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了解青年大学生老年歧视越来越重要。老年歧视分为歧视态度与歧视行为两个维度。基于2015年对保定市HD大学834名本科生老年歧视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是复合型的,在不同维度内对老年人的态度并不相同,但总体上以积极态度为主,只在老年人身体机能维度表现出消极歧视态度;此外,青年大学生对不同性别老年人在不同维度的态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大学生普遍乐于承认对老年人的积极歧视行为,并且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某些维度的消极歧视行为也表现出强烈的认同。
关键词: 老龄化; 在校大学生; 老年歧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5-0012-07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尤其是高龄化的快速发展,对老年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在培养老年服务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高校对大学生有关老龄化及老年人知识的培养,就必须首先了解在校大学生的老年歧视状况。老年歧视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老年人的消极歧视态度,如认为老年人脆弱、孤独、贫穷等带有偏见的认知;二是对老年人的歧视行为,包括消极歧视行为与积极歧视行为两个方面,消极歧视行为包括因为老年人的年龄而躲避他们、以老年人的年龄开玩笑等,而积极歧视行为则包括帮老年人开门、扶老年人过马路等。[1]国外学者从优势视角理论、社会损害理论以及家长式作风方面探讨积极歧视行为给老年人带来的伤害。
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老年歧视在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以及与老年服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及老年服务从业者中普遍存在,[2]并且老年歧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和行为。[3]绝大多数老年人也表示他们一直在遭受某些形式的歧视。[4]
老年歧视对快速发展的老龄化有多重消极影响,老年歧视强化了社会公众对老年人自我能力和刻板印象的认知,从而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老年歧视也会影响与老年人相关的法律制度,如老年人就业政策等,进而影响全社会对老年人的态度与行为。
本文通过数据分析,主要了解青年大学生的老年歧视态度与歧视行为两个方面,具体问题则包括两个:
(1)青年大学生在不同维度内对老年人的态度,对不同性别老年人态度的异同,以及不同类型青年大学生对老年态度的异同;
(2)青年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歧视行为,包括对歧视行为的认知以及实际歧视行为两个方面,不同类型大学生的老年歧视行为的异同等。
二、文献综述
Butler(1969)最早提出“老年歧视(ageism)”这一概念,指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偏见和歧视。[5]而这种消极态度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甚至出现日益增强的趋势。[6]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是复合型的,传统上对老年态度的研究大都基于“对老年人的消极态度是非常普遍的”这一假设。[5]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社会公众对老年人及老龄化的消极态度[7],如Laditka 等通过对大学生的老化态度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比对年轻人的态度要消极得多,且对男性老年人表现得更为消极。[8]尤其是当老年群体与青年群体对比时,对老年人的消极刻板印象更显著。[9]我国学者吴帆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老年歧视倾向,[10]林巧明、石向实通过对大学生对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调查也发现,大学生的年龄刻板印象非常明显。[11]
尽管Arnold-Cathalifaud声称对老年人及老龄化的消极态度较少有例外,[12]然而近些年来的研究却表明,大学生对老年人持积极态度,或者至少是中立态度。[13]如台湾学者 Yen 等的研究发现,护理和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老年人持积极态度,[14]Tan 等的研究也表明,中国大学生对老年人总体上呈积极态度,或者至少是中立态度。[15]其他国家的学者也有类似的发现。[16]
因此,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造成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从本质上来说是多维度的,换句话说,大多数大学生对老年人某些方面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在其他方面的态度是消极的。[17]学者们对老年态度不同维度的测量,导致了结论的不一致。
从大学生自身特征来看,大学生的性别在积极老年态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大学生更容易表现出积极歧视态度。[18]但在消极歧视态度方面,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有研究表明,男性大学生表现出更为消极的老年歧视态度,[19]但也有研究表明,性别在消极歧视态度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20]在不同年级组,目前的研究结论也不一致。Priscilla 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老年消极歧视态度在不同年级组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即有关老年人的歧视态度在社会中是根深蒂固的,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21]而Kalavar的研究却表明,较年轻的本科生表现出更严重的消极歧视态度。[22]
与老年服务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 “老年工作兴趣/意愿”方面也表现出消极与积极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些学生认为老年工作是值得的、令人高兴和振奋的、有意义的以及有趣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老年工作是困难的、令人沮丧的、重复的、单调乏味的。[23]在性别差异方面,大学女生较男生表现出了老年工作更强的兴趣。[24]一般来说,大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正式的老年教育学习到老龄化及老年人的真实情况,他们主要依靠媒体和特殊的个人经历获得信息。对于老年群体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认知的缺乏,可以作为解释大学生对老年学不感兴趣的部分原因。
目前国外有关大学生对老年歧视行为研究的文章只有3篇。Cherry 和 Palmore研究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都乐意承认积极歧视行为,而且女性更愿意承认积极歧视行为;[3]Allen, Cherry 和 Erdman研究发现,不同教育背景(如本科生、研究生)的学生都乐于承认积极行为。[25]Sarah T. Stahl 和Aaron Metzger则研究发现,那些老年知识不足、自身对疾病抵抗力差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歧视行为。目前,我国学者尚没有针对老年歧视行为的研究。[26] 三、数据来源及基本描述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基于2015年3月对河北省保定市HD大学生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共包括四部分:一是大学生的基本信息;二是大学生对老年人不同维度内的态度,主要参照Eisendorfer and Altrocchi于1961年编制的老年人态度量表,将老年态度分为强壮的和虚弱的、迅速的和慢速的等12项指标;三是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歧视行为,主要参考Palmore于1999年编制的ROPE量表,其中包含5项针对老年人的积极歧视行为和9项消极歧视行为;四是大学生对传统孝文化的理解。本次调查以宿舍为单位,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34份,有效回收率为83.4%。
(二)数据基本描述
表1详细描述了被访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内容包括在校大学生的户籍、性别、年龄、年级以及所在专业。在被访的在校大学生中,男性大学生比例为62.13%,女性大学生比例为37.87%,与该校总体上男性大学生多于女性现状相符。被访大学生基本信息详见表1。
四、研究发现
(一)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歧视态度
1. 青年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分析
与已有研究结论一样,表2说明我国青年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属于复合型的。在不同维度内,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在老年人是否值得尊敬、老年人的价值以及是否值得信任等方面都表现出积极的非歧视态度,在经济状况和性格两方面的表现比较中立,而在老年人身体机能方面则表现出消极的歧视态度。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还是以积极态度为主。
大学生对不同性别老年人态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不同性别老年人的态度在不同维度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在强壮与虚弱、开放与保守、快乐与悲伤、生活态度积极与消极、有无价值、迅速与慢速以及富有与贫穷方面,女性老年人得分较男性要高,而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在以上这些方面,大学生对女性老年人表现出更消极的歧视态度;此外,在干净与脏兮兮、平易近人与否两项,女性老年人得分低于男性老年人,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大学生在这两项表现出对男性老年人更消极的歧视态度;在是否值得尊重、值得信任以及活跃与沉闷这三项,大学生对不同性别老年人的态度无明显差异。
2. 不同类型大学生老年人态度的对比分析
表4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所有态度都无明显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老年人生活态度积极和消极的”态度方面具有明显差异(P=0.009),表明高年级大学生在老年人生活态度方面持更积极的态度,但在其他态度方面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老年相关专业与否对大学生在老年人身体机能方面有显著影响(P=0.000),表明与老年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对老年人身体机能的态度更积极。表4的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总体上并没有太大差异,仅在某些特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二)大学生的老年歧视行为分析
大学生的老年歧视行为分为积极歧视行为与消极歧视行为两种。积极歧视行为表现为 “帮助老人开门” “由于老人的年纪而喜欢与他们交谈” “公交车上给他们让座” “尽管老人年纪大了仍然称赞他们的外表” “由于老人的年纪而向他们寻求建议” 五项指标,消极歧视行为包括了“对老年人说话时声音更大而且更慢” “对老人说你太老了不适合做这种事” 等九项指标。
1. 大学生对老年积极与消极歧视行为的认知
这部分主要了解大学生对老年人歧视行为的认知,即对于积极歧视行为和消极歧视行为,大学生认为“是否应该这么做”。表5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最认同的积极歧视行为包括两项: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97.92%)、帮助老人开门(97.67%),接下来的是由于老人的年纪而向他们寻求建议(87.58%)、由于老人的年纪而喜欢与他们交谈(76.57%),以及尽管老人年纪大了仍然称赞他们的外表(69.38%)。我国大学生对于积极行为表现出了较强的认同,尤其是涉及老年人身体机能方面的积极歧视行为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
在消极歧视行为认知方面,大学生最认同的消极歧视行为依次是:对老人说话时声音更大而且更慢(85.28%)、对老人说你看起来没有实际年龄那么老(68.47%)。大学生高度认同这两项消极行为的部分原因在于:我国传统文化认为,随着年纪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对老年人说话声音大而慢是一种正常现象,同时“没有实际年龄那么老”也是对老年人的一种赞美。但是这其中却反映了老年人就应当耳背、外貌就应当老态这一消极暗示。但现代社会提倡的积极老龄化强调的是老年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参与等能力,因此,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国际社会倡导的积极老龄化理念存在一定差异。
2. 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实际歧视行为
在大学生是否会将上述歧视行为付诸行动方面,表6的研究结果显示: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97.42%)、帮助老人开门(97.01%)这两项与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关的积极歧视行为在实际生活中最为普遍;接下来是由于老人的年纪而喜欢与他们交谈(91.11%)。大学生消极歧视行为付诸行动最广泛的仍是“对老人说话时声音更大而且更慢”(89.30%),付诸行动比例最低的是“当老人不记得什么事情时说这是老年痴呆的前兆”(22.41%)、“用老人的年龄开玩笑”(23.11%)这些明显带有歧视和偏见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到,超过20%的大学生表现出对老年人的消极歧视行为,表明我国大学生老年消极歧视行为比较严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大学生比较乐意承认积极歧视行为,尤其是他们对给老人让座、帮老年人开门等社会宣传的暗含老年人身体机能差的帮助行为,这与大学生对老年人“虚弱”态度相对应;其次,大学生对“对老年人说话声音大而慢”“对老人说你看起来没有实际年龄那么老”这两项消极行为表现出较高的认同,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密切相关;最后,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大学生普遍遵循着传统的尊老敬老文化,但仍有近20%的大学生存在比较明显的消极老年歧视行为。 3. 不同类型大学生老年歧视行为的对比分析
表7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积极歧视行为方面,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消极歧视行为方面,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消极歧视行为存在显著差异(P=0.029),男性大学生表现出更严重的消极歧视行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消极行为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4),即年级越高的学生表现出越严重的消极歧视行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消极歧视行为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五、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针对大学生老年歧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属于复合型的,在不同维度内对老年人的态度并不同,但总体而言以积极态度为主,只在老年人身体机能维度表现出消极歧视态度。我国大学生比较乐于承认积极的老年歧视行为,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消极歧视行为,且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在老年歧视方面既存在相同点,也存在一定差异。
(二)讨论
首先,传统孝道与现代老龄理念之间的传承与冲突。毋庸置疑,孝道依然是我国社会生活重要的价值观念,老龄社会更要强调尊老敬老理念。但是传统孝道理念在现代老龄社会仍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孝道的伦理基础一方面在于将老年人看作是虚弱的,无论是基于代际亲密关系还是权威主义,为老年人提供帮助都被视为一种美德。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定义发生了变化,年老并不一定意味着虚弱;此外,老年人内部也产生了分化,老年人不再是一个同质群体。因此,现代老龄社会在区分老龄内部差异的基础上,摈弃了对老龄人虚弱的刻板印象,鼓励老年人自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其次,大学生的老年歧视会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消除大学生的老年歧视刻不容缓。大学生的老年歧视,无论是消极刻板印象,还是消极歧视行为,对老年人自身、代际关系以养老产业的发展都会造成消极影响。对老年人而言,老年歧视会影响老年人关于自身能力的内在信念和自我刻板印象认知,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感官功能;[20]越是受歧视的老年人,其身心状况越差;对代际关系而言,老年歧视破坏了代际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及代际间支持的减少;对整个社会而言,老年歧视阻碍了青年大学生进入老年服务领域,Gellis 等的研究发现,仅1/3的社工硕士一年级学生对老年领域感兴趣,仅10%的学生打算毕业后从事老年相关工作。[19]同样针对社工硕士毕业生的国际研究也表明,老年工作是他们最后的选择。因此,要积极改变大学生对老年人歧视的状况。
最后,改变大学生的老年歧视,需要家庭、社会、政府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的老年歧视受到个人特殊经历、所学相关课程、与老年人接触的数量和质量、与老年人工作的技巧、媒体宣传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消除大学生老年歧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在家庭层面,家长要以身作则,鼓励孩子与老年人接触,建立良好的代际关系;在学校层面,开设专门的老年相关课程,并在课程中加入实践环节,鼓励大学生与老年人互动与交流;在社会层面,新闻媒体要加强对老年人正面形象的报道与宣传,减少负面报道;在政府层面,消除制度歧视,为老年人的社会活动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ERDMAN B,PALMORE. Reducing Ageism[J]. Journal of aging, humanities and the arts, 2009, 3(2): 144-146.
[2]GONZALES E, MORROW-HOWELL N, GILBERT P. Changing medica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J]. Gerontology & geriatrics education, 2010, 31(3): 220-234.
[3]CHERRY K E, PALMORE B E. Relating to older people evaluation (ROPE): A measure of self-reported ageism[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8, 34(10): 849-861.
[4]ERDMAN B, PALMORE. Research note: Ageism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2004(19): 41-46.
[5]BUTLER R. Ageism: another form of bigotry[J]. The gerontologist, 1969(9): 243-246.
[6]ANDERSON K A, HAN J. An exploration of ageism and sexism in obituary photographs: 1967-1997[J]. Omega, 2009, 58(4): 335-345.
[7]KITE M E, STOCKDALE G D, WHITLEY B E , et al. Attitudes toward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An updated meta-analytic review[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5, 61(2):241-266.
[8]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et al.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4, 30(5): 403-421. [9]COTTLE N R , GLOVER R J. Combating ageism: change in student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regarding aging[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7, 33(6):501-512.
[10]吴帆. 青年人眼中的老年人: 一项关于老年歧视问题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8(7):24-29.
[11]林巧明,石向实. 当代大学生对老年人刻板印象的调查——与年轻人刻板印象比较[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146-148.
[12]ARNOLD-CATHALIFAUD M, THUMALA D, URQUIZA A, et al. Young peoples images of old age in chile: exploratory research[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8, 34(2): 105-123.
[13]FUNDERBURK B, DAMRON RADRIGUES J, STORMS L L, etal.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6, 32(6): 447-462.
[14]YEN C H, LIAO W C , CHEN Y R , et al. A Chinese version of Kogans attitude toward older people scale: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ssess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2009, 46(1): 38-44.
[15]TAN P P, ZHANG N H, FAN 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Educationalgerontology, 2004, 30(4): 305-314.
[16]BROWM J, NOLAN M, DAVIES S, et al. Transforming students views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realizing the potential of ‘enriched’ environments of learning and care: a multi-method longitudinal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2008, 45(8):1214-1232.
[17]WILLAMS A, YLANNE V, WADLEIGH P M. Selling the “Elixir of Life”: images of the elderly in an Olivio advertising campaign[J].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2007, 21(1): 1-21.
[18]ALLAN L J, JOHNSON J A.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the role of knowledge, contact and aging anxiety[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9, 35(1):1-14.
[19]GELLIS Z D, SHERMAN S, LAWANCE F.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3, 29(1): 1-16.
[20]LEVY B R. Eradication of ageism requires addressing the enemy within[J]. The gerontologist, 2001(41):578-579.
[21]PRISCILLA D ALLEN, KATIE E CHERRY, ERDMAN B, et al.Self-Reported ageism in social work practitioners and students[J].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2009(52):124-134.
[22]KALAVAR J M. Examining ageism:do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differ? [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1(27):506-513.
[23]HEYCOX KAREN, MARK HUGHES. Social work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and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older people: an exploratory study[J]. Advances in social work and welfare education, 2006, 8(1): 6-14.
[24]GORELIK Y, DAMRON RODTRIGUEZ J, FUNDERBURK B, et al. Undergraduate interest in aging: is it affected by contact with older adults? [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0(26):623-638.
[25]ALLEN P D, CHERY K E, ERDMAN B. Self-reported ageism in social work practitioners and students[J].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2009(52):124-134.
[26]SARA T STAHL, AARON METZGER. College students ageist behavior: the role of ageing knowledge and perceived vulnerability to disease[J]. Gerontology & geriatrics education, 2013, 34(2): 197-211.
关键词: 老龄化; 在校大学生; 老年歧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5-0012-07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尤其是高龄化的快速发展,对老年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在培养老年服务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高校对大学生有关老龄化及老年人知识的培养,就必须首先了解在校大学生的老年歧视状况。老年歧视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老年人的消极歧视态度,如认为老年人脆弱、孤独、贫穷等带有偏见的认知;二是对老年人的歧视行为,包括消极歧视行为与积极歧视行为两个方面,消极歧视行为包括因为老年人的年龄而躲避他们、以老年人的年龄开玩笑等,而积极歧视行为则包括帮老年人开门、扶老年人过马路等。[1]国外学者从优势视角理论、社会损害理论以及家长式作风方面探讨积极歧视行为给老年人带来的伤害。
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老年歧视在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以及与老年服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及老年服务从业者中普遍存在,[2]并且老年歧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和行为。[3]绝大多数老年人也表示他们一直在遭受某些形式的歧视。[4]
老年歧视对快速发展的老龄化有多重消极影响,老年歧视强化了社会公众对老年人自我能力和刻板印象的认知,从而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老年歧视也会影响与老年人相关的法律制度,如老年人就业政策等,进而影响全社会对老年人的态度与行为。
本文通过数据分析,主要了解青年大学生的老年歧视态度与歧视行为两个方面,具体问题则包括两个:
(1)青年大学生在不同维度内对老年人的态度,对不同性别老年人态度的异同,以及不同类型青年大学生对老年态度的异同;
(2)青年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歧视行为,包括对歧视行为的认知以及实际歧视行为两个方面,不同类型大学生的老年歧视行为的异同等。
二、文献综述
Butler(1969)最早提出“老年歧视(ageism)”这一概念,指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偏见和歧视。[5]而这种消极态度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甚至出现日益增强的趋势。[6]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是复合型的,传统上对老年态度的研究大都基于“对老年人的消极态度是非常普遍的”这一假设。[5]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社会公众对老年人及老龄化的消极态度[7],如Laditka 等通过对大学生的老化态度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比对年轻人的态度要消极得多,且对男性老年人表现得更为消极。[8]尤其是当老年群体与青年群体对比时,对老年人的消极刻板印象更显著。[9]我国学者吴帆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老年歧视倾向,[10]林巧明、石向实通过对大学生对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调查也发现,大学生的年龄刻板印象非常明显。[11]
尽管Arnold-Cathalifaud声称对老年人及老龄化的消极态度较少有例外,[12]然而近些年来的研究却表明,大学生对老年人持积极态度,或者至少是中立态度。[13]如台湾学者 Yen 等的研究发现,护理和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老年人持积极态度,[14]Tan 等的研究也表明,中国大学生对老年人总体上呈积极态度,或者至少是中立态度。[15]其他国家的学者也有类似的发现。[16]
因此,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造成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从本质上来说是多维度的,换句话说,大多数大学生对老年人某些方面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在其他方面的态度是消极的。[17]学者们对老年态度不同维度的测量,导致了结论的不一致。
从大学生自身特征来看,大学生的性别在积极老年态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大学生更容易表现出积极歧视态度。[18]但在消极歧视态度方面,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有研究表明,男性大学生表现出更为消极的老年歧视态度,[19]但也有研究表明,性别在消极歧视态度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20]在不同年级组,目前的研究结论也不一致。Priscilla 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老年消极歧视态度在不同年级组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即有关老年人的歧视态度在社会中是根深蒂固的,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21]而Kalavar的研究却表明,较年轻的本科生表现出更严重的消极歧视态度。[22]
与老年服务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 “老年工作兴趣/意愿”方面也表现出消极与积极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些学生认为老年工作是值得的、令人高兴和振奋的、有意义的以及有趣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老年工作是困难的、令人沮丧的、重复的、单调乏味的。[23]在性别差异方面,大学女生较男生表现出了老年工作更强的兴趣。[24]一般来说,大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正式的老年教育学习到老龄化及老年人的真实情况,他们主要依靠媒体和特殊的个人经历获得信息。对于老年群体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认知的缺乏,可以作为解释大学生对老年学不感兴趣的部分原因。
目前国外有关大学生对老年歧视行为研究的文章只有3篇。Cherry 和 Palmore研究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都乐意承认积极歧视行为,而且女性更愿意承认积极歧视行为;[3]Allen, Cherry 和 Erdman研究发现,不同教育背景(如本科生、研究生)的学生都乐于承认积极行为。[25]Sarah T. Stahl 和Aaron Metzger则研究发现,那些老年知识不足、自身对疾病抵抗力差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歧视行为。目前,我国学者尚没有针对老年歧视行为的研究。[26] 三、数据来源及基本描述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基于2015年3月对河北省保定市HD大学生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共包括四部分:一是大学生的基本信息;二是大学生对老年人不同维度内的态度,主要参照Eisendorfer and Altrocchi于1961年编制的老年人态度量表,将老年态度分为强壮的和虚弱的、迅速的和慢速的等12项指标;三是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歧视行为,主要参考Palmore于1999年编制的ROPE量表,其中包含5项针对老年人的积极歧视行为和9项消极歧视行为;四是大学生对传统孝文化的理解。本次调查以宿舍为单位,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34份,有效回收率为83.4%。
(二)数据基本描述
表1详细描述了被访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内容包括在校大学生的户籍、性别、年龄、年级以及所在专业。在被访的在校大学生中,男性大学生比例为62.13%,女性大学生比例为37.87%,与该校总体上男性大学生多于女性现状相符。被访大学生基本信息详见表1。
四、研究发现
(一)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歧视态度
1. 青年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分析
与已有研究结论一样,表2说明我国青年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属于复合型的。在不同维度内,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在老年人是否值得尊敬、老年人的价值以及是否值得信任等方面都表现出积极的非歧视态度,在经济状况和性格两方面的表现比较中立,而在老年人身体机能方面则表现出消极的歧视态度。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还是以积极态度为主。
大学生对不同性别老年人态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不同性别老年人的态度在不同维度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在强壮与虚弱、开放与保守、快乐与悲伤、生活态度积极与消极、有无价值、迅速与慢速以及富有与贫穷方面,女性老年人得分较男性要高,而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在以上这些方面,大学生对女性老年人表现出更消极的歧视态度;此外,在干净与脏兮兮、平易近人与否两项,女性老年人得分低于男性老年人,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大学生在这两项表现出对男性老年人更消极的歧视态度;在是否值得尊重、值得信任以及活跃与沉闷这三项,大学生对不同性别老年人的态度无明显差异。
2. 不同类型大学生老年人态度的对比分析
表4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所有态度都无明显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老年人生活态度积极和消极的”态度方面具有明显差异(P=0.009),表明高年级大学生在老年人生活态度方面持更积极的态度,但在其他态度方面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老年相关专业与否对大学生在老年人身体机能方面有显著影响(P=0.000),表明与老年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对老年人身体机能的态度更积极。表4的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总体上并没有太大差异,仅在某些特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二)大学生的老年歧视行为分析
大学生的老年歧视行为分为积极歧视行为与消极歧视行为两种。积极歧视行为表现为 “帮助老人开门” “由于老人的年纪而喜欢与他们交谈” “公交车上给他们让座” “尽管老人年纪大了仍然称赞他们的外表” “由于老人的年纪而向他们寻求建议” 五项指标,消极歧视行为包括了“对老年人说话时声音更大而且更慢” “对老人说你太老了不适合做这种事” 等九项指标。
1. 大学生对老年积极与消极歧视行为的认知
这部分主要了解大学生对老年人歧视行为的认知,即对于积极歧视行为和消极歧视行为,大学生认为“是否应该这么做”。表5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最认同的积极歧视行为包括两项: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97.92%)、帮助老人开门(97.67%),接下来的是由于老人的年纪而向他们寻求建议(87.58%)、由于老人的年纪而喜欢与他们交谈(76.57%),以及尽管老人年纪大了仍然称赞他们的外表(69.38%)。我国大学生对于积极行为表现出了较强的认同,尤其是涉及老年人身体机能方面的积极歧视行为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
在消极歧视行为认知方面,大学生最认同的消极歧视行为依次是:对老人说话时声音更大而且更慢(85.28%)、对老人说你看起来没有实际年龄那么老(68.47%)。大学生高度认同这两项消极行为的部分原因在于:我国传统文化认为,随着年纪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对老年人说话声音大而慢是一种正常现象,同时“没有实际年龄那么老”也是对老年人的一种赞美。但是这其中却反映了老年人就应当耳背、外貌就应当老态这一消极暗示。但现代社会提倡的积极老龄化强调的是老年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参与等能力,因此,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国际社会倡导的积极老龄化理念存在一定差异。
2. 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实际歧视行为
在大学生是否会将上述歧视行为付诸行动方面,表6的研究结果显示: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97.42%)、帮助老人开门(97.01%)这两项与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关的积极歧视行为在实际生活中最为普遍;接下来是由于老人的年纪而喜欢与他们交谈(91.11%)。大学生消极歧视行为付诸行动最广泛的仍是“对老人说话时声音更大而且更慢”(89.30%),付诸行动比例最低的是“当老人不记得什么事情时说这是老年痴呆的前兆”(22.41%)、“用老人的年龄开玩笑”(23.11%)这些明显带有歧视和偏见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到,超过20%的大学生表现出对老年人的消极歧视行为,表明我国大学生老年消极歧视行为比较严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大学生比较乐意承认积极歧视行为,尤其是他们对给老人让座、帮老年人开门等社会宣传的暗含老年人身体机能差的帮助行为,这与大学生对老年人“虚弱”态度相对应;其次,大学生对“对老年人说话声音大而慢”“对老人说你看起来没有实际年龄那么老”这两项消极行为表现出较高的认同,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密切相关;最后,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大学生普遍遵循着传统的尊老敬老文化,但仍有近20%的大学生存在比较明显的消极老年歧视行为。 3. 不同类型大学生老年歧视行为的对比分析
表7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积极歧视行为方面,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消极歧视行为方面,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消极歧视行为存在显著差异(P=0.029),男性大学生表现出更严重的消极歧视行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消极行为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4),即年级越高的学生表现出越严重的消极歧视行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消极歧视行为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五、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针对大学生老年歧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属于复合型的,在不同维度内对老年人的态度并不同,但总体而言以积极态度为主,只在老年人身体机能维度表现出消极歧视态度。我国大学生比较乐于承认积极的老年歧视行为,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消极歧视行为,且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在老年歧视方面既存在相同点,也存在一定差异。
(二)讨论
首先,传统孝道与现代老龄理念之间的传承与冲突。毋庸置疑,孝道依然是我国社会生活重要的价值观念,老龄社会更要强调尊老敬老理念。但是传统孝道理念在现代老龄社会仍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孝道的伦理基础一方面在于将老年人看作是虚弱的,无论是基于代际亲密关系还是权威主义,为老年人提供帮助都被视为一种美德。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定义发生了变化,年老并不一定意味着虚弱;此外,老年人内部也产生了分化,老年人不再是一个同质群体。因此,现代老龄社会在区分老龄内部差异的基础上,摈弃了对老龄人虚弱的刻板印象,鼓励老年人自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其次,大学生的老年歧视会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消除大学生的老年歧视刻不容缓。大学生的老年歧视,无论是消极刻板印象,还是消极歧视行为,对老年人自身、代际关系以养老产业的发展都会造成消极影响。对老年人而言,老年歧视会影响老年人关于自身能力的内在信念和自我刻板印象认知,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感官功能;[20]越是受歧视的老年人,其身心状况越差;对代际关系而言,老年歧视破坏了代际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及代际间支持的减少;对整个社会而言,老年歧视阻碍了青年大学生进入老年服务领域,Gellis 等的研究发现,仅1/3的社工硕士一年级学生对老年领域感兴趣,仅10%的学生打算毕业后从事老年相关工作。[19]同样针对社工硕士毕业生的国际研究也表明,老年工作是他们最后的选择。因此,要积极改变大学生对老年人歧视的状况。
最后,改变大学生的老年歧视,需要家庭、社会、政府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的老年歧视受到个人特殊经历、所学相关课程、与老年人接触的数量和质量、与老年人工作的技巧、媒体宣传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消除大学生老年歧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在家庭层面,家长要以身作则,鼓励孩子与老年人接触,建立良好的代际关系;在学校层面,开设专门的老年相关课程,并在课程中加入实践环节,鼓励大学生与老年人互动与交流;在社会层面,新闻媒体要加强对老年人正面形象的报道与宣传,减少负面报道;在政府层面,消除制度歧视,为老年人的社会活动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ERDMAN B,PALMORE. Reducing Ageism[J]. Journal of aging, humanities and the arts, 2009, 3(2): 144-146.
[2]GONZALES E, MORROW-HOWELL N, GILBERT P. Changing medica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J]. Gerontology & geriatrics education, 2010, 31(3): 220-234.
[3]CHERRY K E, PALMORE B E. Relating to older people evaluation (ROPE): A measure of self-reported ageism[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8, 34(10): 849-861.
[4]ERDMAN B, PALMORE. Research note: Ageism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2004(19): 41-46.
[5]BUTLER R. Ageism: another form of bigotry[J]. The gerontologist, 1969(9): 243-246.
[6]ANDERSON K A, HAN J. An exploration of ageism and sexism in obituary photographs: 1967-1997[J]. Omega, 2009, 58(4): 335-345.
[7]KITE M E, STOCKDALE G D, WHITLEY B E , et al. Attitudes toward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An updated meta-analytic review[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5, 61(2):241-266.
[8]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et al.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4, 30(5): 403-421. [9]COTTLE N R , GLOVER R J. Combating ageism: change in student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regarding aging[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7, 33(6):501-512.
[10]吴帆. 青年人眼中的老年人: 一项关于老年歧视问题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8(7):24-29.
[11]林巧明,石向实. 当代大学生对老年人刻板印象的调查——与年轻人刻板印象比较[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146-148.
[12]ARNOLD-CATHALIFAUD M, THUMALA D, URQUIZA A, et al. Young peoples images of old age in chile: exploratory research[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8, 34(2): 105-123.
[13]FUNDERBURK B, DAMRON RADRIGUES J, STORMS L L, etal.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6, 32(6): 447-462.
[14]YEN C H, LIAO W C , CHEN Y R , et al. A Chinese version of Kogans attitude toward older people scale: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ssess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2009, 46(1): 38-44.
[15]TAN P P, ZHANG N H, FAN 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Educationalgerontology, 2004, 30(4): 305-314.
[16]BROWM J, NOLAN M, DAVIES S, et al. Transforming students views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realizing the potential of ‘enriched’ environments of learning and care: a multi-method longitudinal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2008, 45(8):1214-1232.
[17]WILLAMS A, YLANNE V, WADLEIGH P M. Selling the “Elixir of Life”: images of the elderly in an Olivio advertising campaign[J].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2007, 21(1): 1-21.
[18]ALLAN L J, JOHNSON J A.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the role of knowledge, contact and aging anxiety[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9, 35(1):1-14.
[19]GELLIS Z D, SHERMAN S, LAWANCE F.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3, 29(1): 1-16.
[20]LEVY B R. Eradication of ageism requires addressing the enemy within[J]. The gerontologist, 2001(41):578-579.
[21]PRISCILLA D ALLEN, KATIE E CHERRY, ERDMAN B, et al.Self-Reported ageism in social work practitioners and students[J].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2009(52):124-134.
[22]KALAVAR J M. Examining ageism:do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differ? [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1(27):506-513.
[23]HEYCOX KAREN, MARK HUGHES. Social work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and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older people: an exploratory study[J]. Advances in social work and welfare education, 2006, 8(1): 6-14.
[24]GORELIK Y, DAMRON RODTRIGUEZ J, FUNDERBURK B, et al. Undergraduate interest in aging: is it affected by contact with older adults? [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0(26):623-638.
[25]ALLEN P D, CHERY K E, ERDMAN B. Self-reported ageism in social work practitioners and students[J].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2009(52):124-134.
[26]SARA T STAHL, AARON METZGER. College students ageist behavior: the role of ageing knowledge and perceived vulnerability to disease[J]. Gerontology & geriatrics education, 2013, 34(2): 19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