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章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理问题意识,激发其学习物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高中 物理教学 问题意识
一、物理问题意识的含义
物理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物理认知活动中(概念的学习、技能的训练、生活中的物理问题等)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理论问题或实际困难时而产生的困惑、焦虑、探究等心理状态。
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于问题之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出问题。这样带着富有趣味性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可以使学生启动思维、活跃思维,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发挥其主体作用,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由此,学生的主体性便会逐步得到形成和发展。
2.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知识信息。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若受困于这些问题,他们便会启动思维去努力解决。例如,在《摩擦力》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桌面上缓慢运动,只要保证弹簧秤的示数不变就可以维持木块匀速前进,这时提问:物块和桌面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大?方向如何?若再在木块上加一铁块,同样维持物块匀速前进,这时滑动摩擦力变了吗?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摩擦力变大,说明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有关,且正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更换实验条件,把木块放在毛巾上拉动,同样维持其匀速运动,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发现比在桌面上的要大,再又定义: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知识信息,教师引导学生说明: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就越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空间,让他们着眼于实际问题的探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更多的关注点投放到学生身上,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处于被激活状态,从而丰富和发展知识体验。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教育家杜威认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努力建立课堂教学的“情绪场”,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激发其心底意识。同时,教师还要学会运用演示实验的直观教学手段,巧设疑问,即以“经常给学生找麻烦”的方式,促使他们出现认知冲突,诱发其进入质疑状态,从而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
(1)利用演示实验导入问题。在新课导入时,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导入问题。例如,在学习动量定理一节时,教师在讲台后面放一个垫有海绵的纸箱,有意将手中的鸡蛋从高处掉落,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自己表示惊讶状,问:鸡蛋会如何?然后拿起鸡蛋,问:鸡蛋没有被摔碎的原因是什么?由此,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影音视频来引入问题,使学生耳濡目染,感知物理世界。
例如,在讲授“超重和失重”时,教师可以播放在电梯升降时,站有人的体重计的示数变化,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电梯开始上升和逐渐停止的过程中,体重计的示数会发生变化?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来探索物理规律。
(2)利用实验的延伸创设问题情境。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提出问题的基本源泉,物理史上通过观察和实验提出问题,从而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事例不胜枚举。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要善于从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营造持续有效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主动提问,得先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宽松的环境。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開启智慧的无形钥匙。
例题1:一物体从某一高塔上自由下落,已知下落的最后1.5秒内通过的距离是24.5m,求该高塔的高度。
说明:先让学生自己分析解答,教师则巡回指导。分析问题时,应首先画出物体运动的示意图,借助示意图进行分析,以清楚展示物理情境,从而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量,选好相应的规律,最终快速把握解题的方向。
例题2:一物体从16m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经2.5秒到达地面。问:物体在1s末的速度和高度各是多少?
说明:先让学生自己分析解答这个问题。在解题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认为从高处由静止下落的运动就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因而产生了误解。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在解题中并没有分析该物体是不是作自由落体运动。因此,考虑问题时应尽可能地全面和深刻,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少犯错误,这样可使他们养成细致审题的习惯。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学习活动的必然现象,错误的产生必有其内在的原因,因此对错误的辨别、剖析和更正、在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也应该成为教育和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方面。
在学生犯错时,教师要精心辅导,强化训练,辅导他们认真分析出错原因,采取有效方式,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思维练习,有目的地多重训练,防止以后出现类似错误,形成有效的正迁移,从而提高物理解题能力。
【关键词】高中 物理教学 问题意识
一、物理问题意识的含义
物理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物理认知活动中(概念的学习、技能的训练、生活中的物理问题等)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理论问题或实际困难时而产生的困惑、焦虑、探究等心理状态。
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于问题之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出问题。这样带着富有趣味性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可以使学生启动思维、活跃思维,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发挥其主体作用,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由此,学生的主体性便会逐步得到形成和发展。
2.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知识信息。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若受困于这些问题,他们便会启动思维去努力解决。例如,在《摩擦力》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桌面上缓慢运动,只要保证弹簧秤的示数不变就可以维持木块匀速前进,这时提问:物块和桌面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大?方向如何?若再在木块上加一铁块,同样维持物块匀速前进,这时滑动摩擦力变了吗?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摩擦力变大,说明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有关,且正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更换实验条件,把木块放在毛巾上拉动,同样维持其匀速运动,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发现比在桌面上的要大,再又定义: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知识信息,教师引导学生说明: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就越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空间,让他们着眼于实际问题的探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更多的关注点投放到学生身上,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处于被激活状态,从而丰富和发展知识体验。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教育家杜威认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努力建立课堂教学的“情绪场”,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激发其心底意识。同时,教师还要学会运用演示实验的直观教学手段,巧设疑问,即以“经常给学生找麻烦”的方式,促使他们出现认知冲突,诱发其进入质疑状态,从而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
(1)利用演示实验导入问题。在新课导入时,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导入问题。例如,在学习动量定理一节时,教师在讲台后面放一个垫有海绵的纸箱,有意将手中的鸡蛋从高处掉落,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自己表示惊讶状,问:鸡蛋会如何?然后拿起鸡蛋,问:鸡蛋没有被摔碎的原因是什么?由此,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影音视频来引入问题,使学生耳濡目染,感知物理世界。
例如,在讲授“超重和失重”时,教师可以播放在电梯升降时,站有人的体重计的示数变化,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电梯开始上升和逐渐停止的过程中,体重计的示数会发生变化?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来探索物理规律。
(2)利用实验的延伸创设问题情境。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提出问题的基本源泉,物理史上通过观察和实验提出问题,从而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事例不胜枚举。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要善于从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营造持续有效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主动提问,得先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宽松的环境。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開启智慧的无形钥匙。
例题1:一物体从某一高塔上自由下落,已知下落的最后1.5秒内通过的距离是24.5m,求该高塔的高度。
说明:先让学生自己分析解答,教师则巡回指导。分析问题时,应首先画出物体运动的示意图,借助示意图进行分析,以清楚展示物理情境,从而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量,选好相应的规律,最终快速把握解题的方向。
例题2:一物体从16m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经2.5秒到达地面。问:物体在1s末的速度和高度各是多少?
说明:先让学生自己分析解答这个问题。在解题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认为从高处由静止下落的运动就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因而产生了误解。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在解题中并没有分析该物体是不是作自由落体运动。因此,考虑问题时应尽可能地全面和深刻,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少犯错误,这样可使他们养成细致审题的习惯。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学习活动的必然现象,错误的产生必有其内在的原因,因此对错误的辨别、剖析和更正、在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也应该成为教育和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方面。
在学生犯错时,教师要精心辅导,强化训练,辅导他们认真分析出错原因,采取有效方式,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思维练习,有目的地多重训练,防止以后出现类似错误,形成有效的正迁移,从而提高物理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