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很多人发出如此感叹,说语文课越来越热闹,越来越生动,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了。此时的语文竞赛课已不属于参赛者本人,而是代表一个地区,是表演,是展示,是比美,是设计好了的每一个情节。教师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动作,总让人感觉有一个无形的围场圈起来,缺乏原生态的东西。没有那种弥漫在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以及课堂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缺乏那种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野”。
语文课究竟何去何从,一直是专家们研究的课题。语文课曾一度被课件打扮得花枝招展。似乎现代化的教学就是按动鼠标和操作键盘,似乎教师只剩下了组织和引导——这实在是一种偏颇,也是一种遗憾。况且,有很多课件只是专门为了公开课而请人做了又做,改了又改,利用率仅局限在那堂课上。好一段时间的语文课,有时候就像过于敏感的风向标,这边刚倡导“合作”,课堂上就起了合作风;那边刚鼓励多媒体教学,全国便普开课件花;刚刚提倡课堂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就出现朗读、自由读、齐读、分组读、默读,直到你读烦听烦为止。语文课如何把握学科本质,引导和指导老师们的课堂行为,给老师们以启示,起到导向和示范作用?假若只以课堂上学生的能力、知识、思想、情感等方面获得效果为依据,恐怕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更有原汁原味,更有生机与活力,更有感染力,更有推广性;更能体现教师的素质,更具有永久的魅力。教师应有演员的潜质,但“演”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引”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现在的语文公开课很多已经走向了回归自然之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股改革的春风沐浴着大地,课堂的“本”找到了。学生一边享受着语文带来的乐趣,一边吸收着课外阅读带来的营养。
可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却有着与当今的语文课格格不入的情景,语文课堂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题海战术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小学生面临着高考般的考验,远比初中毕业生面对的压力大。因为中考有统一命题,有统一的考纲,范围很明显,这样就有一个明显的目标。而小学却不一样,应面临各所中学各具特色的选拔。家长和孩子将来要考什么学校,各自选择的不一样。小学毕业班的教师要钻研各所学校的考试题型,而且各所中学的招生时间都会不定期。如果一个学校开始招生,其他学校则竞相效仿,学生一个月或一个半月每周都安排了考试。学生就像苍蝇一样随着考试的时间奔赴各所中学,直考得晕头转向,身心疲惫。本该好好享受童年快乐的他们过早地肩负着升学的压力。作为教师要面对社会和学校的压力,对学生于心不忍却又无可奈何地充当加重学生负担的“罪魁祸首”。学生家长指望教师带孩子进入重点中学的大门,他们攀比着,这样无形给老师多了一道紧箍咒。学校领导很重视这种成绩,他们认为学生考好了是理所当然的,这无形又给老师多了一副枷锁。如果你还想在这个学校呆下去,你就会被考试的指挥棒所同化。纵然你有一千个不愿意,可又能怎样呢?其实,学校也有难言的苦衷,也处于无奈。所以我们也只能一边高喊着实行素质教育,一边仍顽固地演绎着应试教育的角色;一边要求给学生减负,一边又让学生练习各种有关考试题型。教师好比生活在夹缝中的猫,处于新课程改革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中,处于长远规划与应付眼前考试的矛盾之中。尤其是教六年一期,教师明明知道提前赶上新课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明明知道这种填鸭式的习题训练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可仍然无法改变现状。
尤其值得深思的是,现在小学升初中的语文试题真可谓“广”“深”“活”,没有了课本的影子。谁不去钻研考试题型,不进行这样题型训练,谁就要吃亏。这样,孩子看课外书的时间被挤占得少之又少。作为教师有着说不出的难言之隐,一方面不能占用其他的课,一方面要提前几个月的新授。试想这样有着一大堆事情的课堂还会有那种该有的从容与淡定吗?有的学校甚至还大张旗鼓地补课,目的都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每年五月不到,各所学校的抢生考试都已结束,各学校的领导忙着总结升学率,上线率和统计前面的名次。考完初中以后的小学课堂进入学生和老师都无所事事的状态,而毕业考试却迟迟不考。大家都心知肚明,知道毕业考试不过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形式,却又要硬着头皮艰难度日。因为这时学生已全面放松,学生处于超乎寻常的浮躁阶段,此时的教师担当的是太平洋警察的职务。
在学习上,这种前紧后松的态势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畸形,可偏偏这种局势屡见不鲜,屡禁不止,甚至还处于愈演愈烈的趋势。我们的教学该将孩子引向何方,我们将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有着长远规划吗?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责任编辑:李湘蓉)
语文课究竟何去何从,一直是专家们研究的课题。语文课曾一度被课件打扮得花枝招展。似乎现代化的教学就是按动鼠标和操作键盘,似乎教师只剩下了组织和引导——这实在是一种偏颇,也是一种遗憾。况且,有很多课件只是专门为了公开课而请人做了又做,改了又改,利用率仅局限在那堂课上。好一段时间的语文课,有时候就像过于敏感的风向标,这边刚倡导“合作”,课堂上就起了合作风;那边刚鼓励多媒体教学,全国便普开课件花;刚刚提倡课堂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就出现朗读、自由读、齐读、分组读、默读,直到你读烦听烦为止。语文课如何把握学科本质,引导和指导老师们的课堂行为,给老师们以启示,起到导向和示范作用?假若只以课堂上学生的能力、知识、思想、情感等方面获得效果为依据,恐怕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更有原汁原味,更有生机与活力,更有感染力,更有推广性;更能体现教师的素质,更具有永久的魅力。教师应有演员的潜质,但“演”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引”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现在的语文公开课很多已经走向了回归自然之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股改革的春风沐浴着大地,课堂的“本”找到了。学生一边享受着语文带来的乐趣,一边吸收着课外阅读带来的营养。
可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却有着与当今的语文课格格不入的情景,语文课堂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题海战术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小学生面临着高考般的考验,远比初中毕业生面对的压力大。因为中考有统一命题,有统一的考纲,范围很明显,这样就有一个明显的目标。而小学却不一样,应面临各所中学各具特色的选拔。家长和孩子将来要考什么学校,各自选择的不一样。小学毕业班的教师要钻研各所学校的考试题型,而且各所中学的招生时间都会不定期。如果一个学校开始招生,其他学校则竞相效仿,学生一个月或一个半月每周都安排了考试。学生就像苍蝇一样随着考试的时间奔赴各所中学,直考得晕头转向,身心疲惫。本该好好享受童年快乐的他们过早地肩负着升学的压力。作为教师要面对社会和学校的压力,对学生于心不忍却又无可奈何地充当加重学生负担的“罪魁祸首”。学生家长指望教师带孩子进入重点中学的大门,他们攀比着,这样无形给老师多了一道紧箍咒。学校领导很重视这种成绩,他们认为学生考好了是理所当然的,这无形又给老师多了一副枷锁。如果你还想在这个学校呆下去,你就会被考试的指挥棒所同化。纵然你有一千个不愿意,可又能怎样呢?其实,学校也有难言的苦衷,也处于无奈。所以我们也只能一边高喊着实行素质教育,一边仍顽固地演绎着应试教育的角色;一边要求给学生减负,一边又让学生练习各种有关考试题型。教师好比生活在夹缝中的猫,处于新课程改革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中,处于长远规划与应付眼前考试的矛盾之中。尤其是教六年一期,教师明明知道提前赶上新课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明明知道这种填鸭式的习题训练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可仍然无法改变现状。
尤其值得深思的是,现在小学升初中的语文试题真可谓“广”“深”“活”,没有了课本的影子。谁不去钻研考试题型,不进行这样题型训练,谁就要吃亏。这样,孩子看课外书的时间被挤占得少之又少。作为教师有着说不出的难言之隐,一方面不能占用其他的课,一方面要提前几个月的新授。试想这样有着一大堆事情的课堂还会有那种该有的从容与淡定吗?有的学校甚至还大张旗鼓地补课,目的都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每年五月不到,各所学校的抢生考试都已结束,各学校的领导忙着总结升学率,上线率和统计前面的名次。考完初中以后的小学课堂进入学生和老师都无所事事的状态,而毕业考试却迟迟不考。大家都心知肚明,知道毕业考试不过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形式,却又要硬着头皮艰难度日。因为这时学生已全面放松,学生处于超乎寻常的浮躁阶段,此时的教师担当的是太平洋警察的职务。
在学习上,这种前紧后松的态势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畸形,可偏偏这种局势屡见不鲜,屡禁不止,甚至还处于愈演愈烈的趋势。我们的教学该将孩子引向何方,我们将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有着长远规划吗?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责任编辑:李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