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充满师生良性互动的气息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f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动与感应,是一种心灵与精神的创作。不管是知识的授受、能力的培养,还是智慧的互启、生命的点润,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分享与共生。诸多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实践无不指向这样一个真谛:成功的课堂里正在发生着教学信息良性互动的教学反馈。
  然而,反观我们大多数课堂教学信息反馈的现状,可谓病象丛生。概括说来,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种症候:一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教师“一枝独秀”,就是学生们“众声喧哗”,课堂中缺乏真实的回应与倾听,看起来是“一起学习”,实际上是“互不关涉,各自为战”。二是在课堂教学信息流通中,学生状态被动、疲沓,提不起互相回应的兴致。在教师的反馈中,大部分显得语言刻板、陈腔滥调,表情僵硬、态度泠漠,缺乏激励士气、振奋人心的力量。三是一些教师常常语焉不详、含糊其词,对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对不同的观点、看法、答案不加分析和引导,甚至对似是而非的“信息”不置可否,造成学生在学习中问题累积、困惑多多,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后续学习。针对课堂教学信息反馈中普遍存在的这些病症,我们要有所警醒、对病下药,以期救失补偏,建设一种有健康活力的课堂文化。
  教学信息的良性互动,需要反馈主体学会倾听。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佐藤学先生认为,善于倾听学生发言的教学,如果打一个形象的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捧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教师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他们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然而,多数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不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思维共振。更严重的是,有的教师自己没接住球还让学生去替他捡,像这样的互动如果持续发展的话,那些投不好球、投偏球的学生就会变得讨厌投球,甚至还会讨厌他们自己。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凝聚于“伟大的真理”而展开的一种思想的探索与智慧的探险。这其中必然连通着师生生活经验、生命体验等个性、气息、血性、脉搏的互相传递、互相回应。在这一智力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教学反馈必须坚守“倾听与对话”的原则,以期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教学信息的良性互动,需要借助反馈激励学生参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实施激励性的反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积小成成大成,积小快乐成大快乐。
  反馈的激励性并不意味着可以作“无风三尺浪,有风浪九尺”的虚夸,廉价地甩出敷衍其词的“你真棒”。一般来说,被表扬的行为越具体,效果越好;表扬依赖性强、易焦虑学生,效果要好于表扬自信的学生。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反馈中表扬越真诚,越是发出内心的欣赏,越有针对性,越能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其效果越好,越受人欢迎。
  教学信息的良性互动,需要反馈结论指向清晰。课堂教学反馈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引领学生更好地参与认知、交往、审美等探索活动。教师要学会判断学生的“知”是真知还是假知,让全班学生学会思考,而不是混水摸鱼,滥竽充数;要学会诱导等待,使学生的表达更清晰;要学会指导激发,使学生展现思考过程;要学会引导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并且随时随地考量其思维的真度、广度、深度、高度、自由度。当学生迷惑不解的时候,要导之以法;当学生低迷不振的时候,要导之以情;当学生疲倦厌烦的时候,要导之以趣;当学生陷入困境的时候,要导之以思……总之,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引导。理想的课堂教学反馈是学生学习的航标灯,为学生顺利学习保驾护航。这种引导实际上是对于学生未来整体发展的眺望,也是教师以自身的知识和文化素养来观照当下的学习内容。
  让课堂充满师生良性互动的气息,应是每个教师追寻高效课堂的必经之路。(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学反馈既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也是实施教学活动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方式与重要手段。考察教育实践不难发现,有些教学反馈对教与学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甚至严重地妨碍正常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这样的教学反馈不仅是无效的,而且是有害的。高效的教学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来自学生的各种信息,并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本刊策划此专题,以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