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丁张弓良女士的子女,将丁太生前珍藏的纸币藏品参加拍卖会,举行“丁张弓良收藏中国军用钞票”专场拍卖。由于藏品的“系出名门”以及不少藏品是中国军用钞票史上重要的珍罕的实物,学术份量重,拍品受到场内外数百藏家的热情追捧,三位拍卖师轮番上阵,现场高潮迭起,举牌竞价鏖战竟逾12个小时,全场784件拍品成交率100%,总成交额达853.9万元人民币,创造了钱币拍卖成交率的奇迹。
丁张弓良(1910~2003)女士祖籍浙江杭州,生于1910年6月29日,其父在清末时为江西县官。在江西度过幼年时光,她回杭州读小学,后随胞兄张璜赴上海,求学于文华女中和南洋英专,1931年在沪与江西籍丁心普先生缔结连理。故有人亲切地称其为“杭州姑娘”,也有人称她为“老表嫂”。
丁张弓良的丈夫丁心普先生曾任陈诚的机要秘书,担任过中华民国的少将及“国大代表”。丁张弓良胞兄张璜,是家父马定祥的挚友,也是中国著名的钱币收藏家、鉴定家。丁张弓良因为受家庭的影响,及其本人生活的经历,再加上其胞兄张璜的熏陶和提携,从20世纪50年代,逐渐开始收集中国钱币,尤其热衷“军用钞票”的收藏,最终成为中外著名的纸币收藏大家。
1982年丁张弓良将其所著《中国军用钞票史略》赠给家父,由张璜自香港邮寄转达。此书一到,我们父子俩当即仔细拜读。这是我第次见识到丁张弓良的收藏品,印象十分深刻。因此在1987年6月,在美国加州长滩市的“国际钱币展销会”上第一次见到丁张弓良时,像是久违的朋友,用杭州话交谈欢畅,倍感亲切。我们在会场里边吃火腿与三明治,喝可乐,边聊天,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还意犹未尽。
我转述家父对她赠书的美意及谢忱,并说:“收到书时家父曾表示,在您这本书里登载的有些军用钞票是他第一次所见。家父还曾对我说过,他生结识了很多收藏家,但收藏家大多是男性,而女性中据他所知只有您丁张弓良,真是难能可贵啊!”丁老太听后哈哈大笑问道“是真的吗?”
我又说,“家父在收藏中国纸币方面,主要定在三个专题上,一是清代纸币,二是辛亥革命纸币,三是洋商客钞。您为什么专门收集军用钞票?”她回答说:“这和我本人及家庭的经历有关吧。再说中国历史悠久,如要收齐中国的所有纸币,何止千万,非我个人财力、精力可及。我一生经历风风雨雨,深感中国近代这段历史的艰难与重要,而军用钞票最能反映这段历史。这就是我重视收集中国军用钞票的起源。”
展销会结束后丁张弓良到美国东部探亲,我们又在纽约市唐人街一家香港餐馆重聚。我向她请教了许多军用钞票的知识,她总是有问必答。当时我正在美国编辑《珍藏》钱币杂志,我提出请她担任这本杂志的顾问,她欣然应允,并再三嘱咐:“你定要在海外办好这份钱币杂志,多多宣传中华货币文化。“那天她还盛情邀请我下次去加州时,一定要到她的寓所欣赏她的藏品。
同年11月,我去加州时,特地拜访了她老人家。那天她取出几本厚厚的“军用钞票”册子让我欣赏,后来还拿出了她集藏的江西省的纸币、广东省的纸币两本专册,再让我过瘾,其中不乏珍品。
当我看到那枚背面有孙中山先生亲笔英文签名的“中华民国军用钞票伍圆”时,我告诉她,当年我父亲在《中国军用钞票史略》书中看到此枚军钞的图片时的情景,我父亲说:“这张纸币太珍贵了,这是我看到的唯一一张有孙中山先生亲笔签名的军用钞票,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她听了这段话后显得十分高兴。
另外,我看到她藏有一张中华民国元年发行的“皖芜军政分府理财部军用钞票壹圆”钞票时,我告诉她:“这张纸币我父亲也藏有一枚。”她显得很惊讶,并说“我原以为这张纸币存世只有我收藏的一张,想不到你父亲也有,你父亲的收藏真厉害!”她还告诉我,她收藏的这张纸币,是她很早以前在展销会上从一位老外手中买来的,这个老外不识货,所以她以很低的价格得到了这件“宝贝”。
那天我告诉她,公司正在为我申请以“特殊人才”身份办理移民美国的手续,可能以后需要得到她的帮助,出一份资历证明介绍,她一口答应下来。后来不久,她以“台北市钱币学会”理事长的身份写了一封英文推荐信。在她帮助下,以及美国钱币学会、香港钱币学会等的推荐介绍,使我顺利地办好了移民手续,获得了美国绿卡。
1990年12月,家父应美国钱币学会之邀访美。我特地陪同父母亲从纽约飞往洛杉矶拜访了丁张弓良女士。两老见面,兴奋不已。她将其所有藏品悉数供家父鉴赏,当家父看到那枚“中华民国军用钞票伍圆”时,赞不绝口。
然后,她对我父亲说:“我现在马上去拿一枚铜币给你看看。”她从房间取出一个盒子,里面是一枚“江西辛亥大汉”铜圆。家父激动地说:“这枚‘辛亥大汉’铜币是你哥哥(张璜)的,是真品。关于它的来历我也晓得一些,它原先是住在上海的一位德国人汉南博士(汉南是专门收集中国铜圆的大收藏家)的藏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战败,凡是居住在中国的德国人都被遣返,他临走前转给令兄的。你哥哥在上海时,我就见过,所以非常熟悉。今天看到这枚铜圆,睹物思人,我想到了你的哥哥张璜。”
丁张弓良说,“马老,你记性太好了,难怪我胞兄那么崇拜你……”
丁张弓良告诉我们这枚“辛亥大汉”铜圆的故事,她说,“一位美国收藏家得知我藏有这枚铜币后,曾登门出价1000美元要求割让,我没答应。过了两周,不料他又寄来1200美元现金支票,再度恳求我将铜币转让给他,我又婉拒了。因为我晓得,像这样珍贵的国宝级的铜币,不能再落到外国人手里了,所以我将支票退回了。”她的举动深得家父的赞赏。
在洛杉矶会面的那一天,他们还讲到其他的爱好,两老都特别痴迷京剧。丁张弓良说,她尤好唱青衣,当即哼起了梅派(梅兰芳)《苏三起解》的几句唱腔,我父亲唱了杨派(杨宝森)的《空城计》四段摇板。丁张弓良说,她不但会唱戏,还会拉琴。家父也告诉她,他年轻时在杭州为了看“麒麟童”周信芳的戏,不惜将穿在身上的马褂去当铺当了,买一张票子。听到父亲的这段往事,丁张弓良开怀大笑。整个下午,他们在一起谈钱、谈戏那种不亦乐乎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家父所著《太平天国钱币》一书,在1983年出版后,即设想撰写一部《辛亥革命时期货币》专著,作为姊妹篇,但由于受到某些干扰,这部书的写作计划只能束之高阁,未能实施。
1991年,我由美国返沪,与家父的门生徐渊整理父亲的遗稿,并凭藉家父生前的计划,我们编写出版一些钱币专著。《辛亥革命时期货币》是父亲生前非常渴望完成的一部著作,我和徐渊于2000年便着手进行撰写。在编著期间,我曾多次向老前辈丁张弓良请教,尽管她年事已高,仍给予热情相助,甚至把许多从未公开发表的辛亥革命时期纸币都无私地提供给我,在这本专著中公布于世。她还诚挚地嘱咐我:“传德,将来你出版这本书一定要用繁体字,一定要中英文对照,因为许多爱国华侨都要看 的。”丁张弓良于2000年4月28日,以90岁的高龄为此书写了一篇深有意义的序言。
丁张弓良是从台湾崛起的钱币收藏名家,和同时代的上海各名家相比,她的收藏路程较为舒坦。当大陆正是“文革”时期,台湾则是经济起飞,生活安定,她可以远游四方,收集世界各地的珍品。
丁张弓良的长子丁介仁曾说:“妈妈的足迹广涉中国台湾、香港,还有日本、东南亚及美国等地。她遍访图书馆、博物馆、史料馆、军事机构,又订阅各国的钱币杂志,灯下深读探究,锲而不舍。”
多年来,丁张弓良每次去美参展,都是丁介仁当汽车司机,陪她同住。介仁兄曾说:”虽然我不懂军钞,自信是个得力的好助手。母子俩在会场中谈谈说说,参观摊位、交换藏品、交友讨论、倒茶送水,为她效劳,办些杂务琐事,分享她满载而归的喜悦。这真是我们母子相处最珍贵的好时光!”
丁张弓良的长女丁介文曾表示:“我的母亲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除了她在钱币收藏的专业领域,出类拔萃的豪杰风格之外,更是因为她的胸襟开阔,聪明能干,思维新颖,慈悲慧心。与她相处,不分长幼,不论亲疏,都如沐春风,温暖和煦”的确,T张弓良给人的印象就是这样!
丁张弓良乐善好施,非常热心公益,初到台北的时候,她出资修建柏油路面,安装路灯。当乡亲邻居们有任何的困难,她随时都会出来帮忙。她一直保持年轻的心态。在她76岁时,开始学习使用计算机,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她82岁时,毅然参加旅行团到中国大陆旅游12天,还登上了长城八达岭一
1993年,丁张弓良因脑部微血管血栓,而失去部分记忆力及表达能力。同年8月移居美国,住新泽西州及加州,过着乡居生活,安享晚年。直到2003年冬,她在加州寓所儿孙环侍中,安祥地与世长辞,享年93岁,四代同堂,福寿双全。
2009年,在我的推荐和介绍下,丁张弓良的家属同意将其多年来的收藏品全部委托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拍卖,让其收藏的军钞回归祖国,了却丁张弓良女士的遗愿。我在她近千件的藏品中选择了一张颇有意义的纸币,专门写了篇文章,该文为《稀世珍品——孙中山亲笔签名的军用钞票》,介绍这枚稀世藏品。同时将我的忘年交丁张弓良女士与家父之间的情谊,以及纸币的来龙去脉作了详细介绍。
这张由孙中山先生亲笔签名的军用钞票,在2009年5月20日的拍卖会现场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极大兴趣,该拍品起拍价为15万元,一路飙升,最终以69.44万元成交,几乎是起拍价的5倍·掀起了这次拍卖会的高潮,创下了中国军用钞票拍卖的最高纪录。这场专场拍卖会进行了12小时之久,784件拍品全部拍出,成交率100%,满堂红的拍卖纪录创造了中国钱币拍卖市场的又一个奇迹。
难怪家父生前曾说过:“丁张弓良作为一个女收藏家其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丁张弓良(1910~2003)女士祖籍浙江杭州,生于1910年6月29日,其父在清末时为江西县官。在江西度过幼年时光,她回杭州读小学,后随胞兄张璜赴上海,求学于文华女中和南洋英专,1931年在沪与江西籍丁心普先生缔结连理。故有人亲切地称其为“杭州姑娘”,也有人称她为“老表嫂”。
丁张弓良的丈夫丁心普先生曾任陈诚的机要秘书,担任过中华民国的少将及“国大代表”。丁张弓良胞兄张璜,是家父马定祥的挚友,也是中国著名的钱币收藏家、鉴定家。丁张弓良因为受家庭的影响,及其本人生活的经历,再加上其胞兄张璜的熏陶和提携,从20世纪50年代,逐渐开始收集中国钱币,尤其热衷“军用钞票”的收藏,最终成为中外著名的纸币收藏大家。
1982年丁张弓良将其所著《中国军用钞票史略》赠给家父,由张璜自香港邮寄转达。此书一到,我们父子俩当即仔细拜读。这是我第次见识到丁张弓良的收藏品,印象十分深刻。因此在1987年6月,在美国加州长滩市的“国际钱币展销会”上第一次见到丁张弓良时,像是久违的朋友,用杭州话交谈欢畅,倍感亲切。我们在会场里边吃火腿与三明治,喝可乐,边聊天,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还意犹未尽。
我转述家父对她赠书的美意及谢忱,并说:“收到书时家父曾表示,在您这本书里登载的有些军用钞票是他第一次所见。家父还曾对我说过,他生结识了很多收藏家,但收藏家大多是男性,而女性中据他所知只有您丁张弓良,真是难能可贵啊!”丁老太听后哈哈大笑问道“是真的吗?”
我又说,“家父在收藏中国纸币方面,主要定在三个专题上,一是清代纸币,二是辛亥革命纸币,三是洋商客钞。您为什么专门收集军用钞票?”她回答说:“这和我本人及家庭的经历有关吧。再说中国历史悠久,如要收齐中国的所有纸币,何止千万,非我个人财力、精力可及。我一生经历风风雨雨,深感中国近代这段历史的艰难与重要,而军用钞票最能反映这段历史。这就是我重视收集中国军用钞票的起源。”
展销会结束后丁张弓良到美国东部探亲,我们又在纽约市唐人街一家香港餐馆重聚。我向她请教了许多军用钞票的知识,她总是有问必答。当时我正在美国编辑《珍藏》钱币杂志,我提出请她担任这本杂志的顾问,她欣然应允,并再三嘱咐:“你定要在海外办好这份钱币杂志,多多宣传中华货币文化。“那天她还盛情邀请我下次去加州时,一定要到她的寓所欣赏她的藏品。
同年11月,我去加州时,特地拜访了她老人家。那天她取出几本厚厚的“军用钞票”册子让我欣赏,后来还拿出了她集藏的江西省的纸币、广东省的纸币两本专册,再让我过瘾,其中不乏珍品。
当我看到那枚背面有孙中山先生亲笔英文签名的“中华民国军用钞票伍圆”时,我告诉她,当年我父亲在《中国军用钞票史略》书中看到此枚军钞的图片时的情景,我父亲说:“这张纸币太珍贵了,这是我看到的唯一一张有孙中山先生亲笔签名的军用钞票,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她听了这段话后显得十分高兴。
另外,我看到她藏有一张中华民国元年发行的“皖芜军政分府理财部军用钞票壹圆”钞票时,我告诉她:“这张纸币我父亲也藏有一枚。”她显得很惊讶,并说“我原以为这张纸币存世只有我收藏的一张,想不到你父亲也有,你父亲的收藏真厉害!”她还告诉我,她收藏的这张纸币,是她很早以前在展销会上从一位老外手中买来的,这个老外不识货,所以她以很低的价格得到了这件“宝贝”。
那天我告诉她,公司正在为我申请以“特殊人才”身份办理移民美国的手续,可能以后需要得到她的帮助,出一份资历证明介绍,她一口答应下来。后来不久,她以“台北市钱币学会”理事长的身份写了一封英文推荐信。在她帮助下,以及美国钱币学会、香港钱币学会等的推荐介绍,使我顺利地办好了移民手续,获得了美国绿卡。
1990年12月,家父应美国钱币学会之邀访美。我特地陪同父母亲从纽约飞往洛杉矶拜访了丁张弓良女士。两老见面,兴奋不已。她将其所有藏品悉数供家父鉴赏,当家父看到那枚“中华民国军用钞票伍圆”时,赞不绝口。
然后,她对我父亲说:“我现在马上去拿一枚铜币给你看看。”她从房间取出一个盒子,里面是一枚“江西辛亥大汉”铜圆。家父激动地说:“这枚‘辛亥大汉’铜币是你哥哥(张璜)的,是真品。关于它的来历我也晓得一些,它原先是住在上海的一位德国人汉南博士(汉南是专门收集中国铜圆的大收藏家)的藏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战败,凡是居住在中国的德国人都被遣返,他临走前转给令兄的。你哥哥在上海时,我就见过,所以非常熟悉。今天看到这枚铜圆,睹物思人,我想到了你的哥哥张璜。”
丁张弓良说,“马老,你记性太好了,难怪我胞兄那么崇拜你……”
丁张弓良告诉我们这枚“辛亥大汉”铜圆的故事,她说,“一位美国收藏家得知我藏有这枚铜币后,曾登门出价1000美元要求割让,我没答应。过了两周,不料他又寄来1200美元现金支票,再度恳求我将铜币转让给他,我又婉拒了。因为我晓得,像这样珍贵的国宝级的铜币,不能再落到外国人手里了,所以我将支票退回了。”她的举动深得家父的赞赏。
在洛杉矶会面的那一天,他们还讲到其他的爱好,两老都特别痴迷京剧。丁张弓良说,她尤好唱青衣,当即哼起了梅派(梅兰芳)《苏三起解》的几句唱腔,我父亲唱了杨派(杨宝森)的《空城计》四段摇板。丁张弓良说,她不但会唱戏,还会拉琴。家父也告诉她,他年轻时在杭州为了看“麒麟童”周信芳的戏,不惜将穿在身上的马褂去当铺当了,买一张票子。听到父亲的这段往事,丁张弓良开怀大笑。整个下午,他们在一起谈钱、谈戏那种不亦乐乎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家父所著《太平天国钱币》一书,在1983年出版后,即设想撰写一部《辛亥革命时期货币》专著,作为姊妹篇,但由于受到某些干扰,这部书的写作计划只能束之高阁,未能实施。
1991年,我由美国返沪,与家父的门生徐渊整理父亲的遗稿,并凭藉家父生前的计划,我们编写出版一些钱币专著。《辛亥革命时期货币》是父亲生前非常渴望完成的一部著作,我和徐渊于2000年便着手进行撰写。在编著期间,我曾多次向老前辈丁张弓良请教,尽管她年事已高,仍给予热情相助,甚至把许多从未公开发表的辛亥革命时期纸币都无私地提供给我,在这本专著中公布于世。她还诚挚地嘱咐我:“传德,将来你出版这本书一定要用繁体字,一定要中英文对照,因为许多爱国华侨都要看 的。”丁张弓良于2000年4月28日,以90岁的高龄为此书写了一篇深有意义的序言。
丁张弓良是从台湾崛起的钱币收藏名家,和同时代的上海各名家相比,她的收藏路程较为舒坦。当大陆正是“文革”时期,台湾则是经济起飞,生活安定,她可以远游四方,收集世界各地的珍品。
丁张弓良的长子丁介仁曾说:“妈妈的足迹广涉中国台湾、香港,还有日本、东南亚及美国等地。她遍访图书馆、博物馆、史料馆、军事机构,又订阅各国的钱币杂志,灯下深读探究,锲而不舍。”
多年来,丁张弓良每次去美参展,都是丁介仁当汽车司机,陪她同住。介仁兄曾说:”虽然我不懂军钞,自信是个得力的好助手。母子俩在会场中谈谈说说,参观摊位、交换藏品、交友讨论、倒茶送水,为她效劳,办些杂务琐事,分享她满载而归的喜悦。这真是我们母子相处最珍贵的好时光!”
丁张弓良的长女丁介文曾表示:“我的母亲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除了她在钱币收藏的专业领域,出类拔萃的豪杰风格之外,更是因为她的胸襟开阔,聪明能干,思维新颖,慈悲慧心。与她相处,不分长幼,不论亲疏,都如沐春风,温暖和煦”的确,T张弓良给人的印象就是这样!
丁张弓良乐善好施,非常热心公益,初到台北的时候,她出资修建柏油路面,安装路灯。当乡亲邻居们有任何的困难,她随时都会出来帮忙。她一直保持年轻的心态。在她76岁时,开始学习使用计算机,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她82岁时,毅然参加旅行团到中国大陆旅游12天,还登上了长城八达岭一
1993年,丁张弓良因脑部微血管血栓,而失去部分记忆力及表达能力。同年8月移居美国,住新泽西州及加州,过着乡居生活,安享晚年。直到2003年冬,她在加州寓所儿孙环侍中,安祥地与世长辞,享年93岁,四代同堂,福寿双全。
2009年,在我的推荐和介绍下,丁张弓良的家属同意将其多年来的收藏品全部委托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拍卖,让其收藏的军钞回归祖国,了却丁张弓良女士的遗愿。我在她近千件的藏品中选择了一张颇有意义的纸币,专门写了篇文章,该文为《稀世珍品——孙中山亲笔签名的军用钞票》,介绍这枚稀世藏品。同时将我的忘年交丁张弓良女士与家父之间的情谊,以及纸币的来龙去脉作了详细介绍。
这张由孙中山先生亲笔签名的军用钞票,在2009年5月20日的拍卖会现场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极大兴趣,该拍品起拍价为15万元,一路飙升,最终以69.44万元成交,几乎是起拍价的5倍·掀起了这次拍卖会的高潮,创下了中国军用钞票拍卖的最高纪录。这场专场拍卖会进行了12小时之久,784件拍品全部拍出,成交率100%,满堂红的拍卖纪录创造了中国钱币拍卖市场的又一个奇迹。
难怪家父生前曾说过:“丁张弓良作为一个女收藏家其本身就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