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在校大学生一年多年来的网络言论个案研究,总结论证了当代大学生网络言论具有特定的高发时期,归纳了其四个显著特点,进而指明其所具有的两个功能。
【关键词】网络言论高发期 网络言论特点 情绪化表达
一、引言
《安徽财经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学生舆论研究》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大致梳理归纳出大学生网络言论的若干高发时期,总结了大学生网络言论的特点,并重点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言论在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功能。
二、大学生网络言论的高发时期
调查显示,主要在以下八个时期,大学生中会集中和大量产生网络言论。
第一是集中就业和离校时期。其中包括两个时间段,一是上一年的年末和下一年年初时期,主要是学生参加各种就业选拔,如参加公开的就业双选会、考研、报考公务员等;二是毕业离开学校前夕。第一个时间段,大学生们主要是对就业的难易程度、个人感受、专业差别等发表言论。第二个时间段则是集中对几年的大学生活和大学本身进行评价,也有一部分涉及个人评价。
第二是学生集体(社团)组织换届选举时期。大学生活时期是整个学生生涯中学习压力较小的时期,特别是考试与升学的压力明显减轻,作为从学生生活向社会生活转轨的一个直接过渡阶段而存在。大学生群体会在个人、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合力作用下,加快树立、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公民角色意识。参与各级各类大学生集体组织、社团和协会等,就成为大学生们很好的锻炼机会和场所。
第三是各级各类评优评奖时期。大学每一学年度都会有若干次针对学生的集中评优评先,由于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的双重作用,大学生大多会踊跃争取。评优评先过程中涉及到的原则、程序和办法,任何一个环节的不适当或者可能让学生产生疑惑和疑问的细节,都可能触发大量的网络言论,而且扩散效果明显。
第四是各级各类困难资助评定时期。在大学,由于个别和少数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限制,需要接受来自社会和他人的资助,但是由于资助名额和资助费用有限,需要对“生活困难”进行认定和评定。同一个集体组织里的大学生,因为生源地、小文化背景、民族宗教信仰等,特别是具体的家庭生活背景和经济条件的差异,往往导致对“生活困难标准”的理解出现歧异;有的则直接对评认办法本身表示异议,因而助长了网络言论的发生。
第五是服务收费变更时期。这里所讲的服务收费,主要是指高校中直接针对大学生的收费,包括直接用于大学生教务方面的收费,比如书籍征订;高校后勤服务收费,如住宿费、食堂饭菜价格等;由校方代为征收的相关费用,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伤害险等。一旦当学生们认为可能出现正常收费外的“加收”或提高收费标准时,相关网络言论往往快速增多。
第六是评议师长时期。大致有两个热门话题:一是对有关老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的言行进行评议,这个话题较为敏感,我们认为学生较多地涉及到了老师的私人空间,属于“道德领域”。另一个是对有关老师抓考风考纪进行评议,比较明显地呈现两极分化格局,学生认为的考试太严与过于宽松都很可能激起强烈的网络言论。
第七是“两假”期间。寒假和暑假,大学生频繁地出入学校与社会之间,对交通工具提出大量和优质的需求与需求难以满足之间的矛盾,也成为大学生网络言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这类网络言论通常以“趣人趣事”、“奇闻乐见”的面目出现,彰显大学生的幽默、生活韧劲与无奈。
第八是其他关联度高的事件发生期。主要包括大学校园里的重大突发事件,和社会上的重大突发事件。校园事件如大学生因情感处理不当产生的人身伤害事件。社会事件如“5·12汶川地震”等。
三、大学生网络言论的显著特点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总结大学生网络言论在目前阶段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第一是匿名性。就大学生网络言论发表的方式来讲,体现了很强的匿名性。匿名性不是说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单纯的不署名,而是所署的名字难以找到确定的“所指”,往往只是一个飘忽的网名、昵称,甚至代码;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和愿望,及时更改和更新。匿名性产生的心理基础是强烈的安全需求和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是功利性。调查中的大学生网络言论就其内容所指而言,大都和自身利益有显著关联,对于相当一部分的“跟贴”和“置顶”言论,带有很强的“声援”色彩。自觉在原则、程序和内容等方面开展客观、辩证分析的非常少见。在肯定大学生权利意识苏醒和为了维护个人正当权利付出必要努力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承认目前阶段大学生网络言论公益性色彩的弱化和缺失。这种功利性特色强烈的网络言论,让我们感到喜忧参半。
第三是从众性。当某个特定言论“所指”涉及到具体的人和事的时候,如果和大学生们有着明确的身份关联,比如宿舍舍友、同班同学,或者老乡等,网络言论常常以集群的面目出现。网络群(社团)组织,比如同学网、QQ群、主题贴吧等的出现、存在和“良好”运行,无疑为从众性色彩浓厚的网络言论提供了支撑。演变的路径通常是:听说(风闻)某某人(事)怎样了!→我要上来看看!→原来如此!我要发言。至于对人物或者事件真实性、合理性的思考,言论参与者投入的精力似乎并不多。
第四是情绪化。情绪化地对待人物和事件,似乎是大学生这个年轻人群体的一个固有特点。但是在传统的大众媒体上发表言论,比如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由于“把关人”的存在和“把关”功能的易于履行,使得言论的情感色彩比较公允和理性。对比之下,大学生网络言论由于“把关人”的缺位或者“把关”工作的难以开展,导致了对言论所指的情感两极分化,要么是拥护到极点,要么是反对到极端。
四、大学生网络言论的主要功能
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利用网络发表言论,作用丰富,而且是“良莠不齐”。而且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区分为多种言论功能。在此,我们仅仅按照言论表达主体和言论指涉对象标准,把大学生网络言论功能区分为主观功能和客观功能两个方面。
主观功能。调查中发现,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自己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能够得到重视,所涉及到的事项能够得到公正、合理与及时解决;而且越是“置顶”和“跟贴”,这种愿望就越弱。但是仍然有相當数量的学生乐此不疲地“置顶”和“跟贴”,有的甚至是大量重复“置顶”和“跟贴”。对此,按照“象征性理论”解释,我们认为对于特定网络言论的首创者而言,更多的只是一种主观性表达,就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怒气,实现情绪疏解和获得心理平衡。对于大量的“置顶”和“跟贴”者,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表达自己的“感同身受”,开展“象征性支持”;另一类则是激烈反对,显示自己的“另有主见”和“不认同”。真正客观、公正的“置顶”和“跟贴”少而又少。
有趣的是,这种情绪化色彩浓厚的主观表达,却由于特殊的言论发生和演变机制,往往在客观上收到成效。对此,黄仁宇有很好的论述。“利用这些小事可以促使公众注意,引起文官参加,假以时日,使小事情积累成大事情,细微末节的局部问题转化而成为整个道德问题。”①根据有关研究,“网络言论”在当今媒介生态里的旺盛生命力缘于两个内在需求,一是各种媒介生存的竞争需要;另一个原因是网上传播言论、“置顶”和“跟贴”言论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需求,甚至是生存需要。产生客观成效则来自网络言论在传播中的如下功能机制,“传播流言蜚语不但能提供关键信息,而且还能传授社会规范,阻止集体价值观出现偏差,此外还能强化集体成员之间的联系,让我们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②由此产生和获得了网络言论的客观功能。
【关键词】网络言论高发期 网络言论特点 情绪化表达
一、引言
《安徽财经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学生舆论研究》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大致梳理归纳出大学生网络言论的若干高发时期,总结了大学生网络言论的特点,并重点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言论在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功能。
二、大学生网络言论的高发时期
调查显示,主要在以下八个时期,大学生中会集中和大量产生网络言论。
第一是集中就业和离校时期。其中包括两个时间段,一是上一年的年末和下一年年初时期,主要是学生参加各种就业选拔,如参加公开的就业双选会、考研、报考公务员等;二是毕业离开学校前夕。第一个时间段,大学生们主要是对就业的难易程度、个人感受、专业差别等发表言论。第二个时间段则是集中对几年的大学生活和大学本身进行评价,也有一部分涉及个人评价。
第二是学生集体(社团)组织换届选举时期。大学生活时期是整个学生生涯中学习压力较小的时期,特别是考试与升学的压力明显减轻,作为从学生生活向社会生活转轨的一个直接过渡阶段而存在。大学生群体会在个人、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合力作用下,加快树立、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公民角色意识。参与各级各类大学生集体组织、社团和协会等,就成为大学生们很好的锻炼机会和场所。
第三是各级各类评优评奖时期。大学每一学年度都会有若干次针对学生的集中评优评先,由于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的双重作用,大学生大多会踊跃争取。评优评先过程中涉及到的原则、程序和办法,任何一个环节的不适当或者可能让学生产生疑惑和疑问的细节,都可能触发大量的网络言论,而且扩散效果明显。
第四是各级各类困难资助评定时期。在大学,由于个别和少数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限制,需要接受来自社会和他人的资助,但是由于资助名额和资助费用有限,需要对“生活困难”进行认定和评定。同一个集体组织里的大学生,因为生源地、小文化背景、民族宗教信仰等,特别是具体的家庭生活背景和经济条件的差异,往往导致对“生活困难标准”的理解出现歧异;有的则直接对评认办法本身表示异议,因而助长了网络言论的发生。
第五是服务收费变更时期。这里所讲的服务收费,主要是指高校中直接针对大学生的收费,包括直接用于大学生教务方面的收费,比如书籍征订;高校后勤服务收费,如住宿费、食堂饭菜价格等;由校方代为征收的相关费用,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伤害险等。一旦当学生们认为可能出现正常收费外的“加收”或提高收费标准时,相关网络言论往往快速增多。
第六是评议师长时期。大致有两个热门话题:一是对有关老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的言行进行评议,这个话题较为敏感,我们认为学生较多地涉及到了老师的私人空间,属于“道德领域”。另一个是对有关老师抓考风考纪进行评议,比较明显地呈现两极分化格局,学生认为的考试太严与过于宽松都很可能激起强烈的网络言论。
第七是“两假”期间。寒假和暑假,大学生频繁地出入学校与社会之间,对交通工具提出大量和优质的需求与需求难以满足之间的矛盾,也成为大学生网络言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这类网络言论通常以“趣人趣事”、“奇闻乐见”的面目出现,彰显大学生的幽默、生活韧劲与无奈。
第八是其他关联度高的事件发生期。主要包括大学校园里的重大突发事件,和社会上的重大突发事件。校园事件如大学生因情感处理不当产生的人身伤害事件。社会事件如“5·12汶川地震”等。
三、大学生网络言论的显著特点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总结大学生网络言论在目前阶段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第一是匿名性。就大学生网络言论发表的方式来讲,体现了很强的匿名性。匿名性不是说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单纯的不署名,而是所署的名字难以找到确定的“所指”,往往只是一个飘忽的网名、昵称,甚至代码;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和愿望,及时更改和更新。匿名性产生的心理基础是强烈的安全需求和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是功利性。调查中的大学生网络言论就其内容所指而言,大都和自身利益有显著关联,对于相当一部分的“跟贴”和“置顶”言论,带有很强的“声援”色彩。自觉在原则、程序和内容等方面开展客观、辩证分析的非常少见。在肯定大学生权利意识苏醒和为了维护个人正当权利付出必要努力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承认目前阶段大学生网络言论公益性色彩的弱化和缺失。这种功利性特色强烈的网络言论,让我们感到喜忧参半。
第三是从众性。当某个特定言论“所指”涉及到具体的人和事的时候,如果和大学生们有着明确的身份关联,比如宿舍舍友、同班同学,或者老乡等,网络言论常常以集群的面目出现。网络群(社团)组织,比如同学网、QQ群、主题贴吧等的出现、存在和“良好”运行,无疑为从众性色彩浓厚的网络言论提供了支撑。演变的路径通常是:听说(风闻)某某人(事)怎样了!→我要上来看看!→原来如此!我要发言。至于对人物或者事件真实性、合理性的思考,言论参与者投入的精力似乎并不多。
第四是情绪化。情绪化地对待人物和事件,似乎是大学生这个年轻人群体的一个固有特点。但是在传统的大众媒体上发表言论,比如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由于“把关人”的存在和“把关”功能的易于履行,使得言论的情感色彩比较公允和理性。对比之下,大学生网络言论由于“把关人”的缺位或者“把关”工作的难以开展,导致了对言论所指的情感两极分化,要么是拥护到极点,要么是反对到极端。
四、大学生网络言论的主要功能
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利用网络发表言论,作用丰富,而且是“良莠不齐”。而且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区分为多种言论功能。在此,我们仅仅按照言论表达主体和言论指涉对象标准,把大学生网络言论功能区分为主观功能和客观功能两个方面。
主观功能。调查中发现,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自己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能够得到重视,所涉及到的事项能够得到公正、合理与及时解决;而且越是“置顶”和“跟贴”,这种愿望就越弱。但是仍然有相當数量的学生乐此不疲地“置顶”和“跟贴”,有的甚至是大量重复“置顶”和“跟贴”。对此,按照“象征性理论”解释,我们认为对于特定网络言论的首创者而言,更多的只是一种主观性表达,就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怒气,实现情绪疏解和获得心理平衡。对于大量的“置顶”和“跟贴”者,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表达自己的“感同身受”,开展“象征性支持”;另一类则是激烈反对,显示自己的“另有主见”和“不认同”。真正客观、公正的“置顶”和“跟贴”少而又少。
有趣的是,这种情绪化色彩浓厚的主观表达,却由于特殊的言论发生和演变机制,往往在客观上收到成效。对此,黄仁宇有很好的论述。“利用这些小事可以促使公众注意,引起文官参加,假以时日,使小事情积累成大事情,细微末节的局部问题转化而成为整个道德问题。”①根据有关研究,“网络言论”在当今媒介生态里的旺盛生命力缘于两个内在需求,一是各种媒介生存的竞争需要;另一个原因是网上传播言论、“置顶”和“跟贴”言论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需求,甚至是生存需要。产生客观成效则来自网络言论在传播中的如下功能机制,“传播流言蜚语不但能提供关键信息,而且还能传授社会规范,阻止集体价值观出现偏差,此外还能强化集体成员之间的联系,让我们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②由此产生和获得了网络言论的客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