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护航粮食安全

来源 :农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1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障粮食安全是涵盖生产、收购、储備、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系统工程,加强粮食流通管理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粮食流通综合损失率较高,流通环节中粮食质量和品质损失大,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国际粮食供应链风险增加、国内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涨的形势下,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减少粮食流通领域的损失浪费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流通;节粮减损
  粮食流通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消费,事关粮食安全和人民福祉。粮食生产出来以后,需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从产区到销区、从工厂到超市的流转过程,才能满足城乡居民家庭对于粮食的需要,这一过程涉及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等多个环节。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黄炜介绍,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其中70%通过粮食流通进入到消费领域,总数量超过9000亿斤。
  做好粮食流通工作,是保证种粮农民收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供应,促进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当前,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由于技术水平不高、粮食流通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粮食流通环节中粮食质量和品质损失较大。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仍将处于一种紧平衡态势,特别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地缺水少人多、种粮比较效益不高、粮食容易遇到一些自然灾害、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等潜在风险隐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亟需提高粮食节约意识,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促进粮食流通领域的节粮减损,端牢中国饭碗,护好大国粮仓。
  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院员亢霞等人表示,我国粮食产业在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上持续发力,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迈上新台阶,粮食产业发展取得了体量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成效。
  一是粮食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获得“十七连丰”,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连续6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470公斤左右,高于人均400公斤的世界粮食安全标准线。粮食生产的物质支持体系明显增强,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的能力显著增强,我国有能力有条件依靠国内资源保障口粮绝对安全。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66949万吨(图1),创历史新高。与2016年相比,我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905万吨,增长了1.4%。稻谷和小麦的年产量分别稳定在4200亿斤和2600亿斤左右,且均已连续多年超过当年需求量。
  二是粮食产业总产值跑出新速度。“十三五”时期,粮油产业在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等方面指标的增速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粮食产业蓬勃发展,为国民经济平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19年年底,全国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范围的各类企业达2.28万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15万亿元;粮食加工处理能力达12.5亿吨,实际加工粮食5.5亿吨,加工转化率81.3%,销售收入利润率6.9%。11个省份(山东、湖北、江苏、安徽、广东、河南、湖南、四川、河北、贵州、黑龙江)粮食工业产值过千亿元,其中山东达到4216亿元,安徽、江苏、湖北、广东、河南7省超过2000亿元,为粮食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三是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呈现新气象。粮食仓储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新建一大批现代化粮仓,全国粮食企业标准仓房仓容已达6.5亿吨,简易仓房仓容2.2亿吨,油罐总罐容接近0.3亿吨。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不断健全,粮食接卸发运设施、中转仓及中转效率、铁路专用线、专业化得到改善和提升,粮食物流集中度不断提高。粮油产品由传统的依靠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线下交易方式进行的销售,转变为“互联网+”等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并重,成为现代粮油产品交易的重要方式。
  四是优质粮食产品不断增长,满足高品质生活的新需求。优质粮食工程打通粮食流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有效促进了产业升级。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2020年开展的覆盖900余家企业的网络调研显示,优质粮油收购量由2017年的3450万吨增加到了2019年的4300万吨,增长了25%;优质粮食销售量由2017年的1440万吨增加到了2019年的1708万吨,增长了20%。与此同时,带动了企业整体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的增长。
  此外,我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体系也更加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应对风险挑战能力大幅提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梁彦表示,多年来,我国粮食市场供应充裕、不脱销、不断档,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粮食市场供应也是货足价稳、百姓米面无忧。同时,国家粮食库存储备数量充足。国家在稳定中央储备规模的同时,按照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产销平衡区4.5个月的市场需求量增加地方粮食的储备规模。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政策等形成的政策性库存数量也非常可观。稻谷、小麦库存量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市场消费需求,36个大中城市米面成品粮有15天以上的市场需求量储备。国家还建立了粮食应急网络体系,目前有5448家粮油应急加工企业、2777个应急配送中心、3741家应急储运企业、43573个应急供应网点,组成了粮食应急供应的保障网络。同时,国家层面1072个、地方层面9206个粮油市场的信息监测点,密切跟踪市场的供应以及价格变动情况。这些机构和监测点都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事件时,特别是在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据梁彥介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最重的时候,5000多家粮油应急加工保供企业,其中4750家在第一时间恢复了生产,保证了市场粮油的紧急供应,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再次经受住了考验。
  我国粮食运输现状与特点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传统农业生产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使我国粮食产量与需求存在地区、品种间的差异,需要调剂余缺来确保各地区粮食供需平衡。目前,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北粮南运的粮食流通格局。   我国有13个省区市被确定为粮食主产区,其中北方地区占据较大优势。东北地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全国各省的粮食产量数据,黑龙江、河南、山东三省分别占我国粮食产量的11.3%、10.2%和8.1%,是我国三大粮食主产区,而长三角、京津唐、珠三角等人口聚居地区是主要的粮食输入地(图2)。
  粮食运输是保证全国粮食市场供求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凸显,国家不断增加粮食战略储备,新建粮食储备设施数量不断增加,相应配套的粮食输送系统需求随之增加。现阶段,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形成了庞大的粮食商品流通网络和基础设施格局。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我国已经拥有6万多个粮库、2万多家粮食工业企业,还有60万套稻谷加工机组和4万套面粉加工机组。其中,2018年全国仓储企业个数达到17228个,而粮食仓储总容量达到63235.5万吨,有效容量为48748.9万吨。
  铁路、汽车、水运是我国粮食运输的三种主要方式,其中铁路与水运是大宗商品运输的主流途径,而我国铁路粮食运输方式主要有三种:传统包粮运输、散粮运输和粮食集装箱运输。其中,包粮和散粮在铁路运输过程中使用不同的运输工具,包粮运输主要由通用敞车和篷车运输,散粮运输主要使用L18型散粮专用车。近年来我国铁路粮食运输保持平稳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铁路粮食货运量达到7835.66万吨,同比下降7.3%,相比于2014年之前总体水平有所回落。这主要是因为粮食运输具有淡季和旺季特征,在粮食季节性集中运输时期,铁路同时承担着煤炭、钢铁等大宗货物的运输,在有限的运输能力下造成运力相对紧张,较难满足粮食运输需求。另外,相比于汽车与水运而言,铁路运输价格不能灵活调整,因此造成季节性波动比较大。
  而我国水路粮食运输量自2015年以来逐步超过铁路,成为主要的粮食运输方式,2019年我国跨省水运粮食运输量预计达到1.13亿吨。相比于铁路运输而言,水路运输是我国南方长三角及珠三角等粮食缺口地区粮食运输的主要途径。其中,长三角水路粮食运输包括国内粮食调入和国外粮食进口,调入粮食品种主要是稻谷、玉米和小麦等。长三角地区粮食缺口主要依靠国内粮食调入和国外粮食进口加以弥补,粮食供给对外依存度较大。其中,国内粮食调入主要包括东北三省和黄淮海地区,进口粮食调入多采用海港轉运与内河运输相结合的方式沿江而上运至沿江各地区。
  华经产业研究院认为,尽管粮食物流体系关乎到粮食安全问题,但是我国的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依然呈现出分散而不统一的状态。例如,粮食物流过程中,铁水联运是其中主要运输方式之一,目前部分港口与铁路之间还没有充分配置专用线,需要借助汽车进行倒运装卸,制约粮食物流铁水联运的发展。另外,我国粮食物流关键节点及多种运输方式之间,设备设施衔接不够通畅,在粮食接发过程中,往往由于设备设施的标准不一而增加作业环节,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增加运输成本,许多基础设施设备的标准统一化和老旧设备的更新换代都需要时间。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粮食产业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腾飞表示,目前,我国粮食流通与加工损失仍偏高。
  一方面,粮食流通中质量隐性损失较大。粮食从收获到储备之间管理较为脱节、技术相对落后。我国粮食流通综合损失率较高,其中收获、烘干、农户储粮、加工等环节损失率最高。流通环节中粮食质量和品质损失大,原粮储备普遍常温储存,水分减量损失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产后收储科技服务供给不足,粮食产后流通年损失惊人,治理流通损失仍是当务之急。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测算,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加工等产后环节损失量每年在700亿斤以上,接近粮食大省吉林全年的粮食产量。“一年损失一个吉林”,主要是农户储粮、粮油加工等环节损失较为集中,粮食流通个别环节损失率高。
  另一方面,粮食加工成品粮出品率较低。我国粮油初加工和落后产能占比偏高,节粮和品质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尚未形成营养健康导向型的加工体系。比如,目前大米普遍抛光2—3次,如采用适宜的技术和装备,碎米率可下降5个百分点以上。同时,我国年产麸皮、米糠等副产物约1亿吨,未被高效利用。粮油加工企业一些关键高端装备依赖进口,国产粮机装备在可靠性、智能化水平、关键技术指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差距。
  抓好粮食流通环节节粮减损
  不容忽视的是,尽管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向好、国家粮食安全有保障,但是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还是不能放松。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表示,我国粮食供需中长期将是紧平衡态势。当前,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一些地方粮食产业质量效益不够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粮食流通领域均有程度不同的表现。保障粮食安全是涵盖生产、收购、储备、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系统工程,加强粮食流通管理至关重要。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开展粮食节约行动。节粮减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一个系统工程。减少粮食损失浪费是粮食增产增收增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
  4月15日,我国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围绕促进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鼓励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提高优质粮食供给水平;鼓励培育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粮食企业,支持建设粮食生产、加工、物流基地或者园区;鼓励和支持开发、推广应用先进的粮食储存、运输、加工和信息化技术;将防止和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作为粮食经营活动的原则要求,围绕节粮减损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作出了特别规范,把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转化为法律规范和全社会的行为准则。
  针对粮食流通中的损失浪费问题,《条例》修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一是将防止和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作为粮食经营活动的原则要求。二是规定粮食仓储设施应当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具有与储存品种、规模、周期等相适应的仓储条件,粮食不得与可能对粮食产生污染的有毒有害物质混存,品质达到轻度不宜存时应当及时出库,减少粮食储存损耗。三是规定运输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规范,减少粮食运输损耗。四是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发、推广应用先进的粮食储存、运输、加工技术,开展珍惜和节约粮食宣传教育,鼓励经营者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执法督查局局长钟海涛表示,《条例》的修订出台,标志着粮食流通现代化治理进入了法治治理新阶段。   据梁彦介绍,目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正在按“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加快编制“十四五”时期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专项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在“五个坚持、五个统筹”上下功夫,就是统筹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协同保障能力、收储调控能力、产业支撑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以及节粮减损能力,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守住大国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是坚持立足国内,统筹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完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提高粮食综合生產能力,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
  二是坚持精准调控,统筹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市场购销主体,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科学确定政府储备规模,完善“通道+线路+枢纽+节点”的粮食物流骨干网络,强化监测预警,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三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统筹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突出抓好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持续推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加快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提高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消费需求。
  四是坚持全链条管控,统筹推动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健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绿色低温储粮技术和适度加工技术,强化标准引领,有效降低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环节损耗。开展“爱粮节粮”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倡导绿色健康消费习惯。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统筹推进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实行党政同责,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加强中央储备粮管理和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情况考核。加快实施科技和人才兴粮兴储,强化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推进“数字粮储”建设,严格执法监管,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规划建设司司长钱毅表示,“十四五”时期,要聚焦“数字粮储”建设,进一步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粮食的产、购、储、加、销深度融合,实施“上云用数赋智”,建设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数据安全中心,推动数据赋能粮食全产业链协同转型。一是整合共享粮食产业链数据,推动播种、气象、产量、病虫害等相关生产领域数据共享共用。二是建设数字粮库升级版,重点提升数字化收购和智能化仓储水平。三是推动粮食加工数字化升级,推进加工企业上云、上链、上平台。四是推动粮食交易智能化,要完善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的功能,构建统一粮食物流平台,打通粮食交易、物流、金融、信息服务全过程数据通道,加快粮食产业数字化转型。
其他文献
在20世纪80年代,单片机技术就已经诞生,而随着单片机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发展整体单片机已经受到了现代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了解我国的单片机应用特征并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醋酸可的松(CA)及其代谢产物氢化可的松(H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CA和HS均通过疏水作用与BSA形成复
在解析几何中,平面方程一般有五种形式,参数方程,点位式方程,截距式方程,一般方程,法式方程.下面将通过,在仿射坐标系下给定一定点,和两条不共线向量,求解其确定平面的七种方
锂电池有着放电大、稳定性差、电压大等特点,所以在电池的应用当中需要有精确地设计.尤其是搭配了不间断电源(UPS)时,这需要确保电池模块的设计能够保证电池在运转当中,尽可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阶段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当给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予以充分的重视.在小型水利进行不断
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而企业为了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以及做好内部控制.我国的天然气消费增长量始终位于世界前列,而天然气在社会能
本文基于技术创新视角,将技术路线图制定中的创新活动指标与专利分析方法中的指标进行提取,分析创新活动特征与专利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剖析技术路线线图与专利分析方法的相
国内乳制品消费已经进入低速增长的成熟期。与此同时,奶酪市场发展迅速,成为乳制品行业中最具潜力的一个品类。随着国内外品牌纷纷涉足我国奶酪市场,国内奶酪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奶酪品牌发展在产品创新、渠道建设等方面的竞争也更加明显。  关键词:乳品市场;奶酪市场;奶酪品牌  奶酪,又称芝士、干酪、乳酪或起司,是生鲜乳在发酵剂与凝乳酶作用下发生凝固后制成的固态乳制品。由于牛奶和羊奶很容易腐败,为了更好地储存乳
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而言,现代化这一词语是人们热点讨论的话题.在食品安全领域良好的质量保证能力是行业现代化的体现,不仅与食品产业是否可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有关,也与人民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主要农业省份,其粮食产量高的同时亦产生大量的生物质,露天燃烧是去除生物质的高效而便捷的方式,但生物质燃烧过程会释放包括PM2.5、CO、VOCs等空气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