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谈松华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高校兼职教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问。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上海市委研究室处长、副研究员以及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正司级调研员。
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现状及展望》、《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教育地图集》、《全国义务教育学生质量调查与研究》、《上海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大学政治思想简史》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主要参与的研究及成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课题《上海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获上海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教育科研一等奖;1988年6月,参加了国务院教育工作研讨小组,参与起草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参与了国家“八五”重点课题《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的研究;主持了国家“九五”重点课题《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教育现代化区域发展模式研究》。1993年,国务院授予其政府专家特殊津贴。
在细细品味谈松华教授有关教育方面的学术论著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均包藏着一种共通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共同的意识高度。具体而言,就是无论针对基础教育、农村教育、民办教育以及弱势群体教育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等哪一系列的教育问题,谈松华教授总能从高处着眼,于全局考虑,深挖细解,层层剖析,并在阐释现象背后的现实因素时,还常以发展的眼光解读时代,解读教育。有道是“唯有开阔始见真”,他的很多关于21世纪教育现代化的看法,都令人耳目一新,使人茅塞顿开,许多青年教师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对教育事业所面临的暂时困境都有了一个比较积极的认识。而对于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思考,谈松华教授更是从构成整个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与教育规律出发,系统、全面地论证了“在整个教育系统正处于高度紧张运行状态的今天,教育改革已经挺进到了制度和文化层面”。除此以外,他的众多对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成果,也都为微观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们不断昭示了前进的轨迹。总之,读谈松华教授的文章总能令我们锁定教育的视角得以延展,他那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思想带给了我们太多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倾听他讲述自己一生都在行进着的宏观教育研究之旅。
走进宏观世界
谈松华教授与教育之间有着不解之缘。从自小接受教育,到大学毕业后留在教育系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他的一生似乎被一种力量所牵引,在经历了对教育的感性认识与经验性的积累之后,1984年,他被调入上海市委研究室,从事教育政策研究。在谈教授看来,从事教育基础工作的经历为其以后研究教育作了一个比较好的铺垫,他认为“做教育研究,如果自己没从事过教育工作,只是完全从书本的、理论的角度去研究的话,真正面对实际的时候,总会有一定的距离”。
作为一个综合性政策研究部门,上海市委研究室的工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信息的多样性、及时性为当时侧重对教育群众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谈松华教授思考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宏观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同时也使他进一步认识到了“不解决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关系,教育就很难在现阶段找到一个发展的大的思路”。此后,他不断学习教育学基本理论和系统的经济学著作,并先后参与了由中央领导的,集中了全国经济界和文化界的顶级专家共同研讨构划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和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应该说,这段时间对谈松华教授深入宏观教育领域具有着鞭策和激励意义,谈教授回忆说:“这两次战略研究对我以后思考战略问题是有启发的,战略问题是一种全局性的问题研究,研究教育问题也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去研究其发展。”
如果说上海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研究,那么,接下来由市委书记直接组织的一个大规模的振兴上海、改造上海的调查研究,也属于战略研究范畴。有所不同的是,它更加注重对现状的分析,强调怎样来找到解决当时上海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困境的方案。此项战略研究共分六个专题,谈松华教授参与了其中的教育和人才专题。通过广泛的调查,他深刻认识了很多现实的矛盾,并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极好地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振兴上海、改造上海的研究过程中间,谈教授不仅执笔关于教育的专题,还最早提出了作上海教育战略研究这一设想。
1986年,已过不惑之年的谈松华教授真正步入了他的宏观教育世界。由他直接参与组织的上海教育战略研究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正式启动。此项工程集中了当时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教育、组织、宣传、人事、农村、财经、财贸等二十余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包括复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高校在内的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数百余人,历时4年,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投入等问题展开分析、集中思考。其间,为了能够掌握更多真实、有效的教育信息,谈松华教授多次率领部分人员深入各地区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并相继拜访了钱学森、吴光远等相当一批著名专家。经过不懈的努力,谈教授等人拟写的上海教育战略研究报告一经推出便引起了轰动,上海市委教育工作会议还采纳了这个报告中的许多思想。另外,报告中对当时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就是社会不断增加的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矛盾和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与财政供给不足的矛盾的精准论断,以及对在这个基本矛盾中间教育所要寻找的发展战略选择的正确定位,都在思想上对当时国内的教育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1988年,国务院成立了教育工作研讨小组,谈松华教授的命运随之再次出现转折。这次不仅他的工作地自此由上海迁到了北京,更重要的是他的宏观教育研究范围由区域扩大到了全国。当时,国家教委的政策研究室(当时叫研讨小组)准备起草中央教育工作文件,在听取各地方代表的意见建议时,发现了代表上海来京作工作汇报的谈松华教授,并一致决定将其留下。谈教授笑言自己那时连换洗的衣服都没带,可这一留就是十几年。
在研讨小组工作的那段时间,使谈教授有机会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基本的框架作系统的学习,此后他参与起草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协助主持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课题研究等国家重点课题,他在课题报告中提出的“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思想在中国宏观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所提炼的教育战略性的思考,也仍发人深省。
沿着发展的道路前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3年,中央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市场经济与教育体制改革问题成为当时国家教委的一项重点课题,谈松华教授在参与此项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仅系统了解了市场经济和教育体制的关系,针对教育体制改革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这一问题研究,他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即“教育体制应该适应经济体制”。但同时他也强调,“教育不能市场化,教育有它自身的特点,有它自身的规律,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而不是要变成市场”。谈教授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在时隔十余年的今天看来,仍然同国家对教育问题的判断、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学术界对此的观点靠得很近,这些似乎都在宣告着谈教授当时的宏观教育研究已经成熟,并且愈发深刻。
谈松华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高校兼职教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问。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上海市委研究室处长、副研究员以及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正司级调研员。
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现状及展望》、《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教育地图集》、《全国义务教育学生质量调查与研究》、《上海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大学政治思想简史》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主要参与的研究及成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课题《上海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获上海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教育科研一等奖;1988年6月,参加了国务院教育工作研讨小组,参与起草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参与了国家“八五”重点课题《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的研究;主持了国家“九五”重点课题《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教育现代化区域发展模式研究》。1993年,国务院授予其政府专家特殊津贴。
在细细品味谈松华教授有关教育方面的学术论著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均包藏着一种共通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共同的意识高度。具体而言,就是无论针对基础教育、农村教育、民办教育以及弱势群体教育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等哪一系列的教育问题,谈松华教授总能从高处着眼,于全局考虑,深挖细解,层层剖析,并在阐释现象背后的现实因素时,还常以发展的眼光解读时代,解读教育。有道是“唯有开阔始见真”,他的很多关于21世纪教育现代化的看法,都令人耳目一新,使人茅塞顿开,许多青年教师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对教育事业所面临的暂时困境都有了一个比较积极的认识。而对于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思考,谈松华教授更是从构成整个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与教育规律出发,系统、全面地论证了“在整个教育系统正处于高度紧张运行状态的今天,教育改革已经挺进到了制度和文化层面”。除此以外,他的众多对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成果,也都为微观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们不断昭示了前进的轨迹。总之,读谈松华教授的文章总能令我们锁定教育的视角得以延展,他那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思想带给了我们太多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倾听他讲述自己一生都在行进着的宏观教育研究之旅。
走进宏观世界
谈松华教授与教育之间有着不解之缘。从自小接受教育,到大学毕业后留在教育系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他的一生似乎被一种力量所牵引,在经历了对教育的感性认识与经验性的积累之后,1984年,他被调入上海市委研究室,从事教育政策研究。在谈教授看来,从事教育基础工作的经历为其以后研究教育作了一个比较好的铺垫,他认为“做教育研究,如果自己没从事过教育工作,只是完全从书本的、理论的角度去研究的话,真正面对实际的时候,总会有一定的距离”。
作为一个综合性政策研究部门,上海市委研究室的工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信息的多样性、及时性为当时侧重对教育群众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谈松华教授思考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宏观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同时也使他进一步认识到了“不解决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关系,教育就很难在现阶段找到一个发展的大的思路”。此后,他不断学习教育学基本理论和系统的经济学著作,并先后参与了由中央领导的,集中了全国经济界和文化界的顶级专家共同研讨构划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和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应该说,这段时间对谈松华教授深入宏观教育领域具有着鞭策和激励意义,谈教授回忆说:“这两次战略研究对我以后思考战略问题是有启发的,战略问题是一种全局性的问题研究,研究教育问题也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去研究其发展。”
如果说上海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研究,那么,接下来由市委书记直接组织的一个大规模的振兴上海、改造上海的调查研究,也属于战略研究范畴。有所不同的是,它更加注重对现状的分析,强调怎样来找到解决当时上海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困境的方案。此项战略研究共分六个专题,谈松华教授参与了其中的教育和人才专题。通过广泛的调查,他深刻认识了很多现实的矛盾,并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极好地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振兴上海、改造上海的研究过程中间,谈教授不仅执笔关于教育的专题,还最早提出了作上海教育战略研究这一设想。
1986年,已过不惑之年的谈松华教授真正步入了他的宏观教育世界。由他直接参与组织的上海教育战略研究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正式启动。此项工程集中了当时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教育、组织、宣传、人事、农村、财经、财贸等二十余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包括复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高校在内的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数百余人,历时4年,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投入等问题展开分析、集中思考。其间,为了能够掌握更多真实、有效的教育信息,谈松华教授多次率领部分人员深入各地区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并相继拜访了钱学森、吴光远等相当一批著名专家。经过不懈的努力,谈教授等人拟写的上海教育战略研究报告一经推出便引起了轰动,上海市委教育工作会议还采纳了这个报告中的许多思想。另外,报告中对当时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就是社会不断增加的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矛盾和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与财政供给不足的矛盾的精准论断,以及对在这个基本矛盾中间教育所要寻找的发展战略选择的正确定位,都在思想上对当时国内的教育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1988年,国务院成立了教育工作研讨小组,谈松华教授的命运随之再次出现转折。这次不仅他的工作地自此由上海迁到了北京,更重要的是他的宏观教育研究范围由区域扩大到了全国。当时,国家教委的政策研究室(当时叫研讨小组)准备起草中央教育工作文件,在听取各地方代表的意见建议时,发现了代表上海来京作工作汇报的谈松华教授,并一致决定将其留下。谈教授笑言自己那时连换洗的衣服都没带,可这一留就是十几年。
在研讨小组工作的那段时间,使谈教授有机会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基本的框架作系统的学习,此后他参与起草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协助主持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课题研究等国家重点课题,他在课题报告中提出的“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思想在中国宏观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所提炼的教育战略性的思考,也仍发人深省。
沿着发展的道路前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3年,中央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市场经济与教育体制改革问题成为当时国家教委的一项重点课题,谈松华教授在参与此项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仅系统了解了市场经济和教育体制的关系,针对教育体制改革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这一问题研究,他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即“教育体制应该适应经济体制”。但同时他也强调,“教育不能市场化,教育有它自身的特点,有它自身的规律,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而不是要变成市场”。谈教授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在时隔十余年的今天看来,仍然同国家对教育问题的判断、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学术界对此的观点靠得很近,这些似乎都在宣告着谈教授当时的宏观教育研究已经成熟,并且愈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