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在习作中喜欢抄袭,东拼西凑,虚构情节。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掌握不同体裁的阅读重点,选用教材推荐的表达方法写作;利用网络自改习作,提高习作质量;参照语文书的课堂笔记、语文工具书、优秀作文书的批注,学写旁批总批,以此提高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走出习作的低谷。
【关键词】习作教学;读写结合;利用网络;学会欣赏;指导策略
刚接手一个新班,笔者就在为孩子的作文习惯头疼:这群孩子普遍喜欢抄袭优秀作文书,很大一部分同学抄的还是同一篇。即使自己动手写作,也是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虚构情节,还大言不惭地辩驳:“作文作文,不就是作出来的吗?”
孩子的这种写作状况,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学生在作文学习方面没有感觉,没有成功感,没有兴趣。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欣赏能力,让学生养成持之以恒地积累材料、感悟生活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积淀学生的情感。
一、读写结合,努力实践教材推荐的表达方法
身为六年级的学生,要找一件亲历亲为的事情做写作素材并不难,但要把这件事情写清楚写具体,要把事情的本质揭示深刻就有难度了。怎么办?这就要求老师要准确挖掘每篇教材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看问题和想问题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从教材的编排中可见,每组课文的安排都与本组习作紧密联系,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单元习作的参考范文。所以,每组教材的单元目标几乎都提出一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因此,引导学生学习领悟归纳作者的表达手法,不但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化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还是为后面的习作指导做铺设的一个有效策略。
第十一册语文第三单元提出: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而环境描写又是本单元习作方法的难点。笔者在指导本单元的课文学习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抓住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为后面的习作指导做铺设。在习作训练的时候要求学生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环境描写等方法表达真情实感。同时重点指导“环境描写”——一个浓缩版的写景状物小片段,一个主人公活动、一个体现文章主题的小场景,多则一两段话,少则一两句话,可以分散于文章各处,也可以集中在文章的某一点。最后在评价评讲时再把这一要求单独重点提出来,再次点拨。
这样,经过“读——练——评”的过程,学生对教材每个单元的表达方法虽然不能娴熟运用,但也已经铭刻在心,同时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利用网络,提高习作的兴趣及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与应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与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文必己出”,是古往今来的写作原则,但今天与以往已大不一样。当今社会,网络资源信息的丰富性、交互性、开放性已充分显示闭塞时代传统习作教学的落后,并为传统习作变革提供很好的创新平台。在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笔者发现我班的孩子喜欢网上阅读,在网上搜集信息的能力比较强。于是,在学生完成作文第一稿后,笔者决定让孩子充分利用网络,对习作进行自评自改,提高习作质量。
网络是资源,是环境,是平台,到网络上进行习作修改的教学尝试,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层面的实践。在开始自改作文之前,笔者会依照每次作文的各自训练点,指出具体的修改方向——围绕本单元的训练要点把重点部分改详细、改具体,提出多元的搜索角度——可以从内容、体裁、主题等方面着手……由于网络习作与优秀作文书上的习作一样,在构思与表达方面能给学生提供形象的案例,而且数量更加丰富,角度更加全面,还减少了反复抄写的劳累,让学生不再反感反复修改习作。
利用网络搜索和积累资料素材,是一种对语言的积累和对写作方法的借鉴,而不是全盘抄袭。利用网络修改完作文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开口读习作三次,把不符合自己语言表达习惯的语句改顺口,把不符合自己亲身经历的地方改真实;然后将修改后的习作打印或重新抄写,张贴在教室后面以供全班同学交流,互相督促看有没有重复别人的内容和形式,是不是自己的真语言、真感情,有没有自己的个性……在交流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把习作当成了生活习惯与学习乐趣。为了不让同伴找到自己的把柄,为了不让同伴说自己是抄袭的,孩子们的网络自改不再是简单的剪贴拼凑,更多的是加大阅读量,思考别人的习作角度,于是,一篇篇好作文也就如期诞生了。
有了热情,还怕兴趣、能力不能提高吗?网络习作不仅能激发学生习作热情,还能拓宽并延伸习作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进一步为学生架设进步的桥梁。
三、学会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评价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习作内容的情况,而且关注学生修改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学生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习作完成,到了评价环节,笔者一改老师批注的常规,改由学生相互赏析。首先,笔者教给学生具体的使用符号和写眉批、写总评的方法;然后引导他们回顾本次习作的训练要点,接着要求找出好词好句(最能体现训练要点的语句),在旁边写上批注——也就是习作的眉批;最后对全文做一个概述,可以从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方法等方面谈,当然还是要围绕训练的要点——这就是文章的总批。开始操作时,可以参照语文书的课堂笔记、语文工具书、优秀作文书的批注。
在各类书籍的借鉴下,学生们反复阅读、仔细揣摩,结合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法,相互阅读习作,互相找出自己习作中的相类似的表达方法,用老师教的方法写出赞美之词,像小老师一样在习作下面写上批语。
这样就地取材,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习作就在身边。这种欣赏创造了平等展现才华的机会,并具有浓郁的相互鼓励、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尤其对习作较困难的学生,更能增强他们习作的信心。这样的习作评价活动,是一个多元立体的互动交流平台;是一种多层面的立体的互动参与对话,评价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气息。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促进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习作,巩固和积累学习经验。互评互改的评价方式,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习作教学,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得到了积极有效的锻炼,内化了阅读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樂,增强了自信心。
习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源,习作是泉。正是由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注意把阅读与习作教学整合起来,从课文中来,到习作中去,再加上评价的督促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表达方法就在身边,要用好这些方法就要细心观察生活,经常反思自身,大胆尝试,要求进步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一个学期以来,学校组织了多次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我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超额上交,也都能尽自己所能争取到了名次。期末,笔者让孩子回忆自己一学期以来获得的奖状,同学们都兴奋不已。有些说自己一学期拿的奖状比过去五年加起来拿的还多,有的说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终于也拿到了一张奖状,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关键词】习作教学;读写结合;利用网络;学会欣赏;指导策略
刚接手一个新班,笔者就在为孩子的作文习惯头疼:这群孩子普遍喜欢抄袭优秀作文书,很大一部分同学抄的还是同一篇。即使自己动手写作,也是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虚构情节,还大言不惭地辩驳:“作文作文,不就是作出来的吗?”
孩子的这种写作状况,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学生在作文学习方面没有感觉,没有成功感,没有兴趣。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欣赏能力,让学生养成持之以恒地积累材料、感悟生活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积淀学生的情感。
一、读写结合,努力实践教材推荐的表达方法
身为六年级的学生,要找一件亲历亲为的事情做写作素材并不难,但要把这件事情写清楚写具体,要把事情的本质揭示深刻就有难度了。怎么办?这就要求老师要准确挖掘每篇教材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看问题和想问题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从教材的编排中可见,每组课文的安排都与本组习作紧密联系,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单元习作的参考范文。所以,每组教材的单元目标几乎都提出一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因此,引导学生学习领悟归纳作者的表达手法,不但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化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还是为后面的习作指导做铺设的一个有效策略。
第十一册语文第三单元提出: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而环境描写又是本单元习作方法的难点。笔者在指导本单元的课文学习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抓住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为后面的习作指导做铺设。在习作训练的时候要求学生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环境描写等方法表达真情实感。同时重点指导“环境描写”——一个浓缩版的写景状物小片段,一个主人公活动、一个体现文章主题的小场景,多则一两段话,少则一两句话,可以分散于文章各处,也可以集中在文章的某一点。最后在评价评讲时再把这一要求单独重点提出来,再次点拨。
这样,经过“读——练——评”的过程,学生对教材每个单元的表达方法虽然不能娴熟运用,但也已经铭刻在心,同时有效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利用网络,提高习作的兴趣及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与应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与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文必己出”,是古往今来的写作原则,但今天与以往已大不一样。当今社会,网络资源信息的丰富性、交互性、开放性已充分显示闭塞时代传统习作教学的落后,并为传统习作变革提供很好的创新平台。在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笔者发现我班的孩子喜欢网上阅读,在网上搜集信息的能力比较强。于是,在学生完成作文第一稿后,笔者决定让孩子充分利用网络,对习作进行自评自改,提高习作质量。
网络是资源,是环境,是平台,到网络上进行习作修改的教学尝试,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层面的实践。在开始自改作文之前,笔者会依照每次作文的各自训练点,指出具体的修改方向——围绕本单元的训练要点把重点部分改详细、改具体,提出多元的搜索角度——可以从内容、体裁、主题等方面着手……由于网络习作与优秀作文书上的习作一样,在构思与表达方面能给学生提供形象的案例,而且数量更加丰富,角度更加全面,还减少了反复抄写的劳累,让学生不再反感反复修改习作。
利用网络搜索和积累资料素材,是一种对语言的积累和对写作方法的借鉴,而不是全盘抄袭。利用网络修改完作文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开口读习作三次,把不符合自己语言表达习惯的语句改顺口,把不符合自己亲身经历的地方改真实;然后将修改后的习作打印或重新抄写,张贴在教室后面以供全班同学交流,互相督促看有没有重复别人的内容和形式,是不是自己的真语言、真感情,有没有自己的个性……在交流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把习作当成了生活习惯与学习乐趣。为了不让同伴找到自己的把柄,为了不让同伴说自己是抄袭的,孩子们的网络自改不再是简单的剪贴拼凑,更多的是加大阅读量,思考别人的习作角度,于是,一篇篇好作文也就如期诞生了。
有了热情,还怕兴趣、能力不能提高吗?网络习作不仅能激发学生习作热情,还能拓宽并延伸习作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进一步为学生架设进步的桥梁。
三、学会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评价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习作内容的情况,而且关注学生修改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学生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习作完成,到了评价环节,笔者一改老师批注的常规,改由学生相互赏析。首先,笔者教给学生具体的使用符号和写眉批、写总评的方法;然后引导他们回顾本次习作的训练要点,接着要求找出好词好句(最能体现训练要点的语句),在旁边写上批注——也就是习作的眉批;最后对全文做一个概述,可以从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方法等方面谈,当然还是要围绕训练的要点——这就是文章的总批。开始操作时,可以参照语文书的课堂笔记、语文工具书、优秀作文书的批注。
在各类书籍的借鉴下,学生们反复阅读、仔细揣摩,结合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法,相互阅读习作,互相找出自己习作中的相类似的表达方法,用老师教的方法写出赞美之词,像小老师一样在习作下面写上批语。
这样就地取材,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习作就在身边。这种欣赏创造了平等展现才华的机会,并具有浓郁的相互鼓励、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尤其对习作较困难的学生,更能增强他们习作的信心。这样的习作评价活动,是一个多元立体的互动交流平台;是一种多层面的立体的互动参与对话,评价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气息。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促进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习作,巩固和积累学习经验。互评互改的评价方式,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习作教学,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得到了积极有效的锻炼,内化了阅读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樂,增强了自信心。
习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源,习作是泉。正是由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注意把阅读与习作教学整合起来,从课文中来,到习作中去,再加上评价的督促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表达方法就在身边,要用好这些方法就要细心观察生活,经常反思自身,大胆尝试,要求进步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一个学期以来,学校组织了多次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我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超额上交,也都能尽自己所能争取到了名次。期末,笔者让孩子回忆自己一学期以来获得的奖状,同学们都兴奋不已。有些说自己一学期拿的奖状比过去五年加起来拿的还多,有的说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终于也拿到了一张奖状,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