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犹太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中篇小说《变形记》,以荒诞的艺术手法,通过人变成大甲虫的故事,展现了西方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向世人揭露了西方工业文明背后所隐藏着的另一个丑恶的“异化”世界。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毫无亲情可言。当维系亲情关系的物质利益得不到满足时,亲人间的冷漠、隔阂就暴露了出来,在物质利益的驅使下,亲情彻底沦丧。本论文将对作品中的亲情关系进行研究,为作品的解读找到一个更深的切入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异化;隔膜;救赎;亲情关系
《变形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问世使作家卡夫卡声名大振,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在这部作品中,“异化”是贯穿小说始末的一项主题。小说通过“异化”主题,对当时西方工业文明时期的黑暗社会进行了无情地揭露,揭开了文明背后的神秘面纱。
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一名旅行推销员,终日奔波于旅途各地,为了偿还父亲所欠债务以及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开销,他不得不忍气吞声,默默忍受着上司的责骂和剥削甚至是同事的欺凌。格里高尔虽然只是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可他却凭一己之力,撑起了全家的重担。然而,在社会物质化大背景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也发生了异化,在这里,人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本性,而逐渐被这个“物化”的世界所奴役和统治。小说体现了多重异化主题:第一是主人公格里高尔外形的异化——从人变成了甲虫;第二是格里高尔变形后家人的异化——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第三是人自身的异化——格里高尔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他失去了作为人最基本的独立性,无论在家庭里还是社会上,他都找不到自己的准确定位,不管是对于家人还是公司的老板,格里高尔都只是被视为赚钱的“机器”,他的存在价值就是每天给别人带来利益,老板希望这台“机器”不会出毛病,可以永不停歇地运转;家人希望他永远不会倒下,可以一直为家庭带来收入,格里高尔就是一个可悲到连生而为人的基本权利都丧失掉的“机器”。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所有人对他的态度都变了。不管对于公司老板还是家人来说,他都失去了价值,变成了“废物”,家人刚开始是惧怕他,后来慢慢地厌弃他,并最终抛弃了他。在这个“物化”的世界里,人们眼里只有金钱,当一个人失去利用价值后,他将变得一无是处,卡夫卡通过塑造《变形记》里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告诉人们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格里高尔变形前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的一切收入都来源于他,因此他在家里颇有地位,家里人都敬爱他。可当他变成大甲虫后,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从父亲、母亲和妹妹三人对格里高尔前后态度的转变就可以看出当时西方人被物质“异化”的程度有多深,亲情是多么地冷漠。父亲自格里高尔变形后对它的态度一直都是很冷漠的,他一点都不关心自己儿子的身体,想的还是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怪物?他往后还能不能继续工作赚钱养家?与父亲相比,母亲似乎更关心儿子,但当母亲看到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被吓晕了。母亲一共昏倒了两次,都是因为见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样子,第一次是格里高尔刚刚变成甲虫时,家人第一次见格里高尔变形后的虫身;第二次是母亲和妹妹到格里高尔的房间里搬东西,格里高尔爬到墙上,吓晕了母亲。由此可见,母亲实际上也并没有那么爱格里高尔,真正爱孩子的母亲是不会因为儿子容貌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的。可以说,母亲相较于父亲,反而更虚伪,她打着母爱的旗号,自私、虚伪、冷漠地生活着。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很爱他的妹妹,他为妹妹规划好了一切。知道妹妹喜欢音乐,为了实现妹妹的音乐梦想,他偷偷攒下了预备供妹妹上音乐学院的学费。而格里高尔变形后,妹妹也似乎是对他最好的人,给他送饭,替他打扫房间。和父亲相比,妹妹对格里高尔好像更有爱心和耐心,而同母亲相比,妹妹似乎更为胆大,她并没有对变形后的格里高尔感到恐惧,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了照顾格里高尔的重任。然而小说中却写到,妹妹给格里高尔送的饭菜只是一些烂菜叶、发霉的面包、过期的牛奶等。说到底,妹妹也并不是真正的关心格里高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更像是为了证明自己胆大,除了她没有人敢接近格里高尔。如作品中有一处写到,一次母亲在妹妹不知情的情况下打扫了格里高尔的房间,因而惹恼了妹妹,妹妹大闹了一场。
或许最开始家人对格里高尔恢复人身是抱有希望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失去了耐心,此时的格里高尔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累赘、拖油瓶,没有格里高尔他们只会过得更好。所以,他们想的是该怎样摆脱他。格里高尔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对于他来说,变形或许是最好的救赎,这看起来似乎是在逃避,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救赎呢?只有这样,格里高尔才能找到自我。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一直保持着人的意识,他也努力想与人沟通交流,只可惜这个冷漠的世界并没有给他机会,是这个世界的冰冷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阻断了格里高尔与世界交流的通道,活生生地逼死了格里高尔。小说中,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作了两次努力,他渴望有人能理解他,可他最终还是失败了。最后一次格里高尔彻底失去了生的希望,身体的疼痛加上精神的绝望彻底将格里高尔推向了死亡的坟墓。所以,他开始绝食,微笑着迎接死亡,他最终安详地离开了这个毫无温度的世界。对于格里高尔来说,死亡也是一种解脱,最起码在死亡的世界里,生命是平等的,格里高尔不再为了别人而活,他终于回到了属于自己的“温柔乡”。
关于“异化”这一主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释到:“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即人成为物质的奴隶,最终导致了人性的异化,自我的丧失。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深深地融入了卡夫卡对西方现代社会异化的思考中,同时卡夫卡也在这种社会异化的状态下探索着亲情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弗兰茨·卡夫卡.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郭淳.从卡夫卡《变形记》看人性异化[J].安徽文学,2010(10):18-20.
[3]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异化;隔膜;救赎;亲情关系
《变形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问世使作家卡夫卡声名大振,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在这部作品中,“异化”是贯穿小说始末的一项主题。小说通过“异化”主题,对当时西方工业文明时期的黑暗社会进行了无情地揭露,揭开了文明背后的神秘面纱。
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一名旅行推销员,终日奔波于旅途各地,为了偿还父亲所欠债务以及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开销,他不得不忍气吞声,默默忍受着上司的责骂和剥削甚至是同事的欺凌。格里高尔虽然只是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可他却凭一己之力,撑起了全家的重担。然而,在社会物质化大背景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也发生了异化,在这里,人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本性,而逐渐被这个“物化”的世界所奴役和统治。小说体现了多重异化主题:第一是主人公格里高尔外形的异化——从人变成了甲虫;第二是格里高尔变形后家人的异化——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第三是人自身的异化——格里高尔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他失去了作为人最基本的独立性,无论在家庭里还是社会上,他都找不到自己的准确定位,不管是对于家人还是公司的老板,格里高尔都只是被视为赚钱的“机器”,他的存在价值就是每天给别人带来利益,老板希望这台“机器”不会出毛病,可以永不停歇地运转;家人希望他永远不会倒下,可以一直为家庭带来收入,格里高尔就是一个可悲到连生而为人的基本权利都丧失掉的“机器”。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所有人对他的态度都变了。不管对于公司老板还是家人来说,他都失去了价值,变成了“废物”,家人刚开始是惧怕他,后来慢慢地厌弃他,并最终抛弃了他。在这个“物化”的世界里,人们眼里只有金钱,当一个人失去利用价值后,他将变得一无是处,卡夫卡通过塑造《变形记》里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告诉人们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格里高尔变形前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的一切收入都来源于他,因此他在家里颇有地位,家里人都敬爱他。可当他变成大甲虫后,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从父亲、母亲和妹妹三人对格里高尔前后态度的转变就可以看出当时西方人被物质“异化”的程度有多深,亲情是多么地冷漠。父亲自格里高尔变形后对它的态度一直都是很冷漠的,他一点都不关心自己儿子的身体,想的还是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怪物?他往后还能不能继续工作赚钱养家?与父亲相比,母亲似乎更关心儿子,但当母亲看到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被吓晕了。母亲一共昏倒了两次,都是因为见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样子,第一次是格里高尔刚刚变成甲虫时,家人第一次见格里高尔变形后的虫身;第二次是母亲和妹妹到格里高尔的房间里搬东西,格里高尔爬到墙上,吓晕了母亲。由此可见,母亲实际上也并没有那么爱格里高尔,真正爱孩子的母亲是不会因为儿子容貌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的。可以说,母亲相较于父亲,反而更虚伪,她打着母爱的旗号,自私、虚伪、冷漠地生活着。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很爱他的妹妹,他为妹妹规划好了一切。知道妹妹喜欢音乐,为了实现妹妹的音乐梦想,他偷偷攒下了预备供妹妹上音乐学院的学费。而格里高尔变形后,妹妹也似乎是对他最好的人,给他送饭,替他打扫房间。和父亲相比,妹妹对格里高尔好像更有爱心和耐心,而同母亲相比,妹妹似乎更为胆大,她并没有对变形后的格里高尔感到恐惧,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了照顾格里高尔的重任。然而小说中却写到,妹妹给格里高尔送的饭菜只是一些烂菜叶、发霉的面包、过期的牛奶等。说到底,妹妹也并不是真正的关心格里高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更像是为了证明自己胆大,除了她没有人敢接近格里高尔。如作品中有一处写到,一次母亲在妹妹不知情的情况下打扫了格里高尔的房间,因而惹恼了妹妹,妹妹大闹了一场。
或许最开始家人对格里高尔恢复人身是抱有希望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失去了耐心,此时的格里高尔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累赘、拖油瓶,没有格里高尔他们只会过得更好。所以,他们想的是该怎样摆脱他。格里高尔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对于他来说,变形或许是最好的救赎,这看起来似乎是在逃避,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救赎呢?只有这样,格里高尔才能找到自我。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一直保持着人的意识,他也努力想与人沟通交流,只可惜这个冷漠的世界并没有给他机会,是这个世界的冰冷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阻断了格里高尔与世界交流的通道,活生生地逼死了格里高尔。小说中,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作了两次努力,他渴望有人能理解他,可他最终还是失败了。最后一次格里高尔彻底失去了生的希望,身体的疼痛加上精神的绝望彻底将格里高尔推向了死亡的坟墓。所以,他开始绝食,微笑着迎接死亡,他最终安详地离开了这个毫无温度的世界。对于格里高尔来说,死亡也是一种解脱,最起码在死亡的世界里,生命是平等的,格里高尔不再为了别人而活,他终于回到了属于自己的“温柔乡”。
关于“异化”这一主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释到:“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即人成为物质的奴隶,最终导致了人性的异化,自我的丧失。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深深地融入了卡夫卡对西方现代社会异化的思考中,同时卡夫卡也在这种社会异化的状态下探索着亲情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弗兰茨·卡夫卡.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郭淳.从卡夫卡《变形记》看人性异化[J].安徽文学,2010(10):18-20.
[3]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