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在教学中如何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业负担,怎样实现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变苦学为乐学,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初中生正处于认识事物、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培养创新思维的萌芽阶段。要搞好初中数学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注重;概念教学;思维素质培养;观察与发现
一、要注意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路的一个重要起点。概念的运用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道某个数学概念,有关问题就无从思考。概念不清则解题可能误入歧途,影响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因此,教师应重视和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
二、要加强数学思维素质的培养
1.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一次数学兴趣小组问卷调查)
思维始于问题和惊异。从心理学观点看,好奇是初中学生的特点。如何设计问题,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和对思考的兴趣,全在于老师巧妙构思,精心启迪。
“经三点可以画几个圆?”学生在课本上找不到现成答案,必须对三点可能的位置关系加以分析组合,对每一种情况作出结论。这就需要学生积极思维。找到正确答案后,学生就能从中体验到自己发现规律的乐趣。
当“勾股定量和三个文明古国”一行字出现在黑板上时,学生会产生一种“惊异”的感觉,难道勾股定理与中国、古希腊、古埃及之间都有关系?学生兴趣变浓、学习欲望自然而生,从而积极动脑思索。
又如“直线是向两方延伸的”这个判断,学生往往知道而不一定掌握,会背诵而不一定理解。所以讲完直线的概念与性质后,教师可出两道题让学生思考。第一道题是任意画两条直线a和b,要学生考虑哪条长。第二道题是不平行的两条直线a和b被另一直线c所截,要学生考虑:这三条直线将平面分成了几部分?这两个问题虽然简单,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思维活动。
2.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质疑,是学生发展数学思维素质的一把金钥匙。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质疑能力,例如,已知a—b=1,求代数式a2—ab+b2的值。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欲求代数式的值,往往需要先求出代数式中未知数的值,这就必须从已知条件中求得。而已知条件是二元一次方程。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这一性质,得到不能求出a和b的值。至此,问题情境已基本构建完整。在这个情境中,学生有可能提出一连串问题,此代数式是否有解?是否可以用常规方式求解?求得的解是否确定?为了解答自己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学生必须开动脑筋想办法,最终发现将所求的代数式用(a—b)表示出来,运用完全平方差公式,是一种最佳解法。
经常这样训练,可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巧妙思考的能力。当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启发诱导,不致于任凭学生胡思乱想。
3.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一次数学竞赛活动问卷调查)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之一是多向性,即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思考问题,提出多种设想、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在学生的学习中以及各项思维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地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广开思路,求实创新。具体到数学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例如讲授因式分解时,教师可出示“将3X3—7X+4分解因式”一题让学生解答。当学生拆常数项,得出结果(χ—1)(3χ2+3χ—4)后,教师可进行启发提问“还有没有其它的分解方法?”“能不能拆一次项或者拆三次项?”从而得出另外的两种解法。一题多解是培养发散思维,增强解题能力的良好途径,解题时应加强训练。
三、要努力让学生观察与发现
(一次教学讨论活动调查)
1.观察问题的数字特征
数学离不开数字,我们学过的数字有很多的特征是可利用的,如整数、无理数、质数、勾股数、数的组成、数的整除性、数与方程及数与函数的关系等等,只要仔细观察,发现数字间的内在联系,往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108、144、180,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
思路分析:本题用余弦定理计算比较麻烦,若认真观察数字间的特征:108:144:180=3:4:5,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可知此三角形的为直角三角形,所以最大角是90°。
2.观察问题的结构特征
仔细观察问题的结构特征,便会联想有关的公式、定理、证题方法等,也就找到了沟通已知与未知的捷径。
例2:在实数范围
内解方程
思路分析:一个方程两个变量,一般有无穷多解。但若观察和,立即可知2x—1=0,即x=,从而y=2.
3.观察异同特征
如能观察到问题中的各种差异,并设法消除差异,或者是发现问题中式子间的共同特征,找出一般规律,就能找到解题的途径。
例3:若a+b-c=0,证明直线系ax+by+c=0恒过一定点。
思路分析:观察条件式和直线系方程的异同,可将直线系方程化为-ax-by-c=0,与条件式比较,易知点(-1,-1)在直线系上,故知直线系恒过定点(-1,-1)。
4.注意改换观察问题的角度
有些问题,如能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不断地改变观察角度,往往能越过“思维障碍”,突破解题难关,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努力让学生观察与发现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发言,提出解题见解,做到了思想活跃,学习也感觉轻松愉快,变苦学为乐学。
数学教学是一个多角度、多思维的教育学科,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决不是千篇一律。但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紧扣教材。
初中生正处于认识事物、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培养创新思维的萌芽阶段。要搞好初中数学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注重;概念教学;思维素质培养;观察与发现
一、要注意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路的一个重要起点。概念的运用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道某个数学概念,有关问题就无从思考。概念不清则解题可能误入歧途,影响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因此,教师应重视和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
二、要加强数学思维素质的培养
1.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一次数学兴趣小组问卷调查)
思维始于问题和惊异。从心理学观点看,好奇是初中学生的特点。如何设计问题,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和对思考的兴趣,全在于老师巧妙构思,精心启迪。
“经三点可以画几个圆?”学生在课本上找不到现成答案,必须对三点可能的位置关系加以分析组合,对每一种情况作出结论。这就需要学生积极思维。找到正确答案后,学生就能从中体验到自己发现规律的乐趣。
当“勾股定量和三个文明古国”一行字出现在黑板上时,学生会产生一种“惊异”的感觉,难道勾股定理与中国、古希腊、古埃及之间都有关系?学生兴趣变浓、学习欲望自然而生,从而积极动脑思索。
又如“直线是向两方延伸的”这个判断,学生往往知道而不一定掌握,会背诵而不一定理解。所以讲完直线的概念与性质后,教师可出两道题让学生思考。第一道题是任意画两条直线a和b,要学生考虑哪条长。第二道题是不平行的两条直线a和b被另一直线c所截,要学生考虑:这三条直线将平面分成了几部分?这两个问题虽然简单,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思维活动。
2.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质疑,是学生发展数学思维素质的一把金钥匙。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质疑能力,例如,已知a—b=1,求代数式a2—ab+b2的值。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欲求代数式的值,往往需要先求出代数式中未知数的值,这就必须从已知条件中求得。而已知条件是二元一次方程。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这一性质,得到不能求出a和b的值。至此,问题情境已基本构建完整。在这个情境中,学生有可能提出一连串问题,此代数式是否有解?是否可以用常规方式求解?求得的解是否确定?为了解答自己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学生必须开动脑筋想办法,最终发现将所求的代数式用(a—b)表示出来,运用完全平方差公式,是一种最佳解法。
经常这样训练,可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巧妙思考的能力。当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启发诱导,不致于任凭学生胡思乱想。
3.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一次数学竞赛活动问卷调查)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之一是多向性,即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思考问题,提出多种设想、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在学生的学习中以及各项思维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地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广开思路,求实创新。具体到数学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例如讲授因式分解时,教师可出示“将3X3—7X+4分解因式”一题让学生解答。当学生拆常数项,得出结果(χ—1)(3χ2+3χ—4)后,教师可进行启发提问“还有没有其它的分解方法?”“能不能拆一次项或者拆三次项?”从而得出另外的两种解法。一题多解是培养发散思维,增强解题能力的良好途径,解题时应加强训练。
三、要努力让学生观察与发现
(一次教学讨论活动调查)
1.观察问题的数字特征
数学离不开数字,我们学过的数字有很多的特征是可利用的,如整数、无理数、质数、勾股数、数的组成、数的整除性、数与方程及数与函数的关系等等,只要仔细观察,发现数字间的内在联系,往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108、144、180,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
思路分析:本题用余弦定理计算比较麻烦,若认真观察数字间的特征:108:144:180=3:4:5,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可知此三角形的为直角三角形,所以最大角是90°。
2.观察问题的结构特征
仔细观察问题的结构特征,便会联想有关的公式、定理、证题方法等,也就找到了沟通已知与未知的捷径。
例2:在实数范围
内解方程
思路分析:一个方程两个变量,一般有无穷多解。但若观察和,立即可知2x—1=0,即x=,从而y=2.
3.观察异同特征
如能观察到问题中的各种差异,并设法消除差异,或者是发现问题中式子间的共同特征,找出一般规律,就能找到解题的途径。
例3:若a+b-c=0,证明直线系ax+by+c=0恒过一定点。
思路分析:观察条件式和直线系方程的异同,可将直线系方程化为-ax-by-c=0,与条件式比较,易知点(-1,-1)在直线系上,故知直线系恒过定点(-1,-1)。
4.注意改换观察问题的角度
有些问题,如能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不断地改变观察角度,往往能越过“思维障碍”,突破解题难关,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努力让学生观察与发现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发言,提出解题见解,做到了思想活跃,学习也感觉轻松愉快,变苦学为乐学。
数学教学是一个多角度、多思维的教育学科,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决不是千篇一律。但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紧扣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