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创下历史新高,预计全国总产量达1.057万亿斤,这是近40年来首次实现连续5年增产。然而,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
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不可能依靠进口解决粮食问题的情况下,面对需求增长、资源气候制约、经济形势严峻、市场价格下行压力增加等重重困难,究竟还有哪些粮食增收的潜力可以挖掘?
回顾过去;连续5年增产这样获得
2008年上半年,一场“无声的海啸”蔓延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粮食价格飞涨,供应紧张,部分国家深陷粮食危机。与此同时,中国的粮食形势却从容许多,在全球粮食形势最为吃紧的四五月间,中国粮食储备充裕,库存消费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完全能自给自足。
事实上,2008年中国夏粮、早稻、秋粮季季增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全面丰收。总产、单产双双连续5年增产,双双超历史最高水平。预计全年总产量比历史最高的1998年增长3.2%,亩产比历史最高的2007年增长4.2%。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力度不断加大、内容不断丰富的扶持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粮食、减免农业税收、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设……这一系列政策对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08年,国家两次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三次增加农资综合直补规模;三次下达粮棉油糖临时收储计划。支持粮食生产的力度之大、信号之强烈,前所未有,全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四补贴”资金达102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农业部2008年组织开展的高产创建活动也是助推粮食丰收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共有9个省区粮食总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而单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省区市则高达21个。
面对现实:保障粮食安全新旧问题交织
“尽管我国粮食连续5年丰收,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仍然脆弱,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这样表示。
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需求持续增长,而中国粮食增产空间已相当有限的难题。从长期看,中国对粮食的需求刚性增长,目前总体上仍处于紧平衡,保障供给压力仍然很大。但另一方面,中国粮食生产的基数已经抬高,在连续5年增产的基础上,种植面积继续扩大的空间有限,单产继续提高的难度不小。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日前说,受气候灾害等影响,世界谷物生产连续两年减产,2007年粮食产需缺口为5200万吨。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加速,对其国内粮食生产也带来了一定影响,而生物能源的开发也刺激了粮食的消耗。
农业专家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农业气候条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2008年冬季,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常年偏高,今年春旱发生几率大,小麦条锈病在西北麦区发生时间早于常年,发生面积大于常年,危害程度高于常年。
另外,在粮食增产,供求关系缓和,市场价格下行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抓粮食的积极性容易出现放松的倾向,农民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此明确指出,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决不能因某些品种和局部地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出现认识上的反复,决不能因年度的丰歉而出现工作上的摇摆。
展望将来:粮食继续增产潜力可挖
尽管2008年9月以后随着国际粮价回落,粮食危机暂时得到缓解,但导致粮食危机的深层次问题远未解决。分析人士认为,2008年国际市场粮价上涨,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全球粮食供需偏紧所致。
面对复杂形势,中国已确定了2009年粮食生产的目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左右,产量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
一些“三农”问题专家认为,抓好粮食生产首要是保护农民积极性,保护农民积极性首要是抓好政策落实。对此,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强农惠民力度,重点是扩大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和大豆的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2009年,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将大幅度提高,其中,白小麦、经小麦、混合麦的提价幅度都在10%以上。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今后将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这项战略措施清晰地表明了中央已经把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上升到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层面来考虑,把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作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来安排。
今年,农业部将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在规模上,由602个高产创建示范片扩大到2600个;在层次上,鼓励有条件地区,因地制宜扩大示范片面积,将万亩集中连片示范片扩大到3~5万亩,实现由点到片到面的整体带动。同时,还将把着力点放在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上,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和节本增效技术,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
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不可能依靠进口解决粮食问题的情况下,面对需求增长、资源气候制约、经济形势严峻、市场价格下行压力增加等重重困难,究竟还有哪些粮食增收的潜力可以挖掘?
回顾过去;连续5年增产这样获得
2008年上半年,一场“无声的海啸”蔓延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粮食价格飞涨,供应紧张,部分国家深陷粮食危机。与此同时,中国的粮食形势却从容许多,在全球粮食形势最为吃紧的四五月间,中国粮食储备充裕,库存消费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完全能自给自足。
事实上,2008年中国夏粮、早稻、秋粮季季增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全面丰收。总产、单产双双连续5年增产,双双超历史最高水平。预计全年总产量比历史最高的1998年增长3.2%,亩产比历史最高的2007年增长4.2%。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力度不断加大、内容不断丰富的扶持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粮食、减免农业税收、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设……这一系列政策对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08年,国家两次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三次增加农资综合直补规模;三次下达粮棉油糖临时收储计划。支持粮食生产的力度之大、信号之强烈,前所未有,全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四补贴”资金达102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农业部2008年组织开展的高产创建活动也是助推粮食丰收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共有9个省区粮食总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而单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省区市则高达21个。
面对现实:保障粮食安全新旧问题交织
“尽管我国粮食连续5年丰收,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仍然脆弱,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这样表示。
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需求持续增长,而中国粮食增产空间已相当有限的难题。从长期看,中国对粮食的需求刚性增长,目前总体上仍处于紧平衡,保障供给压力仍然很大。但另一方面,中国粮食生产的基数已经抬高,在连续5年增产的基础上,种植面积继续扩大的空间有限,单产继续提高的难度不小。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日前说,受气候灾害等影响,世界谷物生产连续两年减产,2007年粮食产需缺口为5200万吨。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加速,对其国内粮食生产也带来了一定影响,而生物能源的开发也刺激了粮食的消耗。
农业专家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农业气候条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2008年冬季,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常年偏高,今年春旱发生几率大,小麦条锈病在西北麦区发生时间早于常年,发生面积大于常年,危害程度高于常年。
另外,在粮食增产,供求关系缓和,市场价格下行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抓粮食的积极性容易出现放松的倾向,农民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此明确指出,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决不能因某些品种和局部地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出现认识上的反复,决不能因年度的丰歉而出现工作上的摇摆。
展望将来:粮食继续增产潜力可挖
尽管2008年9月以后随着国际粮价回落,粮食危机暂时得到缓解,但导致粮食危机的深层次问题远未解决。分析人士认为,2008年国际市场粮价上涨,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全球粮食供需偏紧所致。
面对复杂形势,中国已确定了2009年粮食生产的目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左右,产量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
一些“三农”问题专家认为,抓好粮食生产首要是保护农民积极性,保护农民积极性首要是抓好政策落实。对此,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强农惠民力度,重点是扩大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和大豆的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2009年,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将大幅度提高,其中,白小麦、经小麦、混合麦的提价幅度都在10%以上。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今后将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这项战略措施清晰地表明了中央已经把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上升到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层面来考虑,把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作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来安排。
今年,农业部将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在规模上,由602个高产创建示范片扩大到2600个;在层次上,鼓励有条件地区,因地制宜扩大示范片面积,将万亩集中连片示范片扩大到3~5万亩,实现由点到片到面的整体带动。同时,还将把着力点放在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上,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和节本增效技术,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