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要首抓文本内容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nxy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高考试题第II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历来是考生得分较低的一道题,在迎考冲刺阶段如何复习这一专题,也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
  
  一、为什么要首抓现代文文本内容
  
  1.从《考试说明》规定的要求来看
  《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提出了九项能力要求。这九项要求,几乎全与文本内容密切相关。
  “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所谓“重要词语”是指表现重要内容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所谓“重要句子”主要是就表现文章的内容而言的。可见这两项与文章内容关系密切。“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是直接着眼于文章思想内容的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则明确指出“推断和想象”的根据是“文章的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一项中,“作品的形象”属于作品内容的范畴,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同样是不能离开它们所表现的内容作分析的。有人也许会认为“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与作品的内容无关。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因为分析结构,把握思路仍然是着眼于内容的分析,而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目的也在于进一步理解文章,尤其是文章的内容。这样看来,现代文阅读,首先要紧抓文章的内容。
  
  2.从历年的高考试题来看
  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的文章,首先要关注文章的内容,一般人是不会怀疑的,关键在于文学作品。让我们先来看看2007年全国卷Ⅱ的《海南杂忆》。命题者就这篇散文出了四大题,第一大题要求说说“这哪里是‘天涯’?”和“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这两句话的含义,这是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应结合句子的内容和句子所在的具体语境理解。第二大题是问“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答题时既要理解两个词语的本身含义,又要准确把握两个词在文中的特定含义,同时还要兼顾全文,对相关信息进行准确筛选概括。而第三大题就文章末段出了个题,其核心是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第四大题是一道综合赏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仍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具体语句。再看2007年安徽卷的《乡村的风》,第一道题直接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第二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作者选材的用意;第三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要求仔细揣摩材料中所蕴涵的作者情感,按要求分点作答;最后一道综合赏析题,看似考查学生对艺术手法的赏析,实际上要紧抓文本内容及具体语句来分析,也多与这篇散文的内容密切相关。由此看来,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主要是着眼于文章内容的。
  可是在平时的教学和高三复习中,这一道理是最易被忽视的,我们一定要注意到:高考命题组一再提醒人们要在“理解”、“读懂”文章上下功夫。
  
  二、怎样紧抓现代文文本内容
  
  1.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解答阅读题时,要有这样的意识:答案都在原文中。因此,只要认真阅读,仔细领会文意和核对相关信息,顺利作答就不难。读懂文本是顺利而又正确地解答阅读题的关键。面对文段,平心静气,不急不躁,认真阅读。初读粗知文意,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主旨和手法。再读认真读题审题,带着问题精研细读之后,解决试题中较容易的部分题目。三读时阅读范围由剩下的极个别难度较大的题目决定。整体阅读要注意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即注意具体的语境。
  
  2.要加强对重要文句的分析和理解
  重要文句即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意思、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在文中的作用或总起,或概括,或体现文章的主旨,或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在阅读中,一定要强化把握重要文句的意识,对那些起总领作用、总结作用和过渡作用的句子,一定要十分敏感,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你“提纲挈领”;对那些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一定要分外留心,因为那很可能就是一个“鉴赏”点;对那些全文或某一个局部的中心句一定要十分关注,因为它可以帮助你把握文章的内容,乃至幫助你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3.要加强对重要文段的分析理解
  重要文段,是指表达作者独到感受、见解,体现作品主旨的文段。如2006年辽宁卷《杨柳》的第五段。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通过写杨柳,托物言志,表达了一种人生态度。从第五段的相关句子“向上原是好的……觉得可恶!”就可以归纳评价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不否定“向上”,厌恶的是“忘本”。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自然应该尽力把它掌握住。如果把握不住,等于没有读懂这样的作品。换一个角度说,这样的重要文段也是命题的重点所在。近几年凡在重要文段上出的题目,多数考生都答得不太好,这也警示我们要关注重要文段。
  怎样理解分析重要文段呢?一要把它放在全文中作比较分析,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二要作大致的层次分析,以把握作者的独到见解;三有时还得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以求对该段的深入理解。请看2008年湖北卷的《雾》的第五段:
  “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定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文后第二题为“概括文章第五自然段的主要观点”,本题选取文章中的一个段落为对象,考查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要解答此题必须注意对段落的整体阅读,对句间结构进行分析,抓住文中的关键句、中心句进行整合,力求语言简明。此段一共有六个句子,两个层次:前三个句子讲自己对模糊数学的认识,后三个句子把“模糊”扩大到社会各个方面,指出了它无所不在。第四句是中心句,理解句意,进行整合即可得出答案: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
  具体分析段内句子之间的关系有时也是十分重要的,这要看具体的文章和试题的需要。
  请看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的第三段: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2002年曾就这篇文章中“我……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一句,问作者为什么“要唐突地劝慰他?”这就需要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这段文字共有五句话。首句叙深夜读典籍的感悟。次句说由此引发的联想。句子比较长,“劝慰”以下都是宾语,即“劝慰”俞伯牙干什么,而不是劝慰的原因,最后三句才是说劝慰的原因。(就答题说,还要分析下段)当年许多考生因为不对句子本身作分析,也不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因而误把“劝慰”的内容当作劝慰的原因,这个教训是应该记取的。
  这样由句而段,由段而篇,一步步地疏通了文意之后,我们才可能更顺利地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才可能逐步提高我们阅读现代文的答题能力。因此,现代文阅读要首抓文本内容。
其他文献
摘要: 广告短片的特点在于其信息的集中性和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内涵,和普通多媒体资料相比,广告所具备的简约、高效、高度的可操控度是难以比拟的。本文作者旨在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英文广告短片,以期达到促进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关注。  关键词: 英语广告短片中西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英语广告短片作为一种常见的视频媒体,具有下载方便快捷、不存在版权争议、内容丰富有趣、富含背景文化等优点。英语教学教师若
国十条出台已1年有余,政府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出台许多措施,笔者没看到对房价有什么影响。再回顾2008年10月金融海啸来了之后房价狂跌,政府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救了房地产,现在又开始打压。北京市政府看到国十条出来后,出台的政策比国十条还要严厉,笔者个人感觉,大跃进又开始了,各级政府在比拼谁打压得凶。可房价能这样打压么?  房地产有两个体制问题,一是不能自建房,必须向开发商买房。比如年轻男女自由恋爱
部分人认为语文学习耗时多见效慢,于是部分家长拼命买数理化的资料,学生拚命做数理化的题目,以寻求最短时间内的最大效益。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语文的存在,然而语文学科又是不容忽视的,它的工具性决定它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在高考中语文占分之大,高分之难拿,也时时提醒我们要重视语文的学习。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提高语文学习的地位,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明确语文学科的重要
开放教学是指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旨在强调学生的学习自由,推崇学生的兴趣,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信任和尊重气氛,并把情感和爱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因素摆在特殊的位置。  自学是开放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叶圣陶先生曾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教学,而阅读则是需要感悟的,阅读中的感悟是作者与读者心与心相互碰撞、情与情相互冲激后的融合,它需要学生自我的深入的阅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自主阅读探究,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呢?不妨尝试采用反向阅读,通过声东击西法、跳出课堂法、形式为上法、开放思想,自主选择法、重组提取法,让阅读教学更深入,更有效。    一、声东击西法    常规的阅读
摘要: 朗读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正逐渐走向边缘化、装饰化,学生的语文感受力正慢慢地下滑,因此,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并且切实有效地在课堂上加以落实,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朗读能力加以指导和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语文学科的真正兴趣。  关键词: 朗读教学边缘化层进式    语文,从某种角度说就是语言的教学,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以朗读教学为本
摘要: 本文对电教媒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电教媒体语文教学作用    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不仅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能力。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