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恩施州境内民间文化资源现状,论述了图书馆民馆藏间文化信息资源的目的和意义,提出了图书馆民间文化特色资源馆藏与利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民间文化;图书馆;馆藏;利用
收稿日期:2011-07-23
作者简介:王文兵(1969-),女,副馆长,研究方向:文献资源、信息资源管理,发表论文10多篇。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10.018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10-0075-03
Study on the Folk Culture Special Feature Resources of the Library
——Taking Ensh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for Example
Wang Wenbing(Library,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Enshi 445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folk culture special feature resources in Ensh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and put forward the purpose and meaning,and the detail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folk culture;library;collections;utilization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从天而降的,它们都有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生态环境,民间文化也不例外。民间文化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存在于民间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是一种立足于平民百姓生产、生活且具有农业社会生活背景通俗活泼的“自娱自乐型”的文化。它具有丰富的内容,涵盖了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全面系统地征集、组织整理、保护与开发利用民间文化信息资源,以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
1 恩施州民间文化资源现状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为例:恩施州地处湖北省西南部,云贵高原东延武陵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属湘鄂渝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区,境内除汉族外还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28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其文化积淀既受中原文化和中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辐射,又是土著文化和外来汉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积存丰厚,特色鲜明,无论从“民族中”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间”的文化一致性而言都具有代表性,所保存的文化信息特别丰富。
1.1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指民众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是民众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是他们关于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民众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恩施州境内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种类很多,不仅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提示各民族民众生活、生产的各种谚语,更是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谣宝库。其民间歌谣按其体裁形态可分为号子、小调、田歌、山歌等,按其表现内容等可划分为仪式歌、劳动歌、情歌、生活歌、时政歌、儿歌等。《龙船调》、《黄四姐》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唱响海内外,因为有哭嫁歌、摆手歌、薅草歌(又叫挖土歌、山锣鼓)、五句子情歌、竹子词等而被誉为“歌的海洋”。其谚语、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内容丰富,传奇神秘,诙谐幽默,主要是关于民族起源、自然现象、生物、生产生活等多方面。
1.2 民间艺术
长期以来,恩施州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们在漫长的“沧海变桑田”、“猕猴变人”的历史演变中,造就了绚丽多彩、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舞蹈和独具少数民族个性魅力的地方戏剧和曲艺。其音乐主要是声乐和器乐两种,音乐主要以民间歌谣为特色,器乐以吹奏乐和打击乐为代表,其吹奏乐主要有唢呐、牛角、羊角、竹笛、木叶等,打击乐主要有锣、鼓、钹等。境内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其中摆手舞、跳丧舞(撒尔荷)、铜玲舞、梅山舞、板凳舞、彩鼓舞、茶盘舞、草龙把、狮子灯、地花灯舞、干龙船、仗鼓舞、九子鞭等具有鲜明的特色;民族戏剧和曲艺更是独占风头,其戏剧和曲艺有土家古老而又原始的艺术珍奇《毛古斯》、有民俗学家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的“活化石”的傩愿戏、还阳戏、南戏、土地戏、木偶戏、花灯戏、丝弦戏等,在曲艺方面,恩施扬琴、利川小曲、鄂西竹琴、满音堂、连香、采莲船等都是民众所喜爱的文娱形式。
1.3 民间工艺美术
民间工艺美术是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而创作制成的工艺美术品,它不同于书画类艺术,它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最生动地反映,其传承方式多为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恩施州工艺美术多种多样,充分展现了境内民众的智慧和才能,尤其以纺织、印染、编织、建筑、绘画和雕刻等实用工艺方面的特色最为突出。建筑和雕花技术以土家族的吊脚楼、摆手堂、唐崖土司皇城、仙佛寺佛像石窟,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等最具代表性;编织、刺绣品种繁多,以西兰卡普、竹编、藤编、草编、挑花、牵花、刺绣和篾器最受青睐。
1.4 民间习俗
民间习俗是一个民族的人们在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娱乐、礼仪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物化形式,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恩施州作为中国中部的一个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其民众的习俗极具明显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饮食习俗、居住习惯、生产劳作方式、婚丧节庆风俗和礼仪。服装绚丽多彩,样式款式多种多样,工艺独特,其制作工艺有挑花、刺绣、织花、蜡染、镶花等;人们非常注重风水,在修房造屋时讲究特别多,讲究房屋四周的附属设施要求,在土家族聚居地有这样一说:屋前一条槽,不死也累起痨;饮食主要为杂粮,如苞谷、小米、荞麦、洋芋、红苕等。喜腥膻,酸辣、好饮酒,以大块吃肉大碗喝洒为至大气至诚待客,另有喝油茶和旧时咂酒习俗;在信仰上,崇尚祖先,不敬君王,不敬先师;在节日风情上,有恩施社节、土家女儿会、土家族哭嫁、过大节(晒龙袍)、过赶年和过小年等等。
2 图书馆民间文化信息资源典藏的目的和意义
图书馆是对知识进行存贮、优控、检索、为人类保存记忆、为公民获取知识提供平等服务的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图书馆职能之一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位居,其社会职能决定了传承文明的使命和保护以“文化本义——知识”为核心的民间文化遗产责无旁贷的职责。民间文化的不可再生性和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增值性决定了图书馆民间文化资源典藏的目的和现实意义。
2.1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需要
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恩施州境内源自于各少民族民众生活实践的本土性民间文化是原生态性的,具有不可再生性,且大多已成为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快速发展变化的当今社会,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组织,从生产生活的行为方式到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正受到文化生态环境的变革而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其生存环境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汉文化的冲击,加上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本民族的文化大多都靠熟悉和掌握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土司、巫师、民间艺人等,以口耳相传和依附特定的载体,由于传承场的不断失去、传承范围的缩小、传承人的逝去而难以为继,甚至因为文化生态系统的变化而被漠视、曲解和抛弃,因此,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乃至消亡的危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2.2 图书馆功能与职责的需要
民间文化蕴涵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流,其形态不可视、无形、抽象,多为非物质文化,其载体多为活生生的人,其传承方式多以口耳相传,父传子授,师徒相传,其文化内涵需技艺个人表演展现,极易受到破坏甚至消亡。图书馆这一人脑记忆功能的延伸,它是社会上一切人的记忆,它克服了记忆的局限和对立面——遗忘,具有将文化记忆移植到人们意识中的功能。而民间文化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其传承方式的特殊正需要图书馆这一记忆移植功能将其文化内涵和精髓进行存贮,并得以继承和发扬。同样,图书馆的存贮知识、传播知识、文化交融功能,是实现人类知识与文化传统的记忆、实现人类知识交流与传递、实现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的图书馆是用书面记录形式积累知识,并通过馆员将知识传递给团体和个人,进行交流的社会机关;德国图书馆学家卡尔施泰特的图书是客观精神的容器,图书馆是把客观精神传递给个人的场所。这里的客观精神主要是指人类创造的文化。就此意义而言,图书馆就是社会文化交流、文化创造和继承实现的社会机构。人类的文化也正是通过图书馆这一纽带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因此,图书馆参与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其本身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属性所需,图书馆不仅要保护与保存现有的文献资源,更重要的必须充分利用图书馆人特有的知识、文化和场所等优势,承担起将民间文化依附特殊的载体传承或通过诉诸文字记录并永久性地保存和传递给后世之人,更重要的要培养出新的承传者,将其发扬光大、促使更好地发展与传承,让这种活的遗产继续流传和延续。
2.3 研究人员科学研究的需要
图书馆的学术性决定了图书馆是整个科学研究大系统的子系统,是为科学研究搜集、整理、提供文献信息的社会机构。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借助于图书馆文献资源所记载的、人类长期实践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从此意义上讲,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原生态的数据资源是研究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图书馆是研究人员进行研究的至关重要的信息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发达,研究人员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其文献需求不断变化,图书馆仅仅提供常规的信息资料已经远不能适应研究人员的研究需要,就促使我们图书馆人必须从现有馆藏资源以外寻求新的资料信息,更好地为研究人员服务。民族文化研究者更是离不开民族民间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他们需要图书馆为其收集、典藏和提供利用服务。
3 图书馆民间文化特色资源馆藏与利用研究
民间文化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有力补充,一直受到图书馆人的高度关注和各类型图书馆的高度重视。加强对原生态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收集、整理是图书馆民间文化特色资源典藏的关键,以典藏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更是图书馆的一大亮点。
3.1 原生态民间文化特色资源的馆藏
恩施州境内原生态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既有物质文化,也有非物质文化,它们大都散落在民间,虽然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得到了很大改观,但仍面临很大威胁。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的集散中心,在民间文化资源的典藏、保护与开发利用上一直高度关注。
在征集原则上,需遵循民间文化自身的原生态性和无形的“活生态”性等特征,坚持传统方式和现代技术手段结合的原则,坚持全面性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历史性和价值性的原则,坚持馆藏资源特色化与协调性的原则。在征集方法上,首先,组建一支专业队伍,这就要求队伍成员知识结构上既要有图书馆学专业人员、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专业人员,还要有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在能力要求上既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述能力,还要有懂得少数民族的历史,精通计算机、数码摄影技术等;其次,全方位地收集整理已有的恩施州内的地方文献资源,通过现有的文献挖掘出境内的民间文化资源;第三,组织馆内相关人员和民族文化研究人员一起深入到民间、地方实地了解并征集,同时,对恩施州境内相关单位或研究人员已收集的资料进行征集,并集中整合。第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采风、制作录音、录像、专题片等,将民间文化中无形的活态的文化有形物化,将其口述,口耳相传的活的文化记录保存。
文献整理编目是图书馆加工和分析信息的技术专长,同时也是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必要工作环节。对通过各种方式征集到的原生态物化的民间文化资源如照片、录音录像资料、电视电影专题片、缩微品、文字化的口述资料等根据文献信息分类编目的原则按照中国机读目录格式要求和不同载体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进行分类、编目、标引著录,纳入图书馆的藏书目录系统中并入库典藏。
3.2 图书馆民间文化特色文献资源开发利用
图书馆馆藏的终极目标是开发利用。民族旅游开发已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民间文化特色资源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前景,把民间文化文献资源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优秀的地区旅游支柱产业,带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是形成民族地区特色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支撑。
在民间文化特色文献资源开发利用运行机制上,实行主体的本土多元化,协调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加强保护,科学合法合理利用,积极传承发展,充分利用境内各类图书馆、研究单位的资料室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对资源进行数字化,选择合适的数字化运营模式。
在操作方式上也可采取多种形式和灵活手段,合法、合理利用。在开发利用中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源情况和广泛征集到民间文化文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施区域内的馆际合作、互通有无,进行文化资源共享,形成本区域内一定规模的、具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文献信息资源,建立互补、共享的特色资源数据库,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地区高校学科建设、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修订2版)[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2]恩施州民族事务委员会.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3]彭英明.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曹毅.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5]彭燕.关于图书馆加强民族口述历史文献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J].情报杂志,2010,(9):192-194.
[6]孙慧.论现代图书馆在保护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作用[J].图书馆,2010,(5):103-104.
[7]彭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8):48-50.
[8]金文坚.高校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图书馆学研,2007,(7):90-92.
〔关键词〕民间文化;图书馆;馆藏;利用
收稿日期:2011-07-23
作者简介:王文兵(1969-),女,副馆长,研究方向:文献资源、信息资源管理,发表论文10多篇。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10.018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10-0075-03
Study on the Folk Culture Special Feature Resources of the Library
——Taking Ensh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for Example
Wang Wenbing(Library,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Enshi 445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folk culture special feature resources in Ensh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and put forward the purpose and meaning,and the detail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folk culture;library;collections;utilization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从天而降的,它们都有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生态环境,民间文化也不例外。民间文化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存在于民间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是一种立足于平民百姓生产、生活且具有农业社会生活背景通俗活泼的“自娱自乐型”的文化。它具有丰富的内容,涵盖了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全面系统地征集、组织整理、保护与开发利用民间文化信息资源,以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
1 恩施州民间文化资源现状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为例:恩施州地处湖北省西南部,云贵高原东延武陵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属湘鄂渝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区,境内除汉族外还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28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其文化积淀既受中原文化和中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辐射,又是土著文化和外来汉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积存丰厚,特色鲜明,无论从“民族中”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间”的文化一致性而言都具有代表性,所保存的文化信息特别丰富。
1.1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指民众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是民众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是他们关于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民众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恩施州境内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种类很多,不仅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提示各民族民众生活、生产的各种谚语,更是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谣宝库。其民间歌谣按其体裁形态可分为号子、小调、田歌、山歌等,按其表现内容等可划分为仪式歌、劳动歌、情歌、生活歌、时政歌、儿歌等。《龙船调》、《黄四姐》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唱响海内外,因为有哭嫁歌、摆手歌、薅草歌(又叫挖土歌、山锣鼓)、五句子情歌、竹子词等而被誉为“歌的海洋”。其谚语、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内容丰富,传奇神秘,诙谐幽默,主要是关于民族起源、自然现象、生物、生产生活等多方面。
1.2 民间艺术
长期以来,恩施州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们在漫长的“沧海变桑田”、“猕猴变人”的历史演变中,造就了绚丽多彩、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舞蹈和独具少数民族个性魅力的地方戏剧和曲艺。其音乐主要是声乐和器乐两种,音乐主要以民间歌谣为特色,器乐以吹奏乐和打击乐为代表,其吹奏乐主要有唢呐、牛角、羊角、竹笛、木叶等,打击乐主要有锣、鼓、钹等。境内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其中摆手舞、跳丧舞(撒尔荷)、铜玲舞、梅山舞、板凳舞、彩鼓舞、茶盘舞、草龙把、狮子灯、地花灯舞、干龙船、仗鼓舞、九子鞭等具有鲜明的特色;民族戏剧和曲艺更是独占风头,其戏剧和曲艺有土家古老而又原始的艺术珍奇《毛古斯》、有民俗学家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的“活化石”的傩愿戏、还阳戏、南戏、土地戏、木偶戏、花灯戏、丝弦戏等,在曲艺方面,恩施扬琴、利川小曲、鄂西竹琴、满音堂、连香、采莲船等都是民众所喜爱的文娱形式。
1.3 民间工艺美术
民间工艺美术是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而创作制成的工艺美术品,它不同于书画类艺术,它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最生动地反映,其传承方式多为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恩施州工艺美术多种多样,充分展现了境内民众的智慧和才能,尤其以纺织、印染、编织、建筑、绘画和雕刻等实用工艺方面的特色最为突出。建筑和雕花技术以土家族的吊脚楼、摆手堂、唐崖土司皇城、仙佛寺佛像石窟,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等最具代表性;编织、刺绣品种繁多,以西兰卡普、竹编、藤编、草编、挑花、牵花、刺绣和篾器最受青睐。
1.4 民间习俗
民间习俗是一个民族的人们在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娱乐、礼仪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物化形式,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恩施州作为中国中部的一个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其民众的习俗极具明显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饮食习俗、居住习惯、生产劳作方式、婚丧节庆风俗和礼仪。服装绚丽多彩,样式款式多种多样,工艺独特,其制作工艺有挑花、刺绣、织花、蜡染、镶花等;人们非常注重风水,在修房造屋时讲究特别多,讲究房屋四周的附属设施要求,在土家族聚居地有这样一说:屋前一条槽,不死也累起痨;饮食主要为杂粮,如苞谷、小米、荞麦、洋芋、红苕等。喜腥膻,酸辣、好饮酒,以大块吃肉大碗喝洒为至大气至诚待客,另有喝油茶和旧时咂酒习俗;在信仰上,崇尚祖先,不敬君王,不敬先师;在节日风情上,有恩施社节、土家女儿会、土家族哭嫁、过大节(晒龙袍)、过赶年和过小年等等。
2 图书馆民间文化信息资源典藏的目的和意义
图书馆是对知识进行存贮、优控、检索、为人类保存记忆、为公民获取知识提供平等服务的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图书馆职能之一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位居,其社会职能决定了传承文明的使命和保护以“文化本义——知识”为核心的民间文化遗产责无旁贷的职责。民间文化的不可再生性和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增值性决定了图书馆民间文化资源典藏的目的和现实意义。
2.1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需要
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恩施州境内源自于各少民族民众生活实践的本土性民间文化是原生态性的,具有不可再生性,且大多已成为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快速发展变化的当今社会,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组织,从生产生活的行为方式到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正受到文化生态环境的变革而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其生存环境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汉文化的冲击,加上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本民族的文化大多都靠熟悉和掌握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土司、巫师、民间艺人等,以口耳相传和依附特定的载体,由于传承场的不断失去、传承范围的缩小、传承人的逝去而难以为继,甚至因为文化生态系统的变化而被漠视、曲解和抛弃,因此,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乃至消亡的危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2.2 图书馆功能与职责的需要
民间文化蕴涵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流,其形态不可视、无形、抽象,多为非物质文化,其载体多为活生生的人,其传承方式多以口耳相传,父传子授,师徒相传,其文化内涵需技艺个人表演展现,极易受到破坏甚至消亡。图书馆这一人脑记忆功能的延伸,它是社会上一切人的记忆,它克服了记忆的局限和对立面——遗忘,具有将文化记忆移植到人们意识中的功能。而民间文化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其传承方式的特殊正需要图书馆这一记忆移植功能将其文化内涵和精髓进行存贮,并得以继承和发扬。同样,图书馆的存贮知识、传播知识、文化交融功能,是实现人类知识与文化传统的记忆、实现人类知识交流与传递、实现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的图书馆是用书面记录形式积累知识,并通过馆员将知识传递给团体和个人,进行交流的社会机关;德国图书馆学家卡尔施泰特的图书是客观精神的容器,图书馆是把客观精神传递给个人的场所。这里的客观精神主要是指人类创造的文化。就此意义而言,图书馆就是社会文化交流、文化创造和继承实现的社会机构。人类的文化也正是通过图书馆这一纽带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因此,图书馆参与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其本身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属性所需,图书馆不仅要保护与保存现有的文献资源,更重要的必须充分利用图书馆人特有的知识、文化和场所等优势,承担起将民间文化依附特殊的载体传承或通过诉诸文字记录并永久性地保存和传递给后世之人,更重要的要培养出新的承传者,将其发扬光大、促使更好地发展与传承,让这种活的遗产继续流传和延续。
2.3 研究人员科学研究的需要
图书馆的学术性决定了图书馆是整个科学研究大系统的子系统,是为科学研究搜集、整理、提供文献信息的社会机构。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借助于图书馆文献资源所记载的、人类长期实践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从此意义上讲,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原生态的数据资源是研究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图书馆是研究人员进行研究的至关重要的信息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发达,研究人员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其文献需求不断变化,图书馆仅仅提供常规的信息资料已经远不能适应研究人员的研究需要,就促使我们图书馆人必须从现有馆藏资源以外寻求新的资料信息,更好地为研究人员服务。民族文化研究者更是离不开民族民间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他们需要图书馆为其收集、典藏和提供利用服务。
3 图书馆民间文化特色资源馆藏与利用研究
民间文化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有力补充,一直受到图书馆人的高度关注和各类型图书馆的高度重视。加强对原生态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收集、整理是图书馆民间文化特色资源典藏的关键,以典藏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更是图书馆的一大亮点。
3.1 原生态民间文化特色资源的馆藏
恩施州境内原生态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既有物质文化,也有非物质文化,它们大都散落在民间,虽然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得到了很大改观,但仍面临很大威胁。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的集散中心,在民间文化资源的典藏、保护与开发利用上一直高度关注。
在征集原则上,需遵循民间文化自身的原生态性和无形的“活生态”性等特征,坚持传统方式和现代技术手段结合的原则,坚持全面性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历史性和价值性的原则,坚持馆藏资源特色化与协调性的原则。在征集方法上,首先,组建一支专业队伍,这就要求队伍成员知识结构上既要有图书馆学专业人员、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专业人员,还要有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在能力要求上既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述能力,还要有懂得少数民族的历史,精通计算机、数码摄影技术等;其次,全方位地收集整理已有的恩施州内的地方文献资源,通过现有的文献挖掘出境内的民间文化资源;第三,组织馆内相关人员和民族文化研究人员一起深入到民间、地方实地了解并征集,同时,对恩施州境内相关单位或研究人员已收集的资料进行征集,并集中整合。第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采风、制作录音、录像、专题片等,将民间文化中无形的活态的文化有形物化,将其口述,口耳相传的活的文化记录保存。
文献整理编目是图书馆加工和分析信息的技术专长,同时也是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必要工作环节。对通过各种方式征集到的原生态物化的民间文化资源如照片、录音录像资料、电视电影专题片、缩微品、文字化的口述资料等根据文献信息分类编目的原则按照中国机读目录格式要求和不同载体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进行分类、编目、标引著录,纳入图书馆的藏书目录系统中并入库典藏。
3.2 图书馆民间文化特色文献资源开发利用
图书馆馆藏的终极目标是开发利用。民族旅游开发已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民间文化特色资源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前景,把民间文化文献资源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优秀的地区旅游支柱产业,带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是形成民族地区特色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支撑。
在民间文化特色文献资源开发利用运行机制上,实行主体的本土多元化,协调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加强保护,科学合法合理利用,积极传承发展,充分利用境内各类图书馆、研究单位的资料室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对资源进行数字化,选择合适的数字化运营模式。
在操作方式上也可采取多种形式和灵活手段,合法、合理利用。在开发利用中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源情况和广泛征集到民间文化文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施区域内的馆际合作、互通有无,进行文化资源共享,形成本区域内一定规模的、具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文献信息资源,建立互补、共享的特色资源数据库,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地区高校学科建设、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修订2版)[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2]恩施州民族事务委员会.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3]彭英明.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曹毅.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5]彭燕.关于图书馆加强民族口述历史文献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J].情报杂志,2010,(9):192-194.
[6]孙慧.论现代图书馆在保护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作用[J].图书馆,2010,(5):103-104.
[7]彭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8):48-50.
[8]金文坚.高校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图书馆学研,2007,(7):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