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临床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使这些常规检测手段能够更好的提供医疗服务,从临床检测人员专业化水准以及设备仪器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提升,为的是提高血常规检测结果的精确度和准确性。那么临床血常规检测可以通过哪些方面保证检测质量呢?
1哪些因素会对血常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非医学人员可能认为血常规检测是非常简单且基础的检测技术,但其实,即使是再简单的检测技术所涉及环节也是非常复杂。血常规检测从采集血样开始,血样处理、保存、运输,直到检测,需要经历多重环节,每一个环节处理不当或操作不够严谨都有可能会对最终检测结果形成影响,从而使患者无法得到最切合实际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那么,从临床调查情况来看,哪些环节会对血常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呢?从血液样本采集环节开始,血液采集方式的选择是对最终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的第一步,在完成血液采集之后,为了避免血液在短时间内凝固,导致后续无法检测,需要向血液当中加入抗凝剂,阻止血液凝结,而抗凝剂的选择以及添加量也是第二个影响因素。所采集的血液样本处理好之后,还需将血液样本保存在最适宜的温度环境当中避免保存不当,导致样本质量变化。当医院检验科工作量不大时,基本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血液样本的检测工作,但如若在某段时间内血液待检样本堆积量过多,则需要对所有样本进行优先顺序排序,确保所有的血样都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得到检验结果,否则超出一定等待时间,也会使血液样本失效。或者根据实际情况更改血液样本的储存条件,从而延长血液样本保存时间,维持有效性。最后,检验科检验人员操作水平以及如何对最终所获得的血常规检测报告进行解读,都会对患者实际情况的诊断和治疗造成影响,这些均是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
2血常规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内容
2.1 选择正确的血液采集方式
从临床血常规检测现状来看,血液样本采集工作对最终检测结果影响较大,需要严加管控,保证采集操作专业度,同时选择最为合适的血液采集方式。护理人员在采集样本之前应主动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需最后一次确认患者信息,保证患者与采集申请单上的内容一一对应上之后,才可开始血液采集工作。临床血液采集方法有很多,不同采集方法下得到的血液样本也存在差异,进而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主要分为皮肤采血法、普通静脉采血法、动脉采血法以及真空负压静脉采血法,医院较常釆用的是真空负压静脉釆血法,護理人员也可视患者情况从诸多血液标本采集方法当中选择最为合适的一种。在选择静脉采血法时需要避免溶血现象的发生,如若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洁净,或穿刺不够顺利导致组织损伤过多等,都有可能会引发溶血现象。护理人员应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采血操作,缩减止血带的使用时间,避免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2.2 向血液样本中正确加入抗凝剂
血液标本采集完毕之后需要进行抗凝处理,避免血液凝固。若是抗凝剂添加不足,则会导致血液出现微凝血块,在后续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时,有可能阻塞仪器,导致一些检测指标受到影响。临床常用的几类抗凝剂有其使用规范以及针对性适用范围,护理人员在应用抗凝剂之前,应该要了解每一种抗凝剂的特点,避免错误使用抗凝剂导致样本失效。EDTA是常用抗凝剂,使用时要注意避开需要进行血小板功能试验或凝血项检查的患者,EDTA会对血小板聚集造成影响,不适于此类血液样本抗凝。枸橼酸钠对凝血因子Ⅴ有保护作用,从而减缓其活性,通常应用于凝血象检查。草酸盐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生成草酸盐沉淀,容易造成自动分析仪器的堵塞。
2.3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验工作
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测,在储存过程中血细胞会出现一系列变化,譬如2 h以后,血液中白细胞就会开始发生改变,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化势必会对最终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经研究,在添加抗凝剂之后,静脉血标本一般在采集之后8 h内完成检测可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测结果。但若是检测结果当中并不需要分析血小板和白细胞分类,则可以在低温下保存24 h。
2.4 定期检查分析仪器的精确度
血常规仪器属于精度较高的仪器,一定要做好定期的维修、保养工作,从而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不受到仪器影响。仪器在维修之后,需要进行校准工作,保证空白值不会有较大幅度变动,首先冲洗仪器管道,去除管道当中残留的血液,然后借助空白试剂完成测定,只有本底符合要求才能将仪器用于患者血样的检测。
2.5 减少患者个人因素影响检验
从临床经验来看,患者个人情况也是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干扰因素之一。同一位患者在短时间内如若在不同状态下进行采血操作并送检验,所得结果也有可能会在一定范围内出现波动。如果患者在接受血常规检查之前有暴饮暴食或饮酒抽烟等不良行为,都有可能会对血液组分造成影响,从而导致血常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因此,临床护理人员需提前告知患者日常生活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以便患者有意识的控制不良行为。同时,药物也有可能会引起血液组分的变化,如果是不宜停服的药物,则应及时告知临床医师,以便于临床医师在分析血常规检测结果时,可根据服用的具体药物作出合理的分析,判断指标是否正常。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测作为临床一种最基础的检查手段,有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影响,导致最终检测结果出现误差。若能够将血常规检测结果误差进一步降低,则可以使这一指标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有效参考,对了解患者健康情况非常重要。患者需遵守护理人员的指导,避免在检测间过度饮酒或随意服药,护理人员也应该不断提升专业素养,避免人为因素给结果造成干扰。
1哪些因素会对血常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非医学人员可能认为血常规检测是非常简单且基础的检测技术,但其实,即使是再简单的检测技术所涉及环节也是非常复杂。血常规检测从采集血样开始,血样处理、保存、运输,直到检测,需要经历多重环节,每一个环节处理不当或操作不够严谨都有可能会对最终检测结果形成影响,从而使患者无法得到最切合实际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那么,从临床调查情况来看,哪些环节会对血常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呢?从血液样本采集环节开始,血液采集方式的选择是对最终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的第一步,在完成血液采集之后,为了避免血液在短时间内凝固,导致后续无法检测,需要向血液当中加入抗凝剂,阻止血液凝结,而抗凝剂的选择以及添加量也是第二个影响因素。所采集的血液样本处理好之后,还需将血液样本保存在最适宜的温度环境当中避免保存不当,导致样本质量变化。当医院检验科工作量不大时,基本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血液样本的检测工作,但如若在某段时间内血液待检样本堆积量过多,则需要对所有样本进行优先顺序排序,确保所有的血样都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得到检验结果,否则超出一定等待时间,也会使血液样本失效。或者根据实际情况更改血液样本的储存条件,从而延长血液样本保存时间,维持有效性。最后,检验科检验人员操作水平以及如何对最终所获得的血常规检测报告进行解读,都会对患者实际情况的诊断和治疗造成影响,这些均是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
2血常规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内容
2.1 选择正确的血液采集方式
从临床血常规检测现状来看,血液样本采集工作对最终检测结果影响较大,需要严加管控,保证采集操作专业度,同时选择最为合适的血液采集方式。护理人员在采集样本之前应主动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需最后一次确认患者信息,保证患者与采集申请单上的内容一一对应上之后,才可开始血液采集工作。临床血液采集方法有很多,不同采集方法下得到的血液样本也存在差异,进而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主要分为皮肤采血法、普通静脉采血法、动脉采血法以及真空负压静脉采血法,医院较常釆用的是真空负压静脉釆血法,護理人员也可视患者情况从诸多血液标本采集方法当中选择最为合适的一种。在选择静脉采血法时需要避免溶血现象的发生,如若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洁净,或穿刺不够顺利导致组织损伤过多等,都有可能会引发溶血现象。护理人员应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采血操作,缩减止血带的使用时间,避免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2.2 向血液样本中正确加入抗凝剂
血液标本采集完毕之后需要进行抗凝处理,避免血液凝固。若是抗凝剂添加不足,则会导致血液出现微凝血块,在后续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时,有可能阻塞仪器,导致一些检测指标受到影响。临床常用的几类抗凝剂有其使用规范以及针对性适用范围,护理人员在应用抗凝剂之前,应该要了解每一种抗凝剂的特点,避免错误使用抗凝剂导致样本失效。EDTA是常用抗凝剂,使用时要注意避开需要进行血小板功能试验或凝血项检查的患者,EDTA会对血小板聚集造成影响,不适于此类血液样本抗凝。枸橼酸钠对凝血因子Ⅴ有保护作用,从而减缓其活性,通常应用于凝血象检查。草酸盐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生成草酸盐沉淀,容易造成自动分析仪器的堵塞。
2.3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验工作
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测,在储存过程中血细胞会出现一系列变化,譬如2 h以后,血液中白细胞就会开始发生改变,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化势必会对最终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经研究,在添加抗凝剂之后,静脉血标本一般在采集之后8 h内完成检测可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测结果。但若是检测结果当中并不需要分析血小板和白细胞分类,则可以在低温下保存24 h。
2.4 定期检查分析仪器的精确度
血常规仪器属于精度较高的仪器,一定要做好定期的维修、保养工作,从而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不受到仪器影响。仪器在维修之后,需要进行校准工作,保证空白值不会有较大幅度变动,首先冲洗仪器管道,去除管道当中残留的血液,然后借助空白试剂完成测定,只有本底符合要求才能将仪器用于患者血样的检测。
2.5 减少患者个人因素影响检验
从临床经验来看,患者个人情况也是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干扰因素之一。同一位患者在短时间内如若在不同状态下进行采血操作并送检验,所得结果也有可能会在一定范围内出现波动。如果患者在接受血常规检查之前有暴饮暴食或饮酒抽烟等不良行为,都有可能会对血液组分造成影响,从而导致血常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因此,临床护理人员需提前告知患者日常生活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以便患者有意识的控制不良行为。同时,药物也有可能会引起血液组分的变化,如果是不宜停服的药物,则应及时告知临床医师,以便于临床医师在分析血常规检测结果时,可根据服用的具体药物作出合理的分析,判断指标是否正常。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测作为临床一种最基础的检查手段,有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影响,导致最终检测结果出现误差。若能够将血常规检测结果误差进一步降低,则可以使这一指标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有效参考,对了解患者健康情况非常重要。患者需遵守护理人员的指导,避免在检测间过度饮酒或随意服药,护理人员也应该不断提升专业素养,避免人为因素给结果造成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