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让博物馆“好玩”起来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haiku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朝,一个烟水气浓厚的时代,同时也是南京建城史、建都史上的重要篇章。璀璨的六朝文化,留下了眾多人文典故、历史遗迹。
  在南京,六朝博物馆传奇地再现了“东方大都会”当年的风采。作为六朝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宋燕肩负起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守护着这座“六朝古都”的底蕴。

守护文物,踏实而幸运


  宋燕生在南京,长在南京,也参与和见证着六朝博物馆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六朝博物馆原是作为南京市博物馆的分馆筹建的,南京应该有这样一个集中展示六朝文化的端口”。陈灭亡后,隋文帝下诏摧毁建康,荡为耕地,地面所存的遗迹并不多,因此博物馆的选址一直悬而未决,直到六朝时期的城墙遗址在汉府街附近被发掘才最终敲定。而后,越来越多六朝时期的文物汇聚到馆内,成为反映六朝文化最系统的专题博物馆。
  2014年8月六朝博物馆正式开馆迎客,博物馆筹备人之一的宋燕也开始了她六朝文化守护和传承的旅程。
  自东吴大帝孙权在南京建都称建邺,经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直至隋文帝杨坚灭掉陈朝,近400年的六朝史事便都在这馆中了。踏进馆内的瞬间,“魏晋风骨”四个字仿佛一瞬间得到了某种印证。六朝人尚青色,所用器皿也多为青瓷,整个展馆竹影绰绰,曲径通幽,仿佛有琴声传来,碧水、绿叶、青空,挥洒出旷逸疏狂。
  ?毕业后初到南京市博物馆工作,宋燕用“神秘、神圣、敬畏”三个词表达当时心中的感受。“大学的专业学习更多的是开阔眼界,对于文物有更深的理解,还是来自于我在博物馆的日常工作。”说起博物馆里的宝贝,宋燕如数家珍,“我们有两大镇馆之宝,其中一件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颜色纹饰非常美,它的出土颠覆了陶瓷学界的论断,把中国釉下彩绘工艺出现的时间从唐代提前到三国东吴时期,也是南京保存的禁止出境展览的两件文物之一。”每天守着这些文物,宋燕感到踏实和幸运。想起当年“誓与文物共存亡”的少年豪言,她忍不住笑了。
宋燕

既是“看门人”,也是“大管家”


  宋燕既是六朝博物馆的“看门人”,也是运筹帷幄的“大管家”。偌大的场馆角角落落都马虎不得,人手不足便成了问题——那就招募一批志愿者!宋燕没想到这一想法竟出乎意料的有效,招募令一经发出,近千人争夺仅有的30个名额,从退休人员到在校大学生,争相报名。几经尝试,馆方培养的“六朝青”志愿服务团队已经非常出色,2018 年荣获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九届“牵手历史——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和“优秀志愿服务团队”提名奖。

  宋燕讲了一个关于志愿者隋月娟的故事。2015年9月,隋月娟带着父亲来六朝馆参观,当时负责讲解的是志愿者罗建。听完讲解,隋父当即写下了一首诗送给罗建,并对女儿说:“罗老师讲得非常好,你退休后也要争取来六朝馆做志愿者,给大家讲讲南京的历史。”不久,隋父因病离世。一年多后,隋月娟退休,第一时间报名担任六朝博物馆志愿者,通过培训、考核,成为六朝博物馆的第三批志愿者,完成了对父亲的承诺。

敬畏文物,也让文物走入寻常百姓家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除了要保护好、管理好、研究好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更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过来,给当代人以民族自信和历史启迪。六朝建康城是当时中国南方政权的政治中心,是繁荣兴盛的经济都会,更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这一时期,南京以其优越的政治条件,稳定的社会地位,积蓄下300多年六朝文化风土人情:古老的夯土城墙、强大的排水系统、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以及对灵魂不灭、视死如生的信仰……
  “我们应当敬畏文物,但博物馆不应该是一个高冷的存在,应该更接地气。”突破了传统人工讲解的模式,馆内的语音讲解也是别具一格:普通话专业讲解、儿童版讲解、英文讲解,还有南京话跟你韶一韶六朝那些事儿。疫情期间,大家宅家想看展,云上逛展应运而生,不仅能线上逛展还有专家讲座。
  “双11期间在网络上红极一时的‘剁手俑’,就出自我们六朝博物馆。当时发出这条微博的时候心里还有一点忐忑,毕竟文物在我们心中是非常神圣的,但后来看到大家反响那么好,我觉得这也是文物走入寻常百姓家的一种新的方式。”宋燕说。
  除了层出不穷的各种展览,六朝博物馆初步形成七大活动品牌:探秘六朝、春田花花故事会、六朝茶韵、岁时有约、兰亭雅集、文心讲坛和六朝文化进校园。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孩子们就会在宋燕和志愿者的带领下,学习茶艺、礼仪,聆听六朝故事,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有经常参观博物馆的经历,我想他们身上会有一份博物馆情节,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学到的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宋燕的初衷。
  文化遗存应该是有生命历程的,它们应该“活在当下”。它们不但有灿烂的过去、尊严的现在,还应该健康地走向未来。“博物馆人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博物馆成为大众美好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宋燕说。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其他文献
翟秀芳(右二)  “你可以比想象的更优秀”,这是翟秀芳的奋斗宣言。她曾因童年经历了车祸等诸多不幸,成为政府关注的救助对象。在社会的关心下,她坚定地站起来,并决心成立社工机构,将从社会获得的支持和关爱传递下去。何惧苦难,有爱就能站起来  “一切都会过去的。”翟秀芳6岁时遭遇一场车祸,双腿受伤严重,当她从病床上醒来,母亲双眼含泪地安慰她。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医生建议截肢,父母坚决不同意,医生只能硬着头
期刊
1871年年底,五名日本女孩随使节赴美留学。登船时,她们当中有一个身穿火红和服的小小身影,她就是津田梅子。她是女孩中年龄最小的,还不到7岁。父亲曾是将军幕府的翻译官,他希望女儿接受西方教育,政府招募女学生时,他为梅子报了名。  三周的航行苦不堪言,蜷缩在狭小的船舱里,梅子懵懂又忐忑。到美国后,她寄宿在作家查尔斯·兰曼家中,并进入一所女校就读。  英文从零开始,但二年级时她已是班级第一。融入美国社会
期刊
朱小英  朱小英有一次好奇地问儿子彭将,“你怎么没有叛逆期啊?”没等彭将回答,她又积极地表示自己不会拖儿子后腿,坚决不做“更年期老妈”!彭将被朱小英逗笑了,他愉快地伸出手,和老妈握了握——表示母子同盟“成立”。抓住梦想中的那束光  “如果让我打个比方,家长是原件,孩子就是复印件。”这是飞龙教育集团创始人朱小英的教育观,她也确实如此践行着,无论是对学校里的学生,还是对自家的孩子。  朱小英是家里第七
期刊
彭静旋在法国街头展示汉服  在法国留学的一年多时间里,每逢周末,彭静旋都会换上汉服,带上古筝和音响设备,去波尔多街头演奏一曲又一曲动人乐章。古筝流水般动听  彭静旋的母亲喜欢音乐,尤其爱唱民歌,父亲是二胡资深爱好者,耳濡目染下,她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不一样的情愫。彭静旋7岁时,电视剧《还珠格格》正热播,她被弹古筝的紫薇打动。“学古筝有这个因素,但主要觉得古筝有流水般好听的声音。”她说。  初三时,彭
期刊
情定少年时  黄志芳自小就很崇拜金庸小说里来去如飞的大侠,她的心里悄悄种下一个习武梦。初中毕业后,黄志芳向父母表达了学习武术的想法,父母商量后将她送去了河南塔沟武术学校。  武校里,差不多大的孩子们朝夕相处、一起练功,难免青春的悸动。长相清俊的黄志芳总是男孩们偷偷关注和议论的中心,张飞就是这些男孩中的一个。  武校校规严格,张飞虽然心仪黄志芳,但从未正式表白过,只是默默关心着她的一举一动。那时,武
期刊
李晓青  2005年赴四川抗击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2010年成为青海玉树地震储备支援人员,2013年支援青海格尔木人民医院护理禽流感及甲流病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副主任医师李晓青再次率先请战,随江苏第一批支援湖北黄石医疗队奔赴前线……铠甲上身,她是无畏冲锋的战士;护目镜后,却藏着一双善解人意的温柔眼眸。在ICU一待就是8小时  出征经验丰富,李晓青
期刊
在巴黎邂逅王子  李然1984年出生于广东梅州,从北京语言大学毕业后,前往法国巴黎深造。她先是在巴黎索邦大学学习法国语言与文明课程,之后进入巴黎高等管理学院读奢侈品营销和管理专业,获得MBA学位。  从巴黎高等管理学院毕业后,李然先在纪梵希门店做实习生,之后在芬迪门店做销售。在那里,李然遇到了比利时利涅家族的查尔斯王子。  查尔斯王子全名查尔斯·莱莫罗·约瑟夫·马尔科姆,198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
期刊
凯瑟琳·约翰逊(中)  2020年2月2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简称NASA)在网站首页上推出专题,悼念刚刚去世的凯瑟琳·约翰逊。她为世界留下了一份无价的遗产:作为一名数学家,她用卓越的才能帮助NASA将人类送往太空;作为一名非裔美国女性,她用不屈的意志打破了众多不公。她用自己的传奇人生给无数年轻女性做出了榜样:即使天空再低再狭窄,只要我们的翅膀足够强壮,也能飞得更高更远。她的前半生,从来没有获
期刊
在美丽的乌蒙山安家  2017年,26岁的梁安莉第一次来到贵州省赫章縣,郁郁葱葱的乌蒙山让她兴高采烈:“那一刻感觉自己进入了童话世界。”  第二年,梁安莉在广州结识了广东帮扶贵州黔南地区发展的团队。她跟随帮扶团队,再次来到了贵州省赫章县。巍峨的大山、秀美的风光吸引着她,淳朴的民风、热情的老乡感动着她;可当她看到当地农民生活贫穷,老乡们只有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时,她感到深深的不安。梁安莉  在赫章县,
期刊
荷包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1988年出生的荷包蛋曾是杭州一家金融公司的产品经理,比她大4岁的恋人哈利(Harry)曾在上海一家公司担任设计师。和大多数人上班族一样,他们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这样的日子让他们感到乏味,内心蠢蠢欲动:如果两人去做一件共同喜欢的事——旅行,脫离对城市的依赖,生命是否会变得与众不同呢?  他们用了将近一年时间,讨论如何开展新生活。最终,两人达成共识——辞职,开房车去远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