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大学同学聚会的饭桌上,有位曾在京师为官现已退休的老友,谈起官场上的一些往事,不胜感慨,他援引蒲松龄的一首小诗:“仕途乃迷途,几人不糊涂?待到清醒时,已踏黄泉路。”谈述了他对官员何为清醒、何为糊涂的深切见解。言辞恳切,闻者肃然。使我不由想起范蠡三迁的故事。
范蠡是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他最初投奔吴国,受到吴王夫差漠视,后来去往越国,深得越王勾践赏识,很快被封为大夫。由于具有丰富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才能,文韬武略,善于机变,且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成为勾践的主要谋臣。在勾践兵败会稽,穷途末路之际,他挺身而出,陪同勾践做人质,蜗居石室,驾车养马,忍辱负重。被释放回越国后,范蠡与文种等大臣辅佐勾践励精图治。决心复兴越国。10多年后,越国富强起来,上下同心,团结一致,出兵伐吴获胜。勾践乘胜北上,与诸侯会盟徐州,被推为盟主。可以说范蠡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勾践班师回国后,君臣设宴庆功。乐师作《伐吴》之曲,曲中有词赞文种、范蠡之功。群臣大悦,惟独勾践面无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刻明白了一切。清醒地意识到若不及早脱身,日后难逃厄运。于是当夜悄然离去,漂洋过海到了齐国,再没返回。此谓一迁。
范蠡到达齐国后,更名改姓,耕于海滨,父子合力,艰苦创业,时间不长,致产数千万。齐人见其贤能,请他做国相。他慨叹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三年后他交还相印,将家财分散给朋友和乡亲,抄小路到陶地定居。可谓二迁。
范蠡看到陶地不失为财贸中心,便适时经营起商业,又从事农牧业,没过多久,积累财富达到万万,天下称之为陶朱公。这时期,其次子因杀人被囚于楚,打算派少子前去探视,并带一牛车黄金。可长子执意要去,并以自杀相要挟,范蠡无奈只好同意。但不久长子带着二弟死讯归来,家人都感到悲痛,惟范蠡独笑曰:“我料到次子会被处死,不是哥哥不爱弟弟,他从小知道谋生艰难,不忍舍弃钱财。我开始决定派少于去。就是因为他生在家道富裕之时。不知财富来之不易。少于能舍弃钱财,而长子不能。次子被杀是情理中事,无足悲哀。”可谓三迁。
“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司马迁之所以如此评赞范蠡,就因为他在权位、功名、钱财乃至子女面前,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这一点上。与他一起辅佐越王的大夫文种就有所不及。范蠡到齐国后曾写信给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见书醒悟,称病不朝,但为时已晚,最后被越王赐剑自刎。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钩?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这是《西游记》第一回中作者通过猴子的眼光对封建社会人间世相的描摹。旧时代,多少人为了争权夺势,勾心斗角,乃至刀枪相向;多少人為了聚敛钱财,尔虞我诈,乃至杀人越货。到头来付出惨重代价,为后人留下难忘的教训。
再看如今,又有多少人正在为权、为钱、为私欲费尽心机,奔波劳碌?不是有的已经身陷囹圄,有的已经踏上“黄泉路”了吗?应该说那些人都是有头脑、有本事、知法度的聪明人。然而,权令智昏、利令智昏、色令智昏,各种诱惑使他们昏昏然成了糊涂人,而且是前“腐”后继,无一回头。假如他们始终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仕途上该进则进,该退则退;对钱财取之有道,当聚则聚,当散则散,恐怕就没有那么多人间悲剧了。
范蠡是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他最初投奔吴国,受到吴王夫差漠视,后来去往越国,深得越王勾践赏识,很快被封为大夫。由于具有丰富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才能,文韬武略,善于机变,且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成为勾践的主要谋臣。在勾践兵败会稽,穷途末路之际,他挺身而出,陪同勾践做人质,蜗居石室,驾车养马,忍辱负重。被释放回越国后,范蠡与文种等大臣辅佐勾践励精图治。决心复兴越国。10多年后,越国富强起来,上下同心,团结一致,出兵伐吴获胜。勾践乘胜北上,与诸侯会盟徐州,被推为盟主。可以说范蠡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勾践班师回国后,君臣设宴庆功。乐师作《伐吴》之曲,曲中有词赞文种、范蠡之功。群臣大悦,惟独勾践面无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刻明白了一切。清醒地意识到若不及早脱身,日后难逃厄运。于是当夜悄然离去,漂洋过海到了齐国,再没返回。此谓一迁。
范蠡到达齐国后,更名改姓,耕于海滨,父子合力,艰苦创业,时间不长,致产数千万。齐人见其贤能,请他做国相。他慨叹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三年后他交还相印,将家财分散给朋友和乡亲,抄小路到陶地定居。可谓二迁。
范蠡看到陶地不失为财贸中心,便适时经营起商业,又从事农牧业,没过多久,积累财富达到万万,天下称之为陶朱公。这时期,其次子因杀人被囚于楚,打算派少子前去探视,并带一牛车黄金。可长子执意要去,并以自杀相要挟,范蠡无奈只好同意。但不久长子带着二弟死讯归来,家人都感到悲痛,惟范蠡独笑曰:“我料到次子会被处死,不是哥哥不爱弟弟,他从小知道谋生艰难,不忍舍弃钱财。我开始决定派少于去。就是因为他生在家道富裕之时。不知财富来之不易。少于能舍弃钱财,而长子不能。次子被杀是情理中事,无足悲哀。”可谓三迁。
“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司马迁之所以如此评赞范蠡,就因为他在权位、功名、钱财乃至子女面前,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这一点上。与他一起辅佐越王的大夫文种就有所不及。范蠡到齐国后曾写信给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见书醒悟,称病不朝,但为时已晚,最后被越王赐剑自刎。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钩?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这是《西游记》第一回中作者通过猴子的眼光对封建社会人间世相的描摹。旧时代,多少人为了争权夺势,勾心斗角,乃至刀枪相向;多少人為了聚敛钱财,尔虞我诈,乃至杀人越货。到头来付出惨重代价,为后人留下难忘的教训。
再看如今,又有多少人正在为权、为钱、为私欲费尽心机,奔波劳碌?不是有的已经身陷囹圄,有的已经踏上“黄泉路”了吗?应该说那些人都是有头脑、有本事、知法度的聪明人。然而,权令智昏、利令智昏、色令智昏,各种诱惑使他们昏昏然成了糊涂人,而且是前“腐”后继,无一回头。假如他们始终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仕途上该进则进,该退则退;对钱财取之有道,当聚则聚,当散则散,恐怕就没有那么多人间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