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设计核心问题、巧妙利用小问题、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阐述课堂提问的技巧,进而优化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提问;核心问题;教学效果
当前,随着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意识到课堂提问对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提问过于繁杂,破坏了课堂教学节奏和气氛;再如,提问缺乏激发力和影响力,学生并不感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对课堂提问事先做好精心设计,巧妙利用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课堂气氛,最终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设计出整篇课文的核心问题
所谓核心问题,就是每一篇课文中,与课文的中心思想相对应的、起主导作用的问题,并且应该能够从整体上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的问题,这种问题是相比于那些应答式的零碎的提问而言的,对于整篇课文起到贯穿主线的作用。比如,在教学《故乡》时,我就主要针对《故乡》这篇课文的主旨,向学生提问如下问题:在作者的眼中故乡有了哪些变化?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得出答案,即在作者的眼中,故乡的样子变了,故乡原来那些熟悉的人物也变了。然后教师就可以再次根据学生思考出来的答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故乡这些人物有哪些变化?比如,闰土在人物变化之前和变化之后有哪些差别?学生做出回答之后,我又追加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变化?作者想通过这些变化来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这样整篇课文,就通过一个核心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而串连在一起了,这样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清晰可见了。
在设计课文的核心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进行设置核心问题
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应当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即皇帝为什么会受骗,然后根据这个核心问题,设置出简单的问题:谁欺骗了皇帝?然后再根据回答追问:为什么要骗皇帝?最终引出核心的问题:皇帝为什么会受骗?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突破课文的重点,拓宽学生的思维。
2.围绕课文的文眼设置核心问题
比如,在教学《口技》时,课文一开始就有一句话:“京中有善口技者”。这句话就道出了全篇课文的文眼,我就针对这个问题发问:善口技者是什么意思?口技者的“善”体现在哪里?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表现口技者高超的技艺?这些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自主探索。
3.针对矛盾设置核心问题
语文课文中常常出现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这些矛盾正是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深处的入口。比如,在《孔乙己》中,作者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里站着喝酒和穿长衫是明显的矛盾。我针对这一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孔乙己会这么做?又如,在鲁迅的《三味书屋》中有一句话写道:“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菜”。似乎和确凿也是明显矛盾的词语,作者为什么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描写?这表达了作者对三味书屋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如果在这些地方针对性地设置好问题,就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大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深处。
二、巧妙利用小问题来活跃课堂气氛
核心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是一堂课不能只有核心问题,那样会使学生疲于应付吃不消,教师还应该针对课文,精巧地设计一些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思考的小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不正面接触课文的核心,而是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课文中写道:“愚公年且九十。”我向学生提问:这句话中的“且”字如何理解,但是发问时注意了一下提问技巧,并不直接发问,而是设置一些小的问题来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问道:愚公九十几岁?这时学生稍稍感到迷惑,然后立刻领悟到这句话中的“且”的意思就是说愚公还不到90岁,而是快要到90岁。
三、适当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
过难的问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过于容易的问题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比如,在教学《变色龙》时,我设置了如下一些问题。首先向学生提问: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然后再继续发问:为什么说他善变?他善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根据学生的答案,然后追问:我们现在知道他的性格是始终变来变去,但是有一样他始终没有变,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这时有学生就会在前面回答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善变的性格从没有变。这时我继续提问:他为什么要变来变去呢?作者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呢?这一系列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随着问题的深入,问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需要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这种提问对全体学生具有普遍意义。
当前,合作探究式的语文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如何利用课堂提问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只有深入理解课文,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够针对性地设置出巧妙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语文学习的困难,优化语文学习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六中学)
关键词:课堂提问;核心问题;教学效果
当前,随着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意识到课堂提问对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提问过于繁杂,破坏了课堂教学节奏和气氛;再如,提问缺乏激发力和影响力,学生并不感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对课堂提问事先做好精心设计,巧妙利用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课堂气氛,最终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设计出整篇课文的核心问题
所谓核心问题,就是每一篇课文中,与课文的中心思想相对应的、起主导作用的问题,并且应该能够从整体上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的问题,这种问题是相比于那些应答式的零碎的提问而言的,对于整篇课文起到贯穿主线的作用。比如,在教学《故乡》时,我就主要针对《故乡》这篇课文的主旨,向学生提问如下问题:在作者的眼中故乡有了哪些变化?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得出答案,即在作者的眼中,故乡的样子变了,故乡原来那些熟悉的人物也变了。然后教师就可以再次根据学生思考出来的答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故乡这些人物有哪些变化?比如,闰土在人物变化之前和变化之后有哪些差别?学生做出回答之后,我又追加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变化?作者想通过这些变化来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这样整篇课文,就通过一个核心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而串连在一起了,这样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清晰可见了。
在设计课文的核心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进行设置核心问题
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应当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即皇帝为什么会受骗,然后根据这个核心问题,设置出简单的问题:谁欺骗了皇帝?然后再根据回答追问:为什么要骗皇帝?最终引出核心的问题:皇帝为什么会受骗?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突破课文的重点,拓宽学生的思维。
2.围绕课文的文眼设置核心问题
比如,在教学《口技》时,课文一开始就有一句话:“京中有善口技者”。这句话就道出了全篇课文的文眼,我就针对这个问题发问:善口技者是什么意思?口技者的“善”体现在哪里?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表现口技者高超的技艺?这些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自主探索。
3.针对矛盾设置核心问题
语文课文中常常出现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这些矛盾正是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深处的入口。比如,在《孔乙己》中,作者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里站着喝酒和穿长衫是明显的矛盾。我针对这一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孔乙己会这么做?又如,在鲁迅的《三味书屋》中有一句话写道:“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菜”。似乎和确凿也是明显矛盾的词语,作者为什么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描写?这表达了作者对三味书屋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如果在这些地方针对性地设置好问题,就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大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深处。
二、巧妙利用小问题来活跃课堂气氛
核心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是一堂课不能只有核心问题,那样会使学生疲于应付吃不消,教师还应该针对课文,精巧地设计一些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思考的小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不正面接触课文的核心,而是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课文中写道:“愚公年且九十。”我向学生提问:这句话中的“且”字如何理解,但是发问时注意了一下提问技巧,并不直接发问,而是设置一些小的问题来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问道:愚公九十几岁?这时学生稍稍感到迷惑,然后立刻领悟到这句话中的“且”的意思就是说愚公还不到90岁,而是快要到90岁。
三、适当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
过难的问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过于容易的问题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比如,在教学《变色龙》时,我设置了如下一些问题。首先向学生提问: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然后再继续发问:为什么说他善变?他善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根据学生的答案,然后追问:我们现在知道他的性格是始终变来变去,但是有一样他始终没有变,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这时有学生就会在前面回答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善变的性格从没有变。这时我继续提问:他为什么要变来变去呢?作者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呢?这一系列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随着问题的深入,问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需要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这种提问对全体学生具有普遍意义。
当前,合作探究式的语文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如何利用课堂提问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只有深入理解课文,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够针对性地设置出巧妙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语文学习的困难,优化语文学习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