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也是高考地理能力考核目标之一。随着高考地理命题水平的提高和不断创新,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信息设计的隐性化特点令人注目,即命题者在试题文字、数据和图形中不直接给出解题信息或者根据试题的某些显性信息经过逻辑推理后才可获得解题信息。下面予以举例说明。
一、隐性计算
根据高考地理试题中计算题的信息呈现程度可大致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计算,是指根据题目设问直接运用教材中相关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加以计算;另一类是隐性计算,主要是根据试题提供的新信息如新概念,进行分析计算,即将地理计算信息隐含在所给的文字、图像或表格材料中。因此,对隐性信息进行有效挖掘和正确解读,并调动和运用有关地理知识进行计算是解答第二类试题的关键。此类计算题,表面上看是考查阅读分析图表的能力,实际上是对地理数据处理能力、计算能力和图表阅读分析能力的综合考查。关于地理计算,近年来高考文综卷中呈现显性计算题减少、隐性计算题增多的趋势。
【例1】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下页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
A.53%B.62%C.70%D.78%
解析:很多学生看到此题后,茫然不知所措。这是因为此题隐含了3月份图们江流域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这个信息。如果考生对此题的这一隐性信息不能准确捕捉、挖掘,不能调动和运用有关知识,那么解答此题时会感到无从入手。根据材料中的日照百分率概念,首先读图获取信息:图中纵坐标中的数值是实际日照时数,3月份的日照时数是230小时。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3月份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各地昼夜长短大致相等,每天理论上日照时数约为12小时,整个3月理论上最大日照时数约为372小时。所以该流域3月份日照百分率=230÷372×100%,约为62%,故B正确。
二、隐性绘图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考生要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熟练使用和判读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因为对一些试题信息的解读必须要在绘制出相关图形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例2】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下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析:本组试题用一幅坐标图考查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重点考查流水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求学生通过正确提取图中信息,联系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原理,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本组题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难度较大,试题所给信息较为抽象,如果借助绘制图形(见下页图)解题,即以图释图,则可变得直观易解。第(1)题,图中监测起始点与水深2米位置的距离在1975年至1978年间扩大,此后两者距离总体上缩小。故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先淤积、后侵蚀。D正确。第(2)题,在1992—1997年间监测起始点与水深2米位置的距离持续缩小,说明海域沉积作用持续减弱,应是黄河携带入海的泥沙减小所致。若该时间段内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增大,河口地区泥沙淤积强烈,A错;此时期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会导致泥沙量减少,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注入黄河的径流量和泥沙量都会增加,C错;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和泥沙量增加,D错。
【例3】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据此完成下题。
地层新老关系地层代号观测点坐标新
↓
老C(31°38′13″N,117°50′12″E)(31°37′54″N,117°50′59″E)D(31°38′10″N,117°50′19″E)(31°37′57″N,117°50′52″E)S(31°38′05″N,117°50′32″E)(31°38′01″N,117°50′43″E)(1)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A.南北方向B.东西方向
C.西北—东南方向D.东北—西南方向
(2)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ABCD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岩层新老关系等。第(1)题,利用经纬网定位,是一项基本能力,但该试题材料给的是学生不太常用的数据表格信息,如果进行图表转化,绘制成经纬网简图(见下图),标注出各点,可以直观判断出地层的延伸方向是西北—东南方向。小组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所以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是东北—西南方向,故D对。第(2)题,根据表格中信息和所绘经纬网简图,C—D—S—S—D—C岩层年龄为新—老—新,即地质构造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C对。
综上所述,了解和研究地理试题信息隐性设计的路径,获取和解读其中的隐性信息,促使试题隐性信息显性化,是解决该类试题的关键所在。在平时的模拟训练中,地理教师要了解学生挖掘信息的“瓶颈”所在,并予以有针对性地专题辅导和强化训练。在试题讲评时,结合典型地理试题,介绍挖掘试题的常见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一、隐性计算
根据高考地理试题中计算题的信息呈现程度可大致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计算,是指根据题目设问直接运用教材中相关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加以计算;另一类是隐性计算,主要是根据试题提供的新信息如新概念,进行分析计算,即将地理计算信息隐含在所给的文字、图像或表格材料中。因此,对隐性信息进行有效挖掘和正确解读,并调动和运用有关地理知识进行计算是解答第二类试题的关键。此类计算题,表面上看是考查阅读分析图表的能力,实际上是对地理数据处理能力、计算能力和图表阅读分析能力的综合考查。关于地理计算,近年来高考文综卷中呈现显性计算题减少、隐性计算题增多的趋势。
【例1】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下页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
A.53%B.62%C.70%D.78%
解析:很多学生看到此题后,茫然不知所措。这是因为此题隐含了3月份图们江流域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这个信息。如果考生对此题的这一隐性信息不能准确捕捉、挖掘,不能调动和运用有关知识,那么解答此题时会感到无从入手。根据材料中的日照百分率概念,首先读图获取信息:图中纵坐标中的数值是实际日照时数,3月份的日照时数是230小时。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3月份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各地昼夜长短大致相等,每天理论上日照时数约为12小时,整个3月理论上最大日照时数约为372小时。所以该流域3月份日照百分率=230÷372×100%,约为62%,故B正确。
二、隐性绘图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考生要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熟练使用和判读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因为对一些试题信息的解读必须要在绘制出相关图形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例2】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下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析:本组试题用一幅坐标图考查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重点考查流水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求学生通过正确提取图中信息,联系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原理,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本组题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难度较大,试题所给信息较为抽象,如果借助绘制图形(见下页图)解题,即以图释图,则可变得直观易解。第(1)题,图中监测起始点与水深2米位置的距离在1975年至1978年间扩大,此后两者距离总体上缩小。故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先淤积、后侵蚀。D正确。第(2)题,在1992—1997年间监测起始点与水深2米位置的距离持续缩小,说明海域沉积作用持续减弱,应是黄河携带入海的泥沙减小所致。若该时间段内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增大,河口地区泥沙淤积强烈,A错;此时期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会导致泥沙量减少,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注入黄河的径流量和泥沙量都会增加,C错;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和泥沙量增加,D错。
【例3】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据此完成下题。
地层新老关系地层代号观测点坐标新
↓
老C(31°38′13″N,117°50′12″E)(31°37′54″N,117°50′59″E)D(31°38′10″N,117°50′19″E)(31°37′57″N,117°50′52″E)S(31°38′05″N,117°50′32″E)(31°38′01″N,117°50′43″E)(1)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A.南北方向B.东西方向
C.西北—东南方向D.东北—西南方向
(2)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ABCD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岩层新老关系等。第(1)题,利用经纬网定位,是一项基本能力,但该试题材料给的是学生不太常用的数据表格信息,如果进行图表转化,绘制成经纬网简图(见下图),标注出各点,可以直观判断出地层的延伸方向是西北—东南方向。小组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所以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是东北—西南方向,故D对。第(2)题,根据表格中信息和所绘经纬网简图,C—D—S—S—D—C岩层年龄为新—老—新,即地质构造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C对。
综上所述,了解和研究地理试题信息隐性设计的路径,获取和解读其中的隐性信息,促使试题隐性信息显性化,是解决该类试题的关键所在。在平时的模拟训练中,地理教师要了解学生挖掘信息的“瓶颈”所在,并予以有针对性地专题辅导和强化训练。在试题讲评时,结合典型地理试题,介绍挖掘试题的常见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