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面对着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反、,探索、创新和建立与现代教育思想相适应、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的探究,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应该坚持科学发展的思想,运用教育科研的手段,推动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深入开展。
【关键词】 新课程 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模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中学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正式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启动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传统语文教学带给了我们教育思想的定势、教学方法的定式和教学模式的定格,长期以来形成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地存储于我们语文教师的脑子中,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体系。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枷锁,创立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要求相一致的教学模式,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更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发展性机制对于深化新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反思传统语文教学,探索语文教学新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新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及深入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必须适应政治改革的步调,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实现传统语文教学的根本变革、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是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但是由于教育制度改革滞后的原因,语文教学的改革逐步向改良退化。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语文教师始终跳不出传统教学的轮回,形成了定式化的教学模式:①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模式。在学生“成才”的标准异化为应试成绩的前提下,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应试的实际需要开展知识的传授,学生成为知识的“存储器”,“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的地位几乎丧失殆尽。②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被变相地强化,教师更加关注的是知识灌输的速率,知识传输的效应,学生的能动作用受到了压抑,师生互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③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唯一的学习领域,接受书本知识成为学生的基本学习方式,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而对现实生活的探究、对学习技能的培养却是日益脱离。④以重复性训练为方法的培养模式。在应试的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明确并且是单一的,学习内容是定向的,学习方式是陈旧的,学生在不断地巩固与强化知识的循环中来实现师生共同的教育“理想”"。所以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都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霾之下,主体性、能动性和发展性都受到扭曲。
《中国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针对传统教育的模式,十分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不但要挣脱传统教育的枷锁,摒弃固化的应试教育的思想,而且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变,由知识教学向智能并重的转化,由课堂主导向多领域体验相结合的转向,切实落实好新课程改革的最根本的目标。
2 创新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教学模式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框架与组织结构。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和创新中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崭新的教育理念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探究。所以我们必须立足于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严格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对“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等指导性的意见,来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新模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根本转变,让崭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倍增器,学生特长与素养培养的“催化剂”。
2.1 组合式的课程结构模式。课程结构的改革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模式根本转变的前提,在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的指导下,教师教学活动关注的是课本内容与课堂之间的单向传输模式的构建,所以课堂教学的单一性也就比较突出,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在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前提下构建并确立课堂教学形态,因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也就显而易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提出的这些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阐述了中学语文课程结构与课堂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在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模式的活动中,不能忽略了课程对于模式的决定性的影响关系。从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几年的经验来看,我们在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语文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初步形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语文课程体系。
2.2 主体性的语文教学模式。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能力是目标,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崭新的观念之一。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不但反映了现代教育思想对于学生的认识论的积极转变,更主要的是人本教育思想得到确立。“人的认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这是建构主义教学论的灵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积极追求的目标,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也应该成为当代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但是要实现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观念与模式的转变,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不但要克服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定势,还必须克服自己角色的传统的定位。在实现这种观念转变的前提下,在创建主体性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正确地探索“主体性”的内涵,确立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在知识、能力、情感等三维目标的指引下,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引导,促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开发,形成兴趣、学习、探究、发展的主体意愿和良好习惯,积极主动地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形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建构要求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和谐的发展。在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上,首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其次,也必须引导学生确立主体的价值观,通过特长的发挥、个性的展示、学习的肯定,诱发其参与的热情、学习的激情、探索的精神和发展的感情。其三,必须确立课堂教学的民主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必须正确定位,为学生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创设环境,创设师生互动、科学探究、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强化合作学习、主体内化的教学导向;其四,在教学评价上,积极肯定和个体激励应该成为主要的引导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永远保持着个体的内在的张力和活力。当然,构建主体性的教学模式,离不开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通过教学内容的调度和适配,通过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情感的张扬,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才能得以真正的确立。
2.3 拓展性的语文教学模式。语文学科中的拓展性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学模式,它的立足点在于课文知识,它的拓展点在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它的目标点在于智能的培育,它的发展点在于学生的主体的超越。我们在新课程实施的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作为拓展性教学模式,它与其他教学元素的依存程度是非常高的,与学生的信息水平、对语文学习内容的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学发展的目标、同时也与学生的主体性相互依存。拓展性教学模式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一种是以课文内容为基本平台的拓展教学模式,包括近距离的拓展和远距离拓展。近距离拓展着重于在课文的空白处、省略处和简约处作适当的拓展,以获取对于课文内容的完整的认识,更加全面的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从而为主体性的学习创造条件;远距离的拓展则更加侧重于语义、文义、作者意图、社会意义、知识的运用等方面的主体性的拓展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经验和学习技能等主体性的学习要素的作用。另一种是以学生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为方向的拓展性教学模式。包括单通道拓展、多通道拓展和联动拓展的模式。决定拓展的模式是依照教学设计的目标、学生的发展的目标和智能培养的切合点来决定的。单通道的拓展是针对一个问题、一个疑点、一个制约点或一个分歧点来进行教学的单向引导式的操作,它可以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合作讨论、课堂模拟的辩论或是情景式的再现来获取认识和答案;多通道的拓展难度在于多问题、多种选项、多种趋向、多个发展点的个体性、团队性、探究性的研判,它主要还是依赖于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来进行,融合了学生的观察、筛选、研究、分析的基本能力和学习的方法,目标是养成学生综合认识问题、科学判断知识要素的能力;联动拓展则是对于相关联的知识、发展性知识、规律性知识之间的多向探究活动中,知识的内在规律的深度完成能力的建构过程。鉴于初中学生的智能结构的特点,联动拓展还是仅仅依赖于团队协作的模式来完成。由于语文知识本身就具有大语文的视野,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性的认识,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提升了学习的基本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教师教学不再是唯一的学习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思想,课文不再是唯一的学习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方式,阅读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
3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动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应服从于素质教育的大趋势,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开展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目的在于创新和建立现代语文教学的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语文教学质量又好又快地发展。当前在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建设上取得一些成果,对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们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深入探究语文教学的规律,创新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从多层次和全方位展现语文教学内容、拓展语文教学思维空间、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要进一步遵循教育科学的规律,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坚持研究的实践化,避免教学模式创新中的“虚模式化”的倾向,真正创建出与素质教育改革要求相适应、与教学实践需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新课程 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模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中学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正式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启动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传统语文教学带给了我们教育思想的定势、教学方法的定式和教学模式的定格,长期以来形成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地存储于我们语文教师的脑子中,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体系。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枷锁,创立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要求相一致的教学模式,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更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发展性机制对于深化新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反思传统语文教学,探索语文教学新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新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及深入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必须适应政治改革的步调,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实现传统语文教学的根本变革、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是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但是由于教育制度改革滞后的原因,语文教学的改革逐步向改良退化。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语文教师始终跳不出传统教学的轮回,形成了定式化的教学模式:①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模式。在学生“成才”的标准异化为应试成绩的前提下,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应试的实际需要开展知识的传授,学生成为知识的“存储器”,“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的地位几乎丧失殆尽。②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被变相地强化,教师更加关注的是知识灌输的速率,知识传输的效应,学生的能动作用受到了压抑,师生互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③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唯一的学习领域,接受书本知识成为学生的基本学习方式,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而对现实生活的探究、对学习技能的培养却是日益脱离。④以重复性训练为方法的培养模式。在应试的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明确并且是单一的,学习内容是定向的,学习方式是陈旧的,学生在不断地巩固与强化知识的循环中来实现师生共同的教育“理想”"。所以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都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霾之下,主体性、能动性和发展性都受到扭曲。
《中国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针对传统教育的模式,十分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不但要挣脱传统教育的枷锁,摒弃固化的应试教育的思想,而且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变,由知识教学向智能并重的转化,由课堂主导向多领域体验相结合的转向,切实落实好新课程改革的最根本的目标。
2 创新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教学模式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框架与组织结构。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和创新中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崭新的教育理念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探究。所以我们必须立足于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严格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对“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等指导性的意见,来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新模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根本转变,让崭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倍增器,学生特长与素养培养的“催化剂”。
2.1 组合式的课程结构模式。课程结构的改革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模式根本转变的前提,在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的指导下,教师教学活动关注的是课本内容与课堂之间的单向传输模式的构建,所以课堂教学的单一性也就比较突出,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在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前提下构建并确立课堂教学形态,因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也就显而易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提出的这些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阐述了中学语文课程结构与课堂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在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模式的活动中,不能忽略了课程对于模式的决定性的影响关系。从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几年的经验来看,我们在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语文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初步形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语文课程体系。
2.2 主体性的语文教学模式。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能力是目标,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崭新的观念之一。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不但反映了现代教育思想对于学生的认识论的积极转变,更主要的是人本教育思想得到确立。“人的认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这是建构主义教学论的灵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积极追求的目标,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也应该成为当代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但是要实现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观念与模式的转变,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不但要克服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定势,还必须克服自己角色的传统的定位。在实现这种观念转变的前提下,在创建主体性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正确地探索“主体性”的内涵,确立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在知识、能力、情感等三维目标的指引下,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引导,促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开发,形成兴趣、学习、探究、发展的主体意愿和良好习惯,积极主动地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形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建构要求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和谐的发展。在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上,首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其次,也必须引导学生确立主体的价值观,通过特长的发挥、个性的展示、学习的肯定,诱发其参与的热情、学习的激情、探索的精神和发展的感情。其三,必须确立课堂教学的民主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必须正确定位,为学生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创设环境,创设师生互动、科学探究、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强化合作学习、主体内化的教学导向;其四,在教学评价上,积极肯定和个体激励应该成为主要的引导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永远保持着个体的内在的张力和活力。当然,构建主体性的教学模式,离不开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通过教学内容的调度和适配,通过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情感的张扬,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才能得以真正的确立。
2.3 拓展性的语文教学模式。语文学科中的拓展性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学模式,它的立足点在于课文知识,它的拓展点在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它的目标点在于智能的培育,它的发展点在于学生的主体的超越。我们在新课程实施的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作为拓展性教学模式,它与其他教学元素的依存程度是非常高的,与学生的信息水平、对语文学习内容的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学发展的目标、同时也与学生的主体性相互依存。拓展性教学模式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一种是以课文内容为基本平台的拓展教学模式,包括近距离的拓展和远距离拓展。近距离拓展着重于在课文的空白处、省略处和简约处作适当的拓展,以获取对于课文内容的完整的认识,更加全面的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从而为主体性的学习创造条件;远距离的拓展则更加侧重于语义、文义、作者意图、社会意义、知识的运用等方面的主体性的拓展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经验和学习技能等主体性的学习要素的作用。另一种是以学生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为方向的拓展性教学模式。包括单通道拓展、多通道拓展和联动拓展的模式。决定拓展的模式是依照教学设计的目标、学生的发展的目标和智能培养的切合点来决定的。单通道的拓展是针对一个问题、一个疑点、一个制约点或一个分歧点来进行教学的单向引导式的操作,它可以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合作讨论、课堂模拟的辩论或是情景式的再现来获取认识和答案;多通道的拓展难度在于多问题、多种选项、多种趋向、多个发展点的个体性、团队性、探究性的研判,它主要还是依赖于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来进行,融合了学生的观察、筛选、研究、分析的基本能力和学习的方法,目标是养成学生综合认识问题、科学判断知识要素的能力;联动拓展则是对于相关联的知识、发展性知识、规律性知识之间的多向探究活动中,知识的内在规律的深度完成能力的建构过程。鉴于初中学生的智能结构的特点,联动拓展还是仅仅依赖于团队协作的模式来完成。由于语文知识本身就具有大语文的视野,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性的认识,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提升了学习的基本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教师教学不再是唯一的学习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思想,课文不再是唯一的学习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方式,阅读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
3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动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应服从于素质教育的大趋势,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开展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目的在于创新和建立现代语文教学的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语文教学质量又好又快地发展。当前在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建设上取得一些成果,对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们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深入探究语文教学的规律,创新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从多层次和全方位展现语文教学内容、拓展语文教学思维空间、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要进一步遵循教育科学的规律,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坚持研究的实践化,避免教学模式创新中的“虚模式化”的倾向,真正创建出与素质教育改革要求相适应、与教学实践需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