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口学家W.Lutz提出了“低生育陷阱”的概念,由于生育成本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人口出生率会持续下降无法逆转,现如今,即使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背景之下,人们的生育意愿仍旧普遍偏低,晚婚晚育的趋势持续高涨,特别是青年一代。为了进一步探究当代青年的生育情况以及影响生育决策的因素,本篇文章分析所收集的3804份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初步了解当代青年有关生育方面的现状,并从社会因素(如性别、年龄、学历)、经济因素(如收入)等多方面去考量,并建立多元Logistic模型,深层研究这些因素对生育年龄与生育意愿的影响。
关键词:生育率;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多元;Logistic;模型
1研究背景
中國的人口出生率经历了七十年代的快速下降、八十年代的波动,从九十年代开始缓慢下降,时至今日,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下的后人口转变时期。穆光宗在《当代青年的“恐育”心理和生育观》[1]中指出现阶段的青年生育已趋向于“被动性晚婚晚育”与“选择性独生优生”模式,婚育文化被改革开放的重铸,极晚婚、极晚育、极少育的趋势导致现如今生育率低迷,近几年“全面二孩”政策的出现使生育率提高,但是“一孩”的数量却有较多下降,伴随着生育率的降低,老龄化社会也将会加快进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388万人,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8.1%[1],但是出生人口仅仅1465万人,生育率为建国以来最低水平。众所周知,我国目前还属于正在发展中国家群体,按照建设社会,谋求发展的趋势,出生率不应如此之低。而且近几年来,我国老年化趋势愈演愈烈,亟需新生人口冲淡老年化的趋势,所以如此之低的出生率是一个很严重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年轻人口的缺失与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导致社会养老体系负担加剧,而根本原因来自于社会劳动力的补充跟不上流失数量。
雷敏在《我国人口生育率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2]从经济角度出发统计分析了生育率的影响因素,认为妇女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促进经济发展与改变社会阶层对教育占有的不平等模式是稳定生育率的关键。在方汝燕关于《基于logistic模型下的安徽省育龄妇女意愿研究》[3]中指出调查对象的现有子女数、平均理想子女数、计划子女数均低2个孩子,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负担”与“养育孩子费精力”。
生育是有成本的,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导致生养生成本快速升高,许多年轻人不是不想结婚生育,而是因为城市生活成本已经过高,“生得起,养不起”是年轻人晚婚晚育甚至不育的原因之一,高房价抑制了生育意愿,生育焦虑指数高涨,尤其是“421”家庭的子女,自身的生存压力巨大,已经无力再承担更多,这表面上是人口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的叠加。
2描述性统计分析
2.1自然属性
此次问卷调查的年轻人年龄分布18-23岁占了65.6%,而24-29岁的人占20.5%,30-35岁的仅占13.8%;在性别比例上,男生1331人,占比35%,女生2473人,占比65%;在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有1708人是独生子女,占比44.9%,而非独生子女2096人,占比55.1%,而通过年龄段和是否是独生子女交叉列联表分析得到Gamma系数为0.208,概率P值均为0.000<0.05,因此拒绝两变量无关的原假设,也就是说年龄段和是否是独生子女是相关的。从表中可以知道大部分的18-23岁年轻人是独生子女他们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出生的一代,而更早的则是80年代或90年代初中期出生的人。这也侧面反映了刚刚进入新世纪的一代,独生子女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2.2社会属性
本次问卷中通过对年龄段与职业的交叉分析表可以得到,概率P值均为0.000<0.05,因此拒绝两变量无关的的原假设,也就是说年龄段和职业是相关的。本次调查的18-23岁年轻人里有2179位是学生,所占比例达到该年龄段的87.3%,可以侧面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大部分人都还没有进入社会工作的经历,没有过大的经济压力,而24-35岁的人则大部分都已经进入了社会工作,因此形成了对比差异。
从学历上看3.7%的人是初中及以下,而19%的人属于中专和高中学历,高达73.6%的人是本科及大专学历,而仅有3.7%的人是硕士及以上。
从月收入上看,大部分人的月收入在3001-5000元和5001-8000元区间内,分别占比28.3%和27.4%,而有15%和15.2%的人在8001-10000元,而3000以下和选择其他的人仅占7%和7.2%。
在最为关键的生育年龄方面,只有1%的人想在20-22岁生育,而半数人(55.1%)的人理想生育年龄在26-30岁,其次便是31-35岁,占到13.7%,显然这已经过了最佳生育年龄段(22-29岁),可以看出高达12.6%的人是不想生育的。
不仅仅是年龄与其生育年龄有关,性别也对生育年龄有关键影响。对于男生来讲不生育的比例较少,占全体男生的7.0%,而女生不愿意生育的比例占全体女生的15.6%,对于不生育的人来说,高达80.6%的人均为女生。这也表明生育研究的视角不应该只局限于女性,男性对是否生育的影响也应该得到重视,仅从女性角度研究生育行为其结论会引起偏差。
个体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也是影响生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学历上13.9%的本科生和专科生以及18.3%的硕士及以上人群不愿意生育,这也反应出学历越高的人反而不愿意去生育,这个现象在是否有意愿生二胎上一样有所反映。这也从数据上论证了受教育程度和生育意愿存在负相关性,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意愿反而越弱。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受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较深,而受现代教育的影响传统文化的束缚会减小,自由、独立的理念会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 当代年轻人生育孩子需要的条件有很多。从统计数据与图表来看2988人认为需要经济条件,多数年轻人认为生育孩子最应当考虑的是经济问题;2550人认为需要婚姻关系,很多人认为有稳定的婚姻是生育的基础;2069人认为需要有心理准备,许多人心
图1:生育条件图
理上从自己是一个孩子突然变为父母没有心理准备;1715人认为需要身体条件,有了孩子后需要夜以继日的照顾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条件要求程度还是很高的;460人认为需要年龄,由上文中讨论的生育年龄列联表也可以看出年龄的要求也是许多人会考虑的;258人认为生育孩子需要婚父母的意见,受教育的年轻人越多,整體人群更加独立,需要父母意见的情况也变少。
3基于多元Logistic模型下的生育意愿分析
本节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各种因素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将“理想生育孩子的个数和比例”作为因变量(1:女性,2:男性,3:其他,4:不生),并且将“不生作为参照对象”,而将性别(1:男,2:女)、年龄段(1:18-23,2:24-29,3:30-35)、独生子女(1:是,2:不是)、家庭人均月收(1:3000以下,2:3001-5000,3:5001-6000,4:8001-10000,5:10000以上.6:其他)以及学历(1:初中及以下,2:高中及中专,3:本科及大专,4:硕士及以上)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卡方检验的Sig值均远小于0.01,故不能否定原假设,即这几个自变量均显著,最终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从模型1得到的数据看,当“只希望生一个女孩”与“不生”对比下,只有“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3000元的人群没有显著性,即对模型的贡献无显著意义。根据模型的结果:从性别上看,性别为男性的B>0,Exp(B)=1.991,这表明男性希望生一个女孩的概率要比不生概率大;而且相对于不生而言,男生希望生女孩的概率是女生希望生女孩概率的1.991倍;从年龄上看:18-23岁的人B值小于0,而24-29的人B值大于0,这表明18-23岁的年轻人希望生女儿的概率比不生概率小,而更大一点的人群则高;从独生子女上看:是独生子女的B值大于0,Exp(B)为1.277,说明独生子女希望生女孩的概率比不生概率大,且比非独生子女更希望生女孩;从学历上看:文化程度与生女儿意愿成负相关,其Exp(B)值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减小;最后从家庭人均月收入来看:只有3000以内的收入人群是显著的(p值<0.05),其B值小于0,这说明低收入的人群希望生女孩的概率比不生的概率还要低。
利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模型2和模型3的数据,总体而言:男性意愿生孩子,甚至多个的意愿比女性更强烈;年轻人群意愿不生的概率更高,而随着年龄的增大生女孩的意愿提高但生男孩或更多小孩的意愿依旧不高;对独生子女来说他们更倾向于只生一个;最后从收入上看,收入较低的人更倾向于生男孩。
4总结
4.1年龄段的人的理想生育年龄、生育意愿不同
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20-30岁的青年人更加倾向于晚生晚育,理想生育年龄大都集中在36-39岁甚至是40岁以上;特别地,当代的青年大学生不生育的意愿远远高于其他各年龄段,占比81.9%,而其他各年龄段的虽然也有人不愿生育,但总体而言普遍希望在最佳育龄生育。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的生育观念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之下的社会发展与进步,在国家推进相关政策的同时也要使青年人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社会现象。
4.2不同性别、不同学历的人的理想生育年龄、生育意愿有差异
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女性更倾向于晚婚晚育,也更倾向于不生育,但同时男性对生育年龄的选择以及男性的生育意愿也至关重要,因此在改善女性生育观念的同时,也要有相应的方式去改善男性的生育观念,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为社会发展带来福音。调查中发现,学历高的人群的理想生育年龄普遍较晚,生育意愿也普遍较低,究其原因,就在于学历高的人群更加注重下一代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在于传统观念下的传宗接代以及养儿防老,但这就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生育年龄难免会晚一些;相反的,学历较低的人群在思想观念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观念,因此生育年龄较于前者就更加早一点。相同的是,两者都是在各自的背景下权衡利弊,使其享有最好的结果。
4.3理想生育孩子数目及性别的研究结论
在过去,虽然主要载体是女性,但是生育孩子数目及性别却常常掌握在男性家庭的手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对于生育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了,因此我们的研究就有了一定的实际意义,客观真实的反映了不同性别对生育方面的观点。据统计分析发现,相比于不生育,男性比女性更加希望生个孩子(男孩大于女孩),年龄越大越希望有个孩子(女孩大于男孩),而独生子女也更偏向于生个女孩,各个学历的人更倾向于生两个及以上,但同时学历越高生育孩子的意愿会降低,收入较低的群体生女孩的意愿比不生的要大,更倾向于生男孩。由此可看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学历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对理想生育孩子数目、性别的观点不同。
参考文献:
[1]穆光宗.当代青年的“恐育”心理和生育观[C].人民论坛.2020年22期:120-122
[2]雷敏.我国人口生育率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
[3]方汝燕.基于logistic模型下的安徽省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研究[D].安徽大学.2019
(杭州师范大学 311121)
关键词:生育率;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多元;Logistic;模型
1研究背景
中國的人口出生率经历了七十年代的快速下降、八十年代的波动,从九十年代开始缓慢下降,时至今日,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下的后人口转变时期。穆光宗在《当代青年的“恐育”心理和生育观》[1]中指出现阶段的青年生育已趋向于“被动性晚婚晚育”与“选择性独生优生”模式,婚育文化被改革开放的重铸,极晚婚、极晚育、极少育的趋势导致现如今生育率低迷,近几年“全面二孩”政策的出现使生育率提高,但是“一孩”的数量却有较多下降,伴随着生育率的降低,老龄化社会也将会加快进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388万人,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8.1%[1],但是出生人口仅仅1465万人,生育率为建国以来最低水平。众所周知,我国目前还属于正在发展中国家群体,按照建设社会,谋求发展的趋势,出生率不应如此之低。而且近几年来,我国老年化趋势愈演愈烈,亟需新生人口冲淡老年化的趋势,所以如此之低的出生率是一个很严重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年轻人口的缺失与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导致社会养老体系负担加剧,而根本原因来自于社会劳动力的补充跟不上流失数量。
雷敏在《我国人口生育率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2]从经济角度出发统计分析了生育率的影响因素,认为妇女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促进经济发展与改变社会阶层对教育占有的不平等模式是稳定生育率的关键。在方汝燕关于《基于logistic模型下的安徽省育龄妇女意愿研究》[3]中指出调查对象的现有子女数、平均理想子女数、计划子女数均低2个孩子,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负担”与“养育孩子费精力”。
生育是有成本的,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导致生养生成本快速升高,许多年轻人不是不想结婚生育,而是因为城市生活成本已经过高,“生得起,养不起”是年轻人晚婚晚育甚至不育的原因之一,高房价抑制了生育意愿,生育焦虑指数高涨,尤其是“421”家庭的子女,自身的生存压力巨大,已经无力再承担更多,这表面上是人口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的叠加。
2描述性统计分析
2.1自然属性
此次问卷调查的年轻人年龄分布18-23岁占了65.6%,而24-29岁的人占20.5%,30-35岁的仅占13.8%;在性别比例上,男生1331人,占比35%,女生2473人,占比65%;在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有1708人是独生子女,占比44.9%,而非独生子女2096人,占比55.1%,而通过年龄段和是否是独生子女交叉列联表分析得到Gamma系数为0.208,概率P值均为0.000<0.05,因此拒绝两变量无关的原假设,也就是说年龄段和是否是独生子女是相关的。从表中可以知道大部分的18-23岁年轻人是独生子女他们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出生的一代,而更早的则是80年代或90年代初中期出生的人。这也侧面反映了刚刚进入新世纪的一代,独生子女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2.2社会属性
本次问卷中通过对年龄段与职业的交叉分析表可以得到,概率P值均为0.000<0.05,因此拒绝两变量无关的的原假设,也就是说年龄段和职业是相关的。本次调查的18-23岁年轻人里有2179位是学生,所占比例达到该年龄段的87.3%,可以侧面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大部分人都还没有进入社会工作的经历,没有过大的经济压力,而24-35岁的人则大部分都已经进入了社会工作,因此形成了对比差异。
从学历上看3.7%的人是初中及以下,而19%的人属于中专和高中学历,高达73.6%的人是本科及大专学历,而仅有3.7%的人是硕士及以上。
从月收入上看,大部分人的月收入在3001-5000元和5001-8000元区间内,分别占比28.3%和27.4%,而有15%和15.2%的人在8001-10000元,而3000以下和选择其他的人仅占7%和7.2%。
在最为关键的生育年龄方面,只有1%的人想在20-22岁生育,而半数人(55.1%)的人理想生育年龄在26-30岁,其次便是31-35岁,占到13.7%,显然这已经过了最佳生育年龄段(22-29岁),可以看出高达12.6%的人是不想生育的。
不仅仅是年龄与其生育年龄有关,性别也对生育年龄有关键影响。对于男生来讲不生育的比例较少,占全体男生的7.0%,而女生不愿意生育的比例占全体女生的15.6%,对于不生育的人来说,高达80.6%的人均为女生。这也表明生育研究的视角不应该只局限于女性,男性对是否生育的影响也应该得到重视,仅从女性角度研究生育行为其结论会引起偏差。
个体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也是影响生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学历上13.9%的本科生和专科生以及18.3%的硕士及以上人群不愿意生育,这也反应出学历越高的人反而不愿意去生育,这个现象在是否有意愿生二胎上一样有所反映。这也从数据上论证了受教育程度和生育意愿存在负相关性,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意愿反而越弱。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受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较深,而受现代教育的影响传统文化的束缚会减小,自由、独立的理念会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 当代年轻人生育孩子需要的条件有很多。从统计数据与图表来看2988人认为需要经济条件,多数年轻人认为生育孩子最应当考虑的是经济问题;2550人认为需要婚姻关系,很多人认为有稳定的婚姻是生育的基础;2069人认为需要有心理准备,许多人心
图1:生育条件图
理上从自己是一个孩子突然变为父母没有心理准备;1715人认为需要身体条件,有了孩子后需要夜以继日的照顾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条件要求程度还是很高的;460人认为需要年龄,由上文中讨论的生育年龄列联表也可以看出年龄的要求也是许多人会考虑的;258人认为生育孩子需要婚父母的意见,受教育的年轻人越多,整體人群更加独立,需要父母意见的情况也变少。
3基于多元Logistic模型下的生育意愿分析
本节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各种因素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将“理想生育孩子的个数和比例”作为因变量(1:女性,2:男性,3:其他,4:不生),并且将“不生作为参照对象”,而将性别(1:男,2:女)、年龄段(1:18-23,2:24-29,3:30-35)、独生子女(1:是,2:不是)、家庭人均月收(1:3000以下,2:3001-5000,3:5001-6000,4:8001-10000,5:10000以上.6:其他)以及学历(1:初中及以下,2:高中及中专,3:本科及大专,4:硕士及以上)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卡方检验的Sig值均远小于0.01,故不能否定原假设,即这几个自变量均显著,最终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从模型1得到的数据看,当“只希望生一个女孩”与“不生”对比下,只有“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3000元的人群没有显著性,即对模型的贡献无显著意义。根据模型的结果:从性别上看,性别为男性的B>0,Exp(B)=1.991,这表明男性希望生一个女孩的概率要比不生概率大;而且相对于不生而言,男生希望生女孩的概率是女生希望生女孩概率的1.991倍;从年龄上看:18-23岁的人B值小于0,而24-29的人B值大于0,这表明18-23岁的年轻人希望生女儿的概率比不生概率小,而更大一点的人群则高;从独生子女上看:是独生子女的B值大于0,Exp(B)为1.277,说明独生子女希望生女孩的概率比不生概率大,且比非独生子女更希望生女孩;从学历上看:文化程度与生女儿意愿成负相关,其Exp(B)值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减小;最后从家庭人均月收入来看:只有3000以内的收入人群是显著的(p值<0.05),其B值小于0,这说明低收入的人群希望生女孩的概率比不生的概率还要低。
利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模型2和模型3的数据,总体而言:男性意愿生孩子,甚至多个的意愿比女性更强烈;年轻人群意愿不生的概率更高,而随着年龄的增大生女孩的意愿提高但生男孩或更多小孩的意愿依旧不高;对独生子女来说他们更倾向于只生一个;最后从收入上看,收入较低的人更倾向于生男孩。
4总结
4.1年龄段的人的理想生育年龄、生育意愿不同
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20-30岁的青年人更加倾向于晚生晚育,理想生育年龄大都集中在36-39岁甚至是40岁以上;特别地,当代的青年大学生不生育的意愿远远高于其他各年龄段,占比81.9%,而其他各年龄段的虽然也有人不愿生育,但总体而言普遍希望在最佳育龄生育。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的生育观念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之下的社会发展与进步,在国家推进相关政策的同时也要使青年人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社会现象。
4.2不同性别、不同学历的人的理想生育年龄、生育意愿有差异
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女性更倾向于晚婚晚育,也更倾向于不生育,但同时男性对生育年龄的选择以及男性的生育意愿也至关重要,因此在改善女性生育观念的同时,也要有相应的方式去改善男性的生育观念,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为社会发展带来福音。调查中发现,学历高的人群的理想生育年龄普遍较晚,生育意愿也普遍较低,究其原因,就在于学历高的人群更加注重下一代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在于传统观念下的传宗接代以及养儿防老,但这就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生育年龄难免会晚一些;相反的,学历较低的人群在思想观念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观念,因此生育年龄较于前者就更加早一点。相同的是,两者都是在各自的背景下权衡利弊,使其享有最好的结果。
4.3理想生育孩子数目及性别的研究结论
在过去,虽然主要载体是女性,但是生育孩子数目及性别却常常掌握在男性家庭的手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对于生育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了,因此我们的研究就有了一定的实际意义,客观真实的反映了不同性别对生育方面的观点。据统计分析发现,相比于不生育,男性比女性更加希望生个孩子(男孩大于女孩),年龄越大越希望有个孩子(女孩大于男孩),而独生子女也更偏向于生个女孩,各个学历的人更倾向于生两个及以上,但同时学历越高生育孩子的意愿会降低,收入较低的群体生女孩的意愿比不生的要大,更倾向于生男孩。由此可看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学历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对理想生育孩子数目、性别的观点不同。
参考文献:
[1]穆光宗.当代青年的“恐育”心理和生育观[C].人民论坛.2020年22期:120-122
[2]雷敏.我国人口生育率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
[3]方汝燕.基于logistic模型下的安徽省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研究[D].安徽大学.2019
(杭州师范大学 3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