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因此中小学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与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为了展现时代特色,教育建筑设计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本文围绕中小学教育建筑设计的特点及要求展开论述,对创新我国学校建筑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建筑;设计;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教育投入的比重也在逐渐的加大,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现阶段我国很大一部分中小学建筑还是以传统的建筑格局为主,校园格局大致也都相同,因此建造富有个性的新型学校建筑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创新是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是进行建筑物变革永恒不变的主题,只有不断的开拓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中小学建筑设计的特点
我国从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的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因而进行学校建筑的设计能够体现如下的几个特点:
(一)教学空间灵活的设计
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转变,主要是为了能够让中小学生学会认知、做事、做人,让其能够很好的掌握实践的技能。传统的教室的设计模式比较的死板,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受到了阻碍,学生就只是进行被动的接受,而不能进行主动的学习。从某一角度来说,我们应当从教学的方法、内容、时间以及形式等多个活动本位的角度出发,不能单单考虑自由度以及多能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对于场地进行综合利用。
(二)活动场所设计中的以人为本
学生在校园内的活动并不仅限于教室,在校园的公共场所的交流也十分的重要。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要考虑如下几点:要注意增加学生能够进行交流或集体活动的场所;要进行半开放式的庭院以及大型会议室的设计;可以对走廊的设计适当的加宽,便于学生课余时间在走廊内进行沟通,同时也不对教室内的同学产生干扰;餐厅的设计可以进行综合的考虑,不单纯的做吃饭的场所,还可以充当作品展厅以及临时的会议中心等,多功能餐厅可以最大化的利用现有的资源。
(三)温馨的设计生活场所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就是学生第二个家,因此在进行校园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考虑其和谐性、舒适性。只有一个朝气蓬勃的氛围,才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团结合作精神的建立,同时还能够加强学生的自主性。
二、现代中小学教育建筑的设计要求
随着21世纪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转变,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对教育建筑的设计与规划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自主择校和教育公平重新成为教育建筑规划和建设的指导原则。
第二、小而精的教育建筑取代了对规模庞大之校舍的追求。
第三、削减班级规模对教育建筑提出了新要求。
第四、信息技术成为教育建筑设计和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五、教育目标和教育使命的改变要求教育建筑随着改变。
第六、教育对个性和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强调要求教室必须能够进行重装和再组合。
第七、终身学习理念的兴起要求教育建筑必须把学校打造成一个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开放的学习型场所。
第八、学制的改变要求教育建筑也必须做出相应的革新。
第九、对特殊教育的关注让教育建筑更加注重残障人士对教育设施的特殊需求。
三、进行学校建筑设计的创新
从当代校园建筑设计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进行建筑理念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泉。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承适宜的原则,对于环境、教育、经济以及技术都要适宜。在学校设计的过程中是学校进行创新的源泉,因而我们应当对能够形成创新点的条件进行充分的调查,从而形成学校建筑设计的创新源。
(一)在环境适宜的基础上的创新
不论是从对于环境还是融合于环境的角度出发进行创作,我们都必须深入的了解当地的环境,进行分析,从而使得校园建筑从整体上来讲与大环境相协调,因而照搬其它地区以及传统的建筑物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以理性的思维为基础,结合对于环境透彻的分析,从而建立适宜环境的,同时又充满个性的校园。
(二)在教育适宜的基础上的创新
在进行学校设计的过程要充分的考虑其稳定性和差异性的结合,既要考虑到建筑物在一定时期的稳定性,又要对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差异性进行考虑。校园建筑的使用能力,不单单要满足校园硬件的需求,更应当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基础。
(三)在经济适宜的基础上的创新
从总体上来看,学校的教育经费是比较的紧张,但是对于不同的地区差异也比较大。对于经济较为宽松的地区而言,设计师能够很好地发挥自身的才能,充分的考虑各个因素,从而设计出综合能力较强又富有创意的校园建筑;然而对于教育经费比较紧张的地区,设计师想要设计出理想的建筑,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心血和劳动,在此过程中更有利于创新观念的产生。
(四)在技术适宜的基础上的创新
学校建筑物的设计属于一种实践的艺术,因而对于建筑物的设计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经济适宜性和技术适宜性是相互协调的,一旦失去了经济支撑其技术水平再高的设计师也无法建造出高水平的建筑物。设计师应当进行灵活的变通,同一种建筑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进行表现,根据技术适应性来设计建筑的结构,回避难以达到的技术,从而使得学校的建筑拥有较强的生命力,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发展。
四、学校投标中的设计思考要点分析
本文以某投标中的学校新校区建筑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分析,在规划设计中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点,新校区的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与新的教育思想相适应,并且业主希望把新校区作为一个"示范校"。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十分的注重开放性,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的教学工作,尝试一种新的格局变化,让资金能够得到灵活的运用。其次是由于是"示范校",因而学校尽可能的与周边相适应,与交通建立良好的联系,用连廊把行政区域和教学区域连成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一个连续展开的有机的整体。
2、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在校园的北侧是政府机关,南侧为住宅小区,西侧是城市绿化工程,东侧为交通干道。这样虽然交通便利,但是校园的发展具有局限性,因而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严格的划分为动静两个区域。临近交通的一侧建造教学和行政区域,使建筑物的形象生动丰富;在校园的西北角建造住宅区,使其尽可能的拥有良好的环境以及对外开放的便利兼顾,既紧凑的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又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在立体造型方面,笔者就一个科研楼进行例举。其造型方面以一个钟楼为主体建筑,用两个大小不一的块体进行穿插的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的色彩是暗红色的劈砖作为主色,其中的转体有其他的杂色相间,同时用浅绿色的玻璃进行搭配,栏杆以及钢架采用的是银色的金属,运用的是虚实对比的手法,对于色彩、符号以及线条进行综合的应用,使建筑物的形象得到了丰富。这一创新打破了传统死板的长方体结构,这是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建筑以及当代美术手法的多种形式,进而创造出的轻快活泼的校园建筑。
五、结语
进行中小学教育建筑设计时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有机的统一,从而有利于学生素质、修养的启发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性、独立性,提高其综合素质。要结合教育的需求、环境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自身不断的创新,从而建造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又富有特色的校园建筑。要在保障其功能性的基础上,充分的考虑学生的感受,一切以调动学生自身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进行校园建筑深层次的开发。
参考文献:
[1]温倩梅.学校建筑设计与教育的同步发展[J].广州建筑,2011,(06)18-21.
[2]邵兴江,赵中建.革新学校建筑设计:建构新的研究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2,(09)37-40+36.
[3]徐耀.學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探讨[J].山西建筑,2012,(36)14-15.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建筑;设计;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教育投入的比重也在逐渐的加大,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现阶段我国很大一部分中小学建筑还是以传统的建筑格局为主,校园格局大致也都相同,因此建造富有个性的新型学校建筑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创新是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是进行建筑物变革永恒不变的主题,只有不断的开拓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中小学建筑设计的特点
我国从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的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因而进行学校建筑的设计能够体现如下的几个特点:
(一)教学空间灵活的设计
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转变,主要是为了能够让中小学生学会认知、做事、做人,让其能够很好的掌握实践的技能。传统的教室的设计模式比较的死板,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受到了阻碍,学生就只是进行被动的接受,而不能进行主动的学习。从某一角度来说,我们应当从教学的方法、内容、时间以及形式等多个活动本位的角度出发,不能单单考虑自由度以及多能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对于场地进行综合利用。
(二)活动场所设计中的以人为本
学生在校园内的活动并不仅限于教室,在校园的公共场所的交流也十分的重要。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要考虑如下几点:要注意增加学生能够进行交流或集体活动的场所;要进行半开放式的庭院以及大型会议室的设计;可以对走廊的设计适当的加宽,便于学生课余时间在走廊内进行沟通,同时也不对教室内的同学产生干扰;餐厅的设计可以进行综合的考虑,不单纯的做吃饭的场所,还可以充当作品展厅以及临时的会议中心等,多功能餐厅可以最大化的利用现有的资源。
(三)温馨的设计生活场所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就是学生第二个家,因此在进行校园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考虑其和谐性、舒适性。只有一个朝气蓬勃的氛围,才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团结合作精神的建立,同时还能够加强学生的自主性。
二、现代中小学教育建筑的设计要求
随着21世纪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转变,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对教育建筑的设计与规划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自主择校和教育公平重新成为教育建筑规划和建设的指导原则。
第二、小而精的教育建筑取代了对规模庞大之校舍的追求。
第三、削减班级规模对教育建筑提出了新要求。
第四、信息技术成为教育建筑设计和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五、教育目标和教育使命的改变要求教育建筑随着改变。
第六、教育对个性和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强调要求教室必须能够进行重装和再组合。
第七、终身学习理念的兴起要求教育建筑必须把学校打造成一个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开放的学习型场所。
第八、学制的改变要求教育建筑也必须做出相应的革新。
第九、对特殊教育的关注让教育建筑更加注重残障人士对教育设施的特殊需求。
三、进行学校建筑设计的创新
从当代校园建筑设计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进行建筑理念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泉。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承适宜的原则,对于环境、教育、经济以及技术都要适宜。在学校设计的过程中是学校进行创新的源泉,因而我们应当对能够形成创新点的条件进行充分的调查,从而形成学校建筑设计的创新源。
(一)在环境适宜的基础上的创新
不论是从对于环境还是融合于环境的角度出发进行创作,我们都必须深入的了解当地的环境,进行分析,从而使得校园建筑从整体上来讲与大环境相协调,因而照搬其它地区以及传统的建筑物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以理性的思维为基础,结合对于环境透彻的分析,从而建立适宜环境的,同时又充满个性的校园。
(二)在教育适宜的基础上的创新
在进行学校设计的过程要充分的考虑其稳定性和差异性的结合,既要考虑到建筑物在一定时期的稳定性,又要对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差异性进行考虑。校园建筑的使用能力,不单单要满足校园硬件的需求,更应当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基础。
(三)在经济适宜的基础上的创新
从总体上来看,学校的教育经费是比较的紧张,但是对于不同的地区差异也比较大。对于经济较为宽松的地区而言,设计师能够很好地发挥自身的才能,充分的考虑各个因素,从而设计出综合能力较强又富有创意的校园建筑;然而对于教育经费比较紧张的地区,设计师想要设计出理想的建筑,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心血和劳动,在此过程中更有利于创新观念的产生。
(四)在技术适宜的基础上的创新
学校建筑物的设计属于一种实践的艺术,因而对于建筑物的设计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经济适宜性和技术适宜性是相互协调的,一旦失去了经济支撑其技术水平再高的设计师也无法建造出高水平的建筑物。设计师应当进行灵活的变通,同一种建筑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进行表现,根据技术适应性来设计建筑的结构,回避难以达到的技术,从而使得学校的建筑拥有较强的生命力,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发展。
四、学校投标中的设计思考要点分析
本文以某投标中的学校新校区建筑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分析,在规划设计中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点,新校区的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与新的教育思想相适应,并且业主希望把新校区作为一个"示范校"。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十分的注重开放性,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的教学工作,尝试一种新的格局变化,让资金能够得到灵活的运用。其次是由于是"示范校",因而学校尽可能的与周边相适应,与交通建立良好的联系,用连廊把行政区域和教学区域连成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一个连续展开的有机的整体。
2、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在校园的北侧是政府机关,南侧为住宅小区,西侧是城市绿化工程,东侧为交通干道。这样虽然交通便利,但是校园的发展具有局限性,因而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严格的划分为动静两个区域。临近交通的一侧建造教学和行政区域,使建筑物的形象生动丰富;在校园的西北角建造住宅区,使其尽可能的拥有良好的环境以及对外开放的便利兼顾,既紧凑的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又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在立体造型方面,笔者就一个科研楼进行例举。其造型方面以一个钟楼为主体建筑,用两个大小不一的块体进行穿插的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的色彩是暗红色的劈砖作为主色,其中的转体有其他的杂色相间,同时用浅绿色的玻璃进行搭配,栏杆以及钢架采用的是银色的金属,运用的是虚实对比的手法,对于色彩、符号以及线条进行综合的应用,使建筑物的形象得到了丰富。这一创新打破了传统死板的长方体结构,这是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建筑以及当代美术手法的多种形式,进而创造出的轻快活泼的校园建筑。
五、结语
进行中小学教育建筑设计时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有机的统一,从而有利于学生素质、修养的启发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性、独立性,提高其综合素质。要结合教育的需求、环境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自身不断的创新,从而建造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又富有特色的校园建筑。要在保障其功能性的基础上,充分的考虑学生的感受,一切以调动学生自身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进行校园建筑深层次的开发。
参考文献:
[1]温倩梅.学校建筑设计与教育的同步发展[J].广州建筑,2011,(06)18-21.
[2]邵兴江,赵中建.革新学校建筑设计:建构新的研究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2,(09)37-40+36.
[3]徐耀.學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探讨[J].山西建筑,2012,(3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