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趣味教法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sd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初中生充满活力、涉猎面广、思想活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对母语的感觉各有不同。因此,对初中生语文兴趣的激发是一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1.母语激趣法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而这一点往往被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忽略了。因为他们认为中学生已经属于“大孩子”了,不需要像教小学生一样,对他们进行热爱母语的情感渗透。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看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为学生在默写和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而头痛,而高考中的辨别错字题,往往是得分率很低的题。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每天笔者都会利用早读、午读或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字接龙的活动,或进行“咬文嚼字”的纠错能力大比拼,或进行成语故事赛讲,进行几分钟的“美丽演说”。这些活动每天并不会花多少时间,但是,由于坚持不懈,效果是特别显著的。首先,它让学生对令他们头痛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追根究底的激情,因此,最直接的效果便是错字率大幅度的降低,每次测验,笔者班学生在这种题目上总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他们所了解的字词中,他们明显感觉到我们祖先造字的伟大和神奇,对我国的汉字产生一种崇拜感,这也就间接地帮助了他们对文言的理解。再次,学生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这是与我们的新课标精神完全一致的。因此,利用母语激趣,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层次领悟祖国文字的精妙,从而更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并更有兴趣去学习和运用它。
   2.魅力激趣法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被教师所忽视。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
   3.情景熏陶法教师挖掘教材丰富内涵,弄清课文包容的科技、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诸多材料,围绕教育教学目的的要求,加以梳理设计,使之与课文内容水乳交融,给学生及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情景。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得到教育受到熏陶。
   4.设疑刺激法即对课文内部“资源”进行挖掘整理,采用技术加工,以“新、巧、奇”的形式来刺激兴趣。如在教范仲淹,《岳阳楼记》时,可设计谜面为“丘”,猜课文一句(调头格,谜底:山岳潜形)在讲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时,可设置谜面:“蜜蜂”,打曲中句子(亥豕格,谜底:峰峦如聚)。这样使学生豁然开朗,妙趣横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刺激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5.双关类比法对课文的外部有关“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巧妙地引导学生联想或合理推理,创造性的开掘学生思维的空间,产生神韵无穷的兴趣,运用得好就会产生神奇的教学艺术张力,使课堂教学增强辐射力,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教《孔乙己》时,教师用沉痛悲凉声情并茂的声调说:“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造就的畸形人,不仅灵魂受到了摧残,而且还摧残了他的身体,他是用自己的手走出了咸亨酒店,离开了社会舞台。”一边轻缓地檫去醒目的题目:孔乙己。这样不仅创造性地构成了学生视觉上的“空白”效应,而且重要的是艺术的启发学生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联想和补白。
   6.角色意境法通过演唱、对白、采访等方法,创设意境,模拟情景,使学生进入一定角色,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从而增加兴趣。如教《刘胡兰慷慨就义》,可分角色对白,通过对刘胡兰、阎军的对话,从中感染学生,加深刘胡兰“慷慨 就义”的体会,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经受一次洗礼。
   7.行为激励法通过设疑、设题等手段,以小活动形式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兴趣。如教《人类的语言》时,让学生收集整理本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使学生回忆、采访等,体会课文,同时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深层次体会课文语言的寓意。
其他文献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要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因为以读书为乐事是阅读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勤读,培养其阅读的主动性。首先,激发兴趣。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多读教材,把握语文的思想蕴涵和文化内涵,做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结合与统一。其次,理性升华。阅读是接受人类文明成果,继承精神领域的遗产。前人将他们的
期刊
一 、给点时间,多些指导  一项活动开展得深入成功是需要充裕的时间的,教师学生要有科学的时间安排表。教师可以学习魏书生老师的做法:每学期要节余一定的课时用于信息的补充及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提早布置任务,可在学期初就明确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目的和计划,告诉学生课题探究累且费时,但创造、征服的快感是需要时间的,要利用课余时间随时留意、多方收集。一项活动的完成可以是一周、一个月甚至是一学期。  教师
期刊
“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美好愿望。陶冶了一代代人精神的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实现这一“美好愿望”的重要手段。   我是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深知阅读这些名著的重要性。可是,在我们农村学校,要想名著能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还是有些困难的。但是,我们不气馁,我们有的是拼劲,有的是毅力
期刊
一、用心积累生活   1.要用心观察周围的生活。作文教学也是“审美教育”之链中的一个有效环节,与其它教育手段一起构成了“树人”的重要途径。笔者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就有很强烈的感受,那些擅长写作的学生不仅文学底蕴丰厚,而且兴趣广泛,对生活始终保持着较强的好奇心。所以,文章不是“作”出来的,而是学生思想的折射、灵魂的吟唱。(1)理解父母。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对父母是最熟悉的,但却往往最容易忽略父母。父母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时常在思考:语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些什么,怎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为什么有时候教的如此辛苦,学生也学得那么疲惫,可实际效果却不佳呢?  这是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在高三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问:老师,诗歌我怎么就是看不懂呢,每个字都认识,可组合在一起读来为什么总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或者问:老师,这篇阅读理解的文章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我怎么就是看不出来?可见,由于学生缺
期刊
一、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的比重和要求,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教学计划,并认真执行。根据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年级的目标计划,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训练各种题材的作文。从审题、拟题、开头、结尾、立意、谋篇布局、写作顺序等方面,有侧重的训练,使教学计划具有可操作性,以满足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需求。   二、训练作文基本功
期刊
一、与普高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在人才培养的层次方面,中职教育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但成绩较差者;可见,无论是文化基础学力,还是个性的全面发展,抑或是身心素质条件,中职学生相对于普高学生来说都要差得多。然而他们疏于理论却注重实践,在技能要求、动手能力上却比普高要高得多。   2、在知识结构方面,中职学生接受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以高中阶段教育应具备的知识为主,但是没有普高的学
期刊
札记一:《我与共和国一起过生日》   9月30日下午3:00到5:00,七年级二班教室里其乐融融。我们班级召开了“我与共和国一起过生日”的班级活动。   来了十多位学生家长,有孙峻涛的妈妈、姚佳慧的爸爸妈妈、国成杰的爸爸妈妈、商潇文的爸爸妈妈、王宝淳的爸爸、商雪敏的爸爸、于忠民的妈妈、还有周全虎、王娜、孙振文、李婷婷的妈妈……   我发表了主题讲话:   尊敬的爸爸妈妈们,亲爱的老师、同学
期刊
一、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一些要求   所谓“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有质量、有思维的深度,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总的说来,好的主问题设计一般有以下一些要求:   1、把握教学的重点带动对整篇文章感知   所谓重点就是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学生对重点的把握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对一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所以,设计主问题时,要充分考虑主问题对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法之一,这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有独立学习和竞争学习所没有的优点。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主动性和责任感,增强协同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集体的热爱,改善学生对学校、同伴、自己和学习的看法,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也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观察和评价学生学习的机会。因而,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应用是很有必要的。   一、营造氛围,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   小组合作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