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与培养已然成为现代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然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必须创新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学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问题;方法
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激烈讨论并不断进行实践改革的重要课题。就小学教育而言,语文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锻炼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掌握与运用上,同样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内容的设置,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创新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极大的受限于应试教育的狭隘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教师方法大多停留在围绕考试成绩的模式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陷于被动且对教师有着极大的依赖性。长久下去,便会造成学生在思维上缺乏自我探索和自我思考的意识。这种思维惰性和狭隘性的形成,与当今素质教育的实现目标相背离。教师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硬性的衡量标准,而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成绩评价。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且对语文学习很快丧失兴趣性,不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仅限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实际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十分欠缺。教学方式的陈旧与片面性,势必影响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延伸,学生的思维性质难以有跳跃性发展。另一方面,现阶段语文教学忽视课外教学的开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对学生进一步的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一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三、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 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 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 “授之与渔”“操练捕鱼”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和热烈,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力与魅力。
四、如何开展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1.走出一味强化思维训练的片面认识
(1)鼓励质疑,创设问题情境。案例:采用提出疑问—疑问探讨与解答的方式来指导《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开展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微笑着离开?”“上帝是什么?”以此带有发散性思维特点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鼓励学生进行探讨交流。以此为基础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启发式的引导并带入下一个问题环境。这种教学方式看似没有实际的教学内容,实际是体现从量化到质化的基本教学规律,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层次大有裨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从而让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
(2)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案例一、针对《跳水》这一课中,针对“解救方法”这一讨论中心,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讨论交流,“除了这一方法,同学们还能想出其他方法来?”,“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此类的问题?如果有,同学们会像船长一样想出什么好办法吗?”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使教学活动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从而达到触类旁出的教学效果。案例二、针对《乌鸦喝水》这一课,为学生准备瓶子、水、石头等教学素材,向学生们形象的展示乌鸦喝水所应用的科学原理,并积极的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办法,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在以上这种围绕具体问题情景设置进行创新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思考和讨论,不能漫无目的且只追求问题上的新颖。问题的设置只是作为能力培养与锻炼的载体,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描述与问题的分析方法上的呈现上,有目的的将实际的语文知识与问题紧密结合,在活跃的思维氛围中融入语文知识能力的讲解,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活动的开展紧紧的围绕语言文字这一核心内容。
2.创造性语言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统一结合
语文作为与其他学科联系最为密切的工具性学科,其具有高度的知识应用实践性。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意识到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这一本质内涵。需要根据工具性学科的特点来指导教学活动,语文教学不只是强调“懂不懂”,而是如何在懂的基础上做到灵活应用。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讲创造性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进行有机结合,懂语文知识和会用语文知识是两个层次上的概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听、说、读、写能力,更要注重对学生实际口语和书写能力的培养。化语文知识为己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即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书写能力、语言表达独特运用能力等方面的点拨和系统性的锻炼。
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创新艺术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合理的运用现代层次教学、情景教学、建构主义教学等理论知识来指导教学,针对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规划教学设置。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好奇心,鼓励学生勇于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扮演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身份,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内容交流、讨论,举办“小语文文学家”演讲比赛,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慧云.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素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7).
[2]陈青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贵州教育,2005,(12).
[3]黎茂涛. 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21)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问题;方法
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激烈讨论并不断进行实践改革的重要课题。就小学教育而言,语文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锻炼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掌握与运用上,同样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内容的设置,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创新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极大的受限于应试教育的狭隘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教师方法大多停留在围绕考试成绩的模式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陷于被动且对教师有着极大的依赖性。长久下去,便会造成学生在思维上缺乏自我探索和自我思考的意识。这种思维惰性和狭隘性的形成,与当今素质教育的实现目标相背离。教师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硬性的衡量标准,而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成绩评价。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且对语文学习很快丧失兴趣性,不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仅限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实际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十分欠缺。教学方式的陈旧与片面性,势必影响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延伸,学生的思维性质难以有跳跃性发展。另一方面,现阶段语文教学忽视课外教学的开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对学生进一步的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一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三、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 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 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 “授之与渔”“操练捕鱼”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和热烈,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力与魅力。
四、如何开展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1.走出一味强化思维训练的片面认识
(1)鼓励质疑,创设问题情境。案例:采用提出疑问—疑问探讨与解答的方式来指导《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开展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微笑着离开?”“上帝是什么?”以此带有发散性思维特点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鼓励学生进行探讨交流。以此为基础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启发式的引导并带入下一个问题环境。这种教学方式看似没有实际的教学内容,实际是体现从量化到质化的基本教学规律,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层次大有裨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从而让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
(2)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案例一、针对《跳水》这一课中,针对“解救方法”这一讨论中心,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讨论交流,“除了这一方法,同学们还能想出其他方法来?”,“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此类的问题?如果有,同学们会像船长一样想出什么好办法吗?”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使教学活动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从而达到触类旁出的教学效果。案例二、针对《乌鸦喝水》这一课,为学生准备瓶子、水、石头等教学素材,向学生们形象的展示乌鸦喝水所应用的科学原理,并积极的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办法,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在以上这种围绕具体问题情景设置进行创新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思考和讨论,不能漫无目的且只追求问题上的新颖。问题的设置只是作为能力培养与锻炼的载体,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描述与问题的分析方法上的呈现上,有目的的将实际的语文知识与问题紧密结合,在活跃的思维氛围中融入语文知识能力的讲解,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活动的开展紧紧的围绕语言文字这一核心内容。
2.创造性语言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统一结合
语文作为与其他学科联系最为密切的工具性学科,其具有高度的知识应用实践性。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意识到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这一本质内涵。需要根据工具性学科的特点来指导教学活动,语文教学不只是强调“懂不懂”,而是如何在懂的基础上做到灵活应用。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讲创造性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进行有机结合,懂语文知识和会用语文知识是两个层次上的概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听、说、读、写能力,更要注重对学生实际口语和书写能力的培养。化语文知识为己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即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书写能力、语言表达独特运用能力等方面的点拨和系统性的锻炼。
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创新艺术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合理的运用现代层次教学、情景教学、建构主义教学等理论知识来指导教学,针对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规划教学设置。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好奇心,鼓励学生勇于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扮演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身份,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内容交流、讨论,举办“小语文文学家”演讲比赛,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慧云.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素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7).
[2]陈青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贵州教育,2005,(12).
[3]黎茂涛. 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