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字上下功夫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njun0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曹刿论战》,宜于抓住一个“论”字,因为只有这样,才利于我们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齐鲁长勺之战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抓住“论”字,我们就可从中间开花,从整体上把握这篇课文的结构与思路。我们可先把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经过的文字找出来,把它作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而战前之“论”和战后之“论”就分别作为文章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第一次“论”战,其“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第二次“论”战,初步显示了曹刿的“远谋”,突出作战必须依靠人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次“论”战,分析齐鲁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既与第二部分有关的地方照应,又强调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把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通过“论”字,我们眼前就浮现出曹刿这位有“远谋”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整体把握课文,需要抓住一个“论”字,而要“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就更需要在“论”字上下功夫了。只不过,这个“论”不是曹刿之“论”,而是我们之“论”,即探究。
  我们怎样评价鲁庄公?也应该紧扣细节来“论”。
  一“论”“乃入见”。根据曹刿之“乡人”所说的话,我们知道他绝对不是“肉食者”,极有可能是一介平民,充其量是个没落贵族。按照等级制度,他是没有资格见鲁庄公的,即使战时情况特殊,“乃入见”也并非易事。如果不是鲁庄公“将战”之时心中着实无取胜的把握,而他下面的大臣又无法替他排忧解难,急待有识之士帮他出谋划策,曹刿是根本不可能“入见”的。由此可見,鲁庄公是一位颇有自知之明的人,一位没有多大架子而又颇能采纳“谏言”的国君。
  二“论”“与之乘”并用人不疑。曹刿说“战则请从”,鲁庄公就“与之乘”,这起码可以证明鲁庄公是一个说话算话的人,一位守信之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用人不疑,“将鼓之”被劝阻,“将驰之”又被否定,他非但不生气,反而任凭曹刿指挥。一国之君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真乃难能可贵。
  三“论”“公问其故”。一国之君竟能如此放下架子,尽管鲁国是弱国,但他毕竟是国君,战役一结束就向曹刿请教,这难道不是“不耻下问”的最好例证?他尽管“鄙”,但还算“鄙”得有点可爱。
  总之,通过三“论”,我们便能正确而全面地评价鲁庄公了,岂止一个“鄙”字了得!
  (作者单位:咸丰县高乐山镇中学)
其他文献
所谓小文段,是指那些有简单情节、有哲理蕴含的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类小文段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不但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还为教师进行各种训练构建了平台,可谓一举多得。  先看下面的几个小文段示例:    1.北宋司马光(字君实)官居宰相时,让仆人直呼其名。一次苏东坡来访,看门人说:“君实不在。”苏东坡大吃一惊,说:“你家相公是当朝宰相,你怎么叫起他的名字?未免过于唐突!”  苏
近几年,随着慈溪经济的日益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新发传染病也频频发生,狂犬病、血吸虫病、艾滋病、登革热、麻疹、伤寒副伤寒等国内外重大疾病时有发生并呈暴发流行的迹象。
目的了解安徽省芜湖市男男性接触(MSM)基本状况,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方法通过芜湖市MSM草根组织的同伴教育员,在该市三个活动场所用调查表采取定时定点的面对面调查
病例男,77岁,因“发作胸痛、胸闷20小时”于2012年3月25日就诊当地医院,心电图提示V1~V2导联ST段抬高0.3~0.6my,可见Q波,急转我院急诊科,复查心电图示V1~V5导联ST段抬高0.3~0.6mv,可见Q波,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