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
—莫言
地理故乡和文学故乡
山东高密县平安村,莫言老宅。
坯墙、老木门、大红的对联、满墙的藤条枝蔓……浓浓的乡土味扑面而来。
高密东北乡,无数次出现在莫言的作品中。这里是莫言生长的地方,也是为他的文学作品源源不断地提供营养之地。
灵感闸门在故乡
熟悉莫言作品的人必然熟悉高密东北乡。
这是莫言以其故乡为原型用文字构建起的一个充满近乎乌托邦式理想主义色彩的世界,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地名,而是莫言心中的故乡的反映。通过不断地在作品中经营“高密东北乡”,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向历史纵深挖掘,延伸向广袤的中国乡村。
“假如有一天我能离开这块土地,我绝不再回来。”年轻的莫言曾经赌咒发誓。但从事写作之后,他突然发现创作的闸门就在 “高密东北乡”,他被创作欲望不断往前推,从此后“再也不必为找不到要写的东西而发愁,而是要为写不过来而发愁了”。
就是这个看上去很平静的村庄,催生了小说家莫言的绝大部分故事。“直到现在,我的大部分小说,动用的还是我20岁之前积累的生活资源。我20岁以后的生活,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去写。”
“记忆中的那个故乡在现实中已经人事全非了,但是人的记忆也是在不断丰富、不断扩展的,于是故乡在我的心中也就由地理概念变成了文学概念,成为一种情感的产物,是我个人情感的习惯和延续。年少时的记忆是无法磨灭的,对故乡的浓厚感情像酵母一样总是在我的创作中发酵……”说这话时,莫言的目光望向远处,仿佛又穿越了故乡的时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高密东北乡
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见到绍兴那样“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和海边沙地上青绿的西瓜”。在乌篷船划破的水声中,豆腐西施的形象鲜活,祥林嫂的故事沉重,那一辈女人命运多舛。
沈从文的故乡,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读出不徐不疾流淌的沱江,吊脚楼伸向天空的美丽房檐屋角。在边城浓得化不开的古风乡俗里,翠翠肩膀柔弱,神情清洌,命运纠结无助。
张爱玲的故乡,更是我们熟识的,“老式公寓里工隆工隆爬上来的电梯,半夜里伊伊呀呀的胡琴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市井生活里,张爱玲找到了她生命的快乐与写作的源泉。女职员怯怯生生的爱情,大户人家少奶奶的精明,想嫁入豪门的工于心计,想守住婚姻的徒劳挣扎,没落门第的抱残守缺,新贵家庭的奢靡张扬,张爱玲活在这样的生活里,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活在那个时代的曲折里。
妈妈们是读《青春之歌》和《红岩》长大的一代。在她们的阅读时代里霞光万丈红旗漫卷,她们眼神清澈表情质朴,浑身散发着江竹筠的凛然正气,向往着林道静的红色浪漫。她们或是读着那些因为多人传看而变得更厚更松软的小说,或是传阅和抄写着手抄体的小说,阅读变得神秘而刺激。
60后女性是读伤痕文学和《人生》、《新星》长大的一代。在对过去蹉跎岁月的反思、困难时期的回忆和新时期新人新事物的争议中,她们激动颤抖辗转反侧。那是一个读诗比今天上微博还流行和时尚的时代,一位如今已经在经济界小有成就的女企业家回忆起当年,还是眼睛里星光熠熠,那时文学青年的朗诵诗会总是让人心潮汹涌,深夜九点诗会结束后,还能兴奋地骑一个多小时自行车回家,那时雪后的长安街寂静无声,却好像喧闹着花蕾绽放的声音。
70后女性是读琼瑶、武侠小说长大的一代。在为四化而读书的单纯日子里,琼瑶和金庸把她们带入两个世界中,一个是淡粉色的,鲜花朵朵白云飘飘,还有长着金色翅膀的小天使拿着箭四处乱射;一个是土黄色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丛林中还有隐隐的刀光剑影。两个世界互不相干,一个浪漫美好一个侠气冲云,但都同样脱离生活,这造就了这一代人的梦幻现实主义人生的底色。
80后女性是看绘本和穿越故事长大的一代。读图时代的来临让她们对线条和色彩更有感觉,对方块文字堆砌的文学城堡稍有疏离。而穿越文,暗合了这一代大胆的想象力和藐视一切历史故纸堆的心态,让她们更现实更虚无更诡异更简单,更接近天空有两个月亮的时代。
一代又一代,文学从没离开我们,同时,我们的成长印记里总受过几个女主角的影响,我们的生活轨迹总亲历了几本书的描述,不管我们走得多远,我们的精神故乡都在那里。
文学改变生活
腹有诗书气自华,那是个全民阅读的时代,是每个女孩都崇尚文学的时代。
那时耳熟能详的不是国际大牌LV、Cartier、Tiffany,而是纯文学杂志《收获》、《花城》、《当代》、《十月》。今天的女孩,如果有一个大品牌奢侈品在手标志着你兜里有钱,当年的女孩,一本文学杂志在手,标志着你脑中有料。每一期新杂志到来时,都是女生圈子中的一件大事,谁的书桌上有一本最新文学期刊,立时就让她气质面貌与众不同,提升人气的效果要比现在的一款名牌包包、一块钻石手表更显著。
那时聚会,大家谈论的不是新一季的时装款式,而是最新一期的《中篇小说选刊》又收录了哪些文章。今天女孩堆中的中心人物或许是最有shopping心得的购物达人,当年女孩中的灵魂人物,可是更能读懂作品和作者的敏感心灵。
那时,女孩们暗地里模仿的不是明星,而是小说里的人物,是她们的一嗔一笑喜怒哀乐感染着女孩们的梦想和现实;今天女孩们抢购的可能是范爷走红毯时穿过的款式,当年女孩们围的可是江姐的白围巾、穿的可是“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女人,更容易受文学作品的影响,昨天还有林黛玉多愁善感、柔弱无力的情愫,今天就可能向往郝思嘉从容自信、睿智大胆的性格。文学改变一个女人的品位,改变一个女人的情感世界,进而改变一个女人的命运。
有人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土壤和河流,平时人们都去欣赏土壤上长出来的粮食和鲜花,去赞美河流当中荡起的浪花。却没有注意,是深厚的土壤给予我们养分,给予我们心灵的滋养。而女性意识的觉醒更离不开土壤的熏陶,在蒙昧落后的地方,没有良好的教育基础,谈不上这些女性的自立自强。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一个文明民主的地方,女人才能活色生香。
在远离文学的今时今日,我们需要更多的反映女性生活的文学作品,需要有文学味道的生活,那里有欢乐,有恐惧,有希望,也有绝望,有歇斯底里的嚎哭,有不被人所理解的委屈,有漫漫无期的等待,也有身体深处的呼唤,精神层面的呐喊。
—莫言
地理故乡和文学故乡
山东高密县平安村,莫言老宅。
坯墙、老木门、大红的对联、满墙的藤条枝蔓……浓浓的乡土味扑面而来。
高密东北乡,无数次出现在莫言的作品中。这里是莫言生长的地方,也是为他的文学作品源源不断地提供营养之地。
灵感闸门在故乡
熟悉莫言作品的人必然熟悉高密东北乡。
这是莫言以其故乡为原型用文字构建起的一个充满近乎乌托邦式理想主义色彩的世界,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地名,而是莫言心中的故乡的反映。通过不断地在作品中经营“高密东北乡”,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向历史纵深挖掘,延伸向广袤的中国乡村。
“假如有一天我能离开这块土地,我绝不再回来。”年轻的莫言曾经赌咒发誓。但从事写作之后,他突然发现创作的闸门就在 “高密东北乡”,他被创作欲望不断往前推,从此后“再也不必为找不到要写的东西而发愁,而是要为写不过来而发愁了”。
就是这个看上去很平静的村庄,催生了小说家莫言的绝大部分故事。“直到现在,我的大部分小说,动用的还是我20岁之前积累的生活资源。我20岁以后的生活,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去写。”
“记忆中的那个故乡在现实中已经人事全非了,但是人的记忆也是在不断丰富、不断扩展的,于是故乡在我的心中也就由地理概念变成了文学概念,成为一种情感的产物,是我个人情感的习惯和延续。年少时的记忆是无法磨灭的,对故乡的浓厚感情像酵母一样总是在我的创作中发酵……”说这话时,莫言的目光望向远处,仿佛又穿越了故乡的时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高密东北乡
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见到绍兴那样“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和海边沙地上青绿的西瓜”。在乌篷船划破的水声中,豆腐西施的形象鲜活,祥林嫂的故事沉重,那一辈女人命运多舛。
沈从文的故乡,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读出不徐不疾流淌的沱江,吊脚楼伸向天空的美丽房檐屋角。在边城浓得化不开的古风乡俗里,翠翠肩膀柔弱,神情清洌,命运纠结无助。
张爱玲的故乡,更是我们熟识的,“老式公寓里工隆工隆爬上来的电梯,半夜里伊伊呀呀的胡琴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市井生活里,张爱玲找到了她生命的快乐与写作的源泉。女职员怯怯生生的爱情,大户人家少奶奶的精明,想嫁入豪门的工于心计,想守住婚姻的徒劳挣扎,没落门第的抱残守缺,新贵家庭的奢靡张扬,张爱玲活在这样的生活里,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活在那个时代的曲折里。
妈妈们是读《青春之歌》和《红岩》长大的一代。在她们的阅读时代里霞光万丈红旗漫卷,她们眼神清澈表情质朴,浑身散发着江竹筠的凛然正气,向往着林道静的红色浪漫。她们或是读着那些因为多人传看而变得更厚更松软的小说,或是传阅和抄写着手抄体的小说,阅读变得神秘而刺激。
60后女性是读伤痕文学和《人生》、《新星》长大的一代。在对过去蹉跎岁月的反思、困难时期的回忆和新时期新人新事物的争议中,她们激动颤抖辗转反侧。那是一个读诗比今天上微博还流行和时尚的时代,一位如今已经在经济界小有成就的女企业家回忆起当年,还是眼睛里星光熠熠,那时文学青年的朗诵诗会总是让人心潮汹涌,深夜九点诗会结束后,还能兴奋地骑一个多小时自行车回家,那时雪后的长安街寂静无声,却好像喧闹着花蕾绽放的声音。
70后女性是读琼瑶、武侠小说长大的一代。在为四化而读书的单纯日子里,琼瑶和金庸把她们带入两个世界中,一个是淡粉色的,鲜花朵朵白云飘飘,还有长着金色翅膀的小天使拿着箭四处乱射;一个是土黄色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丛林中还有隐隐的刀光剑影。两个世界互不相干,一个浪漫美好一个侠气冲云,但都同样脱离生活,这造就了这一代人的梦幻现实主义人生的底色。
80后女性是看绘本和穿越故事长大的一代。读图时代的来临让她们对线条和色彩更有感觉,对方块文字堆砌的文学城堡稍有疏离。而穿越文,暗合了这一代大胆的想象力和藐视一切历史故纸堆的心态,让她们更现实更虚无更诡异更简单,更接近天空有两个月亮的时代。
一代又一代,文学从没离开我们,同时,我们的成长印记里总受过几个女主角的影响,我们的生活轨迹总亲历了几本书的描述,不管我们走得多远,我们的精神故乡都在那里。
文学改变生活
腹有诗书气自华,那是个全民阅读的时代,是每个女孩都崇尚文学的时代。
那时耳熟能详的不是国际大牌LV、Cartier、Tiffany,而是纯文学杂志《收获》、《花城》、《当代》、《十月》。今天的女孩,如果有一个大品牌奢侈品在手标志着你兜里有钱,当年的女孩,一本文学杂志在手,标志着你脑中有料。每一期新杂志到来时,都是女生圈子中的一件大事,谁的书桌上有一本最新文学期刊,立时就让她气质面貌与众不同,提升人气的效果要比现在的一款名牌包包、一块钻石手表更显著。
那时聚会,大家谈论的不是新一季的时装款式,而是最新一期的《中篇小说选刊》又收录了哪些文章。今天女孩堆中的中心人物或许是最有shopping心得的购物达人,当年女孩中的灵魂人物,可是更能读懂作品和作者的敏感心灵。
那时,女孩们暗地里模仿的不是明星,而是小说里的人物,是她们的一嗔一笑喜怒哀乐感染着女孩们的梦想和现实;今天女孩们抢购的可能是范爷走红毯时穿过的款式,当年女孩们围的可是江姐的白围巾、穿的可是“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女人,更容易受文学作品的影响,昨天还有林黛玉多愁善感、柔弱无力的情愫,今天就可能向往郝思嘉从容自信、睿智大胆的性格。文学改变一个女人的品位,改变一个女人的情感世界,进而改变一个女人的命运。
有人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土壤和河流,平时人们都去欣赏土壤上长出来的粮食和鲜花,去赞美河流当中荡起的浪花。却没有注意,是深厚的土壤给予我们养分,给予我们心灵的滋养。而女性意识的觉醒更离不开土壤的熏陶,在蒙昧落后的地方,没有良好的教育基础,谈不上这些女性的自立自强。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一个文明民主的地方,女人才能活色生香。
在远离文学的今时今日,我们需要更多的反映女性生活的文学作品,需要有文学味道的生活,那里有欢乐,有恐惧,有希望,也有绝望,有歇斯底里的嚎哭,有不被人所理解的委屈,有漫漫无期的等待,也有身体深处的呼唤,精神层面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