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深处有人家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是在初春三月,去踏访这一处古村落的。此时,杏花已爆出嫩芽。喀什的天空,总是氤氲着浮尘,轻云淡烟似的,梦幻一般,缭绕不尽。
  从喀什驱车一个多小时,到达水波不兴,浩缈静幽的英吉沙水库。又从水库再出发,穿越英吉沙县城和若干乡镇,在镇上的十字路口,人、畜、车挤挤挨挨,一周一次的巴扎节,让这里格外喧闹,我们的行进有所粘滞。但拐向一条盐碱土路,即便颠簸不止,但车子仍像一个顽皮而带有蛮力的少年,欢快地向前飞奔。
  这一路只见戈壁,苍茫无垠。泛白的盐碱,一如大海的涟漪,目光所及,随时可见。连戈壁滩的俊儿——岌岌草和骆驼刺,也偶见身影,孤苦伶仃的,似乎是无奈地守护着这片不毛之地。
  当地引导的车辆先停下了。跟着下车。眺望远方,才依稀看见远处的土坡上,有一片低矮的屋子。灰扑落拓的,粗看就像一排土墩。这就是早已耳闻的古村落。也是我们这一行的目的地。
  走近这一高地,却发现影影绰绰的,像是有人。仔细再瞧,果真是人。活生生的,是一个扎着头巾的老妇人。还有一个小不点儿。再走近,又见到好几位,原来这都是土坯房,还住着人。
  这土坯房据说也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裸露的土块都是就地取材,用的是取之不尽的盐碱土。多少年的风雨,已让这土墙坚如磐石。
  几棵沙枣树,在庭院挺立。虽枯枝无叶,但树叉虬曲苍劲,也在无声地诠释着生命的沧桑。同样沧桑的还有老妇人的瘦削的脸。里屋赤脚走出的男主人,也是黝黑精瘦,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二
  男主人78岁了。他生有9个孩子,有2个已经夭折。
  我们参观他们的居室。一个偌大的客厅,一角置放着一张土炕。土炕是他们休憩吃饭的地方。晒干了的芦苇杆铺了一地,一个年轻的妇人,埋首在编织着,一张芦席已大半成形。
  蓦然抬头,见那梁上竟结着一只燕巢,再定晴留神,五、六只燕巢一字排开,别有洞天,安静而温暖。主人说,他们任它们在这里栖居,从不打扰它们。燕子们来去自由,寄人篱下,却绝无屈尊抑或压抑受辱之感。
  一进里屋,就有一股凉意。比屋外略显凉快。主人说,这屋子冬暖夏凉。幽暗的土坯房,土坑占去一半,一堆被褥,闪烁着艾的莱斯的一种晶亮,蛰伏在土坑的一隅。火炉带锈的铁皮管,柱子式地顶天立地。除此之外,屋子里几无他物了。
  从高高却狭小的窗口,透进一缕光线。在微弱的日光下,我瞥见对面墙上挂着一只包,是女式坤包,依稀是桔红色的,设计很新颖,装饰也很时尚,此刻,它就像一个高傲而宁静的公主,缄默着,淡然地注视着我们。它的主人应该是一个具有憧憬而且爱美的年轻女孩吧。
  谜底并不难解。里屋还有一个小间,愈发的幽暗和静寂。一个女孩低着头,在轻轻摇动着一个竹篮似的东西,聚精会神,又充满温情。原来是主人的小女儿,那竹篮其实是摇篮,里面躺着她刚满月的孩子。按照当地的习俗,女孩坐月子,是要回娘家的。那婴儿的气息,让这屋子显得生动活泛起来。
  把心爱的坤包挂起,为的是把自己更多的爱乳汁一样,滋养这心肝宝贝。这是女孩一种母爱的选择吧。
  三
  东边数十米处,还有一个土坡,也聚住着十多户人家。56岁的依提尔江倚靠着一截土墙,一付很清闲的样子,与我们交谈着。他的衣裳陈旧,也沾满了土灰。痩高个,胡子拉碴的,比实际年龄显得苍老一些。他光着脚丫子,踩在地上,陷在虚土里。说话时,时不时磋着脚。
  他的20多岁的儿子也一样痩高,但他只会说:阿Kan两个字。意思是哥哥。这让我想起台湾电视剧里那个叫哥哥的傻小子。乡书记小耿在一旁说,他就是一个傻子。他爸妈近亲结婚生下了他。
  依提尔江还算健谈。他说他呆在这儿,也有30多年了。小时候曾搬出去住过,后来还是回来了,还是这里住得习惯了。
  我说乡镇的交通、生活毕竟方便多了呀。他说,“那边太吵闹,烦心,这边安静,安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省心多了。”
  那羊肉和菜蔬哪去买呢?他说每周赶一次巴扎。今天就是乡里的巴扎节。不过没去。一般每周吃一公斤羊肉。
  他说他曾经生有8个孩子,死了5个,活着3个。
  他去过叶城、莎车,也到过喀什巿,但从未走出过喀什。我问他,听说过上海吗?他点点头,说知道,但不知道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他家有电视机。上面也派人来为他们安装了收看系统。但这里釆用太阳能制电,功率很微弱,以提供照明为主。灯光也闪烁不定。要看电视,就得放弃照明。所以,电视机多半就是一种摆设了。
  但他养了十多头羊,几头牛,日子过得还不错。那些羊们、牛们像这里的居民一样悠闲,在村子里自由晃荡。
  说话间,三匹黑马旁若无人地,从我们身边穿过,踢踏起一阵轻尘,扬尘朝我们扑来??
  四
  井,是村庄的眼。生命的泉眼。又像是树根的年轮,也是最富内涵的诗眼。
  全村就仅这一口老井,位于村庄的心脏。据说有六十多年了,终年不竭,水溢井沿。一村所有的人,所有的牲畜,饮用的,都是这口井里的水。
  井口直徑不到三尺。井深也不过三米见底。井水是清澈的。我掬了一口品咂,凉爽微甜,喻为甘泉,不算过分。
  这里所有的水洼湿地,水都是又咸又涩的。经常饮用,就会因碘多,染一种俗称大脖子的病。现在,谁都不会喝这种水了。不过,我的同行发现有一户人家,还在用这盐碱土熬制盐巴。于是困惑顿生,是经济拮据,食盐不够吃吗?
  乡干部说,不是的。他们在烤馕时,用这盐巴涂抹一些在馕坑周壁,可以粘住镶饼。
  井是至高无上的。全村的人对这口井,也像维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着它。
  它是全村最整洁之处。砌筑了围拦。围栏设施是钢铸的,是村里最坚固的设施了。
  这只眼睛,从来都是晶亮晶亮的,也昼夜注视着村庄,仰望着天空。
  五
  虽然在戈壁深处,这片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有着与周遭不一般的神奇和灵气。
  几大片湿地天然形成,芦苇丛生,积水如潭。据说这水是地底下的盐碱水汇集而成。多少年潜滋暗长,出落成一个个宁静的处子。水碧绿清澈,有细长的野鲤鱼洄游自如。
  这是一个奇迹。也就是这片土地水草丰茂,胡杨、柳树与沙枣树,散落在村头屋前,依然随季节而变化,蓬勃着,生存着。
  我站在高地上俯瞰,那阡陌田埂上,白鹅成群,或欢快地奔跑,或凫游水面。那一片祥和里,浸透着诗情画意。
  大自然,赐予这里的人们,一块世外桃源。
  是的,我心里视之为一片净土,一个这世上已难以寻觅的世外桃源。
  即便,这里还有诸多不便,与时代太多脱接,有些愚昧,也会令人皱眉。
  但居住这里的人们,心是安定的,生活是清闲的。随行的派出所所长告知说,这里从未发生过什么治安事件,连家庭纠纷,似乎也未有所闻。
  他们也许并不富足。以青杨树的树干肩起的一根长长的电线,因为发电机年久失修,也已废弃。穿越村庄的感觉,也显得孤单而且落寞。
  他们与当下很远。
  但与现实愈近,难道不是愈浮躁,愈聒噪,也愈烦恼困惑吗?
  每个人自有自己的活法。世界也绚丽多彩。也许只有找到自己心有所依的地方,才是人的最温暖的故乡,心灵的最实在的天堂。
  不远处,一片宽阔的空地,上面一溜土堆,已盐碱深重。这是古村落真正的遗址了。上千年来,人们世代居住在这里,即使戈壁依然是戈壁,他们的根也在这里。
  这是再时尚的诱惑,也都是难以转变的。
  告别村落时,我与那个五,六岁的小不点儿合影,他腼腆着,舌唇舔弄着脏兮兮的小手,而他脸上流淌着的是快乐的笑意。
  我敢肯定,这是世界上最为纯净的笑脸。
  (摘自《文艺报》,有删节)
其他文献
在恬静的汝河边,绿树丛丛青草野花飘香,她会一个人静静地感受迷人的自然风景画;在宁静的瓦尔登湖,湛蓝的湖水轻轻地拍打着湖边白色的沙漠,她会一个人静静地寻找湖边的小木屋;在《低吟的荒野》中,在《醒来的森林》里,在《遥远的房屋》边,她都会这样一个人,静静地,保持心中的那份宁静,享受着自然的赐予,守候在自然文学的园地里,用她独有的内在的定力和沉静,崇尚着自然,热爱着自然,赞美着自然。  是的,她就是程虹。
期刊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出行时选择B&B,有机会住在当地人家里,或者去米其林主厨、酒庄主人家里做客,也有人因某次偶遇被好客的当地人邀至家中一如何能成为一个被主人念念不忘的好客人,成为了我们旅行前必修的一课。  好礼物  维吾尔族小伙子帕尔哈提的家在新疆阿克苏市中心的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里。其实,我们几天前才在城里邂逅,收到去他家尝尝维族妈妈做的“全世界最好吃的手抓饭”的邀请真让人有点受宠若惊。而我这次做客
期刊
有一个禅师,收了一个年龄尚幼的徒弟。这小徒弟很聪明,也特别喜欢别人赞扬他如何聪明。不管他有什么好的想法,做了什么好事,他都会去告诉所有的人,目的是得到别人的赞扬。他的确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  有一天,师傅送他一盆含苞待放的荷花,对他说:今天晚上,你观察这盆里的荷花,看它们是怎样开放的。  小和尚很高兴,心想,一定是师傅看他最聪明,才让他观察荷花。于是,他捧回这盆荷花,整整一个晚上都全神贯注观察荷花
期刊
他是一名警察。一个不一般的警察,因为他有着过人的听力。  他凭借录听器里传来的嘈杂汽车引擎声,就能判断犯罪嫌疑人驾驶的车是一辆标致、本田还是奔驰;当嫌疑人拨打电话时,他能根据拨打不同号码的声音差异,分辨出嫌疑人拨打的电话号码;在监听恐怖嫌疑人打电话时,他通过房屋墙壁的回声,就可以推断出嫌疑人此时身处机场大厅,还是藏身于喧闹的餐馆,或是在呼啸的列车上。  由于听力超群,他可以辨别不同语言发音的细微差
期刊
小时候,我们经常玩一种游戏,双手由下到上,依序捏按着玩伴的手臂,从手腕一直腋窝,嘴里念着“升级、留级、补考”。捏按的结果一般是“留级”,看着对方不爽的表情,自己隱约有一种快感。轮到玩伴“量”我的手臂,报复性的结果自然也是“留级”。  多年以后,说起往事,我戏谑说,很多小学同学就是这样被我们“捏”下去的。小学一年级大概有40人,到了小学毕业时,只有16人,其中包括留级生2人,升入初中的只有8人。到高
期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唯有一位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归来,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仅担任了我军唯一女独立师师长、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还有七名开国大将、上将曾为她部下,充满传奇人生的无冕女将军张琴秋。  张琴秋(1904.11.3—1968.4.22),192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留学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我军唯一女独立师师长、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无冕女将军。  一、 留学归来女红军  张琴
期刊
女儿简娜读高三时获得作为交换学生到德国学习的资格。我为女儿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感到高兴。但不久负责交换学生的组织通知我们须缴纳4000美元的费用,6月5日之前交上,离现在只有2个月的时间。  那时我已离婚,带着3个孩子生活。筹集4000美元简直无从下手。我收入微薄,手头拮据,没有积蓄,没有贷款的信用,也没有亲戚能借我钱。那当儿我感到非常无助,好像要我去筹集400万美元似的。  幸运的是那时我刚参加了
期刊
雪花送来一床棉被,一地的小麦把自己从头到脚盖起来,酣然入睡。它们睡着,做起绿丛丛的美梦。一觉醒来,春天就到了,杨柳吐絮,风暖花开,纸鸢满天,莺歌燕舞。  谁能不为梦醒时分歌唱!  而我呢?从年初到年尾,忙。忙着种文字,粒粒数来颇艰辛,篇篇飞去入屠苏。在这头,我花掉了少年时光,到底获得了什么;在那头,读者花掉了幸福时光,到底得到了什么……千万次的问,问苍天,苍天不语,彩云悠悠;问大地,大地无声,流水
期刊
十六岁那年,我上初三。临近中考时,县一中提前招生。浩子,大水,北京,还有我和刘海都报名了。结果都考上了。家里人都说继续上,没准中考还能考上个师范什么的,早日吃皇粮。但我们自认为有了保证,学习不那么用劲了。看着同窗红着眼睛读单词背政治,浩子说得想办法打发一下生活。北京最聪明,互相转转吧,三年同学都不知道家在哪儿!  只有刘海有些犹豫。北京就拍他的肩膀,认认门,又不比吃喝。大家都说是,苟富贵,勿相忘。
期刊
今年正月里我见到了大表哥夫妻,由于离得远,平时也各自忙,我很多年没见他们了。我印象里那个挺拔的大表哥成了佝偻着身子的半老头儿,当年扎着大辫子的表嫂也成了胖乎乎的大妈。表哥和表嫂是定亲十二年后才结婚的,就为了表嫂能转成城市户口,他们等了十二年。  表哥是我大舅家的儿子。那一年表哥十九岁,是村里数得着的好小伙子,有人看中了我表哥的人才和我舅舅一家的忠厚,就给他提亲了。姑娘是邻村的小芳,很水灵的姑娘,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