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幻想曲》是作曲家王建民根据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素材创作而成的一首古筝独奏曲。在筝曲中,作曲家采用人工调式,借用西方音乐作曲技法,融合中国音乐元素特点,使其成为近现代筝曲中的佳作之一。笔者通过聆听筝乐《幻想曲》对其进行分析,希望自己的感受能够与音乐同仁产生共鸣。
关键词:《幻想曲》 感性听赏 理性分析
一、 作品文本分析
(一)引子部分
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形式,音乐在D宫和D羽调性交替下变化,以两组琶音开始。细腻干净的音色及琶音中大小和弦的交叉使用,给人一种梦幻神秘的色彩。接着通过左手柱式和弦及右手刮奏的配合音乐慢起渐快,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第八小节在一连串琶音和右手快速轮指中结束此部分。
(二)呈示段
呈示段可分为四段。主题为如歌的慢板,音乐在右手摇指弹奏和左手固定低音伴奏形式下展开。第一段9-16小节音乐较为舒缓,为突出音乐主题歌唱性,演奏应保持乐句连贯性和旋律线条一致性。因此摇指要密而细,力度均匀。左手部分看似只采用了琶音和小指拨奏弹奏方式,却要控制好音色,同时将音乐节奏拉宽、变长,使音乐情感流动起来。17-24小节音乐采用复调卡农模仿形式。25-32小节音乐相比前面一段较为有力,此部分的摇指接近快拨或大力度托劈音色,音乐在听觉上更加有力、执着。33-46小节摇指部分模仿提琴柔和细腻的音色,仿佛将人们带入梦境。最后通过右手细腻的摇指与左手按滑音的充分配合,在含蓄细腻的一组琶音中结束此段音乐。
(三)展开段
展开段采用舞蹈性节奏和打击乐演奏技法,等分节奏和音程组合,使音乐情绪由歌唱性转为律动性。74-83小节运用快速指序,演奏中要遵循指序规律,统一速度,保持音的颗粒感和清晰度。119-156小节为打击乐段,采用了敲击琴弦、琴板等打击乐演奏技法,模仿了打击乐效果,凸显出主题的舞蹈性和节奏的律动性。157-175小节调性为F大调,音乐由弱渐强到最强,音乐情绪与力度随之递进。176-212小节调性由降B大调转回到主调D大调上。225-232小节运用一段指序将音乐推向高潮,情绪得到释放。接着音乐落在较弱的点指,肢体运动部位由大到小发生改变,这为后面八度音的强奏做铺垫。
(四)再现段
再现段为缩减再现,右手长摇指和左手三连音节奏使音乐具有动力性,接着用八度大撮承接,以摇指和刮奏使音乐情绪逐渐平静。尾声部分节奏自由,运用一连串泛音和轻拍琴弦技法演奏,力度渐弱,使音乐重归宁静。
二、特色彰显
(一)人工调式定弦
人工调式具有随意性、自定义性等特性,这种调式定弦拓宽了传统五声音阶调式定弦方式。“突破古筝五声性定弦的桎梏,使古筝也可以演奏七声性的风格”。①通过新的定弦方式对弦序进行新的设计,使音乐在不动琴码的情况下做到调性转变。《幻想曲》运用人工调式,因而产生特性音升re和降la,这不仅加强乐曲音响色彩变化,而且在听觉上给人以新颖性。由于人工定弦,筝曲中不仅出现了同根音大、小三和弦等协和和弦,也出现了不完全减七和弦、增大七和弦、增三和弦和大大七和弦等不协和和弦,甚至还出现了二度叠置和弦等非传统和声,极大地拓展了古筝艺术的和声语汇及音乐表现力。
(二)演奏技法
1.特殊音响技法
在筝曲《幻想曲》中作曲家借鉴打击乐演奏技法,把古筝琴板、琴面及琴盒等作为击打对象,采用西南地区带有地域风格的节奏,独创一种适合古筝表演的拍击演奏方式。这种新的演奏技法在《幻想曲》演奏中起“画龙点睛”作用。其演奏技法包括:左手掌拍击琴弦低音区、琴码左侧、琴盒面,握拳叩击琴盖等等。另外,王建民还创新性采用在琴码左侧刮奏的演奏技巧。这些演奏技法不仅模仿出民间打击乐民族性音响,也为听众在听觉和视觉上带来个性化的双重冲击。“这些特殊音响演奏技法在此曲的大篇幅使用,为筝曲演奏的表现力增添了强有力的一笔”。②
2.快速指序
在筝乐《幻想曲》的一些快板片段,作曲家采用了快速指序指法。为了更好地展现演奏技巧,作曲家充分利用无名指、小指,使得无名指、小指可以同大拇指、食指、中指中的任一个手指进行交替演奏或顺序弹奏。这不仅能展示演奏者的技能水平,也提高了演奏速度。
3.自由演奏技法
自由演奏技法是现今较常用的一种作曲技法。作曲家在《幻想曲》中不仅运用了古筝常用演奏技巧,即扫摇、轮指、点奏、泛音、快四点弹奏等等,“在乐曲的引子和尾声借鉴了现代演奏技巧中常用的‘自由演奏’技法。如引子中,第三小节和第五小节中小字二组的升fa和还原fa的同音反复;尾声中的双手正反快速轮奏的四个音都是自由演奏技法的表现。”③这种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的借鉴,不仅丰富了筝曲的作曲技法,也给听众带来一种梦幻的意境。
三、结语
筝乐《幻想曲》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创作筝曲之一,无论是谱面所呈现的视觉效果,还是筝乐演奏时带来的视觉冲击力,都是一首十分完美的筝曲。《幻想曲》根据西南少数民族“飞歌”特性音调,以此作为音乐的核心音调,通过作曲家的创造,在节奏、力度、速度上的变化发展形成了一个单三部曲式。在《幻想曲》音乐创作时作曲家注重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结合,使筝乐既保持了民族性也与时俱进。乐曲中运用拍奏技法,打破以往传统筝曲中只在弦上演奏的技法。乐曲不仅在弦上拍奏,还把古筝的各个部位作为拍击对象,充分拓宽了古筝的音乐思维,丰富了古筝的音响色彩。王建民创作的筝乐《幻想曲》不仅吸取民族民间音乐精髓,在其创作过程中充分吸收消化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和创作理念,而且把握住听众的审美期待,保留了音乐原有的民族特性和民族情感,使这首作品激发起听众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杨丽莉.从三首筝曲看王建民的筝乐创作特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2]刘洋洋.演奏技法革新之意义:20世纪80年代后古筝曲的音乐表现[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3]韩新安.追寻理想的彼岸——王建民访谈录[J].人民音乐,2003,(02).
[4]陈凌.创作筝曲《幻想曲》的教学与演奏探析[J].乐器,2012,(04).
[5]王岚岚.论古筝表现手法在《幻想曲》中的突破[J].歌海,2009,(04).
注释:
①韩新安:《追寻理想的彼岸——王建民访谈录》,《人民音乐》,2003年第2期。
②王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筝曲中演奏技法的发展与创新》,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3年。
③王岚岚:《论古筝表现手法在《幻想曲》中的突破》,《歌海》,2009年第4期。
关键词:《幻想曲》 感性听赏 理性分析
一、 作品文本分析
(一)引子部分
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形式,音乐在D宫和D羽调性交替下变化,以两组琶音开始。细腻干净的音色及琶音中大小和弦的交叉使用,给人一种梦幻神秘的色彩。接着通过左手柱式和弦及右手刮奏的配合音乐慢起渐快,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第八小节在一连串琶音和右手快速轮指中结束此部分。
(二)呈示段
呈示段可分为四段。主题为如歌的慢板,音乐在右手摇指弹奏和左手固定低音伴奏形式下展开。第一段9-16小节音乐较为舒缓,为突出音乐主题歌唱性,演奏应保持乐句连贯性和旋律线条一致性。因此摇指要密而细,力度均匀。左手部分看似只采用了琶音和小指拨奏弹奏方式,却要控制好音色,同时将音乐节奏拉宽、变长,使音乐情感流动起来。17-24小节音乐采用复调卡农模仿形式。25-32小节音乐相比前面一段较为有力,此部分的摇指接近快拨或大力度托劈音色,音乐在听觉上更加有力、执着。33-46小节摇指部分模仿提琴柔和细腻的音色,仿佛将人们带入梦境。最后通过右手细腻的摇指与左手按滑音的充分配合,在含蓄细腻的一组琶音中结束此段音乐。
(三)展开段
展开段采用舞蹈性节奏和打击乐演奏技法,等分节奏和音程组合,使音乐情绪由歌唱性转为律动性。74-83小节运用快速指序,演奏中要遵循指序规律,统一速度,保持音的颗粒感和清晰度。119-156小节为打击乐段,采用了敲击琴弦、琴板等打击乐演奏技法,模仿了打击乐效果,凸显出主题的舞蹈性和节奏的律动性。157-175小节调性为F大调,音乐由弱渐强到最强,音乐情绪与力度随之递进。176-212小节调性由降B大调转回到主调D大调上。225-232小节运用一段指序将音乐推向高潮,情绪得到释放。接着音乐落在较弱的点指,肢体运动部位由大到小发生改变,这为后面八度音的强奏做铺垫。
(四)再现段
再现段为缩减再现,右手长摇指和左手三连音节奏使音乐具有动力性,接着用八度大撮承接,以摇指和刮奏使音乐情绪逐渐平静。尾声部分节奏自由,运用一连串泛音和轻拍琴弦技法演奏,力度渐弱,使音乐重归宁静。
二、特色彰显
(一)人工调式定弦
人工调式具有随意性、自定义性等特性,这种调式定弦拓宽了传统五声音阶调式定弦方式。“突破古筝五声性定弦的桎梏,使古筝也可以演奏七声性的风格”。①通过新的定弦方式对弦序进行新的设计,使音乐在不动琴码的情况下做到调性转变。《幻想曲》运用人工调式,因而产生特性音升re和降la,这不仅加强乐曲音响色彩变化,而且在听觉上给人以新颖性。由于人工定弦,筝曲中不仅出现了同根音大、小三和弦等协和和弦,也出现了不完全减七和弦、增大七和弦、增三和弦和大大七和弦等不协和和弦,甚至还出现了二度叠置和弦等非传统和声,极大地拓展了古筝艺术的和声语汇及音乐表现力。
(二)演奏技法
1.特殊音响技法
在筝曲《幻想曲》中作曲家借鉴打击乐演奏技法,把古筝琴板、琴面及琴盒等作为击打对象,采用西南地区带有地域风格的节奏,独创一种适合古筝表演的拍击演奏方式。这种新的演奏技法在《幻想曲》演奏中起“画龙点睛”作用。其演奏技法包括:左手掌拍击琴弦低音区、琴码左侧、琴盒面,握拳叩击琴盖等等。另外,王建民还创新性采用在琴码左侧刮奏的演奏技巧。这些演奏技法不仅模仿出民间打击乐民族性音响,也为听众在听觉和视觉上带来个性化的双重冲击。“这些特殊音响演奏技法在此曲的大篇幅使用,为筝曲演奏的表现力增添了强有力的一笔”。②
2.快速指序
在筝乐《幻想曲》的一些快板片段,作曲家采用了快速指序指法。为了更好地展现演奏技巧,作曲家充分利用无名指、小指,使得无名指、小指可以同大拇指、食指、中指中的任一个手指进行交替演奏或顺序弹奏。这不仅能展示演奏者的技能水平,也提高了演奏速度。
3.自由演奏技法
自由演奏技法是现今较常用的一种作曲技法。作曲家在《幻想曲》中不仅运用了古筝常用演奏技巧,即扫摇、轮指、点奏、泛音、快四点弹奏等等,“在乐曲的引子和尾声借鉴了现代演奏技巧中常用的‘自由演奏’技法。如引子中,第三小节和第五小节中小字二组的升fa和还原fa的同音反复;尾声中的双手正反快速轮奏的四个音都是自由演奏技法的表现。”③这种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的借鉴,不仅丰富了筝曲的作曲技法,也给听众带来一种梦幻的意境。
三、结语
筝乐《幻想曲》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创作筝曲之一,无论是谱面所呈现的视觉效果,还是筝乐演奏时带来的视觉冲击力,都是一首十分完美的筝曲。《幻想曲》根据西南少数民族“飞歌”特性音调,以此作为音乐的核心音调,通过作曲家的创造,在节奏、力度、速度上的变化发展形成了一个单三部曲式。在《幻想曲》音乐创作时作曲家注重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结合,使筝乐既保持了民族性也与时俱进。乐曲中运用拍奏技法,打破以往传统筝曲中只在弦上演奏的技法。乐曲不仅在弦上拍奏,还把古筝的各个部位作为拍击对象,充分拓宽了古筝的音乐思维,丰富了古筝的音响色彩。王建民创作的筝乐《幻想曲》不仅吸取民族民间音乐精髓,在其创作过程中充分吸收消化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和创作理念,而且把握住听众的审美期待,保留了音乐原有的民族特性和民族情感,使这首作品激发起听众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杨丽莉.从三首筝曲看王建民的筝乐创作特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2]刘洋洋.演奏技法革新之意义:20世纪80年代后古筝曲的音乐表现[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3]韩新安.追寻理想的彼岸——王建民访谈录[J].人民音乐,2003,(02).
[4]陈凌.创作筝曲《幻想曲》的教学与演奏探析[J].乐器,2012,(04).
[5]王岚岚.论古筝表现手法在《幻想曲》中的突破[J].歌海,2009,(04).
注释:
①韩新安:《追寻理想的彼岸——王建民访谈录》,《人民音乐》,2003年第2期。
②王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筝曲中演奏技法的发展与创新》,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3年。
③王岚岚:《论古筝表现手法在《幻想曲》中的突破》,《歌海》,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