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唐诗人唐彦谦的诗歌结构特点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lei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的结构与诗歌的语言一样,是诗歌重要的表现艺术之一。诗人对诗歌的剪裁不仅体现在诗歌的谋篇布局上,还体现在材料的取舍上。历朝历代的诗人都重视对诗歌结构的巧妙安排,而唐人尤是如此。作为唐末诗人,唐彦谦虽存诗不多,但不少诗篇都能汲取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运用倒装、反笔、跳脱等艺术表现手法,使诗歌结构在整体上呈现倒转离脱的特征,开拓、深化了诗歌的意境,为诗人表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效果。所以从他为数不多的诗歌中,我们能一窥唐人在诗歌结构上的独具匠心。
  一、倒装入妙
  唐人作诗讲求艺术构思,《文心雕龙》云"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即指构思。高明的诗人总是"精心结构,合理布局,选择最佳的表现方式,去突出主题,抒发感受,酿造意境"。"倒装"就是诗人艺术构思的一种,它不是指语法意义上的倒装,而是"涉及到诗歌的谋篇布局,涉及到诗意的提炼,意境的创造",是一种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视角。很多唐诗因运用了"倒装"的表现手法,使得原来较为平庸的诗思变得独特而新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唐彦谦有不少运用"倒装"手法的诗,虽算不上是千古名作,但从中能见诗人的构思之妙,如《韦曲》:
  欲写愁肠愧不才,多情练漉已低摧。
  穷郊二月初离别,独傍寒村嗅野梅。
  此诗是诗人途径唐朝风景名胜之地――韦曲时的心情写照,题为写景,实是抒情。起句直抒胸臆,自嘲才能有限,无法将内心的愁闷一一写下,可见诗人的愁思可谓多矣。次句承接首句,解释愁思为何如此之多。"练漉"一词道尽诗人一生的艰难曲折和磨炼心酸,"低摧"凸显出一个憔悴枯槁的诗人形象。唐彦谦生逢乱世,亲睹农民起义,两都覆没和战火纷争;晚年附于强藩,仍免不了被一贬再贬的可悲命运,可谓"练漉"一生!然而诗人却未明说自己愁思缘由,而在末句暗用王羲之事,委婉述之。"嗅野梅",据说王羲之于晋朝混乱之时,整日默默无语,惟捻花嗅香。唐彦谦此处暗用其事,暗喻己之处境和王羲之是何等相似,而自己对唐王朝的担忧之情不在王羲之下,可谓措词委婉、用事幽僻。
  事实上,诗人除了在诗歌语言上下功夫外,在诗歌的结构上亦很用心。此诗乃诗人离别途中经过韦曲时的心绪感受。二月,还是春寒料峭之时,诗人却要远赴他乡。阴冷的天气,萧条的穷郊,给本已愁肠满腹的诗人又添几份凄凉之感;而盛开于寒村的一株野梅,则更加触动了诗人内心的家国之感。于是国家命运飘摇之感夹杂着身世孤苦之感一起涌向诗人的心头。所以从"穷郊二月初离别,独傍寒村嗅野梅"写起,本在情理之中,而诗人却将表白心情之句倒装于首二句,"愁肠"、"多情练漉"几字,悲怆苍凉,得涵盖全篇之势,再以"初离别"、"嗅野梅"两句承之,交代了引发"愁肠"的缘由,同时将首二句浓烈的情感收缩在平淡的叙事描写中,以景结情,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又如《春阴》:
  一寸愁肠百虑倾,旅愁危涕两争禁。
  天涯已有销魂别,楼上宁无拥鼻吟。
  感事不关河里笛,伤心应倍雍门琴。
  春云更觉愁于我,闲盖低村作暝阴。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深沉苍凉的家国之感,而诗人这浓烈的忧思全是由"闲盖低村"的淡淡的春阴引起的。诗题为《春阴》,但起句却避开春阴而云"愁肠"、"危涕",接下来连用四个典故来渲染诗人的满腹愁肠,最后将笔锋一转,以春云承之,既道出了"一寸愁肠百虑倾"的缘由,又将抒情转入写景,以景结情,更深一层地表现了诗人的愁思。《唐体肤诠》评价此诗曰:"倒出'春阴',手法甚别。'愁于我'三字以绾全篇。"评价甚是。这首诗在结构上不仅运用了"倒装"法,同时抒情又兼"离脱"之妙,以景结情,看似情断,实则更进一层。
  唐彦谦还善于运用"倒装"之法创造出诗歌"警策"的发端。关于诗歌的发端的重要性,历来的诗论家都有所论及。如"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起手贵突兀"等,都认为若起句起得好,则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唐彦谦的一些咏史诗就因"倒装"手法的运用,给人一种震人耳目的艺术效果。如《邓艾庙》:"诏烈遗黎死尚羞,挥刀斫石恨谯周。如何千载留遗庙,血食巴山伴武侯。"诗人因见成都仍有邓艾庙,认为这是"诏烈遗黎"的奇耻大辱,进而联想到祸国殃民的谯周和蜀国惨遭灭亡时令人痛心的场景。所以先写"血食巴山伴武侯"的邓艾"遗庙"方是常理。然而诗人舍此言彼,以"诏烈遗黎死尚羞"发端,振聋发聩,情理反常,令人错愕。"死尚羞"、"恨谯周",苍凉、愤慨中透出无奈之情,笼罩全篇,下以"千载留遗庙"句继后,承上交代了"死尚羞"的缘由。所以,全诗"倒装"出"诏烈遗黎死尚羞"句,既见诗人感情之热烈,爱憎之分明,达到讽谕强烈悠远的艺术效果,在诗歌结构上又能提挈下文,领起种种观感,使得诗歌在整体上显得气势峻耸。
  类似的还有《楚世家》、《八月十六日夜月》等都是以"倒装"之法结撰首联,"有意在笔先之致"。
  二、离脱之法
  《艺概》云:"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然'抛针引线',全靠眼光的不走;'注坡蓦涧',全仗缰辔在手。明断,正取暗续也。"所谓"明断,正取暗续也"的作诗章法正是"离脱法"。"离脱法"也是唐人常用的一种诗歌结构法,指诗人在艺术构思上打破思维活动的常规,离开抒情逻辑发展的轨迹,变换方向,另辟蹊径,选择新的角度抒情言志。如唐李端《拜新月》即用了"离脱之法",黄叔灿《唐诗笺注》评此诗云:"上三句写照,心事已是传神,但试思'细语人不闻'下如何转语?工诗者于此用离脱法,'北风吹裙带',此诗之魂,通首活现矣。"黄叔灿道出了"离脱法"的精髓之处。唐彦谦的一些诗歌正运用了此法,诗意曲折突转,韵味无穷。其中一些五言小诗,诗风清丽,于结尾处突转诗意,成为诗论家把玩的佳作。如《小院》:
  小院无人夜,烟斜月转明。
  清宵易惆怅,不必有离情。
  这首诗抒发一种离情别绪。首句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夜色沉沉,小院空阔寂寥,诗人形单影只,凄清之中已有"离情"。第二句承接首句,继续渲染环境。烟雾渐散,月光越发明亮。高高明月,"照人离恨太分明",月光愈是皎洁,诗人的离情愈发清晰可感。第三句由写景转入抒情,"惆怅"二字,进一步为抒离情作铺垫。至此,经过诗人对环境的渲染及心绪的微露,下句似乎要进一步地抒离别情绪,可是诗人笔锋轻轻一转,竟说"不必有离情"。诗人于有情之境竟说无情之语,于离绪惆怅中离脱出去,看似诗意的脱粘,感情的中断,却是似脱实粘,似断实续,脱中有粘,断中有续。诗人以感情的意外离脱显示表意的曲折性,以"脱"见"粘",以"断"见"续",更进一步地表达了离情的郁积难遣。
  对这首小诗用笔深曲,用意含蓄的艺术特色,诗论家多有赞誉。如《而庵说唐诗》云:
  要看'无人夜'三字,下惆怅正为此,却把推到清宵上边去。于是寻夜之罪案来说,烟月是清宵之罪案也。月不明则烟不见,月明则烟受月光而见,见烟斜在那里,我正怕此烟,而月却又照得分明,自然生出惆怅来。此时独身无伴,凭栏不可,隐几不可,卷帘不可,下帷不可,煞有十二分过不去,是离情在胸中梗塞。若说有离情,便落凡近;若说无离情有涉悬空,乃轻轻转下曰'清宵易惆怅'。合曰'不必有离情',的有雅人深致,唐贤之妙如此!
  评价中肯到位,诗人正是通过抒情的转换实现了诗意的突转,使诗歌达到"深致含蓄"的浑融的境界。
  除了在诗歌立意上运用"突转离脱"的手法外,唐彦谦的不少诗歌也善于取眼前景物为喻,突接上去,以景结情,有悠然不尽之味,耐人咀嚼。如《乱后经表兄琼华观旧居》:
  一去仙居似转蓬,再经花谢倚春丛。
  醉中篇什金声在,别后音书锦字空。
  长忆映碑逢若士,未曾携杖逐壶公。
  东风狼藉苔侵径,蕙草香销杏带红。
  正如诗题所示,写诗人路过表兄旧居时而生发的物是人非之感和对故人的思念之情。首联破题,叙述自此地分别后,诗人飘零游荡,类似蓬草,等历尽人事沧桑后回来,发现已是人去楼空,所见只有一年一发的花丛依然散发着盎然的春意。在今昔强烈对比中,伤感之意已露。颔联和颈联承接首联,通过对往事的回忆,继续抒发世事苍凉之感。在对过往的一一咀嚼回味中,诗人的伤感和思念之情达到极限。然而尾联并未接着抒写这份伤感和思念,而是以"景"接"情",转写眼前的景象:生意盎然的青苔长满了故居的小径,蕙草销去了清香,而红杏依然明艳照人,在东风中摇摆。明媚盎然的春景似乎和消沉伤感的诗人不甚谐调,然而正是这种不谐调更加反衬出诗人沉重的内心。以景结情,景中带情,余味悠然。
  类似的还有《春早落英》末句并不是抒写愁绪,而是转写在春风中像雪花一样飘零的桃花,同样是以景结情,以景促情的艺术手法。
  唐彦谦除了善用"倒装"和"离脱"来结构诗歌外,他也善用其它的手法来构思诗歌,如其绝句妙于第三句转折 ,使诗歌结构跌宕起伏,避于平板。如《题宗人故帖》的第三句就用"惟用"一词形成了诗意的转折。不过"倒装"和"离脱"是唐彦谦诗歌最显著的诗歌结构法,而且二者相互结合,"倒装"中有"离脱","离脱"借助"倒装",在整体上形成了倒转离脱的诗歌结构。
  
  参考文献:
  [1]黄叔灿.唐诗笺注.清乾隆三十年刻本.
  [2]陈铭.唐诗美学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3]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4]师长泰.唐诗艺术技巧.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其他文献
会计史是研究会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会计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先导。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重要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都不能脱离历史考察与研究这一课程,对任何一个重要会计事件的认识,都必须进行历史的回顾、思索、分析与论证。会计学有着深刻的内涵与广博的研究领域,而会计史的研究却始终涉及到它的精华部分。中国1200万会计工作者与国外会计工作者一样,在工作中也都有充
期刊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以基督教文明为中心的西方文化和以儒教文明为中心的中国文化交相辉映,成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文化奇葩。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这两大文化在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问题的看法以及思维方式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  (一)中国文化的形成期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荡、时代变革。以私学为基础,一个以"劳心"为名、从事精神性创造的士阶层崛起,出现了诸子峰
期刊
"高住低练" (HiLo)最初由美国学者levine于1991年提出,它是在传统的高原训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提高运动员耐力水平的的模拟高原训练,通常指运动员居住在相当于2500m左右高度的缺氧环境中,而训练则在正常氧浓度环境[1]。高住低练它解决了传统高原训练中运动负荷与缺氧负荷同时存在的矛盾,让运动员避开了持续性缺氧的种种负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高住低练能明显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2, 3]
期刊
一、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从历史渊源维度探寻,罗马法奉行与贯彻"任何人不得将大于其所有的权利让与他人"及"发现己物,我即收回"的原则,侧重对所有权人的保护,无善意取得制度的踪迹。善意取得起源于日尔曼法的"以手护手原则",缘起并形成于大陆法系国家物权法,因其契合近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而后逐渐被普适于包括英美法系国家在内的诸多国家。作为一项独立的物权制度,传统民法中善意取得制度仅适用于动产,是动产
期刊
一、什么是"黑色幽默"文学?  "黑色幽默"文学,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风行于美国文坛的一个文学流派。作为文学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在世界各国的文学传统中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按照《大英百科全书》的说法,它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黑色幽默是"现代小说和戏剧中,运用病态和荒诞,已取得可怕的喜剧效果。它既指愤懑,辛辣的笔调,更指荒诞,病态的处境,这
期刊
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人们交流时使用日益频繁的工具。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推动着网络语言的发展,使之日益的个性化、特色化,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语言。网络语言主要用于网络上的沟通和交流,但是现在也不局限于网络。一些其他媒体,如电视,报纸等,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出现网络语言的身影。网络语言有着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特殊用语的特点,它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社会文化发展
期刊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取得的成效  经过长时间的持续发展,中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各类大型信息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电力营销系统,ERP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基础设施较好  电力系统一直以来对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都非常重视,各电力企业均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部门,为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目前,电力系统内的光纤骨干网已经覆盖到了全
期刊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批评流派。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是以弗雷泽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神话原型批评有三个发展阶段,即剑桥学派、荣格学派和弗莱的原型批评体系。本文将梳理荣格的原型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原始意象,并试图找到原始意象在原型的结构中的位置。  一、荣格的"原始意象"概念与大海这一原始意象  要理解荣格提出的"原始意象"概念,首先需要弄清意
期刊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四部悲剧之一,它呈现的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它以一杀人犯为悲剧主角,那么麦克白的痛苦与毁灭何以能被称为悲剧,恶人如何能够成为悲剧人物,读者如何对其产生怜悯之心,一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以往的解读要么把麦克白简化为惩恶扬善的道德剧,要么从麦克白身上抽取好的品质,悲叹如此具有想象力的人的向善的可能性和潜力,或者认为麦克白代表了我们身上潜在的恶,来证明麦克白作为悲剧主人公的合理性,
期刊
沃尔特司各特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诗人。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共计9部长诗,27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传记、评论等,在世时即享誉欧洲文坛。时至今日,他的诗歌,特别是他的历史小说,已经成为英国及苏格兰文学经典。   司各特深受英国前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继承并发扬了英国启蒙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的历史小说气势磅礴,逼真生动地再现了中古时期英格兰轰轰烈烈的时代大背景。在他的笔下,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