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面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健康的情感表达既是写作训练的培养目标,又是目标得以达成的手段。巴金说过:“我写作是因为我心里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事情要倾诉。”文章是用来表达情感的,如果没有情趣和情感,其习作也就失去了真实,失去了鲜活的生命感,失去了心灵的自由和本真的情思,看起来立意很高,实际上已经背离了学生的生活,背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主要对小学生作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一、充实情感储备,提高摄取素材的能力
学生的生活是绚丽多姿的:街头巷尾、河畔路旁的嬉戏玩耍,亲朋好友、同窗伙伴的喜怒哀乐,鸟兽花草的无限乐趣,自然风光的旖旎清新;圣诞节写一张祝福的明信片,中秋节给远在他乡的亲人捎去问候和祝福,愚人节一个小小的玩笑……这就是孩子们五彩缤纷的每一天,这就是作文的素材,或长或短,或曲或直,犹如泉涌,各具特色。面对这样的生活主题,学生可以不限题材,不拘形式,不论大事小事,趣闻轶事,偶有一得,偶见一物,信手写来,意到笔随,言尽笔止,力求自然真实。
比如,一位学生在描写丁香花时写道:“丁香花开了,像许许多多的小蚂蚁在开会,他们在讨论什么,是不是在说今年春天来得太早了呢?”这独特而又细腻的描写,正是小作者敏感善思的结晶。
二、兴趣激励教学,引导学生情感
习作训练的全过程应伴随着教师强烈的情绪、情感。教师要用激情洋溢、声情并茂的语言,创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借助教师的“情感中介”,激发学生的情感变化,在他们观察人情、活动入迷、读书入境时“趁热打铁”,随情练笔,一气呵成。教师可以将游戏引入作文教学的课堂,配合美术、音乐、体育、生物等课程进行游戏,如剪纸、色彩的游戏、打沙包、吹气球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体验,激活快乐情绪,轻松愉快地进行写作。
比如,在“玩具一一童话”想象作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们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入课堂,通过美国迪士尼动画《玩具总动员》的故事导入,让孩子们在宽松的氛围中观察、演示、编故事,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得以发散开来,确定与众不同的切入点,写出风格各异的好文章。
三、关注情感脉搏,还心灵輕松与自由
孩子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情感的发展也是多流向的。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把握学生情感的脉搏,将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丑、恶的方面淘汰出去。“见物生情、有感而发”,在真实放松的环境中,肯定会出现一些负面材料,比如任课教师对学生严厉地批评,家长对孩子近乎苛刻的要求,受了身边小伙伴的欺负,离异家庭孩子的苦闷等,使得一部分学生的作文中充满了指责、不满甚至怨恨。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学生把作文当成了自己表达情感的工具。作为教师,发现这一现象后,不要盲目批评,完全否定,更不能任其发展,不管不问,应注意对学生的积极引导。
比如一位学生在《我的父亲》一文中写道:父亲不是一个好父亲,从不过问他的学习情况,还嗜赌,爱喝酒。对父亲的恶习,儿子深恶痛绝,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宁愿没有这样的父亲。教师找学生谈心,要他全面地认识父亲,经过引导,学生发现父亲确实有不少疼爱他的小故事,父亲虽有陋习,但有一手过硬的厨艺。教师让学生把作文题目换成《给父亲的一封信》,重写一篇,学生在信中回忆了小时候父亲带他捕鱼捉鸟的快乐,满怀深情地叙述父亲晚上为他盖被的小事。然后袒露因父亲的嗜酒给家庭带来的痛苦与烦恼,真切地恳求父亲改掉陋习。这篇习作朴实自然,感情真切,促进了父子间的情感交流,学生的心灵也在作文过程中得以澄清。
四、评价突出个性,延伸情感余波
注重情感投入应体现在作文训练的各个环节。在作文评价中,注重情感投入同样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习作表达的是学生自己的个性和心声,习作的评价也就是读者和笔者心灵的会晤,以往的评语中,我们见惯了“语句通顺,中心明确,条理清晰”等板正的“格式话”,久而久之,在这类评价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迎合高分的“木美人”,或是在分数下厌倦了提笔的苦行僧。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是鲜活又富有生命气息的。
比如学生这样描述童年:“在我的童年中,曾数次在不经意间说过可笑的话,谁的童年不是如此,要是能不长大该多好啊!”老师的心灵产生了这样的共振:“我也不想长大啊,你说的事也让大人品到了儿时的滋味。”老师的评价就像是一次次忘年之交的谈话一一“你的语言总是含蓄隽永,你的思想总是绵密细腻,因此你的习作也总是如涓涓流水,沁人心脾”等。
以情励学,随情练笔,可以增强习作训练的诱导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与参与意识,促使学生动情而自觉地投入训练,从而使学生能够“我口抒我心,我手写我口”。
学生的生活是绚丽多姿的:街头巷尾、河畔路旁的嬉戏玩耍,亲朋好友、同窗伙伴的喜怒哀乐,鸟兽花草的无限乐趣,自然风光的旖旎清新;圣诞节写一张祝福的明信片,中秋节给远在他乡的亲人捎去问候和祝福,愚人节一个小小的玩笑……这就是孩子们五彩缤纷的每一天,这就是作文的素材,或长或短,或曲或直,犹如泉涌,各具特色。面对这样的生活主题,学生可以不限题材,不拘形式,不论大事小事,趣闻轶事,偶有一得,偶见一物,信手写来,意到笔随,言尽笔止,力求自然真实。
比如,一位学生在描写丁香花时写道:“丁香花开了,像许许多多的小蚂蚁在开会,他们在讨论什么,是不是在说今年春天来得太早了呢?”这独特而又细腻的描写,正是小作者敏感善思的结晶。
二、兴趣激励教学,引导学生情感
习作训练的全过程应伴随着教师强烈的情绪、情感。教师要用激情洋溢、声情并茂的语言,创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借助教师的“情感中介”,激发学生的情感变化,在他们观察人情、活动入迷、读书入境时“趁热打铁”,随情练笔,一气呵成。教师可以将游戏引入作文教学的课堂,配合美术、音乐、体育、生物等课程进行游戏,如剪纸、色彩的游戏、打沙包、吹气球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体验,激活快乐情绪,轻松愉快地进行写作。
比如,在“玩具一一童话”想象作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们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入课堂,通过美国迪士尼动画《玩具总动员》的故事导入,让孩子们在宽松的氛围中观察、演示、编故事,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得以发散开来,确定与众不同的切入点,写出风格各异的好文章。
三、关注情感脉搏,还心灵輕松与自由
孩子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情感的发展也是多流向的。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把握学生情感的脉搏,将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丑、恶的方面淘汰出去。“见物生情、有感而发”,在真实放松的环境中,肯定会出现一些负面材料,比如任课教师对学生严厉地批评,家长对孩子近乎苛刻的要求,受了身边小伙伴的欺负,离异家庭孩子的苦闷等,使得一部分学生的作文中充满了指责、不满甚至怨恨。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学生把作文当成了自己表达情感的工具。作为教师,发现这一现象后,不要盲目批评,完全否定,更不能任其发展,不管不问,应注意对学生的积极引导。
比如一位学生在《我的父亲》一文中写道:父亲不是一个好父亲,从不过问他的学习情况,还嗜赌,爱喝酒。对父亲的恶习,儿子深恶痛绝,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宁愿没有这样的父亲。教师找学生谈心,要他全面地认识父亲,经过引导,学生发现父亲确实有不少疼爱他的小故事,父亲虽有陋习,但有一手过硬的厨艺。教师让学生把作文题目换成《给父亲的一封信》,重写一篇,学生在信中回忆了小时候父亲带他捕鱼捉鸟的快乐,满怀深情地叙述父亲晚上为他盖被的小事。然后袒露因父亲的嗜酒给家庭带来的痛苦与烦恼,真切地恳求父亲改掉陋习。这篇习作朴实自然,感情真切,促进了父子间的情感交流,学生的心灵也在作文过程中得以澄清。
四、评价突出个性,延伸情感余波
注重情感投入应体现在作文训练的各个环节。在作文评价中,注重情感投入同样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习作表达的是学生自己的个性和心声,习作的评价也就是读者和笔者心灵的会晤,以往的评语中,我们见惯了“语句通顺,中心明确,条理清晰”等板正的“格式话”,久而久之,在这类评价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迎合高分的“木美人”,或是在分数下厌倦了提笔的苦行僧。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是鲜活又富有生命气息的。
比如学生这样描述童年:“在我的童年中,曾数次在不经意间说过可笑的话,谁的童年不是如此,要是能不长大该多好啊!”老师的心灵产生了这样的共振:“我也不想长大啊,你说的事也让大人品到了儿时的滋味。”老师的评价就像是一次次忘年之交的谈话一一“你的语言总是含蓄隽永,你的思想总是绵密细腻,因此你的习作也总是如涓涓流水,沁人心脾”等。
以情励学,随情练笔,可以增强习作训练的诱导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与参与意识,促使学生动情而自觉地投入训练,从而使学生能够“我口抒我心,我手写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