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

来源 :飞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icarnas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写作者,不可能与文学期刊没有联系,在我的心里,《飞天》始终占有着重要位置。《飞天》立足于西部,却放眼全国,是一本有品格有影响力的文学期刊。《飞天》算是我文学起步的扬帆之地,首先我是《飞天》的忠实读者,其次是《飞天》培养的作者,作家梦的依托也是从《飞天》开始的。饮水思源,自然会生出许多感慨。
   我工作生活在一个边远矿山,那时候的矿区环境艰苦,生活比较枯燥,大多职工八小时之外的業余时间都交给了喝酒打牌,而充盈我业余生活的却是阅读,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也是那个时候产生的。那个时期书籍成了我最好的陪伴,在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之后,突然萌生了要写点什么的想法。戈壁滩上空旷寂寥,特别是夜晚繁星点缀的苍穹会让你生出许多遐想……那时候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青年,还不知道什么是创作,但内心的萌动却无法止息。于是开始尝试着写一些生活和工作中发生的事,毫无疑问,写出来的东西很苍白,多是对事件的简单记录,没有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和提升,没有对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讴歌和对社会晦暗面的揭露。作品不能称之为作品,应该是对后续创作的铺垫。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渐渐顿悟,知道了该写什么,知道了怎样去构思,怎样提炼,扑捉丰富的社会和人性,懂得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必然性。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发表在县市报刊上,虽引不起什么反响,但鼓舞了信心。
   初识《飞天》也算偶然,那本期刊是从一个朋友家意外获得的,翻开,里面有小说、散文和诗歌,还有评论。书中不仅有名家的经典作品,还有文学新人的佳作,这本纯文学刊物立马吸引了我,能得到这样一本厚重的文学期刊,对我来说是何等的弥足珍贵。我如获至宝,认真将里面的作品逐个看完,意犹未尽,掩卷沉思,心潮起伏,我知道那是文学的力量。读一本好书就像交到了良师益友。这本承载着我梦想的文学期刊开拓了我的视野,打开了我洞悉未来的视角,给予了我文学性的思考……说到《飞天》无端的会让我有种自豪感。在我订阅的几种文学期刊中,《飞天》自然是首选。无疑《飞天》水准是很高的,常有作品被重要的选刊转载已说明了这一点。其中我在《飞天》发表的一篇小文就曾被《小说月报》转载。
   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给《飞天》投稿了,只记得第一次上稿的情景,真是很激动,拿着样刊,翻阅着铅印的文字,竟莫名的有些伤心。写作已有些时日了,能得到《飞天》的认可让我感到欣慰。
   真正进入创作还得从《飞天》发表作品开始。九十年代初在《飞天》发表第一篇作品,到后来在《飞天》发表的小说《冯铜匠》是我创作的转折和跨越,之前的作品一直是朦胧而又含蓄的,显然,与生活脱节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冯铜匠》写的是民间的手工艺人,背景是民国时期的靖远,虽是老事情,但映射了时代,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渴望和平的诉愿……作品曾得到好评。
   第一次参加《飞天》的活动我有些受宠若惊,那是一次改稿会,是省文学院和《飞天》联合举办的“甘肃青年作家创作班。”这次创作班邀请我是因为我不久前刚投去的一篇小说:《拾炭去》。
   我报到后,才见到两三个作者,其中就有阎强国老师,他是这次活动的工作人员。阎老师看上去很年轻,但已经是文学院的专业作家了,听说他二十出头就成了专业作家,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专业作家之一,这不能不让我敬佩。其他作者都回去了,因为他们带来的稿子都没有通过,在宾馆里写稿子又找不到灵感,看来写作者对环境也是有挑剔的。很显然,《飞天》唯稿是举,注重稿件的质量,注重培养文学新人。我一个煤矿工人,何德何能?唯有写出好作品才能抚慰内心的忐忑。还记得一位编辑老师曾对我说过的话:不要自卑,只要你能拿出好作品,任何一个编辑都会尊重你,喜欢你,都不会小看你。
   时任甘肃文学院院长的已故著名作家赵燕翼老师在我心里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我家里有一本北京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词典《写作辞林》,其中收录了许多中外名家作品的描写段落,其中就有赵燕翼老师的作品《桑金兰错》和《驼铃和鹰笛》的节选。赵老师的作品我看过一些,佩服之至。赵老师对我的作品肯定的同时,并提出了可贵的修改意见。赵老师表情很温和,他用红笔给我改稿,看上去很醒目。赵老师说之所以用红笔改,是因为自己的眼睛花了,红色能让自己对改过的语句看上去更清楚,以免出现差错。之前我对自己的作品很自信,看细节和语句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经赵老师改过之后,发现语句更凝练了,且富有了诗意。
   何来老师是诗歌编辑,看作品时显得很认真。据说,他早年的诗歌曾得到郭沫若先生的好评。《飞天》的副主编冉丹老师对我的作品有所褒奖,说我的作品有新意,语言有些个性,并提醒我,选材上不可跟风,要有自己的视角,单纯靠题材难出大作。冉丹老师个子不高,但却很精神,他让我回头好好练练字,字要是工整、清秀,首先就给编辑一个好印象。那会儿都是手写稿,还没有打印稿和电子邮箱,我的字的确够寒碜。冉丹老师嘱咐我说,小王,晚上要早点休息,不要过多打扰赵老师。我忙应诺一定、一定!
   后来,那篇作品发表于当年《飞天》甘肃小说新人专号上。
   《飞天》是我最钟情的文学刊物,我对《飞天》怀着执着向往的高度,不仅仅因为它是一本好刊物,更是无数写作者的精神园地,它的包容和深厚的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人完成自我的艺术追求。很庆幸,在众多的文学杂志中,能与《飞天》结缘,这真是一件幸事。
   在文学创作道路上,《飞天》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她是我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引路者。我的创作是艰辛的,这取决于一个业余写作者局促的创作时间,现实的无奈让我很难畅快地诉说,可以说,工作之余,我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阅读和创作之中,在寂静而又孤独的夜晚,在昏暗的灯光下我始终保持着一个创作者的热情……是《飞天》让我看到了远处的光明。
   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充分体现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感受,对灵魂的鞭策与颂扬。怎样的创作才算的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呢?我不敢调侃艺术,更不敢将艺术做浅显的表白,这种制约最终成为我创作的一种方向,并最终在《飞天》上得以诠释。    我的小说作品,理想成分较浓,从不敢把现实中的残忍写得太透太直白,但又不曾逃避过现实,于是,就总是在这样的缝隙中迂回,力求通过语言的渲染和情感的流露来表现人性的质朴,以及心灵内在的坦然和挚爱。通过对生活,对事物理性的渗透、剥离,以及矛盾生发的演变和关联,来体现人生的价值,捕捉那些希望中的战栗光芒。是《飞天》给予了这份荣耀,让我以一个文学畅想者的身份能够自由发挥。我的创作之路可以说是既艰辛而又幸福。每创作一篇作品,我心里都充满了矛盾激化后的无奈与冲突,有时我也会因作品中人物痛彻的纠结感到惊悸,所以每刻画一个人物个性,我都会在对人性的认识上取得一些进步,这种感觉带给我的喜悅是明朗的。我关注的是弱势群体的卑微和无奈,以及内心的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体现的都是富有哲理性的悲剧人性。同样,《飞天》也给予了我这份关爱,使一个文学爱好者能够坚持下来。
   通过多年的对《飞天》文学期刊的阅读,深切感受到《飞天》刊登的很多作品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是紧跟时代的;也都是彰显人性的。显然,弘扬人性的作品无论何时阅读,都是很好的精神食粮,因为从古至今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是相通的,以及人性中的贪婪自私,高贵卑微,矛盾纠结,渴望憧憬等这些基本的精神因素是不变的,显而易见,彰显人性的作品生命常青。这是《飞天》特点,也是我作品的思想追求。我的创作审美与本土文化审美观念就像《飞天》所关注的一样;对本土文化,我所理解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体现张扬的是精神的实质,是积极向上的,拼搏顽强的精髓,而不是一种地域现象的表现和人文景观的描摹,所以我的作品是跨越了地域环境的。
   关于文学创作,我并非一路顺畅,在我快要写不下去的时候,是《飞天》让我再次看到曙光,一次次峰回路转,那种痛彻煎熬无疑是对我的完善和考验,这让我个性变的更加坚韧,内心也更加明晰。更重要的是创作带给我的愉悦,这取决于我内心想表达的那种朴素的关爱,和文学形式下不能释怀的质朴热忱。
   自进入创作以来,我陆续在《飞天》发了一些作品,曾先后获得过国庆六十周年《飞天》征文小说一等奖,第二届《飞天》十年文学奖。作品被收入《飞天》六十年典藏。《飞天》像一把时光的錾刻机,雕琢了我文学的品行,在我心里她就像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飞天”,带有色彩绚丽的彰显,具有厚重而又质感的内涵——隽永而深邃。她包容了历史、人文艺术、探索和前卫、思想品格、情感交融的牵绊……像镌刻在时光中的记忆永不凋谢!
   值此《飞天》创刊7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普通作者,我要向《飞天》历届的编辑老师致敬,向这本杰出的文学刊物致敬!正因为这本文学期刊,使很多像我一样的基层作者圆了作家梦!感谢《飞天》对所有基层作者的真诚鼓励。祝福《飞天》明天更好!
  责任编辑 阎强国
其他文献
西姑峡(外三首)  张文军  山到这里调头  天空,似乎也走到了终点  我对这里更多、更深的理解  来自于西姑庵,来自于一个  削发为尼的女人  她把一生的心事  缓缓摊开,又慢慢晾干  整个峡谷,仿佛被她  油漆了一遍  云 屏  事实上,我已原形毕露  事实上,我已是云屏的一部分  高山草甸,你会看到  我是悠闲的牛群  幽谷密林,你会听到  我是婉啭的鸟鸣  喝上三碗明溜子酒,你会发现  我
期刊
一九五四年,考古学家在张掖市山丹县城南发现距今约四千多年的四坝滩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马家窑文化类型。同时发现了近千年前创立张掖的先辈的青铜像,其背部刻有篆体字:扬扬张掖。  ——题 记  风   “阿兰拉格达”,彩色的山丘。这个裕固族语言单词,在诵念时需要轻轻开启舌尖,慢慢发音,再款款吐出。世代依这座七彩丹霞山群居住的裕固族人民,用这样一个回味悠长的词语表达着对这山岳的热爱和眷恋。站在最高点
期刊
河流那边的石头城(外二首)  费 城  河流那边的石头城  河流这边的石头  我从石头那边运回石头  石头不说话,石头被石头出卖  石头屏住呼吸,闭紧双唇  石头像鸟翼一般稀薄  忘记了飞翔  石头和石头在夜晚想起了我  石头,石头我的好兄弟  在夜间出走,搭乘一片月光回家  多少年了  我在河流那边卖石头  卖了石头买石头  河流那边的石头城  河流这边的石头疯狂生长  石头城哐啷一声紧锁  我
期刊
雨中登青龙山  我采着雨点湿滑的脚步  沿石台阶而上  我右手抓住了一根藤条  就是摸到了悬空的一道闪电  左手攀着陡峭的石壁  就是摸到了龙的一根肋骨  一滴雨水落在我的左肩  就是远方的一声思念  一滴雨水落在我的右肩  就是长路上的一句叮嘱  我一肩挑着思念,一肩挑着叮嘱  一步一蹒跚地登上了山顶  站在青龙山顶上,俯瞰  左边是小小的村庄  红砖红瓦的房子坐落于山色里  被青龙山的一条小路
期刊
摘要: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侦探推理小说作家,其作品因独特的叙事模式、缜密的情节铺排、多元的题材选择深受各国读者喜爱。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其代表作《诗学》中有大量关于悲剧的观点,并对其定义、构成要素及何为成功的悲剧等概念都做了界定。本文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从情节展开、人物性格及社会意义等三个方面对东野圭吾小说的悲劇性进行解读,从而阐明其小说是人性悲剧的观点。   关键词:东野圭吾小说
期刊
一根没有尽头的输液管  日子,就是挂在墙壁上的液体  清澈无比,又痛可锥心  他并不知道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  和生活的关系  也不知道土豆、面粉、盐,所暗藏的伤害  他唯一的希望,是等女儿从小镇上  为他买来维持生命的药物  他告诉我,如果活得更长些  希望看到两个小孙子长大成人  可一根没有尽头的输液管,能喂养多大的希  望呢?  我无法给他更多的安慰  尽管他的两个小孙子,是五一小学成绩最
期刊
做为一个文学创作者,肯定都会与文学刊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我在文学创作上,起步、成长都离不开《飞天》杂志。   确切地说,我喜欢文学就是从一本《飞天》杂志开始的。记得一九八八年,我考入了甘肃煤炭工业学校。学校对面就是平川区政府大楼。可能是离得近,或别的什么原因,有位区委宣传部的干事却和我们住在一个宿舍楼里,并且还是对门。印象中,他总是行色匆匆,怀里不是抱着几本书,就是一摞报纸。别的同学也
期刊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也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久宅家中的人们正迎着煦暖的春风与家人一起在户外尽情地释放起了自己憋闷的心情。我却不能在醉人的春风里享受这种天伦的乐趣,因为我的母亲还躺在病床上;从2019年的农历十一月份重病到现在,看不出来她老人家有丝毫能好起来的迹象。   作为我们这个家的一片天,母亲的病情一天不好转,我的心就会一天得不到安宁。在这么一种情境下,面对美好的春天,我无心去欣
期刊
《飞天》70不算老,亦不能称老。   人活70古来稀。我这个年长《飞天》数岁的老编辑,确实老了,未痴呆,但大脑常常“断电”,回忆往事时断时续……碎片化……缺乏逻辑……时空倒错……   丑话说在前头——曰“70年的跳跃记忆”……   之一 甘肃有四张名片:敦煌·飞天,读者·牛肉面   坊间传言,甘肃有四张名片:敦煌·飞天,读者·牛肉面。   初闻,愕然。思之,信然。深思,必然。   其一,《飞天》的
期刊
由甘肃著名作家王登渤、姚运焕先生花费十几年心血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日落莫高窟》《上下卷》,2011年6月一出版,就获得了读者的好评。两位作家都一直有工作在省文联单位经历,都有话剧剧本、电视剧本等多部作品问世,且都先后获得中宣部、文化部、广电部有关奖项。所不同的是两人属两代人,一个属上世纪60年代,一个生于上世纪30年代,但两人配合相当默契。   作品讲述的是发生在清末民国初年代,发生在著名世界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