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投资误区之一:健康等于花钱多
按照经济学家贝克尔的话来说,健康投资指的是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健康而消费的食品、衣物、健身时间和医疗服务等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家庭或个人既是消费者同时又是投资者,健康正是投资的结果。
健康投资,既是投资,同时也是消费。如果我们用一个图形来表现的话,可以发现健康和投资多少的关系并不是完全成正比的。我们每个人在开始的时候有个健康“存量”,随着健康投资的增加,那么我们的健康存量就能增加。换句话说,我们衰老的速度就会变慢,患病的可能性就在降低。但是并不是投资越多,健康存量就越多。当健康投资到达一定的程度以后,我们所能获得的“收益”是将达到最大值。再往下,即使投资不断增加,健康反而没有多少变化。
更重要的问题是,健康投资不完全等于花钱。健康投资包括食品、衣物的消费,包括健身时间的投入,还有个人行为选择。
中国自古以来和尚中长寿者居多。过去的很多解释认为这是因为和尚吃素,饮食清淡。但现在也有相反的说法,据说近来有一项针对645名寺院和尚的体检,这些人终身素食,但还是有45.6%的人患有慢性疾病,其中有34.3%的慢性疾病和长期营养不良有关。
虽然和尚长寿,但光吃素未必就代表健康,这是为什么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健康并不仅仅和食物有关。和尚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在“修炼”,读佛经,修行,都能让心境平和,使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
不过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在如今物欲丰富的年代,很多人的消费行为不够理性。他们甚至以大量消费作为一种心理暗示的方式,似乎只要花钱花的多,身体就一定健康。甚至有些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补品就买,平时不喝水光喝果汁,生活方式极不科学。
王佳琪就是这样。前段时间她工作很忙,感觉有些疲劳,感冒一个月没好。正巧看了几集热播的电视剧《大长今》,里面多次提到人参的好处。王佳琪就立即去中药店买来了上等人参,结果反而出了鼻血。中医告诉她,人参虽好,但通常只适合身体非常衰弱的人,普通人是不适合吃的。
宣洁也是典型的“乱花钱”一族。今年年初,鉴于自己日益被男朋友嘲笑的体型和动不动就被感冒找上门的身体,她不惜砸下几千元,办了一张健身中心的年卡。一开始当然很好地兑现了这个伟大的健康计划,一星期三次雷打不动。“可是现在想起来,健身大概是半年多都没有做的事情了,在那个兴奋期过后,就再也没有去过。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今天男朋友请吃大餐,明天大学同学聚会,后天约了去逛街,健身这件事就被我丢在了九霄云外,而现在,更是可以用忙来作为最正当的理由。”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贝克尔在解释健康投资的时候用的是“健身时间投入”,而不是“健身投入”。和其他投资不同的是,健康投资不仅仅是钱的投资。光用钱买不来健康。
健康投资误区之二:吃的好就是健康
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能活到100岁以上的并不多见,宋美龄是其中一个。据说宋美龄最爱吃牛排,不过牛肉的高热量显然已不适合高龄人士,因此她给自己定了个规矩,体重在合理范围内的时候才能吃,一旦超出重量就决不吃一口。她的另一个习惯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去灌肠。肠子,尤其是大肠内聚集大量毒素,定期灌肠有利于人体排除毒素。
显然这位名人深谙“进出有度”的法则。健康是机体平衡和心态平衡的概念,过于“急功近利”或者只注重单方面健康都是健康投资的大忌。
马先生过去是二级厨师,“过去我以为吃的好就是健康,所以每天在饭店里山珍海味,专挑有营养的吃。结果不但迅速发胖,而且还因为肾的负担过重而得了肾炎,现在只能休养在家。医生说我首先需要减肥,不过老实说很困难,背着260斤的体重,平时躺在床上根本不想动。”
失去平衡的饮食,最后会导致健康失衡。特别是很多从过去艰苦岁月过来的中年人,尤其具有“挥霍投资”的倾向,只要听到所谓的“健康食品”就拼命吃,以为健康就像愚公移山一样,只要用力挖土就行。马先生就是个典型的反面例子,营养过多反而累及健康。可见投资于“吃”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适度”二字,过犹不及。
还有一类普遍现象就是过渡消费保健品。汤莉是一位38岁的教师。去年,汤莉的先生的一个朋友,正当壮年却突然生病去世了。这件事给她的触动很大。于是想开了,“钱啊地位什么的,都是假的,没有健康就什么都没有,所以今年我们在健康上大大地投资了一把。”汤莉工作挺忙的,没时间去健身房锻炼,所以她主要就是买保健品。多半是听了同事朋友的介绍后,买来给家人吃。
合适的保健品确实有助于防止疾病。尤其是现代人工作压力大,膳食精细而且不平衡,再加上环境污染严重,适当的保健品对健康有益。问题在于保健品虽然不是药,但是即使号称“全天然”的保健品,在加工成片剂的时候还是要加入赋型剂,这些化学成分难免会有微弱的副作用。更重要的是,国内的保健品市场过于混乱,有些生产企业为了让“保健作用”明显,甚至在其中加入激素,这种保健品不仅无法保健,还会反过来危害健康。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吃什么保健品,到底怎么吃。国外流行的营养师在国内还未成长起来,而一般百姓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大都投师无门。要知道,即使是普通的维生素也不是吃的越多越好,而且每个人体质不同,适合其他人的保健品未必就适合你。所以在购买之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者专业人士,以免弄巧成拙。
健康投资误区之三: 买了保险就高枕无忧
“我上个月买了三份商业医疗保险,既有重大疾病保险,也有医疗费用报销,据说生病后还可以每天有补贴,再加上社会医疗保险做基础,从此我就不怕生病啦。从现在开始,我可以放心大胆、随心所欲地大吃大喝,再也不用每天辛辛苦去锻炼身体了,真是太好了!生活从此真美妙!”
32岁的阿强是广州人,最喜欢吃美食,但离开学校后就越来越怕锻炼身体和流汗。这不,他看到这两年来一些知名的企业家和明星年纪轻轻却因身体原因“一命呜呼”,感觉到买保险的重要性,最近买了好几份健康险,对自己未来的健康问题放心了很多。
但且慢,阿强啊阿强,你的保险意识还算不错,可惜将买健康保险与保重身体健康的关系本末倒置了!
要知道,买保险只是一种经济行为,一旦将来你生病,可以用保险金来补偿自己的收入损失,可以靠保险金来增加自己所能支配的治疗经费,能够让你尽量找个好医院、好医生、好药物,甚至可以让你有钱上发达国家治疗,但保险唯一做不到的就是不让你生病。
我们谁也不愿意生病,只是生病这玩意儿,没办法受主观意念的控制,不以我们人类的意志而转移,它要发威了,保险根本挡不住,因为虽然名为“健康保险”,但这保险永远只能是未来可能得到的一笔经济保障,而非你个人的身体健康保障。保险不能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只能在疾病来临之际,为你受损失的家庭经济困难“雪中送炭”。个人能够通过健康保险转移到保险公司身上的是疾病发生后的经济风险,而非个人身体面临的风险。
唯一能挡住疾病来势汹汹的脚步的,是平时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是合理的饮食结构,是加强锻炼增加自身免疫力,而不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产物——保险。
所以说,阿强你这样认为买了保险就可以不用担心生病的想法是不对的。买保险是怕万一发生疾病没钱治病,或者说为了减少疾病发生后带来的费用支出,而不是为了将来能用到这笔保险金,若你一辈子身体健健康康用不到年轻时买的那份保险,才是一件最有利于自己的好事。
按照经济学家贝克尔的话来说,健康投资指的是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健康而消费的食品、衣物、健身时间和医疗服务等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家庭或个人既是消费者同时又是投资者,健康正是投资的结果。
健康投资,既是投资,同时也是消费。如果我们用一个图形来表现的话,可以发现健康和投资多少的关系并不是完全成正比的。我们每个人在开始的时候有个健康“存量”,随着健康投资的增加,那么我们的健康存量就能增加。换句话说,我们衰老的速度就会变慢,患病的可能性就在降低。但是并不是投资越多,健康存量就越多。当健康投资到达一定的程度以后,我们所能获得的“收益”是将达到最大值。再往下,即使投资不断增加,健康反而没有多少变化。
更重要的问题是,健康投资不完全等于花钱。健康投资包括食品、衣物的消费,包括健身时间的投入,还有个人行为选择。
中国自古以来和尚中长寿者居多。过去的很多解释认为这是因为和尚吃素,饮食清淡。但现在也有相反的说法,据说近来有一项针对645名寺院和尚的体检,这些人终身素食,但还是有45.6%的人患有慢性疾病,其中有34.3%的慢性疾病和长期营养不良有关。
虽然和尚长寿,但光吃素未必就代表健康,这是为什么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健康并不仅仅和食物有关。和尚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在“修炼”,读佛经,修行,都能让心境平和,使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
不过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在如今物欲丰富的年代,很多人的消费行为不够理性。他们甚至以大量消费作为一种心理暗示的方式,似乎只要花钱花的多,身体就一定健康。甚至有些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补品就买,平时不喝水光喝果汁,生活方式极不科学。
王佳琪就是这样。前段时间她工作很忙,感觉有些疲劳,感冒一个月没好。正巧看了几集热播的电视剧《大长今》,里面多次提到人参的好处。王佳琪就立即去中药店买来了上等人参,结果反而出了鼻血。中医告诉她,人参虽好,但通常只适合身体非常衰弱的人,普通人是不适合吃的。
宣洁也是典型的“乱花钱”一族。今年年初,鉴于自己日益被男朋友嘲笑的体型和动不动就被感冒找上门的身体,她不惜砸下几千元,办了一张健身中心的年卡。一开始当然很好地兑现了这个伟大的健康计划,一星期三次雷打不动。“可是现在想起来,健身大概是半年多都没有做的事情了,在那个兴奋期过后,就再也没有去过。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今天男朋友请吃大餐,明天大学同学聚会,后天约了去逛街,健身这件事就被我丢在了九霄云外,而现在,更是可以用忙来作为最正当的理由。”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贝克尔在解释健康投资的时候用的是“健身时间投入”,而不是“健身投入”。和其他投资不同的是,健康投资不仅仅是钱的投资。光用钱买不来健康。
健康投资误区之二:吃的好就是健康
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能活到100岁以上的并不多见,宋美龄是其中一个。据说宋美龄最爱吃牛排,不过牛肉的高热量显然已不适合高龄人士,因此她给自己定了个规矩,体重在合理范围内的时候才能吃,一旦超出重量就决不吃一口。她的另一个习惯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去灌肠。肠子,尤其是大肠内聚集大量毒素,定期灌肠有利于人体排除毒素。
显然这位名人深谙“进出有度”的法则。健康是机体平衡和心态平衡的概念,过于“急功近利”或者只注重单方面健康都是健康投资的大忌。
马先生过去是二级厨师,“过去我以为吃的好就是健康,所以每天在饭店里山珍海味,专挑有营养的吃。结果不但迅速发胖,而且还因为肾的负担过重而得了肾炎,现在只能休养在家。医生说我首先需要减肥,不过老实说很困难,背着260斤的体重,平时躺在床上根本不想动。”
失去平衡的饮食,最后会导致健康失衡。特别是很多从过去艰苦岁月过来的中年人,尤其具有“挥霍投资”的倾向,只要听到所谓的“健康食品”就拼命吃,以为健康就像愚公移山一样,只要用力挖土就行。马先生就是个典型的反面例子,营养过多反而累及健康。可见投资于“吃”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适度”二字,过犹不及。
还有一类普遍现象就是过渡消费保健品。汤莉是一位38岁的教师。去年,汤莉的先生的一个朋友,正当壮年却突然生病去世了。这件事给她的触动很大。于是想开了,“钱啊地位什么的,都是假的,没有健康就什么都没有,所以今年我们在健康上大大地投资了一把。”汤莉工作挺忙的,没时间去健身房锻炼,所以她主要就是买保健品。多半是听了同事朋友的介绍后,买来给家人吃。
合适的保健品确实有助于防止疾病。尤其是现代人工作压力大,膳食精细而且不平衡,再加上环境污染严重,适当的保健品对健康有益。问题在于保健品虽然不是药,但是即使号称“全天然”的保健品,在加工成片剂的时候还是要加入赋型剂,这些化学成分难免会有微弱的副作用。更重要的是,国内的保健品市场过于混乱,有些生产企业为了让“保健作用”明显,甚至在其中加入激素,这种保健品不仅无法保健,还会反过来危害健康。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吃什么保健品,到底怎么吃。国外流行的营养师在国内还未成长起来,而一般百姓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大都投师无门。要知道,即使是普通的维生素也不是吃的越多越好,而且每个人体质不同,适合其他人的保健品未必就适合你。所以在购买之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者专业人士,以免弄巧成拙。
健康投资误区之三: 买了保险就高枕无忧
“我上个月买了三份商业医疗保险,既有重大疾病保险,也有医疗费用报销,据说生病后还可以每天有补贴,再加上社会医疗保险做基础,从此我就不怕生病啦。从现在开始,我可以放心大胆、随心所欲地大吃大喝,再也不用每天辛辛苦去锻炼身体了,真是太好了!生活从此真美妙!”
32岁的阿强是广州人,最喜欢吃美食,但离开学校后就越来越怕锻炼身体和流汗。这不,他看到这两年来一些知名的企业家和明星年纪轻轻却因身体原因“一命呜呼”,感觉到买保险的重要性,最近买了好几份健康险,对自己未来的健康问题放心了很多。
但且慢,阿强啊阿强,你的保险意识还算不错,可惜将买健康保险与保重身体健康的关系本末倒置了!
要知道,买保险只是一种经济行为,一旦将来你生病,可以用保险金来补偿自己的收入损失,可以靠保险金来增加自己所能支配的治疗经费,能够让你尽量找个好医院、好医生、好药物,甚至可以让你有钱上发达国家治疗,但保险唯一做不到的就是不让你生病。
我们谁也不愿意生病,只是生病这玩意儿,没办法受主观意念的控制,不以我们人类的意志而转移,它要发威了,保险根本挡不住,因为虽然名为“健康保险”,但这保险永远只能是未来可能得到的一笔经济保障,而非你个人的身体健康保障。保险不能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只能在疾病来临之际,为你受损失的家庭经济困难“雪中送炭”。个人能够通过健康保险转移到保险公司身上的是疾病发生后的经济风险,而非个人身体面临的风险。
唯一能挡住疾病来势汹汹的脚步的,是平时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是合理的饮食结构,是加强锻炼增加自身免疫力,而不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产物——保险。
所以说,阿强你这样认为买了保险就可以不用担心生病的想法是不对的。买保险是怕万一发生疾病没钱治病,或者说为了减少疾病发生后带来的费用支出,而不是为了将来能用到这笔保险金,若你一辈子身体健健康康用不到年轻时买的那份保险,才是一件最有利于自己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