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中的“抓手”现象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kangst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子信息时代,知识的密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增强,人们处理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只有提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提高语文能力也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实际教学中,耗时多、低水平重复、无效教学是常见现象。
   特别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如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语文教学的程式化。语文课堂承袭着传统的“精讲式”的授课方式,肢解文章,分段成句,一词一句串讲,过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却不注重领会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如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去领略语言的美、文章的意境。有时也可一见创新却是凤毛麟角,如在教学中设定好一定的说话模式,表面看学生的到了锻炼实际中学生有意无意地受到教师的影响无法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文章语言是鲜活的、灵动的,被肢解后,则是冰冷的、机械的,根本无法体现文章的传神之韵,更何谈引领学生领略情感美、人性美和求知美。
   教学中的“抓手”现象产生于授课形式单一呆板,还是传统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填鸭式”,或者是经过包装的“填鸭式”,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创新,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没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教材为本,照本宣科,不能或不善于开发课程资源,为完成任务而教,这样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这样的课堂是呆板的。只要看看课堂上那些游离的眼神、呆滞的目光,就应该明白这样的课堂已经到了什么样的地步了。
   教学中的“抓手”现象的根源多在于教师的经验化教学。当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为一种经验积累、且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时,就说明习惯思维在起作用。教师的课堂习惯是教师个人在自己的长期的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推断和教学观念上的认识,它隐藏在教师的内心深处,容易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跟着感觉走而不自知,极易使教师固步自封。因此,在教学初期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思维和对课堂教学事件的处理方式对学生影响是正面积极的。教师大量地运用自己的教学习惯控制教学过程,易造成课教学低效。
   鉴于以上,笔者认为,我们应当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理论知识。积极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习惯思维,努力突破原有的教学中的“抓手”现象,大胆进行教学创新,进而使自己从习惯性思维转入反思性思维;正所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三尺讲台才能让你纵情驰骋。
   二、要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语文教学不是为考试而教,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发展,为学生的“全人”而教。借助阅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人生,充分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生活、经历、体验、探究和感悟积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不仅要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还要激发他们的情感潜能。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只有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三、要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有长期的准备
   要想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它必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应善思善行,不断反观自身,检验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自我改错与纠偏,防止自己陷入教学中的“抓手”现象而止步不前。只要我们构筑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并善于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根据学情,制定对策,就一定可以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四、增加课堂互动 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把输入信息的结果,通过输出信息返送回来,并对信息再输入产生影响,起到调节控制作用,这种过程叫反馈。通过教学互动活动,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以作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考。如教师可以通过少量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从而针对每个学生和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切实地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在破除课堂教学中的“抓手”现象过程中,不主张课堂教学必须亦步亦趋,亦或者恪守模式。循规是对的,教学就应该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但只蹈矩则显得僵化了。寻找模式的过程是尊重模式中包含的规律,核心是倡导发挥学生的作用,什么教学都不能忘记了“学”才是灵魂!
其他文献
“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美好愿望。陶冶了一代代人精神的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实现这一“美好愿望”的重要手段。   我是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深知阅读这些名著的重要性。可是,在我们农村学校,要想名著能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还是有些困难的。但是,我们不气馁,我们有的是拼劲,有的是毅力
期刊
一、用心积累生活   1.要用心观察周围的生活。作文教学也是“审美教育”之链中的一个有效环节,与其它教育手段一起构成了“树人”的重要途径。笔者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就有很强烈的感受,那些擅长写作的学生不仅文学底蕴丰厚,而且兴趣广泛,对生活始终保持着较强的好奇心。所以,文章不是“作”出来的,而是学生思想的折射、灵魂的吟唱。(1)理解父母。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对父母是最熟悉的,但却往往最容易忽略父母。父母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时常在思考:语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些什么,怎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为什么有时候教的如此辛苦,学生也学得那么疲惫,可实际效果却不佳呢?  这是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在高三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问:老师,诗歌我怎么就是看不懂呢,每个字都认识,可组合在一起读来为什么总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或者问:老师,这篇阅读理解的文章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我怎么就是看不出来?可见,由于学生缺
期刊
一、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的比重和要求,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教学计划,并认真执行。根据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年级的目标计划,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训练各种题材的作文。从审题、拟题、开头、结尾、立意、谋篇布局、写作顺序等方面,有侧重的训练,使教学计划具有可操作性,以满足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需求。   二、训练作文基本功
期刊
一、与普高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在人才培养的层次方面,中职教育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但成绩较差者;可见,无论是文化基础学力,还是个性的全面发展,抑或是身心素质条件,中职学生相对于普高学生来说都要差得多。然而他们疏于理论却注重实践,在技能要求、动手能力上却比普高要高得多。   2、在知识结构方面,中职学生接受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以高中阶段教育应具备的知识为主,但是没有普高的学
期刊
札记一:《我与共和国一起过生日》   9月30日下午3:00到5:00,七年级二班教室里其乐融融。我们班级召开了“我与共和国一起过生日”的班级活动。   来了十多位学生家长,有孙峻涛的妈妈、姚佳慧的爸爸妈妈、国成杰的爸爸妈妈、商潇文的爸爸妈妈、王宝淳的爸爸、商雪敏的爸爸、于忠民的妈妈、还有周全虎、王娜、孙振文、李婷婷的妈妈……   我发表了主题讲话:   尊敬的爸爸妈妈们,亲爱的老师、同学
期刊
一、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一些要求   所谓“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有质量、有思维的深度,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总的说来,好的主问题设计一般有以下一些要求:   1、把握教学的重点带动对整篇文章感知   所谓重点就是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学生对重点的把握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对一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所以,设计主问题时,要充分考虑主问题对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法之一,这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有独立学习和竞争学习所没有的优点。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主动性和责任感,增强协同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集体的热爱,改善学生对学校、同伴、自己和学习的看法,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也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观察和评价学生学习的机会。因而,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应用是很有必要的。   一、营造氛围,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   小组合作学习
期刊
现代初中生充满活力、涉猎面广、思想活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对母语的感觉各有不同。因此,对初中生语文兴趣的激发是一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1.母语激趣法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而这一点往往被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忽略了。因为他们认为中学生已经属于“大孩子”了,不需要像教小学生一样,对他们进行热爱母语的情感渗透。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看法,作为语文教师
期刊
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考试中的“重头戏”,但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主要原因在于平时阅读少,积累的素材少,不善于观察生活,作文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近几年我在教学中经常做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览报刊、杂志,以便有感而发   学生要想写好文章,平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