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科时,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都处在陌生的阶段。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对物理这门科学产生良好的印象,关键是要培养学生重视观察和实验,多动脑筋,注意掌握学习方法,能将物理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良好习惯。结合生活中各种现象和课堂小实验的演示,引导学生学好初中物理。
关键词:初中物理: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学,许多物理实验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物理学的广泛应用,更会鼓舞着他们进一步探究物理学的奥秘。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让他们对物理这门科学产生良好的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注重观察和实验,这也是许多学生能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回归社会生活,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理解科学真谛的方法。
一、注重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的规律是生活现象的总结。引导学生不仅要认真观察课堂教师所做的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的分组实验,还要认真观察周围的一切,因为生活中包含着大量的物理学知识。日常的衣食住行,以及学生在学校读书、写字、体育锻炼等,可以说物理学无处不在,与学生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说到穿衣
为什么夏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而冬天则喜欢穿深颜色的衣服?冬天为什么穿棉衣和毛衣比较暖和?而夏天冰棒、冰激凌则要用棉袋盖好?穿了湿衣服为什么容易着凉感冒……这其中都蕴含着许多物理的道理。
2.说到食,食为民天
食物的营养必须要有营养学的知识,但吃东西却少不了锅碗瓢盆等餐具和饮具,为什么陶瓷和玻璃做的碗能放在微波炉中加热,而金属制品的则不能?为什么高压锅煮饭会比普通的锅煮得快?电饭煲为什么能自动保温……其中也有许多物理知识。
3.说到住,安居乐业,与物理有关的例子也不少
比如建造高楼大厦为什么要打地基?睡在藤床或“席梦思”上,为什么比睡在木板床舒服?交流谈话时,人们为什么喜欢坐在柔软的沙发上,而不想坐在坚硬的木板上?起居生活少不了照明和各种家用电器设备的使用,其中的道理更多了。
4.说到行,行遍天下,走路的感受是最多的
人要工作、学习、做事,一天就少不了要走路。为什么上楼、爬山比在平地上走路感到累?爬山时为什么不宜穿鞋底太光滑的鞋子?骑自行车为什么比走路省力?至于汽车、飞机、火车、火箭等,更是充满物理学知识。
5.在学校里学习也离不开物理学知识
用铅笔写字时,发现有错别字,用橡皮擦用力一擦就能清除掉,这是什么道理呢?看黑板时,有时会“反光”,会什么也看不到,这又是为什么?钢笔吸墨水,把笔胆按几下,墨水就吸进笔胆里去了,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产生的?有时候拿起笔写一会儿字发现笔“吐水”了,甚至把纸张弄的一团黑,这又是如何造成的?
体育场上,做引体向上运动时,两手平行还是两手张开好呢?推铅球时,以多大的角度把铅球推出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跳远时,助跑一段路程为什么会提高运动成绩?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从上面这些生活和学习中的例子可以说明,物理学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形影不离,它就在人们的身边,无处不在。
二、注重观察的方式
怎么观察呢?首先要留心,要做观察大自然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周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要细心,就是要认真观察,不能马虎了事,更不能粗枝大叶。再次要用心,就是观察完了要做记录还要多思考,多想几个为什么。最后要尽心,即要讲究观察的方法,使观察合乎科学,提高观察的效果,达到一定的目的性。
例如,在公路上行走,一辆小汽车从身边驶过,你会感觉汽车开得很快。可是当乘坐一部汽车,与另一部汽车是同向而行时,你可能感觉汽车开得很慢,甚至认为它是静止不动的;如果车与另一部车相向而行,会感觉到汽车开得很快。这是什么原因?从物理知识的角度来说就是体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何领会到这个结论?看了物理课本,听了教师在课堂的讲解,再回忆过去自己所观察的多种运动现象,然后把所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归纳,最后得出结论:同一部汽车对不同参照物来说,它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从这个生活的实例可以说明,只有观察还是不够,还要思考,进行比较、归纳。
三、注重课堂和生活中的小实验
学好物理除了一般的观察之外,还要进行实验,学生除了在学校里面做实验外,还要养成在校外或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的良好习惯,它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学好物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以及对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和爱好
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对物理的认知和学习都处在陌生的阶段,因此要加深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课堂物理教学中适当演示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无论用多大的力也不能吹开放在光滑轨道上相聚间隔为4~5cm的两个乒乓球,越吹它们反而靠得越近。在一枚一角钱的硬币前放一个高低适中的障碍物,用嘴对着硬币的底部用力一吹,硬币能很轻松的越过障碍物。烧开的水停止沸腾以后,将瓶口用塞子塞住,倒置,用冷水浇灌,看到瓶中的水又重新沸腾。这样的小实验在上课的开始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了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后,在乘坐长途汽车或火车时,就可以利用到路边的公里牌和手表,测算一下一段路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并比较一下两者有什么不同;还可以用测出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来估算一下完成全程旅行所需的时间。如果估算基本合乎实际,自然会感到极大的乐趣。因为小实验能培养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的爱好,可以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实行,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想把实验做成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此外,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成果,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当教师做实验用到学生实验成果时,他们会感到非常的自豪和高兴。小实验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而兴趣则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小实验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是验证性的小实验,也有探索性的小实验,还有对现象的观察,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动手还要动脑筋去思考,如讲完摩擦力后有个小实验:在一个玻璃杯子里装上大米,把一根筷子插在中间,将米压紧直到杯子里装满大米。然后往杯子里加少许水,等一会儿拿住筷子就可以把装满大米的杯子提起来。做做看,并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这个实验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做做看是否能提起来,大家很积极地做并独立思考去寻求答案。
分子作用力一章中有一个小实验,就是用弹簧测力计拉住一块玻璃用绳固定,把玻璃放入水槽中向上拉弹簧测力计,就会发现示数比在空气中示数要大得多,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模拟确实会发现这一现象,再结合这一章内容思考,不难想象和分子力有关。
在讲到牛顿第一定律的“惯性”时,为了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能时时牵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注意,先给学生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
在讲述“大气压强”一节时,用玻璃片盖住装满水的杯子,然后倒过杯子来,发现玻璃片并不会像我们所想的一样掉落在地上,而是杯子像有吸引力一样,把玻璃紧紧吸在杯子上面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3.加强多学科知识的渗透
随着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现象的解释和判断会有不同的方法。在第九章气体分子的运动中,因为分子是很抽象的物质概念,而一般的气体(如空气)为无色透明的气体,很难观察这类气体分子的运动。为了能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气体分子的运动,只有制取到有颜色的气体才能便于观察。在课前,笔者请教了化学教师,从化学中引出物理知识。可以用硝酸溶液和少量铜片进行化学反应,制取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并将收集到的二氧化氮气体装入到一个集气瓶中,用一片小玻璃板封住瓶口。同时,将另一个空集气瓶倒扣在玻璃板上,再将玻璃板抽出,让两个瓶口对接。这时,让学生观察两个集气瓶中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颜色的变化过程,一个由红变淡红,一个由无色变为淡红,最终颜色不再发生变化。这样颜色变化的过程,使学生加深理解原来分子的运动是真实存在的,并从中掌握了分子运动的概念。
4.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小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要完成小实验就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要准备好器材,想好实验的步骤,在实验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等。在小实验的过程中无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那么在一些课堂的演示实验中,学生自然应对自如。
学生可以自制一些有趣的小仪器,例如,可以用弹簧和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弹簧测力计,用小的线圈和电池做一个简易电动机模型。学会动手自制仪器,不但能使自己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增强,使学生的独立的、创造性的实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可以加深理解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学生在刚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就要培养他们重视观察和实验,多动脑筋,注意掌握学习方法,关心物理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良好习惯。物理实验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能将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以及所获得实验结果融入到新的探索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能获得的那种无限的乐趣。通过观察和实验,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中来,边观察,边实验,边学习,寓教学于实验之中。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廖伯琴.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初中物理: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学,许多物理实验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物理学的广泛应用,更会鼓舞着他们进一步探究物理学的奥秘。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让他们对物理这门科学产生良好的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注重观察和实验,这也是许多学生能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回归社会生活,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理解科学真谛的方法。
一、注重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的规律是生活现象的总结。引导学生不仅要认真观察课堂教师所做的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的分组实验,还要认真观察周围的一切,因为生活中包含着大量的物理学知识。日常的衣食住行,以及学生在学校读书、写字、体育锻炼等,可以说物理学无处不在,与学生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说到穿衣
为什么夏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而冬天则喜欢穿深颜色的衣服?冬天为什么穿棉衣和毛衣比较暖和?而夏天冰棒、冰激凌则要用棉袋盖好?穿了湿衣服为什么容易着凉感冒……这其中都蕴含着许多物理的道理。
2.说到食,食为民天
食物的营养必须要有营养学的知识,但吃东西却少不了锅碗瓢盆等餐具和饮具,为什么陶瓷和玻璃做的碗能放在微波炉中加热,而金属制品的则不能?为什么高压锅煮饭会比普通的锅煮得快?电饭煲为什么能自动保温……其中也有许多物理知识。
3.说到住,安居乐业,与物理有关的例子也不少
比如建造高楼大厦为什么要打地基?睡在藤床或“席梦思”上,为什么比睡在木板床舒服?交流谈话时,人们为什么喜欢坐在柔软的沙发上,而不想坐在坚硬的木板上?起居生活少不了照明和各种家用电器设备的使用,其中的道理更多了。
4.说到行,行遍天下,走路的感受是最多的
人要工作、学习、做事,一天就少不了要走路。为什么上楼、爬山比在平地上走路感到累?爬山时为什么不宜穿鞋底太光滑的鞋子?骑自行车为什么比走路省力?至于汽车、飞机、火车、火箭等,更是充满物理学知识。
5.在学校里学习也离不开物理学知识
用铅笔写字时,发现有错别字,用橡皮擦用力一擦就能清除掉,这是什么道理呢?看黑板时,有时会“反光”,会什么也看不到,这又是为什么?钢笔吸墨水,把笔胆按几下,墨水就吸进笔胆里去了,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产生的?有时候拿起笔写一会儿字发现笔“吐水”了,甚至把纸张弄的一团黑,这又是如何造成的?
体育场上,做引体向上运动时,两手平行还是两手张开好呢?推铅球时,以多大的角度把铅球推出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跳远时,助跑一段路程为什么会提高运动成绩?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从上面这些生活和学习中的例子可以说明,物理学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形影不离,它就在人们的身边,无处不在。
二、注重观察的方式
怎么观察呢?首先要留心,要做观察大自然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周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要细心,就是要认真观察,不能马虎了事,更不能粗枝大叶。再次要用心,就是观察完了要做记录还要多思考,多想几个为什么。最后要尽心,即要讲究观察的方法,使观察合乎科学,提高观察的效果,达到一定的目的性。
例如,在公路上行走,一辆小汽车从身边驶过,你会感觉汽车开得很快。可是当乘坐一部汽车,与另一部汽车是同向而行时,你可能感觉汽车开得很慢,甚至认为它是静止不动的;如果车与另一部车相向而行,会感觉到汽车开得很快。这是什么原因?从物理知识的角度来说就是体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何领会到这个结论?看了物理课本,听了教师在课堂的讲解,再回忆过去自己所观察的多种运动现象,然后把所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归纳,最后得出结论:同一部汽车对不同参照物来说,它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从这个生活的实例可以说明,只有观察还是不够,还要思考,进行比较、归纳。
三、注重课堂和生活中的小实验
学好物理除了一般的观察之外,还要进行实验,学生除了在学校里面做实验外,还要养成在校外或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的良好习惯,它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学好物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以及对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和爱好
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对物理的认知和学习都处在陌生的阶段,因此要加深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课堂物理教学中适当演示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无论用多大的力也不能吹开放在光滑轨道上相聚间隔为4~5cm的两个乒乓球,越吹它们反而靠得越近。在一枚一角钱的硬币前放一个高低适中的障碍物,用嘴对着硬币的底部用力一吹,硬币能很轻松的越过障碍物。烧开的水停止沸腾以后,将瓶口用塞子塞住,倒置,用冷水浇灌,看到瓶中的水又重新沸腾。这样的小实验在上课的开始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了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后,在乘坐长途汽车或火车时,就可以利用到路边的公里牌和手表,测算一下一段路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并比较一下两者有什么不同;还可以用测出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来估算一下完成全程旅行所需的时间。如果估算基本合乎实际,自然会感到极大的乐趣。因为小实验能培养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的爱好,可以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实行,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想把实验做成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此外,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成果,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当教师做实验用到学生实验成果时,他们会感到非常的自豪和高兴。小实验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而兴趣则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小实验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是验证性的小实验,也有探索性的小实验,还有对现象的观察,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动手还要动脑筋去思考,如讲完摩擦力后有个小实验:在一个玻璃杯子里装上大米,把一根筷子插在中间,将米压紧直到杯子里装满大米。然后往杯子里加少许水,等一会儿拿住筷子就可以把装满大米的杯子提起来。做做看,并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这个实验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做做看是否能提起来,大家很积极地做并独立思考去寻求答案。
分子作用力一章中有一个小实验,就是用弹簧测力计拉住一块玻璃用绳固定,把玻璃放入水槽中向上拉弹簧测力计,就会发现示数比在空气中示数要大得多,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模拟确实会发现这一现象,再结合这一章内容思考,不难想象和分子力有关。
在讲到牛顿第一定律的“惯性”时,为了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能时时牵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注意,先给学生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
在讲述“大气压强”一节时,用玻璃片盖住装满水的杯子,然后倒过杯子来,发现玻璃片并不会像我们所想的一样掉落在地上,而是杯子像有吸引力一样,把玻璃紧紧吸在杯子上面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3.加强多学科知识的渗透
随着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现象的解释和判断会有不同的方法。在第九章气体分子的运动中,因为分子是很抽象的物质概念,而一般的气体(如空气)为无色透明的气体,很难观察这类气体分子的运动。为了能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气体分子的运动,只有制取到有颜色的气体才能便于观察。在课前,笔者请教了化学教师,从化学中引出物理知识。可以用硝酸溶液和少量铜片进行化学反应,制取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并将收集到的二氧化氮气体装入到一个集气瓶中,用一片小玻璃板封住瓶口。同时,将另一个空集气瓶倒扣在玻璃板上,再将玻璃板抽出,让两个瓶口对接。这时,让学生观察两个集气瓶中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颜色的变化过程,一个由红变淡红,一个由无色变为淡红,最终颜色不再发生变化。这样颜色变化的过程,使学生加深理解原来分子的运动是真实存在的,并从中掌握了分子运动的概念。
4.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小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要完成小实验就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要准备好器材,想好实验的步骤,在实验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等。在小实验的过程中无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那么在一些课堂的演示实验中,学生自然应对自如。
学生可以自制一些有趣的小仪器,例如,可以用弹簧和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弹簧测力计,用小的线圈和电池做一个简易电动机模型。学会动手自制仪器,不但能使自己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增强,使学生的独立的、创造性的实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可以加深理解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学生在刚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就要培养他们重视观察和实验,多动脑筋,注意掌握学习方法,关心物理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良好习惯。物理实验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能将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以及所获得实验结果融入到新的探索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能获得的那种无限的乐趣。通过观察和实验,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中来,边观察,边实验,边学习,寓教学于实验之中。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廖伯琴.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