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启发学生学会思考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g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智能结构的核心。小学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依据思维规律,进行思维训练,发展思维能力,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重大责任,也是提高小语教学质量的前提保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实行启发式教学。
  一、设疑启发,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
  亚里斯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宋代学者朱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些论述,都是很有见地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要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首先要使学生生疑;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先要激疑;激疑的好方法则是设疑。设疑是引起学生“有意注意”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艺术,巧设疑难,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疑设何处为巧呢?笔者认为应“设在重难点,设在无疑处”。
  二、直观启发,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主动性
  直观启发,就是利用直观教具的生动形象性来提高感知效果,进而为理解抽象道理形成丰富的表象,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领悟的一种启发。
  如号物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所起的烘托作用,学生往往因为知识面窄不易理解笔者就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直观启发。先用红粉笔在黑板上画一朵荷花,问学生“这朵荷花美不美?”学生答:“不太美!”然后再用绿粉笔在花枝上添几片荷叶,又问学生“这样呢?”学生说“美多了。”于是笔者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学生说“添上绿叶,红花显得更鲜艳”。这时笔者就在创设美景进行启发的基础上,及时抓住直观画面与抽象道理之间的有机联系,诱导学生自己去领悟课文中美丽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是什么作用。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正是一种烘托作用,它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了。学生通过这样启发后自己领悟的道理显然比教师直接注入的要印象深刻。
  三、对比启发,推动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
  对比启发就是根据对比所具有的揭露矛盾,显示对立的独特功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一种启发。语文教学中常用人物对比,景物对比,细节对比等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现在我们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就心灰意冷,垂头丧气。学生领悟越王勾践之所以能转败为胜,是因为他具备了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立志图强的精神。激发学生向越王勾践学习,勇敢面对困难与挫折,自强不息,立志图强。
  四、比较启发,促进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活跃
  比较,即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启发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想、字、词、句、篇进行横向比较,有利于启发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写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他们三个是怎么处理这三袋麦子的?结果怎样?一年后,土地爷爷拜访小猪、小牛和小猴时,他的反应及评价是怎样的?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评价,学生通过分析与比较,思路打开了,思维活跃了,认识很快统一到文章上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五、想象启发,开辟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新天地
  所谓想象启发,就是在那些“意在言外”或“言尽而意未尽”的地方,恰到好处地设计出想象型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片思考的新天地。
  如教学《爱之链》这篇课文最后—段,当学到主人公乔依因为劳累了一天而沉沉地睡着了,妻子“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时如果能设计这样一些想象型问题一根据这句话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乔依的妻子会说些什么?乔依醒来后对妻子说些什么?——来启发学生思考,他们就不难发掘这篇课文的主旨:真情互助,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
  启发式即是一个教学原则,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启发式教学,既不受课文课型的限制,也不受教时教程的影响。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古人云:
  “不愤不启,不菲不发”。这就是说,启发要把握好火候。实行启发式教学,关键在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只有教师对教材的掌握实现有懂而熟、由熟而化的逐级升华,才能自如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并以自己的创造热情、创造精神和独创性劳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西藏聂拉木县中学)
  (责任编校:赵申旭)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文科班的数学不好教,一方面学生数学基础差,基本是数学困难户,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为了逃避数学学习才学文的;另一方面文科班的学生对数学兴趣差,不爱学数学,对数学学科产生了恐惧,尤其惧怕数学考试。怎么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是发挥教师主导作
期刊
2020年2月,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街道江桃村门前山一座三国砖室墓被盗,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随即对被盗古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墓为单室砖墓,平面呈“凸”字形,发现“嘉禾三年”“永兴”“钟氏”等纪年、纪地、纪姓文字,出土青瓷文物4件(组).该墓葬的发掘为六朝早期墓葬构造和早期越窑青瓷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萧绍地区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供需错位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老龄化趋势严重与社会养老服务利用率低并存,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基于“需求溢出”理论构建的养老服务需求溢出理论框架能有效建立起供需对应关系。在运用陕西省三市六县的调查数据对理论框架进行验证后,发现养老服务需求根据身体机能状况、家庭照料能力、社会经济资源情况,遵循着“个人-家庭-政府与公益组织”溢出的格局。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使学生打好物理初步基础,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联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物理学知识也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新课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直接影响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思想品德、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我们必须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差生的教育工作,使他们能够得到顺利的良性发展。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了深入
期刊
常因种种忙碌不能去看望年近九旬的父母而心生愧疚,每每此时,父亲那曾经像山一样扛起一切,现在却已弯腰驼背不再伟岸的身躯便浮现在我的脑海,填满整个思绪.rn凝神之间,一幅夕阳下的乡村晚景图跃然眼前:斜阳的余晖从遥遥的那一片树林穿过,斑斑驳驳洒在广阔的田野里.父亲戴一顶布帽,还在地里劳作,偶尔把手里的铁锨放在田埂上,坐在铁锨上,卷一支莫合烟歇息一会儿.有汗水流过他的鬓发,取下帽子,用布帕抹一把汗水,他的目光依然是看向远处的庄稼抑或是遥远的天际,面容祥和而安静.复戴上帽子,帽檐却也没能遮住他略带深思的眼睛.这情景
期刊
期刊
也许是当记者时经常跑基层的缘故,我对乡村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上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传统媒体——报纸的黄金时期.作为基层的主官自然把所处县乡经常露脸的报纸看成是宣传的最佳途径,一时间记者成为香饽饽,各县都派专车来报社请记者,我自然也是经常被请的记者之一.可能和自己爱好文学有关,我不喜欢住在宾馆里看那些打印成册、面面俱到、数字连篇、枯燥乏味的材料,每次到县里例行完公事后便一头扎在乡村里.走在印着车辙的小路上,坐在农家的炕头上,穿行在不甚规则的田埂上,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无形的手亲切地抚摸着
期刊
课堂教学是特定情景中的人际交往,是师生之间感情和知识信息的交流。若能巧妙地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时而凝神谛听,时而驰思遐想,定能保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收到可喜的教学效果。  怎样穿插情景的创设?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创设情景,激发情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贯穿要素,应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
期刊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国家治理经验,概括党的国家治理理路,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性基础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国家治理的逻辑理路,以建党百年为背景,力图从国家治理的理论发展、现实依据以及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探寻由“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的治理逻辑理路,以求更为准确地把握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诗中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也说明了课堂提提问的重要性。掌握好时机,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有序地探求知识奥秘,全面深刻地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提问的针对性  数学课与语文课既有联系,更有差别。语文的工具性在数学课得以充分体现,但数学课又不能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