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全世界均大力倡导提升文化软实力。创作出什么档次的电视综艺节目,是显示一个国家社会文明层次的标准。改革开放至今,中央多次将电视文艺创作的地位提高到文化与文明传承、艺术与审美提升的高度。但近期,受到市场法则的影响和对高收视率的盲目追求,不少综艺娱乐节目走入“临摹与抄袭”,“狂欢与聒噪”,“审丑与窥私”盘根错节的“迷途”。
除此之外,综艺节目千台一面的“跟风”现象也值得担忧。日渐繁荣的电视综艺节目市场的基本形态深陷“演艺+游戏+访谈”的程式化“怪圈”,成为了典型的“新八股”,严重制约了电视综艺节目的自主创新步伐。
如何正确解决主旋律题材、高雅内容的通俗化表达?如何正确利用电视综艺节目这个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柔性舆论工具,在满足当代电视观众欣赏品位日益多样化的基础上,宣传好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如何在抵制低俗化的同时,汲取国际电视文化中有利于提升综艺节目收视的先进方法和手段,提升电视综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些都是摆在每位关心中国电视综艺健康发展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针对现状与困惑,笔者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未来的发展与创新提出宏观与技术层面共10点建议:
五点宏观层面建议
1、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流程管理制度与创优评估体系。包括策划、演播室及外采摄制,后期编辑,包装合成等,即针对电视文艺节目制作的不同阶段建立标准操作流程,并通过量化指标管理,如镜头长度、景别、剪辑频率等。评估体系应包括周、月、年度评优及总结活动,特别是收视率指标之外的“专家评审”与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层的“受众测评”。汇总各节目的综合评估报告可以形成良性反馈,以此实时改进创作中出现的问题。
2、促进文艺节目的自主创新与快速研发,积极借鉴海外优秀节目形态,主动出击,与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综艺娱乐制作团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进而组织策划研讨开发中国本土特色的新形式节目以适应观众的新口味和新环境。日前,上海文广集团新娱乐频道已经与曾经两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的《英国达人》节目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斥资买断其节目的中国版权与“制作宝典”。此类联合制作的模式有助于探寻国际电视综艺的核心规制,提升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创作者的整体水平,积累经验。
3、强化全国电视文艺频道之间,频道内部各节目之间的题材交流与资源共享,这包括选题、素材、人员、嘉宾、选手等等,打破目前各综艺节目独立性强,频道基层节目单位各自为政,缺乏横向交流的瓶颈,改变题材资源浪费,节目定位拥挤重复,人员配置不合理等现象。
4、建立“全台一盘棋”的指挥体系,强化各节目之间交流,编前会组织各节目汇报选题,对于近期有时效性的重点题材,需要联合多节目配合制作,达到资源的共享与再利用。——如北京电视台习惯于召开联合选题会,打破中心与频道障碍,召集几十档节目针对《潜伏》《手机》“春节”“端午”等等重要独播电视剧、重点时节、大型主题活动等,进行主题策划。如开设独播剧晚会,举办系列造势活动,邀请重点演员参与现场演艺等等。
5、正视新媒体和国际市场的冲击,构建“学习型团队”,吸收海外先进娱乐文化经验,培养、引进一流的复合型电视综艺人才队伍。同时借助新媒体的东风,完善频道和节目宣传、包装机制,利用新媒体崛起的人气优势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战略联合,利宣传造势,设置社会议题,拉动电视综艺节目的整体收视。
五点技术层面建议
1、面向全社会全面开放录制现场,将演播室去神秘化。改造演播室气氛,强化互动,彻底改变现场观众的角色。包括对传统舞台的改造,对现场观众僵化姿态的改造,力争将“现场观众”转化为“演员”。
2、强化编剧与策划队伍,向西方电视综艺领域学习尊重思想智慧的举措,大力提升编剧与策划的薪酬与地位,形成相对固定、配合良好的高效编剧与策划团队。
3、将黄金时段节目观众定位于年轻人,以“教育”“励志”为主题,通过年轻受众辐射中老年观众。同时将选题聚焦于青少年,特别是教育励志选题往往能引起家长与青年人的共鸣。如央视《开心词典》等综艺节目每次邀请高考状元当选手的几期节目收视率都很高,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反响,说明“寓教于乐”“有志者事竟成”是中国特色永恒的节目定位。
4、重点推出大型公益性真人秀节目的制作。目前中国电视普遍缺乏既有励志思想,又充满激烈竞争;既隐喻人生成败命运,又提倡高尚精神追求;既轻松有趣又富于知识信息的大众综艺娱乐节目。目前真人秀类节目已经占据国际电视节目市场总比例的 35% 以上,并依然在持续上升,特别是以公益性为目的“帮忙类”真人秀,宣扬正面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倡关怀弱势群体,互帮互助,成为炙手可热的题材,非常适应中国人讲仁爱、重感情的特点。国际上几乎每个商业娱乐频道都有一个或几个强档真人秀,“真人秀”从趋势上看甚至可与电视剧平分秋色。我国的综艺节目定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应集中优势资源,策划制作一至两档,兼具“五性一感”(命运感、竞争性、故事性、纪实性、连续性、公益性)的以竞争性选秀形态为基础的“大型公益真人秀节目”——借此形成强势的品牌效应。
5、强化评委及嘉宾角色,引进知识结构丰富,各具特长的专家型主持人,逐步缩减、淘汰报幕型主持人。进而将“演艺+游戏+访谈”的模式转型升级。建立优秀嘉宾评论员队伍“数据库”,将全国“表达能力强,表演欲望强”的专家,评论员,演员,嘉宾,稳定在电视舞台上。全球热播的“杂艺型”海选节目《英国达人》推出的“苏珊大婶”曾经两次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而该节目的核心却是三位个性突出、爱憎分明、幽默风趣,甚至带有表演成分的评委(一位音乐制作人,一位普通的古典歌曲歌手,一位报社编辑),三个人表达能力强,表演欲望强,有效的控制了节目现场张弛有度的热烈选秀氛围。某种程度上看,《英国达人》将“秀评委”的模式推向了极致。
除此之外,全国各类综艺节目必须完成由无牌到品牌,由品牌到名牌的转变,同时将琐碎、零散的小板块、小单元节目进行栏目间资源的整合,合并为大单元、大通档,尝试增加大时段播出栏目,针对同时段节目进行错位编排,将资源性节目的粗放经营转变为精耕细作,突出频道力量。
同时,综艺频道要减少那些只是简单地将文艺作品组合搬上屏幕、缺少电视自身技术表现形态的文艺节目;强化娱乐内容的时尚感和实效性,研发娱乐脱口秀,增加娱乐资讯节目。
新媒体、新技术、新语境下,普通电视观众的心灵接受量、包容量在逐渐增容,这绝不仅是耳目感官的进步,更是心灵境界的提高,是审美能力(趣味、观念、理想)的扩展。
面对稍纵即逝的社会审美环境,电视综艺节目生产者必须保持敏锐。综艺节目本土化创作生产应适应中庸适度的中国特色的审美规律,既要借鉴国际电视工业化生产流程的效率,又要不失传统品格,规避现存的某些“综艺病态”,使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规制中达到和谐、交融、统一。
除此之外,综艺节目千台一面的“跟风”现象也值得担忧。日渐繁荣的电视综艺节目市场的基本形态深陷“演艺+游戏+访谈”的程式化“怪圈”,成为了典型的“新八股”,严重制约了电视综艺节目的自主创新步伐。
如何正确解决主旋律题材、高雅内容的通俗化表达?如何正确利用电视综艺节目这个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柔性舆论工具,在满足当代电视观众欣赏品位日益多样化的基础上,宣传好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如何在抵制低俗化的同时,汲取国际电视文化中有利于提升综艺节目收视的先进方法和手段,提升电视综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些都是摆在每位关心中国电视综艺健康发展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针对现状与困惑,笔者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未来的发展与创新提出宏观与技术层面共10点建议:
五点宏观层面建议
1、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流程管理制度与创优评估体系。包括策划、演播室及外采摄制,后期编辑,包装合成等,即针对电视文艺节目制作的不同阶段建立标准操作流程,并通过量化指标管理,如镜头长度、景别、剪辑频率等。评估体系应包括周、月、年度评优及总结活动,特别是收视率指标之外的“专家评审”与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层的“受众测评”。汇总各节目的综合评估报告可以形成良性反馈,以此实时改进创作中出现的问题。
2、促进文艺节目的自主创新与快速研发,积极借鉴海外优秀节目形态,主动出击,与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综艺娱乐制作团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进而组织策划研讨开发中国本土特色的新形式节目以适应观众的新口味和新环境。日前,上海文广集团新娱乐频道已经与曾经两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的《英国达人》节目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斥资买断其节目的中国版权与“制作宝典”。此类联合制作的模式有助于探寻国际电视综艺的核心规制,提升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创作者的整体水平,积累经验。
3、强化全国电视文艺频道之间,频道内部各节目之间的题材交流与资源共享,这包括选题、素材、人员、嘉宾、选手等等,打破目前各综艺节目独立性强,频道基层节目单位各自为政,缺乏横向交流的瓶颈,改变题材资源浪费,节目定位拥挤重复,人员配置不合理等现象。
4、建立“全台一盘棋”的指挥体系,强化各节目之间交流,编前会组织各节目汇报选题,对于近期有时效性的重点题材,需要联合多节目配合制作,达到资源的共享与再利用。——如北京电视台习惯于召开联合选题会,打破中心与频道障碍,召集几十档节目针对《潜伏》《手机》“春节”“端午”等等重要独播电视剧、重点时节、大型主题活动等,进行主题策划。如开设独播剧晚会,举办系列造势活动,邀请重点演员参与现场演艺等等。
5、正视新媒体和国际市场的冲击,构建“学习型团队”,吸收海外先进娱乐文化经验,培养、引进一流的复合型电视综艺人才队伍。同时借助新媒体的东风,完善频道和节目宣传、包装机制,利用新媒体崛起的人气优势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战略联合,利宣传造势,设置社会议题,拉动电视综艺节目的整体收视。
五点技术层面建议
1、面向全社会全面开放录制现场,将演播室去神秘化。改造演播室气氛,强化互动,彻底改变现场观众的角色。包括对传统舞台的改造,对现场观众僵化姿态的改造,力争将“现场观众”转化为“演员”。
2、强化编剧与策划队伍,向西方电视综艺领域学习尊重思想智慧的举措,大力提升编剧与策划的薪酬与地位,形成相对固定、配合良好的高效编剧与策划团队。
3、将黄金时段节目观众定位于年轻人,以“教育”“励志”为主题,通过年轻受众辐射中老年观众。同时将选题聚焦于青少年,特别是教育励志选题往往能引起家长与青年人的共鸣。如央视《开心词典》等综艺节目每次邀请高考状元当选手的几期节目收视率都很高,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反响,说明“寓教于乐”“有志者事竟成”是中国特色永恒的节目定位。
4、重点推出大型公益性真人秀节目的制作。目前中国电视普遍缺乏既有励志思想,又充满激烈竞争;既隐喻人生成败命运,又提倡高尚精神追求;既轻松有趣又富于知识信息的大众综艺娱乐节目。目前真人秀类节目已经占据国际电视节目市场总比例的 35% 以上,并依然在持续上升,特别是以公益性为目的“帮忙类”真人秀,宣扬正面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倡关怀弱势群体,互帮互助,成为炙手可热的题材,非常适应中国人讲仁爱、重感情的特点。国际上几乎每个商业娱乐频道都有一个或几个强档真人秀,“真人秀”从趋势上看甚至可与电视剧平分秋色。我国的综艺节目定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应集中优势资源,策划制作一至两档,兼具“五性一感”(命运感、竞争性、故事性、纪实性、连续性、公益性)的以竞争性选秀形态为基础的“大型公益真人秀节目”——借此形成强势的品牌效应。
5、强化评委及嘉宾角色,引进知识结构丰富,各具特长的专家型主持人,逐步缩减、淘汰报幕型主持人。进而将“演艺+游戏+访谈”的模式转型升级。建立优秀嘉宾评论员队伍“数据库”,将全国“表达能力强,表演欲望强”的专家,评论员,演员,嘉宾,稳定在电视舞台上。全球热播的“杂艺型”海选节目《英国达人》推出的“苏珊大婶”曾经两次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而该节目的核心却是三位个性突出、爱憎分明、幽默风趣,甚至带有表演成分的评委(一位音乐制作人,一位普通的古典歌曲歌手,一位报社编辑),三个人表达能力强,表演欲望强,有效的控制了节目现场张弛有度的热烈选秀氛围。某种程度上看,《英国达人》将“秀评委”的模式推向了极致。
除此之外,全国各类综艺节目必须完成由无牌到品牌,由品牌到名牌的转变,同时将琐碎、零散的小板块、小单元节目进行栏目间资源的整合,合并为大单元、大通档,尝试增加大时段播出栏目,针对同时段节目进行错位编排,将资源性节目的粗放经营转变为精耕细作,突出频道力量。
同时,综艺频道要减少那些只是简单地将文艺作品组合搬上屏幕、缺少电视自身技术表现形态的文艺节目;强化娱乐内容的时尚感和实效性,研发娱乐脱口秀,增加娱乐资讯节目。
新媒体、新技术、新语境下,普通电视观众的心灵接受量、包容量在逐渐增容,这绝不仅是耳目感官的进步,更是心灵境界的提高,是审美能力(趣味、观念、理想)的扩展。
面对稍纵即逝的社会审美环境,电视综艺节目生产者必须保持敏锐。综艺节目本土化创作生产应适应中庸适度的中国特色的审美规律,既要借鉴国际电视工业化生产流程的效率,又要不失传统品格,规避现存的某些“综艺病态”,使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规制中达到和谐、交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