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举办这样的活动,的确体现了美国自由随意的风格。为了让每一个雕塑家工作没有压力,无拘无束地交流,举办方特意不设奖,淡化竞争意识。大家自由选择石头,“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东西”,作品完成以后摆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有28处景点供选择),营造了一个愉快、轻松、和谐的创作环境。
来自国外的雕塑家选择的都是密西西比河床的大理石,而美国本土雕塑家更青睐坚硬的火山石和花岗岩。对于我来说,除了语言和饮食的困难外,最要命的是这里没有石雕助手,从头至尾要完全靠自己。美国是一个工具大国,很多工具我根本没用过,在适应工具的前半个月我累得全身骨头都快散架了。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痛苦”经历,在这期间我的体重减了20多斤。后来在圣保罗大学发表的演讲中我谈到了这一段感受。我告诉他们:在中国,雕塑家做完泥塑就没事了,剩下雕石头是石匠来完成的,所以我现在最想说的是,我应该感谢过去帮我打石头的石匠们。美国人特别喜欢坦诚的人,我的讲演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外国雕塑家在很多方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干起活来有些玩命。也许天生体质好,他们可以一口气干很久不歇气。意大利雕塑家帕斯奎勒总喜欢边唱意大利歌剧边雕刻,那天不小心被石块崩到手臂,顿时血流如注,911迅速把他送到医院。下午,他跟没事一样唱着歌又来了。芬兰雕塑家沙卡依经常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一身衣服汗水湿透。他从芬兰带来两箱工具,装备比美国还先进。他告诉我,这里做完了他还要去韩国参加创作营,然后再去日本做石雕。埃及雕塑家沙拉活泼开朗,对各种电动工具特别熟悉,用起来得心应手。看我刚开始用工具架式不对,他就走过来耐心教我。本来他7月份也要去韩国参加创作营,可惜最后几天伤了脚就去不成了,这让他特别伤心。日本雕塑家岗本敦生在世界20多个国家做过雕塑,他的拼石系列具有独特的语言,在世界都有影响。他年龄长我几岁,却像小青年一样爱玩好动,什么事都积极参与,很有人缘。德国雕塑家爵根是足球迷,研讨会期间正值世界杯在德国举行,每有赛事他就会煽动大家去看电视,最后基本上只有墨西哥的哈维尔及另外一两个人响应。他感到很无奈:“在德国几乎没人上班了!而这里……”津巴布韦的拉扎瑞斯有190cm的个头,打石头时总喜欢跟参观者聊天,不断埋怨研讨会时间太长,“快点结束吧,我想老婆了!”美籍墨西哥女雕塑家罗尔多丝经常问我要中国烟抽,有一天我没烟了,她把自己的烟全给了我。那天我在圣保罗大学演讲结束后,在众目睽睽之下她突然跑过来拥抱我,当着我夫人的面在我脸上反复亲吻,她说:“我是经过你夫人批准的,你的演讲太精采了!”美国雕塑家麦克就在我旁边做石雕,他是给我帮助最多的人,他认为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雕塑家,但他并不嫉妒,反而经常把他自己带来的工具给我用。有一天,圣保罗安全监察部门来人例行检查,发现我的角磨機掉了颗螺丝,非要我停止作业不可。麦克很着急,开着车跑了大半天也没找到合适的螺丝,最后耸耸肩说:“没办法,你先拿我的用吧。”总之,每次你遇到困难,总会有许多人在帮你。这一点让我特别感动。在研讨会期间我们彼此之间从陌生到熟悉,最后真是难舍难分。

持续了40多天,这些冰冷的石头在艺术家的手中逐步被激活成型。每天来参观的市民和媒体记者激动不已。有一个美国人对我说,我一直在关注你们,我看着你把这块普通的石头变成美仑美奂的东方少女,太神奇了,真是让人难以置信!美国最大的传媒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及CBS电视台、华尔街时报等40多家媒体对研讨会做了跟踪报道。
美国式的石雕研讨会特别重视交流,隔三岔五就是party活动,美国当地雕塑家、赞助商、艺委会成员、甚至自愿者都争相请客。美中友协和当地华人也不断发来邀请,这使我们的身体状况及时得到调整,并且有机会欣赏美国城市及乡村的风景,体验美国人的生活,结交更多的朋友。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国人特别会休闲,不像我们总是在加班。美国的确是一个物质特别充裕的国家。在艺术家的住地,主办者准备了充足的食物水果和饮料酒水,一箱箱堆在客厅餐厅,雕塑家们每天晚上聊天都会喝掉几箱啤酒。在石雕工地也是如此,有一间帐篷是专门放食物的,还备有冰箱微波炉。大家随时可去拿着吃,外国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天到晚在吃东西,怪不得有那么多超级肥胖人。每次开party或者聚会都会看到很大的烧烤箱,牛肉、羊肉、三文鱼都是一大箱一大箱地烧烤,那味道中国人不会觉得好吃。组委会有时也会安排大家去意大利、中国、日本或其他外国餐馆用餐,这也让大家对世界各国的饮食有了一点了解。
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和雕塑公园是大家最感兴趣的事。令人吃惊的是一个州竟有那么多大规模的博物馆、美术馆和雕塑公园,而且有那么多世界各国的珍贵文物。在中国馆展厅展出的文物真是令人震撼,除了有古代的青铜、玉、瓷器、家俱外,居然还有一套中国清代的民居,一砖一瓦全都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这里,这让我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滋味。而在美术馆及雕塑公园里边,我们看到了再熟悉不过的那些著名大师的作品。
在美国的70天,作为第一次来美国的我来说,收获很大,感触颇深,尽管我的所见所闻只是管中窥豹,不一定准确,但的确很真实。我希望与大家分享。我非常庆幸我来了,本来我并不想来,真是差一点错过这次美好的经历。
没有想到,在美国我还遇到一个机会……简直是奇迹,美国就是创造奇迹的地方!我还是以后再告诉大家吧。
1、开幕式现场 2、印弟安的雕塑家杜恩 3、德国雕塑家爵根《恋人》 4、雷宜锌雕塑的作品《遐想》 5、德国芬兰雕塑家在给墨西哥雕塑家帮忙 6、忙里偷闲观看中国《雕塑》杂志 7、日本雕塑家冈本敦生的作品《对印》 8、接受美国CBS电视台的采访,翻译是著名华裔建筑师卢先生 9、在圣保罗大学演讲 10、印第安开凿仪式 11、美国雕塑家麦克的《2006国际石雕研讨会》 12、在中国雕塑家的作品前照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