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观察苦参碱对肝癌干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探讨苦参碱对肝癌干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无血清肿瘤干细胞培养基,悬浮培养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形成克隆,收集后裸鼠皮下接种并予以顺铂筛选,取耐药细胞继续悬浮培养获得干细胞克隆.采用不同浓度苦参碱体外作用72 h后,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肝癌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变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Westem blot法检测侵袭转移
【机 构】
:
315010宁波市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315010宁波市第一医院重点实验室,315010宁波市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315010宁波市第一医院重点实验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苦参碱对肝癌干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探讨苦参碱对肝癌干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无血清肿瘤干细胞培养基,悬浮培养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形成克隆,收集后裸鼠皮下接种并予以顺铂筛选,取耐药细胞继续悬浮培养获得干细胞克隆.采用不同浓度苦参碱体外作用72 h后,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肝癌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变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Westem blot法检测侵袭转移相关基因细胞黏附调节基因(CAR)、E-钙黏蛋白(E-cadherin)、层粘连蛋白(Laminin)、纤连蛋白(Fibronectin)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在肿瘤干细胞培养基和顺铂的双重筛选下,SMMC-7721细胞能形成悬浮生长的干细胞克隆.5、50、100、200 mg/L苦参碱体外作用72 h后,可明显抑制肝癌干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0±0.3)%、(26.9±0.5)%、(55.1±0.6)%、(77.4±0.8)%.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50 mg/L苦参碱可诱导肿瘤干细胞CAR、E-cadherin,Laminin、Fibronectin基因表达上调至未处理组的15.2、8.5、4.9和6.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Western blot的结果一致.结论 一定浓度的苦参碱可明显抑制肝癌干细胞的体外增殖,并抑制其侵袭转移能力。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塞来昔布对SKBR3细胞增殖与凋亡及核干细胞因子(N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乳腺癌SKBR3细胞株高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neu],应用噻唑蓝(MTT)、细胞形态学观察、免疫印迹、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酶活性测定、流式细胞术等,观察塞来昔布对 SKBR3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并检测NS基因在肿瘤细胞中的定位与表达变化.结果 M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经典人类白细胞抗原Ⅰ(HLA-Ⅰ)类抗原表达下调与淋巴结癌转移的相关性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5例NSCLC原发灶及31例淋巴结转移灶经典HLA-Ⅰ类抗原的表达,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各31例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1 (TAP1) mRNA、潜伏膜蛋白2(LMP2)mRNA的表达,根据不同的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液和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胰腺微循环障碍加重过程中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只)、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组(AEP、33只)及急性坏死型胰腺炎组(ANP、35只).检测各组及各时点血中VEGF、血淀粉酶(AMY)和胰腺组织中VEGF表达,观察胰腺病理改变.结果 模型建立后,各组随机抽取8只大鼠,测量6、12、24h时点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胸苷激酗更昔洛韦(TK/GCV)系统联合肿瘤坏死因子-a(TNF-a)对鼠膀胱癌的杀伤作用。方法构建MB49小鼠皮下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TK/GCV组、TNF-a组、联合治疗组。按治疗计划分组进行病毒及药物注射,实验结束测量肿瘤体积大小,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体外实验验证低浓度TNF-a联合GCV较单纯GCV对细胞的杀伤率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
目的 观察肌肉微粒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共培养体系中干细胞成肌分化的可行性及其分化能力。方法体外分离、鉴定并扩增hUCMSCs,0.05%胰酶消化后制备干细胞悬液。手术切取新西兰白兔后肢骨骼肌,剪碎成〈1mm3的肌肉微粒。按照1×105:1的比例(n:mg)行干细胞与肌肉微粒的间接或直接共培养,分别通过Tranwell迁移实验、噻唑蓝(MTT)检测及免疫组织化学与流式细胞分析等方法
胡桃夹综合征( NCS)是指左肾静脉回注下腔静脉过程中需穿经由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SMA)形成的夹角内受到挤压而引起的肉眼或镜下血尿、蛋白尿、左腰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等临床表现,故又称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1].本研究旨在分析自2004年6月至2012年2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13例NCS患者在保守、手术及介入支架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来初步评价几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骨巨细胞瘤(GCTB)呈侵袭性、膨胀性破坏生长,多发于长骨干骺端,生物学行为和临床预后复杂,术后复发率较高.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胞骨架连接蛋白(Ezrin)、CD4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是近年来发现的与器官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的因子之一.我们通过观察大鼠小肠移植物中TGF-β1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在小肠移植中的作用及意义.一、材料与方法选用近交系F344( RT11vr)大鼠和Lewis( RT11)大鼠作为小肠移植的供体和受体.参照传统手术方法构建大鼠小肠移植模型[1].异系移植受体大鼠术后肌注环孢素,术后29 d停止给药.同系对照组肌注同
目的 观察大鼠注射自体脂肪问充质干细胞(ADMSCs)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假手术正常组)、B组(IR+培养基)、c组(IR+ADMSCs),IR后1h尾静脉注射剂量为1.0×10。的白体ADMSCs。缺血时间1h,再灌注72h,接着处死大鼠观察。结果72h后,C组血清肌酐水平为(0.718±0.003)mg/dl,B组血清肌酐水平为(
目的 观察黄芩苷对小鼠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75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痫持续状态组、黄芩苷治疗组(50、100、200 mg/kg).采用腹腔内注入海人酸(12 mg/kg)建立癫痫持续状态模型.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黄芩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