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双胆囊共擘并憩室室1例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40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l年于2007年1月11日10时入院。缘于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放射至背部,无畏寒、发热、恶心、呕吐、黄疸及解白陶土色大便等,自服“消炎利胆片”后好转,此后常于夜间反复发作,性质同前,未给予任何特殊处理,门诊以“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收入院。入院查:一般情况可,精神可,神志清楚,皮肤黏膜无黄染,各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巩膜无黄染,心肺未发现异常,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扪及肿大,Murphy(-),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辅查:B超提示胆囊约78mm×26mm,壁增厚欠光滑,壁厚约8mm,胆囊颈可见一稍强回声光团,直径约9mm,其后伴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胆总管宽约5mm,其内未见强回声光团。肝功能、肾功能、三大常规、凝血全套均未见异常。完善术前准备后,于2007年1月12日10时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术中见大网膜与胆囊粘连,给予分离粘连后见胆囊约8cm×3cm×3cm大小,张力不高,壁厚约0.5cm,胆囊腔内有数枚大小不等的结石,解剖胆囊三角,结扎胆囊动脉及胆囊管,逆行剥离胆囊,检查发现有直径2mm的两根胆囊管,于是行胆总管探查,两根胆囊管分别从胆总管上长出,胆总管直径约5mm,未见损伤,其内未扪及结石及包块,距胆总管0.5 cm处切断胆囊管,最后自两根胆囊管剖开胆囊,发现为两个大小相等的胆囊,且两胆囊间为浆肌层共壁融合,于胆囊底部之间有3cm×3cm大小的憩室,其内有5枚玉米大小的结石,憩室与双胆囊互不相通。术后给予抗炎及对症支持处理,病情恢复良好,于2007年1月2 2日拆线出院。术后病理示:慢性胆囊炎并结石;胆囊重复(双胆囊);胆囊憩室。
  
  讨 论
  
  双胆囊极为少见,尤其是共壁胆囊并先天性憩室更为罕见,至今仅有10例左右的病例报告,在胚胎期,常可有小囊自肝管或胆总管发生,偶而这些小囊继续存在,并形成第二胆囊,且有其自己的胆囊管,如此囊系胆囊管发生,则二胆囊合一支胆囊管[1]。
  双胆囊可通过胆囊造影术识别,因目前超声学的迅速发展,胆囊造影术临床上已很少开展,给该病的鉴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术前很难作出诊断。不过,胆囊变异在临床上并没有太大的临床意义,最主要的是了解胆道系统的变异,避免胆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胆囊切除术是普外科的一种常见手术,但因胆囊及胆管的变异,常导致胆管损伤等严重的并发症,为了避免这种恶性事件的发生,积极预防是非常重要的。术者应加强责任心,要认真对待每一次胆囊切除术,切不可掉以轻心,要保持术野的良好显露,结扎切断胆囊管前,要辨清胆囊管、肝总管及胆总管三者的解剖关系,切除胆囊后应再次确认三者的关系;结扎胆囊管时应使胆囊管保持无张力状态,结扎线距胆总管壁应稍长于0.5cm,遇有胆囊动脉异常出血时,术者可将左手食指和拇指置于小网膜孔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前方,压迫肝动脉止血,待吸净积血后,松出指压,直视下看清出血点后,再行钳夹结扎或缝扎止血,切忌在“血池”中盲目钳夹,如顺行切除胆囊困难,可改用逆行胆囊切除或采用部分胆囊切除[2]。
  
  参考文献
  1 石群立.先天性胆道异常.中华外科病理学,2002,(8) :919
  2 吕新生.胆道损伤.外科学.2004,(5):585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分析34例因治疗不当致桡神经损伤原因。方法:总结34例桡神经损伤病例。结果:陈旧性损伤16例均行手术治疗。18例因手术治疗过程Ⅰ期手术过程方法欠妥当,术后均保守治疗痊愈。结论: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只要治疗方法得当,细致操作,均可以避免。  关键词 治疗不当 神经损伤 原因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男28例,女6例,年龄3~56岁,平均30岁。儿童6例。陈旧性损伤16例
期刊
2004年4月我院成功救治1例大剂量雷米封中毒,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2004年4月20日患者与其丈夫发生口角后偷服雷米封100片(0.1g/片,共10g)1小时后发现患者神志不清,帮急送本院抢救。  入院查体:T36°C,98次/分,R23次/分,BP130/90mmHg,呈嗜睡状、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8次/分律齐,入院后立即给予清水反复洗胃,并静注维生素B65g,约40分钟后出现全身强直性
期刊
患者,男,19岁,农民。饮酒、饱餐约2小时后,休息中自觉双下肢无力,伴口干、多汗和肌肉疼痛,症状渐重,约半天发展至完全不能活动。无肢体麻木及二便障碍。既往健康。有“甲亢”及“肌无力”家族史。查体:T36.8℃,P78次/分, R18次/分,BP120/83mmHg。发育正常。皮肤黏膜无黄染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双侧眼球稍突出,耳、鼻、口无异常。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未闻及血
期刊
糜烂性胃炎是指组织学上胃黏膜缺损而未累及黏膜肌层。当缺损一直延伸到黏膜下层时,则为胃溃疡。我院1999年~2003年2月在160例胃双对比造影检查中发现了糜烂性胃炎16例,经胃镜和病理证实,具有典型的X线征象。特作如下分析。    资料与方法    16例糜烂性胃炎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1~68岁,上腹隐痛和不适14例,无规律性疼痛1例。其中隐血试验阳性者8例。2例合并胃溃疡,4例合并十二指
期刊
摘 要 目的:对0~6岁儿童进行健康检查,了解其健康情况。方法:血液均为清晨空腹采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目测判断;身长、体重评价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0~6岁儿童体格发育参考标准。结果:乙型肝炎患病率明显下降,扁桃体增生患病率明显增加。结论: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做好儿童卫生保健系统管理,做好儿童乙肝疫苗预防接种。  关键词 0~6岁儿童 体格检查 系统管理    资料与方法    我院对全县新入园44
期刊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病,而其中宫颈妊娠是异位妊娠中发病率很低但很危险的妊娠类型。由于宫颈壁仅含15%肌肉组织,其余为无收缩功能的纤维结缔组织,当发生自然流产或行刮宫时,因子宫颈收缩力弱,不能迅速排出妊娠产物,开放的血管不闭锁,发生大出血[1]。因此,如何采用保守方法处理宫颈妊娠出血,保留患者的子宫及生育功能,乃是目前妇产科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我院2003~2005年收治宫颈妊娠3例,试用双腔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药对肿瘤病人红细胞免疫调节作用,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50例经病理证实的化疗后肿瘤病人,口服补益中药1个月形成用前和用后病人组,设健康对照50例,分别检测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直向花环率、花环促进率、花环抑制率,观察上述指标服药前后变化情况。 结果:肿瘤病人红细胞SOD酶活力及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能力低于健康人,用药后病人组高于用药前病人组,C3b花环促进率,用后组高
期刊
病毒唑为人工合成的强力单磷酸次嘌呤核苷脱氢酶抑制剂,对多种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常规认为病毒唑在应用中只会出现一些腹泻、药疹、白细胞减少、盆血等及不良反应,病毒唑所致的急性过敏反应少见。本人在临床工作中遇到1例上呼吸道感染病人使用病毒唑致急性过敏,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60岁,因鼻塞、流涕、轻咳3天,于2006年8月在我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好,精神欠佳,P84次/分,R
期刊
延髓是脊髓上端延续而膨大的部分,血供丰富,发生梗死的机会明显少于桥脑、中脑。我院1999年5月~ 2006年6月共收治121例经头MRI证实的脑干梗死患者,其中延髓梗死19例,占10.5%,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9例中男11例,女8例;年龄61~76岁,平均68岁。发病前有一过性脑缺血(TIA)病史4例,高血压病8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心房纤颤2例,平素健康2例。  
期刊
摘 要 目的:研究应用核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序列判断TIA或者脑血栓形成。方法:对44例在发病6小时以内的患者(注:73例患者中有29例愿意做超早期溶栓治疗),观察弥散成像阳性的与弥散成像阴性的患者在相同治疗状况下的病程与病情。结果:弥散成像阳性的患者比阴性者的脑血栓多,差异有显著性,弥散成像阴性的患者多为TIA,一般在24小时以内症状得以改善。结论:弥散成像可以应用在TIA和脑血栓早期分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