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家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是人。因为在企业经营需要的各种资源(物力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中,人是唯一活的、创造附加价值、盘活其它各种资源的资源。
那么,企业的人力资源中,谁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々答案是:企业家。可以说,他们是比土地、劳动、资本更重要的生产要素,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
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不同,民营企业是“有主人”的企业。特别是对于那些一手创办了企业,并且把它们带出了“生存期”、带进了“发展期”的创业型民企老板来说,他们对企业的诚挚感情、倾心投入和无微不至的关注,的确是国有企业老板们和绝大多数“职业经理人”们所不能比拟的。
最近,笔者和一些迫切想要突破企业发展瓶颈、跳出企业“会老不会大”怪圈的民营企业家们进行了多次交流、沟通之后,深切地感受到:实际上,真正制约企业发展和成长的核心因素不在别处,恰恰是在这些一手创办了企业的、勤勤恳恳的老板们身上。
那么,这些创业型企业家们应该突破哪些局限,做出哪些改变,才能够跳出企业总是长不大的怪圈,让自己的企业健康茁壮地成长、壮大、发展下去呢?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是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的改变。
跳出“创业型习惯思维”的陷阱
由于大部分创业型的民企老板都是从无到有把企业做起来的,因此,他们形成了典型的“创业型习惯”:凡事喜欢亲自动手,养成了“一竿子插到底”亲历亲为的操作型行为习惯,以及“一头扎在细节中”的思维习惯。这些习惯在企业创业之初,对于企业把握机会、克服各种困难、带领企业走出生存困境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正如美国“长处管理”(LlF0…系统)理论所指出的那样:优点、缺点其实就是一体的两面,所有的缺点其实都是优点“使用过当”而致。这些发挥过当的优点(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缺点)突出地表现在:
1.不放心下属能力,习惯于亲历亲为
比如,前段时间,笔者在为一家深圳民企做辅导时,每一次和其老总的会谈都会被下级的请示电话不停地打断,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不被打扰地讨论其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15分钟。甚至印有公司LOG0的手提纸袋的设计、给客户的资料是否要装袋儿这样的小事,都需要这位董事长“决策”。问其原因,她说,没办法,下属总是不会做,要么就是做不好。我对她说,姑且不论你这次请我来深圳的咨询费用会不会被浪费,如果你继续这样管理下去,你手下的人将永远像你说的那样一一什么都“不会做”、“做不好”。因为凡事都由你操心、你做主,他们根本没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久而久之,也就没有意愿再去主动做事了。到头来,你雇佣的只是一群会发问、会等待、带着手脚而没带大脑来上班的员工。
2.典型的“点式思维”,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和重点
由于创业初期的机会导向型发展模式,以及对不同市场机遇准确把握养成的“点式思维”,导致很多民营企业家不会做线、面、系统的、辩证的思考,常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头扎在细节中。而且,由于在细节中陷得太深(满脑子都是各种工作现场的各种栩栩如生的具体细节和情景),很多时候原本是在说这个问题,可说着说着就跳到另外个问题上了,而且经常是非常小的细节。也正因如此,这些老板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常是“用一种现象解释/描述另一种现象”,很难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真正根源。于是,老板自己面对企业的管理问题时,就经常抓不到重点、分不清层次,搞不清楚关键制约因素,因而也无法对下属进行有效的指导。
3.用“点子思维”代替系统的理性思考
创业型企业家最容易养成的一个局限性思维习惯,就是“点子思维”。他们总是寄希望于通过两个点子来解决问题,而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做系统思考和系统改善的耐心和耐性。比如,在笔者辅导的
个企业中,当谈及如何系统培养企业的管理者时,他们的一个联合创始人说
“两天左右的课是不怎么系统,我们要的也不是系统,有时一边听课,一边想自己公司的事,老师的一句话,或个观点,突然就有醒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几乎每次课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收获。‘贵人点拨一句话,胜似埋头闷一年’,我们倒不是挑剔老师哪里讲得没水平,主要是看有没有收获。”
当然,我们不排斥“点子”本身的价值。但是,如果企业(特别是已经具有定规模的成长型企业)还把自身的经营管理寄托在个别管理者或创始人对某个管理问题的“顿悟”上,这不仅是种“懒人”做法,而且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是致命的。因为这种满足于依靠“技巧性”的“招数”来“救火”的做法,非但无助于真正有效解决制约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反而会导致“一边救今天的火,一边埋明天的雪”的情况发生。
摆脱“能人”思想束缚
创业型民企之所以能够发展到定程度,关键的一点在于创业者本人在捕捉和满足市场需求方面的能力,甚至对很多民营企业来说,它们的老板就是这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于是,“经验管理”、“能人管理”、寄希望于用“短、平、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就成为这些民企老板们典型的“下意识选择”。
仍以上文提到的那家深圳企业为例。面对讨论到的任何管理问题,这家企业老板的第一反应总是:“程老师,你能不能帮我找一个这方面的人来?”在她的眼中,似乎只要找个能人过来,就可以很快把问题解决掉。她没有意识到,当她的企业已经发展到在深、港两地拥有七八家子公司,而且子公司业务范围涉及产业链多个环节的时候,如果没有套规范的制度、机制和流程体系做支撑,再强的“能人”过来恐十自也无能为力。事实上,当笔者和她就企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时,即便是身为董事长、而且常常“一竿子插到底”的老板本人,也说不清楚自己旗下各个企业目前的资产和经营状况。其实,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的时候,必然会超出个人经验所能掌控的范围,经验管理必须向制度管理转变。企业的经营将更多地依赖于科学的管理数据、事实,以及对这些数据、事实的有效分析。
其实,正如“前程无忧”的创始人甄荣辉所言,“创业是两步:从无到有,从有到大。就是从0到1,和从1到100这两个阶段。很多人觉得从无到有是最困难的,但是我觉得从1到100,即从有到大这个阶段才是最难的。为什么7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得组建团队。而引进一些人才的时候,你的管理能力、管理机制、领导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你无法驾驭好这些人才,那么这个团队就无法建立起来,企业也就不能变得更加强大。”
也只有当企业建立起了不依赖于个别“能人”的制度、机制、流程的力量(其实就是建立起“组织能力”)的时候,
个企业才真正具备了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基因。
放下“成功者心态”
素有“经营之圣”美名的稻盛和夫,曾经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在创业成功之
那么,企业的人力资源中,谁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々答案是:企业家。可以说,他们是比土地、劳动、资本更重要的生产要素,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
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不同,民营企业是“有主人”的企业。特别是对于那些一手创办了企业,并且把它们带出了“生存期”、带进了“发展期”的创业型民企老板来说,他们对企业的诚挚感情、倾心投入和无微不至的关注,的确是国有企业老板们和绝大多数“职业经理人”们所不能比拟的。
最近,笔者和一些迫切想要突破企业发展瓶颈、跳出企业“会老不会大”怪圈的民营企业家们进行了多次交流、沟通之后,深切地感受到:实际上,真正制约企业发展和成长的核心因素不在别处,恰恰是在这些一手创办了企业的、勤勤恳恳的老板们身上。
那么,这些创业型企业家们应该突破哪些局限,做出哪些改变,才能够跳出企业总是长不大的怪圈,让自己的企业健康茁壮地成长、壮大、发展下去呢?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是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的改变。
跳出“创业型习惯思维”的陷阱
由于大部分创业型的民企老板都是从无到有把企业做起来的,因此,他们形成了典型的“创业型习惯”:凡事喜欢亲自动手,养成了“一竿子插到底”亲历亲为的操作型行为习惯,以及“一头扎在细节中”的思维习惯。这些习惯在企业创业之初,对于企业把握机会、克服各种困难、带领企业走出生存困境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正如美国“长处管理”(LlF0…系统)理论所指出的那样:优点、缺点其实就是一体的两面,所有的缺点其实都是优点“使用过当”而致。这些发挥过当的优点(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缺点)突出地表现在:
1.不放心下属能力,习惯于亲历亲为
比如,前段时间,笔者在为一家深圳民企做辅导时,每一次和其老总的会谈都会被下级的请示电话不停地打断,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不被打扰地讨论其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15分钟。甚至印有公司LOG0的手提纸袋的设计、给客户的资料是否要装袋儿这样的小事,都需要这位董事长“决策”。问其原因,她说,没办法,下属总是不会做,要么就是做不好。我对她说,姑且不论你这次请我来深圳的咨询费用会不会被浪费,如果你继续这样管理下去,你手下的人将永远像你说的那样一一什么都“不会做”、“做不好”。因为凡事都由你操心、你做主,他们根本没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久而久之,也就没有意愿再去主动做事了。到头来,你雇佣的只是一群会发问、会等待、带着手脚而没带大脑来上班的员工。
2.典型的“点式思维”,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和重点
由于创业初期的机会导向型发展模式,以及对不同市场机遇准确把握养成的“点式思维”,导致很多民营企业家不会做线、面、系统的、辩证的思考,常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头扎在细节中。而且,由于在细节中陷得太深(满脑子都是各种工作现场的各种栩栩如生的具体细节和情景),很多时候原本是在说这个问题,可说着说着就跳到另外个问题上了,而且经常是非常小的细节。也正因如此,这些老板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常是“用一种现象解释/描述另一种现象”,很难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真正根源。于是,老板自己面对企业的管理问题时,就经常抓不到重点、分不清层次,搞不清楚关键制约因素,因而也无法对下属进行有效的指导。
3.用“点子思维”代替系统的理性思考
创业型企业家最容易养成的一个局限性思维习惯,就是“点子思维”。他们总是寄希望于通过两个点子来解决问题,而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做系统思考和系统改善的耐心和耐性。比如,在笔者辅导的
个企业中,当谈及如何系统培养企业的管理者时,他们的一个联合创始人说
“两天左右的课是不怎么系统,我们要的也不是系统,有时一边听课,一边想自己公司的事,老师的一句话,或个观点,突然就有醒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几乎每次课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收获。‘贵人点拨一句话,胜似埋头闷一年’,我们倒不是挑剔老师哪里讲得没水平,主要是看有没有收获。”
当然,我们不排斥“点子”本身的价值。但是,如果企业(特别是已经具有定规模的成长型企业)还把自身的经营管理寄托在个别管理者或创始人对某个管理问题的“顿悟”上,这不仅是种“懒人”做法,而且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是致命的。因为这种满足于依靠“技巧性”的“招数”来“救火”的做法,非但无助于真正有效解决制约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反而会导致“一边救今天的火,一边埋明天的雪”的情况发生。
摆脱“能人”思想束缚
创业型民企之所以能够发展到定程度,关键的一点在于创业者本人在捕捉和满足市场需求方面的能力,甚至对很多民营企业来说,它们的老板就是这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于是,“经验管理”、“能人管理”、寄希望于用“短、平、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就成为这些民企老板们典型的“下意识选择”。
仍以上文提到的那家深圳企业为例。面对讨论到的任何管理问题,这家企业老板的第一反应总是:“程老师,你能不能帮我找一个这方面的人来?”在她的眼中,似乎只要找个能人过来,就可以很快把问题解决掉。她没有意识到,当她的企业已经发展到在深、港两地拥有七八家子公司,而且子公司业务范围涉及产业链多个环节的时候,如果没有套规范的制度、机制和流程体系做支撑,再强的“能人”过来恐十自也无能为力。事实上,当笔者和她就企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时,即便是身为董事长、而且常常“一竿子插到底”的老板本人,也说不清楚自己旗下各个企业目前的资产和经营状况。其实,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的时候,必然会超出个人经验所能掌控的范围,经验管理必须向制度管理转变。企业的经营将更多地依赖于科学的管理数据、事实,以及对这些数据、事实的有效分析。
其实,正如“前程无忧”的创始人甄荣辉所言,“创业是两步:从无到有,从有到大。就是从0到1,和从1到100这两个阶段。很多人觉得从无到有是最困难的,但是我觉得从1到100,即从有到大这个阶段才是最难的。为什么7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得组建团队。而引进一些人才的时候,你的管理能力、管理机制、领导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你无法驾驭好这些人才,那么这个团队就无法建立起来,企业也就不能变得更加强大。”
也只有当企业建立起了不依赖于个别“能人”的制度、机制、流程的力量(其实就是建立起“组织能力”)的时候,
个企业才真正具备了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基因。
放下“成功者心态”
素有“经营之圣”美名的稻盛和夫,曾经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在创业成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