断什么是最好的艺术。

嘉宾:
蔡广斌(著名当代水墨画家,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特约画师)(图中)
韩峰(著名当代水墨画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图右)
吴晨荣(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东华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图左)
《上海采风》:近几年,“当代水墨”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全国各地展览层出不穷,同时,它因贴近当代社会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不过即便如此,不少人对于“当代水墨”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首先请问一下三位,你们认为什么是“当代水墨”,跟我们熟悉的传统中国画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蔡广斌:民间和体制内的水墨艺术和当代水墨是两个概念,前者只是把传统绘画,包括从1949年到现在形成的绘画模式再现出来,一千个、一万个画家画出来的都是同一种感觉的东西,虽然之间有小区别,但是大概念是一样的。而当代水墨,也用勾勒、渲染等传统形式,也用宣纸这种传统材料,但是最后展出的样式是当代的,效果是当代的。
吴晨荣:我认为传统中国画和当代水墨的最大区别在于观念。虽然用的手法材料都是一致的,但是当代水墨被赋予了当代人的观念以及创作理念。当代水墨与当代文化密切相关,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和当代文化发生关系,就可以划入当代水墨,如果只是沿袭传统,我们还是把它看作传统中国画。
蔡广斌:确实,当代水墨中观念性、独立性的东西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艺术家本身,你是不是真正具备一个有当代观念的头脑,如果你不具备的话,即使你想往那个方向靠,也不能真的划到当代艺术领域。
韩峰:很多人认为“当代人画出来的画就是当代画”,其实不是。不能用时间概念来界定作品。传统中国画承载的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文化精神,展示了以前的时代特征、哲学、美学。而当代水墨关注的更多的是现代社会、现实生存带给人们的思考,这是一大差异。当代艺术往往是带着问题的艺术,比如生存环境问题等。简单说,传统水墨和当代水墨,一个是出世,一个是入世的。
《上海采风》:中国传统水墨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也有很强的生命力,那么“当代水墨”异军突起,它的价值、意义在哪里?
吴晨荣:从文化和艺术上看,中国当代水墨是时代所需,是发展的必然。对现代社会的反映也是当代水墨艺术的价值所在。同时,社会对艺术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上世纪80年代很出名的艺术家如果还停留在那个时代,就容易被淘汰。
韩峰:不是说内容是当代的就一定好,而是艺术家需要有各种不同的艺术追求,需要在艺术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作品的生命力也是通过这点表现出来。如果一个艺术家继续复制传承下来的技术而没有提供新的东西,那他就成了一个画匠。如果艺术家没有了探索,没有了创新,艺术形式本身也会衰弱下去。
蔡广斌:对于水墨艺术的发展我们确实有着某种使命感,如果水墨艺术不加上“当代”两字发展不下去,肯定像一些中国传统戏曲一样只能作为保留曲目。
《上海采风》:蔡老师提到了戏曲,其实中国的传统戏曲也面临着如何传承的问题,京剧、越剧等都在革新,都试图反映当代社会,试图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口味,但是随之而来的一大问题是,一旦程式变了,很多人会质疑:这还是京剧吗?这还是越剧吗?那么,当代水墨是否也会碰到类似的质疑:传统样式改变了,还能称为水墨画吗?
吴晨荣:中国戏曲很讲究程式,程式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并不是唯一。程式是可以发展的。中国画讲究的是笔墨,那么牵涉到的问题是:什么是笔墨,中国画的本质是什么。现在很多强调笔墨的人把形式看成了本质。我认为中国画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精神,一种文化理念,一种美学判断。中国书法发展到今天,很多国外的人都认为书法是日本的,为什么会被这样认为呢?因为日本把书法发扬光大了。中国的书法家坚持从正楷练起,最后才是草书,等练成了,胡子都白了。而在日本书法有各种流派。水墨的本质精神还在,呈现的形式已经很多样了。中国的绘画也一样,传统要保留,同时也可以和当代社会发生关系,产生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不能肯定一种就把别的都否定了,我们要宣扬多元化、开放性的艺术形式。
韩峰:出现了一个新的形式,界定往往是比较难的。但是对于画家个人来说,并不一定要背上界定的包袱,艺术家是否有一个自己的立足点,作品本身的好坏才是最重要的。
蔡广斌:当代水墨是个概念,包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油画、装置等可能不太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带上“水墨”这个字,就必须考虑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以用不用宣纸,用不用墨来判断是否是水墨画,这种理解太狭隘。
《上海采风》:长久以来,对于传统中国画的评价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统一的标准,而新兴的当代水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何来评判作品的好坏?
蔡广斌:中国画讲究技法,这方面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判断标准。当代水墨作品关注社会性的问题,人们心理上的问题,那么评价时就需要考虑这些方面。同时,一幅好的绘画,还要有一个很成熟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说艺术形式和内容要非常统一。
吴晨荣:当代水墨的评价是多元标准,内容、思想、形式上都有标准,不像过去那么简单。以前是技法问题,如何更加到位,更加有功力,更加完善,现在当代水墨注重的是,如何最恰当地把自己的思想观念表达出来。
韩峰:上海豫园中有一个苏州园林式的老院子,人们从中能体会到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哲学思想。但是院子外面的商业楼宇,貌似中国传统建筑,但只是简单模仿,没了传统精神。所以,如何把中国传统艺术中好的东西提取出来是很重要的。这些传统的东西与当代结合起来能催生出好的东西,既很中国化又很国际化。
《上海采风》:刚才谈到当代水墨要反映现代社会,上海是一座很多元很现代的城市,会给生活在其中的艺术家带来怎样的影响?
韩峰:当代水墨和都市文化有很密切的关系。上海会给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艺术家带来很多的刺激和感受。当下,社会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一位歌唱家很多年都没有成为大众偶像,而李宇春瞬间就变成偶像,娱乐成为公众享受的东西。那我的《美好时光》系列就想传达这种当下流行的简单的快乐。创作时,我先画完,然后请年轻人来贴亮片,我不给他们主导意见,让他们自己去买,随意贴,我要的就是年轻人直接融入我的当代水墨作品。这个系列在做艺术探讨时是复杂的,但是打动人们的就是简单。这是我对城市文化特征转变的理解,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也会对我的理解产生共鸣,观众一看我的画就会觉得很现代,很上海。
蔡广斌:水墨艺术家的创作必然与当地人文环境有关。北京的街道很宽阔,很中国,很风沙,北京的艺术家也就更注重勾勒,皴擦等形式。上海的街道很窄,很西方化,上海的当代水墨也更多的受市井文化影响,且和时尚发生关系,和个人心理发生关系,越城市化的人越看重个人的心理。
吴晨荣:上海当代水墨艺术家的独立精神比较明显,个人呈现的面貌很多,探索的角度也很广,已经形成了一支比较丰富多彩的队伍。目前上海从事当代水墨创作的艺术家主要有:何赛邦、陈心懋、郑重宾、何曦、王劼音等等。从上海当代水墨艺术家的作品看,形式上走得特别远,特别独立,和其他城市艺术家相比,有很大差异性,可能更清高,更自由,更时尚。上海艺术家在全国来说,是最安静的,不是很功利,非常安心画自己的画,很真实。那么就出现了一种现象:上海当代水墨艺术家的创作是最活跃的,但影响力却是最弱的。为什么呢?在北方,如果出一个“蔡广斌”、“韩峰”、“吴晨荣”,马上就被一大批新出现的“小蔡广斌”“小韩峰”“小吴晨荣””烘托出来了,在上海不可能,一看你的画有特殊面貌,别人就跟你避开了。从艺术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上海当代水墨很能体现上海当代的现象。上海艺术家的思想是很先锋的,但状态是很安静,独立的,这是整个上海文化形成的。

《上海采风》:很安静的状态对创作很好,但是并不利于市场。
蔡广斌:北京的艺术家也很反映现实,但也会去关注市场,关注西方人的欣赏口味。而上海的当代画家很关注现实又很理想化,他们不会去考虑传统市场。为什么不考虑,大家都有致力于改变中国画的理想,即便很多人不理解,没人关注你。另外当代水墨个人样式太明显,也会受到传统艺术市场的质疑。
吴晨荣:金融危机下,上海当代水墨这块展览还是蛮多的,但是我认为市场反应还是比较迟钝的,但这些和我们的关系不是太密切。这里牵涉到个人理想和对现实的态度,比如韩老师、蔡老师的画对上海社会文化的反映很有价值,但是从市场角度看,很多人可能还不理解。那么我们能做人们理解的事情吗?我们也能做,马上就能画行画,但是一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一个人就废掉了。北京艺术家画卖的太好,买家就要这种形式的画,反而很难变,被牵着鼻子走。
韩峰:市场好不好跟画画没有太大关系,市场好了你卖不掉没用,市场不好你也照样可以卖得很好。艺术家还是需要更多关注自己的作品。
吴晨荣: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在上海搞当代水墨的艺术家以上世纪60年代生人为主,全国也是这样。
韩峰:其实年轻人也有,但还没出影响,还没有被认可,所以大家不知道。从文化角度看,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这代人特别有理想,有使命感,所以在上海这座很实在的城市,能画得那么理想主义。
《上海采风》:理想和现实确实是一个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刚说到了年轻人,那么想从他们角度谈谈。你们三位都是大学教授,经济方面有保障,能支持自己的理想,而新毕业的艺术系大学生他们还面临着生存方面的问题,不能不考虑市场,这是否也是难冒出来的原因?
韩峰:其实每个人都面临着市场的诱惑,不光是做当代水墨的,做各种艺术的都不容易。记得刚改革开放那时,很多人都下海了,很忙碌,他们打电话给我:“你在干什么”,我说:“我在练字”,他们觉得很可笑。每年艺术院校毕业的有多少学生,成功的很少很少,这就看你能不能坚持,能不能经受住最大的磨练。
吴晨荣:在当代社会,任何人都能通过各种渠道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重要的是,是否还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我念大学时同学们都充满了理想,但是现在坚持下来画画的几乎只有我一人,这是对诱惑的控制,是一种修道。有时也会觉得很无奈,其他很多事情也可以去做,但是最快乐的是画画。
韩峰:对我们来说,画画是最大的诱惑。
《上海采风》:当代水墨越来越热,未来的发展会怎样?
吴晨荣:20年前有人就写过一篇文章,说中国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但中国画依然在发展。虽然现在社会文化环境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慢,比较静,而新涌入的西方文化节奏非常快,但是水墨材料本身具备非常大的可能性,油画颜料可以派生出这么多东西,那么水墨也可以。关键是更多人真正来做这件事情。我觉得在当代水墨方面,上海是比较活跃的城市,近两年展览很多,比如“2009上海新水墨大展”、“上海当代水墨艺术沙龙”、“当代笔墨”展览等,影响比较大。前几年几乎没人看当代水墨,现在无论是专业圈,还是普通大众,都认可了,包括你们主流杂志今天一起谈论这个话题,也表明了关注。
蔡广斌:这两年我几次到国外展览,大家都很接受。有些画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水墨画画得不错,但20年左右过去,他们开始回归,又重新在意笔墨本身,就开始出现问题。
吴晨荣:当代水墨,年轻人特别喜欢,没有隔阂。我对当代水墨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是因为:第一,当代艺术和中国文化关系太密切,必须和当代文化社会发生关系;第二,现在从整个文化发展态势看,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当代水墨存在的价值意义。记得上次开一个学术会,有人提到,现在中国人还想着把卢浮宫里的印象派等搬到中国展览,而人家法国人说,这些都已经进博物馆了,要展览的话,他们更愿意拿出当代艺术。
《上海采风》:当代水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形势也越来越好,一些白领可能也会产生收藏的想法,你们是否能给予一些建议?
吴晨荣:收藏画,还是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画家,虽然贵一点,但是将会有较大回报,没有代表性的,时间越久,赔得越多。
蔡广斌:我觉得只有一批人赔钱了,很多人才不会盲目跟风。
韩峰:我个人认为,不要把艺术品当股票来投资,整天看着价格上不上升,而忘了画本身的好坏。前一阵,我看了一期《亮话》节目,洪晃和马未都也在谈艺术品收藏。马未都说艺术品收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库”,一种是“在途”,国外收藏消费艺术更多是“在库”。他说到一个例子,美国一位藏家,想花2000万美元买法国一幅名画,但是法国规定这幅画不能出境,这位藏家只好把2000万美元给一个基金会,让这个基金会买下名画,然后他再向这家基金会借这幅名画挂在家里,直到他去世为止。花了2000万只能借这幅画,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不太可能出现的。
吴晨荣:我认为,艺术品收藏,第一,要喜欢了才去买,把它作为消费艺术,不只是收藏艺术;第二,提高对文化的关注度,如果你个人很喜欢,但是画作其实过时了或者品位很低,别人看到,也会影响你的形象。
韩峰:其实收藏与创作都一样,要把自身文化艺术修养提高,了解艺术的转变。也有人说,很难找到老师。其实没有老师也能自己提高。比如很多白领很会打扮,感觉很敏锐,让她辨别路上5个女孩,她能说出谁穿得最时髦,谁穿得最土,谁穿得比较合适等。这些白领没有大师指导,为何眼光一流,因为她们做了三项功课,第一,经常翻时尚杂志;第二,经常逛街,看品牌店;第三,要消费,一部分是购买品牌,还有就是淘小店,找跟品牌类似的时尚式样、感觉。收藏艺术也是这样,需要经常翻专业杂志,看展览,几年下来你的眼光就很厉害了,能判断什么是最好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