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索研究临时工现状和管理机制,对提高高校服务水平、满足高校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及和谐社会的稳定,避免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还可以节省管理成本,实现高校和高校临时工双赢。本文分析了高校临时工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临时工管理的创新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 临时工 管理创新
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在用人制度上逐步多元化,临时工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临时工队伍不稳定,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待遇普遍偏低,用工不规范,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为了社会和谐稳定,高校临时工的管理问题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一、高校临时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高校临时工是合法的劳动者缺乏正确认识
高校临时工都是学校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这些临时工对《劳动法》知之甚少,更不懂得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们遭受着同工不同酬待遇;他们随时可能因为一件小事情而被克扣工资甚至被开除。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他們的权利在高校依然缺乏重视。
2.用工不规范, 人力资源流动性较大
临时工年龄、文化程度、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结构复杂。高校对临时工缺乏有效的管理,临时工的考勤、奖惩以及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并未落实, 临时工大都是亲戚朋友介绍来的,未履行正常的招聘程序,有的甚至只是口头协议;有的临时工是年龄偏大,已达到退休年龄,在用工方面双方都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一旦发生工伤等事故,临时工相关权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对临时工用工随意性大,但由于工作需要,自行招用临时工,随时辞退, 临时工流失现象严重,人力资源流动性较大,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3.激励机制不健全,影响临时工工作积极性
当前, 还没有构建适应其发展的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一方面,在编人员工资主要依据高校工资管理办法执行,在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上略显差异;而临时工则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与在编人员收入差距巨大,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直接影响着临时工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职务评聘,定岗定级上,临时工发展空间有限,很难走到主要管理岗位和核心技术岗位。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高校很难留住编外人才;重使用、轻培养现象严重,导致临时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匮乏。
二、高校临时工规范管理创新
1.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规范用工
加强高校编制外用工管理和监督,保障学校和临时工双方的合法权益,保证高校在国家设置的岗位总数、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用人自主权,按新《劳动合同法》的要求规范用工。在岗位设置上,应按需设岗,按岗聘用。 严格控制临时工数量按照满负荷、紧编制、高效率的原则,合理设置后勤各类岗位,严格控制编制;按照选贤任能、取长补短的原则,优化高校人力资源配置,营造公平合理的编内、临时工管理机制。可以通过转岗培训达到岗位要求,用工的单位应本着“必要、精干、高效”的原则,严格控制临时工数量。
2.规范临时工审批程序和招聘方式
拓展人才引进途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的现状,高校必须不断拓展人才引进途径,积极吸收新鲜血液,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招聘。将真正需要的人才引进来,用上去,真正成为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用得好人才的地方,为教学科研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通过拓展人才引进途径,可以推陈出新,不断提升临时工整体素质,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将临时工一同纳入高校考核队伍
要构建可量化的绩效考核体系,引入定量考核,把无形的管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量化指标,使之能准确、可靠的评价工作结果。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打破常规,让优秀人才参与高校管理,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把临时工视为职工队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尊重他们的权利,鼓励他们为高校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要加强了解、关心爱护临时工,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同时,要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对一些年纪较轻、综合素质较高、有发展前途的职工,要积极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鼓励和推荐他们参加学历升级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创造条件。编制外的人才却大有人在。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人才, 就可以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后备大军。
4.在临时工中渗透高校管理文化
文化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理念。文化的价值在于融合硬的组织结构与软的人力资源,整合组织资源,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服务于高校战略目标。应把树立共同的价值观纳入人力资源管理,把高校文化渗透到临时工中去,让临时工感觉到组织的温暖,增强成为高校员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高校的利益和形象。不断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更大程度地发挥每一个临时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高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林才广:“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初探”,《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3期。
关键词:高校 临时工 管理创新
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在用人制度上逐步多元化,临时工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临时工队伍不稳定,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待遇普遍偏低,用工不规范,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为了社会和谐稳定,高校临时工的管理问题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一、高校临时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高校临时工是合法的劳动者缺乏正确认识
高校临时工都是学校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这些临时工对《劳动法》知之甚少,更不懂得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们遭受着同工不同酬待遇;他们随时可能因为一件小事情而被克扣工资甚至被开除。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他們的权利在高校依然缺乏重视。
2.用工不规范, 人力资源流动性较大
临时工年龄、文化程度、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结构复杂。高校对临时工缺乏有效的管理,临时工的考勤、奖惩以及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并未落实, 临时工大都是亲戚朋友介绍来的,未履行正常的招聘程序,有的甚至只是口头协议;有的临时工是年龄偏大,已达到退休年龄,在用工方面双方都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一旦发生工伤等事故,临时工相关权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对临时工用工随意性大,但由于工作需要,自行招用临时工,随时辞退, 临时工流失现象严重,人力资源流动性较大,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3.激励机制不健全,影响临时工工作积极性
当前, 还没有构建适应其发展的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一方面,在编人员工资主要依据高校工资管理办法执行,在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上略显差异;而临时工则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与在编人员收入差距巨大,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直接影响着临时工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职务评聘,定岗定级上,临时工发展空间有限,很难走到主要管理岗位和核心技术岗位。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高校很难留住编外人才;重使用、轻培养现象严重,导致临时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匮乏。
二、高校临时工规范管理创新
1.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规范用工
加强高校编制外用工管理和监督,保障学校和临时工双方的合法权益,保证高校在国家设置的岗位总数、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用人自主权,按新《劳动合同法》的要求规范用工。在岗位设置上,应按需设岗,按岗聘用。 严格控制临时工数量按照满负荷、紧编制、高效率的原则,合理设置后勤各类岗位,严格控制编制;按照选贤任能、取长补短的原则,优化高校人力资源配置,营造公平合理的编内、临时工管理机制。可以通过转岗培训达到岗位要求,用工的单位应本着“必要、精干、高效”的原则,严格控制临时工数量。
2.规范临时工审批程序和招聘方式
拓展人才引进途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的现状,高校必须不断拓展人才引进途径,积极吸收新鲜血液,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招聘。将真正需要的人才引进来,用上去,真正成为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用得好人才的地方,为教学科研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通过拓展人才引进途径,可以推陈出新,不断提升临时工整体素质,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将临时工一同纳入高校考核队伍
要构建可量化的绩效考核体系,引入定量考核,把无形的管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量化指标,使之能准确、可靠的评价工作结果。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打破常规,让优秀人才参与高校管理,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把临时工视为职工队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尊重他们的权利,鼓励他们为高校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要加强了解、关心爱护临时工,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同时,要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对一些年纪较轻、综合素质较高、有发展前途的职工,要积极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鼓励和推荐他们参加学历升级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创造条件。编制外的人才却大有人在。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人才, 就可以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后备大军。
4.在临时工中渗透高校管理文化
文化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理念。文化的价值在于融合硬的组织结构与软的人力资源,整合组织资源,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服务于高校战略目标。应把树立共同的价值观纳入人力资源管理,把高校文化渗透到临时工中去,让临时工感觉到组织的温暖,增强成为高校员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高校的利益和形象。不断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更大程度地发挥每一个临时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高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林才广:“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初探”,《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