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231-02
教了23年的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发现高耗低效的课堂比比皆是。许多老师发出感慨:月朦胧鸟朦胧,越教越朦胧. 我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出一些经验,现尝试着把我的做法和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现阶段讨论的热点是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这样的话题再次被提起和关注,成为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操作的焦点,有的专家说这是语文学科的再次‘“觉醒”。细细想来,挺让我们语文老师脸红的——语文老师竟然浑噩到不知道语文教什么。这其实还是一个对课程,教材认识不 到位,教学目标确立盲目的现实问题。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我们通过这个例子去领会和训练学生什么?这和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息息相关,我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一、关注表达,教给方法
文本细读后,正确把握了教材内容,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以冷静的态度抽身文本之外,教授一种方法,聆听一种感悟,不要花大笔墨到内容上,而是将目光完全放到语文能力上:预习的能力,概括的能力,借助板书表达文章主旨的能力……。在语文老师的眼中,文本不过是个范例,沉潜其中,更能跳脱其外,以冷静的目光关照文本,努力寻找一种设计,让文本语言与语文能力之间架起一条坚固的桥梁。“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那一“瓢”在哪里?众里寻它千百度,日本《国语》二年级下目录,曾给我很大的灵感:
第一单元 阅读
第二单元 字词学习
第三单元 写作 单词练习
第四单元 阅读 说话练习
第五单元 词汇练习 诗歌欣赏
第六单元 语文活动 单词练习
第七单元 阅读 单词练习
第八单元 写作
第九单元 阅读 写作
每个单元都通过课文这个例子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包括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两大方面,语文能力靠科学训练,文化素养靠感悟积累,从语文教学的整体发展看,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基本功)应该在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中基本完成,再通过初中教学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然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与此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找准教学点,更不能进行科学的训练。
众所周知:“自本世纪初迄今为止的全部语文教科书,无非是文章的集锦,这似乎已经定型化了。”【朱邵禹<<中小语文教材概观>>】这些经典的文章,语言表达独树一帜,如诗意的表达,用词的准确,修辞的应用……等等。值得挖掘的训练点太多太多。。。。。。。
许多老师开始关注表达,深挖语文文字训练点,但大多是点到为止,教阅读往往教到理解,感悟就不教了,其后果就是许多语文知识与技能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到了中学还在教,可学生就是学不会。要改变这种情况,要改静态的知识教学为动态的技能教学。
上文二年级的目录,和吴忠豪教授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每节课,都在文本细细读后,深挖了语言文字训练点,如《赵州桥》训练学习“过渡句”的作用和用法;《陶罐和铁罐》训练学生提示语的四种表达方式;《鸟的天堂》训练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写”和“场面描写”……
尤其在《花钟》这篇课文,我设计的训练点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多种句式表达句意”。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用不同的句式表达鲜花的开放,并抓住鲜花的特征,巧妙地描写,运用了大量拟人的手法。这个典型的段落是训练学生语言的绝好材料,也是这节课学生要掌握的重点和突破的难点,更是学生看不到的盲点。课标指出:“让学生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并运用语文规律。”为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把朗读感悟,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二、实践运用、直击重点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定义语文课程“语文各种是一门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文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应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知道词语使用规律,能够地使用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之处,明白教课文和教语文的区别:教课文【初读课文——精读课文——总结练习】,教语文【教课文——学方法——表达实践】。
“别的学科重在知识的传授,国文科重在传授知识的文字的运用训练。别的学科重在内容实质的深究,国文科重在形式表现方法的探讨。别的学科在使学者明了,国文课则于明了而外,尚须使学会运用。故国文是技能学科。(宋文翰《一个改良中国国文教科书的意见》)”语言教育重在应用,重在表达,故语言教育重在训练
要想使在语文教学有实质性的推进和突破,就必须: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应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并朝向表达;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应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印边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
我教学中,一直强调由小练笔到习作,而且每篇习作也都有相应的训练点。练笔,指的是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的学习练习写相关的言语片段,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注重听说读写的联系,需要有合适的载体,练笔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温儒敏教授说:“如果说有作文教学的正路,那就是三句话‘读写结合,广泛阅读,适当练写。’”写作水平的提升不能完全依赖写作课,平时的小练笔尤其重要。因为其取材丰富,练习灵巧有趣呈现方式多样,效果直观显现是作文教学的轻骑兵。如在《陶罐与铁罐》中的语言文字的訓练点是提示语的四种方法,我匠心独运地创设了四种情境,分成四次小练笔重点训练了提示语的四种表现方法。在轻松地掌握了表达方式之后。王艺杰同学在大习作时,写一篇想象作文《小马的约会》巧妙地运用了提示语的四种表达方式加上大胆的想象,获得了市特等奖。一位六年级的老师感慨:“我讲了好几节课的提示语不同形式,学生还是掌握不好,你们三年级的学生居然掌握这么好!”的确,教育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而训练让学生做对,光讲不练就像坐在副驾驶座上学开车,知道开车是怎么回事,却永远学不会开车。科学的训练,锦上添花。
因为每篇作文都有训练点,所以在每次习作中,我还设计了表格
训练点 师评 自评 比如学习《鸟的天堂》后的习作中介绍中华民俗文化,表格是这样的:
训练点 按一定的顺序 场面描写师评 自评 我为每册书的八篇习作都设计了训练点,并把这些训练点先落实到分解到各个小练笔中,真正做到了分步落实科学训练这里我总结一下训练四部曲
1领会表达方式。
2指导运用
3尝试独立运用
4反思总结
开始我还担心学生的作品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经过一年的训练,我发现老师把握大的方向,适时指导,精评粗改,还是能“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把培训的理念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教学不偏离方向,语文课完成自己分内的事,尽到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
教了23年的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发现高耗低效的课堂比比皆是。许多老师发出感慨:月朦胧鸟朦胧,越教越朦胧. 我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出一些经验,现尝试着把我的做法和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现阶段讨论的热点是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这样的话题再次被提起和关注,成为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操作的焦点,有的专家说这是语文学科的再次‘“觉醒”。细细想来,挺让我们语文老师脸红的——语文老师竟然浑噩到不知道语文教什么。这其实还是一个对课程,教材认识不 到位,教学目标确立盲目的现实问题。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我们通过这个例子去领会和训练学生什么?这和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息息相关,我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一、关注表达,教给方法
文本细读后,正确把握了教材内容,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以冷静的态度抽身文本之外,教授一种方法,聆听一种感悟,不要花大笔墨到内容上,而是将目光完全放到语文能力上:预习的能力,概括的能力,借助板书表达文章主旨的能力……。在语文老师的眼中,文本不过是个范例,沉潜其中,更能跳脱其外,以冷静的目光关照文本,努力寻找一种设计,让文本语言与语文能力之间架起一条坚固的桥梁。“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那一“瓢”在哪里?众里寻它千百度,日本《国语》二年级下目录,曾给我很大的灵感:
第一单元 阅读
第二单元 字词学习
第三单元 写作 单词练习
第四单元 阅读 说话练习
第五单元 词汇练习 诗歌欣赏
第六单元 语文活动 单词练习
第七单元 阅读 单词练习
第八单元 写作
第九单元 阅读 写作
每个单元都通过课文这个例子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包括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两大方面,语文能力靠科学训练,文化素养靠感悟积累,从语文教学的整体发展看,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基本功)应该在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中基本完成,再通过初中教学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然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与此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找准教学点,更不能进行科学的训练。
众所周知:“自本世纪初迄今为止的全部语文教科书,无非是文章的集锦,这似乎已经定型化了。”【朱邵禹<<中小语文教材概观>>】这些经典的文章,语言表达独树一帜,如诗意的表达,用词的准确,修辞的应用……等等。值得挖掘的训练点太多太多。。。。。。。
许多老师开始关注表达,深挖语文文字训练点,但大多是点到为止,教阅读往往教到理解,感悟就不教了,其后果就是许多语文知识与技能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到了中学还在教,可学生就是学不会。要改变这种情况,要改静态的知识教学为动态的技能教学。
上文二年级的目录,和吴忠豪教授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每节课,都在文本细细读后,深挖了语言文字训练点,如《赵州桥》训练学习“过渡句”的作用和用法;《陶罐和铁罐》训练学生提示语的四种表达方式;《鸟的天堂》训练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写”和“场面描写”……
尤其在《花钟》这篇课文,我设计的训练点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多种句式表达句意”。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用不同的句式表达鲜花的开放,并抓住鲜花的特征,巧妙地描写,运用了大量拟人的手法。这个典型的段落是训练学生语言的绝好材料,也是这节课学生要掌握的重点和突破的难点,更是学生看不到的盲点。课标指出:“让学生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并运用语文规律。”为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把朗读感悟,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二、实践运用、直击重点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定义语文课程“语文各种是一门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文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应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知道词语使用规律,能够地使用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之处,明白教课文和教语文的区别:教课文【初读课文——精读课文——总结练习】,教语文【教课文——学方法——表达实践】。
“别的学科重在知识的传授,国文科重在传授知识的文字的运用训练。别的学科重在内容实质的深究,国文科重在形式表现方法的探讨。别的学科在使学者明了,国文课则于明了而外,尚须使学会运用。故国文是技能学科。(宋文翰《一个改良中国国文教科书的意见》)”语言教育重在应用,重在表达,故语言教育重在训练
要想使在语文教学有实质性的推进和突破,就必须: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应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并朝向表达;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应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印边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
我教学中,一直强调由小练笔到习作,而且每篇习作也都有相应的训练点。练笔,指的是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的学习练习写相关的言语片段,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注重听说读写的联系,需要有合适的载体,练笔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温儒敏教授说:“如果说有作文教学的正路,那就是三句话‘读写结合,广泛阅读,适当练写。’”写作水平的提升不能完全依赖写作课,平时的小练笔尤其重要。因为其取材丰富,练习灵巧有趣呈现方式多样,效果直观显现是作文教学的轻骑兵。如在《陶罐与铁罐》中的语言文字的訓练点是提示语的四种方法,我匠心独运地创设了四种情境,分成四次小练笔重点训练了提示语的四种表现方法。在轻松地掌握了表达方式之后。王艺杰同学在大习作时,写一篇想象作文《小马的约会》巧妙地运用了提示语的四种表达方式加上大胆的想象,获得了市特等奖。一位六年级的老师感慨:“我讲了好几节课的提示语不同形式,学生还是掌握不好,你们三年级的学生居然掌握这么好!”的确,教育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而训练让学生做对,光讲不练就像坐在副驾驶座上学开车,知道开车是怎么回事,却永远学不会开车。科学的训练,锦上添花。
因为每篇作文都有训练点,所以在每次习作中,我还设计了表格
训练点 师评 自评 比如学习《鸟的天堂》后的习作中介绍中华民俗文化,表格是这样的:
训练点 按一定的顺序 场面描写师评 自评 我为每册书的八篇习作都设计了训练点,并把这些训练点先落实到分解到各个小练笔中,真正做到了分步落实科学训练这里我总结一下训练四部曲
1领会表达方式。
2指导运用
3尝试独立运用
4反思总结
开始我还担心学生的作品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经过一年的训练,我发现老师把握大的方向,适时指导,精评粗改,还是能“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把培训的理念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教学不偏离方向,语文课完成自己分内的事,尽到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