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莲法师年谱初编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nian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
  年谱是史籍中较特殊的一种人物传记体裁,是研究人物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检索人物活动的简明档案。它以谱主为中心,以年月为经纬,全面叙述谱主一生之道德、学问、事业,为学术研究提供翔实的实证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各朝各代均有人在修撰年谱。年谱在我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在我国古籍中,它与方志、家谱一样,是图书馆供参考咨询最重要的文献源之一。
  1岁 1909年(清宣统元年)己酉年
  5月2日(农历三月十三日),出生于四川乐山上土桥街游氏世宅,俗姓游,取名永康、铭燕,字德纯,法名隆莲、仁法;祖父西庠,有兄弟东庠、上庠;父游辅国,字子九,通省师范(四川大学前身)高材生,与十二桥烈士王翰青同学,曾任古蔺、名山、靖化(今金川县)等地县长,后任四川省教育厅督学,较多时候从事教学。
  外祖父易曙辉,字晴窗,清副贡,有兄弟曙炆、曙焕;外祖母吴氏名顺媛,父吴都,字赋三,曾举孝廉方正,在家设帐授徒,嘉属七县学子多出其门下。母易氏,名惠春行二,姊静春,妹瑞春。
  未满一周岁,即到外祖父家生活居住。外祖父家易宅名恭友堂,位于乐山迎春门(后称东大街)易家巷,门有一联曰:“堂茂金萱子孙燕喜,庭辉玉树甲第蝉联”。据云,时未学语,即能辨识“燕”、“蝉”二字,以手指示人。易宅于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敌机轰炸。
  3岁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年
  辛亥革命,外祖父因任乐山同志会会长,被清政府追拿,阖家避居于乡下。
  4岁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年
  在乐山易家巷外祖父家开始学诗认字,多诵唐人绝句,琅琅上口。稍长,由长辈轮流教学,无常师。因无弟,自幼着童男装。
  7岁 1916年(民国5年)丙辰年
  随外祖母和母亲念佛诵经。
  11岁 1920年(民国9年)庚申年
  随父游乌尤,闻大勇法师来山,候于旷怡亭畔,见其着黄色海青,遂自誓:“我长必着此服”。
  12岁 1921年(民国10年)辛酉年
  是年入学到外祖父任校长的乐山女子学校读书,始着女生服。同年夏,父出省视察教育,订上海商务印书馆英文函授学校讲义,令其自学。同时自学数学,准备投考省女师。自学完英语函授取得毕业证,亦自学完高中以上的数学教材。
  13岁 1922年(民国11年)壬戌年
  是年外祖父去世,遂结束其学校生活。在为外祖父整理遗物书籍时,得净土宗入门书《径中径又径》,读罢,爱不离手,遂笃信净土,开始素食。父又从普陀请得《印光法师文钞》回来,读之有“苟能通身放下,则何处不是道场”句,益信佛。
  18岁 1927年(民国16年)丁卯年
  在乐山女子学校担任教师,仍继续自学国文、历史、地理和算术等,并从美国籍牧师的妻子燕德恩学习英语,准备报考大学。
  22岁 1931年(民国20年)辛未年
  春,随父第一次到成都,受聘为成都县立女中数学教师。
  讲课之余,跟随刘豫波先生学习诗词和水墨画。
  时刘洙源先生讲经于成都佛学社,隆莲与其女弟子廖清华交往密切,常同出入、同吃素食,学生多笑之。
  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率学生上街参加抗日游行请愿。
  11月,随父回乐山,时有诗作,鼓吹抗战,登载《四川日报》。
  23岁 1932年(民国21年)壬申年
  父亲从省政府助理秘书赴古蔺县任县长,一家人随同前往。帮助父亲抄写文稿。
  25岁 1934年(民国23年)甲戌年
  考试院举行文官检定考试。参加普通文官检定考试和高等文官检定考试,均名列第一。
  27岁 1936年(民国25年)丙子年
  受聘成都女师,任附中监学兼教29班语文、代数课。
  与颜楷(雍耆)夫人邹辛士结为忘年交。
  12月,参加四川省政府举行的县政人员考试,名列第一。因当局宣布女生要住校受军训,遂放弃受训当县长机会。
  28岁 1937年(民国26年)丁丑年
  辑早期诗文,印行第一部诗文集《志学初集》,所收诗作不多,多慷慨之音。
  到四川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任编译,除编辑机关报外无他事。每日上午当班,下午请假到少城公园(即今人民公园)佛学社听讲佛经。上班无事时整理听经笔记。因空袭,省政府曾一度疏散到灌县,后回成都茶店子一寺庙内(文殊院的下院)办公。
  29岁 1938年(民国27年)戊寅年
  根据自己多年听讲经所作笔记,整理写成第一本佛学著作《摄大乘论疏略述》,受到王恩洋先生褒扬,并为之作序。
  是年师从蜀中名中医陈云门学习医术,还从留日归来的承澹安先生学习针灸。
  30岁 1939年(民国28年)己卯年
  祖父祖母先后去世。
  在成都少城佛学社听讲经,并师从法尊法师学习藏文。
  31岁 1940年(民国29年)庚辰年
  是年听法尊法师讲《唯识三十颂》。
  7月,中医学习结业,挂牌行医数月。
  32岁 1941年(民国30年)辛巳年
  正月,外祖母去世。
  2月,住进爱道堂。
  因半日听讲半日写笔记,无法实现自己学法法愿,遂于农历六月十七日辞去省政府职务,毅然经昌圆法师剃度出家,得法名隆净;后因有同法名僧尼,故异法名隆莲。
  腊月初八,在成都文殊院受具足戒。
  担任莲宗女众院的教学,跟能海上师当学生。从能海上师获得法名“仁法”,别号“文殊戒子”、“清时散人”。
  33岁 1942年(民国31年)壬午年   被昌圆法师聘为莲宗尼众部教务长。住近慈寺女众茅棚,听能海法师讲经。
  34岁 1943年(民国32年)癸未年
  听法尊法师主讲《入中论》(其笔记《入中论讲记》于1984年连载于《法音》杂志)。
  35岁 1944年(民国33年)甲申年
  是年初,受王恩洋先生特邀,为其校对新著《新人生哲学》、《金刚经释论》。
  师父昌圆法师圆寂。
  自己因病回乐山调养。
  36岁 1945年(民国34年)乙酉年
  抗日战争胜利。由乐山返回成都,住成都市郊石羊乡飞龙桥草庐,在近慈寺听能海法师讲经。
  38岁 1947年(民国36年)丁亥年
  随能海法师到彭县太平寺,听讲《生圆次第》。
  40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己丑年
  夏,随能海法师到到峨眉山慈圣庵听讲经。
  秋,在成都铁像寺开始传授正学女戒。
  12月,成都和平解放。
  42岁 1951年辛卯年
  父亲去世。
  43岁 1952年壬辰年
  奉能海法师命于飞龙桥茅棚翻译学习绿度母四曼荼仪轨 (已收入巴蜀书社所印《佛藏辑要》)、《入菩萨行论广解》(十卷)及有关毗卢如来修法部分仪轨等,并听受能海法师所讲大威德修行法要。
  为同学们修行方便,将能海上师所讲写成《比丘尼戒本释要》、《大小持戒犍度笔记》、《三皈依观初修略法》、《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学记讲录》、《定道资粮颂讲记》、《现观庄严论讲记》《上师无上供养观行法讲记(附后记)》、《慧行习练刻意成念记讲录》、《太平寺安居讲录》,还有《道之三要笔记》(密悟格西讲)、《修菩提心七义论记》(阿旺堪布讲)、《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圣教愿文讲记》(颇掌喀大师造,阿旺堪布讲,法尊法师译)等印行流传。
  应四川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藏汉大辞典》主编张怡荪教授之请,从事编译工作。
  44岁 1953年癸巳年
  8月,任命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在刘孟伉馆长领导下曾写有杜诗白话解数十首(“文革”中佚)。
  46岁 1955年乙未年
  夏,第一次到北京参加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会,宿北京通教寺,与住持通愿法师成为挚友。
  47岁 1956年丙申年
  秋,调赴中国佛协参加《世界佛教百科全书》编纂工作。编委会领导人周恩来总理拟接见,为坚守佛教戒律而未果,后接受了邓颖超的接见。
  48岁 1957年丁酉年
  11月,出席中国佛教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国佛协常务理事。
  49岁 1958年戊戌年
  初上五台山,听能海法师讲经。
  50岁 1959年己亥年
  二上五台山从能海上师学习塑佛像半年。
  51岁 1960年庚子年
  秋,奉调回川,为修《四川省志》宗教卷佛教篇收集素材若干万字,“文革”中散失,遂常住成都。
  52岁 1961年辛丑年
  参加四川省省志佛教部分的编写工作。
  53岁 1962年壬寅年
  赴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国佛协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9月,当选为四川省佛教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四川省政协委员。
  57岁 1966年丙午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被迫到成都市宗教界缝纫生产社劳动改造。后报病长假静养,做在家僧,坚持信仰。
  58岁 1967年丁未年
  1月1日,能海法师安详示寂。
  60岁 1969年己酉年
  是年60大寿时,作四首七律诗,题为《六十自寿》。有名句:“抱残守缺吾将老,野哭行歌自解忧。”“谁识当年杜伯升,依然故我在家僧。”
  67岁 1976年丙辰年
  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闻消息后作八首五律诗。有名句:“此日忠奸白,他年史册青。”
  71岁 1980年庚申年
  接见中国外语学院教僧伽罗语的斯里兰卡学者李拉拉尼特,探讨比丘尼二部僧戒问题。
  获得日本佛教传道协会颁发的“传道功德奖”。
  12月,赴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国佛协常务理事兼秘书长。
  被聘为中国佛协主办的《法音》杂志编委。
  72岁 1981年辛酉年
  4月,在北京会见斯里兰卡文化部部长胡鲁拉。
  10月,于四川省佛教协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当选为省佛协会长。
  爱道堂监院能潜法师圆寂。
  73岁 1982年壬戌年
  1月,于成都文殊院、铁像寺为9位正学女传授二部僧戒,隆莲任尼部羯磨阿阇黎,通愿法师任尼和尚。
  3月,被增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
  7月,赴京出席中国佛协常务理事会。
  是年开示有云:佛法是心学,是治心的学问,因我们心中有毛病不见自性,需要医治,所以我们要学戒定慧,由戒生定(戒是因,定是果);由定生慧(定是因,慧是果)。不依戒不能得定,故先学戒,依戒得定,得定后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断除烦恼,医治心病。欲修行必定先学,不学则导致盲修瞎练。修行切防走错路,因此“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一定要找导师引路,千万不要误入歧途。
  74岁 1983年癸亥年
  3月,出席四川省政协五届一次会议。
  6月,任全国政协委员,赴京出席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
  母亲去世。
  12月,赴京出席中国佛协四届二次理事会及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法会。 为在成都铁像寺亲近法师学习的18位尼众传授正学女戒。   75岁 1984年甲子年
  尼众佛学院正式成立并招生开学,任该院院长。
  6月,出席四川省政协五届二次会议。
  出席全国政协六届二次会议。
  76岁 1985年乙丑年
  1月,为四川尼众佛学院第一届学僧传授正学女戒。
  5月,出席四川省政协五届三次会议。
  赴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
  77岁 1986年丙寅年
  3月,获日本佛教传道协会颁发的佛教传道文化奖(第二十届传道功劳奖)。
  4月,出席四川省政协五届四次会议。
  出席全国政协六届四次会议。
  参加中国佛协第三季度召开的汉语系佛教院校工作座谈会。
  78岁 1987年丁卯年
  2月,赴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国佛协副会长。
  3月,于成都文殊院、铁像寺为四川尼众佛学院第一届学僧传授二部僧戒时任尼部戒和尚。
  4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被聘为高级研究员。
  出席四川省政协五届五次会议及全国政协会议。
  79岁 1988年戊辰年
  5月,与明旸法师、赵朴初会长视察大足宝顶山、峨眉山。
  同年当选为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四川省第六届政协委员。
  80岁 1989年己巳年
  出席四川省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及全国政协会议。
  7月,于成都文殊院、铁像寺为四川尼众佛学院第二届学僧传授二部僧戒时任尼部戒和尚。
  81岁 1990年庚午年
  3月,出席四川省政协六届三次会议及全国政协会议。
  夏,于成都铁像寺玉佛殿主持四川尼众佛学院二届毕业典礼。
  9月19日,应邀出席峨眉山金顶华藏寺重建落成典礼暨佛像开光法会,并受赵朴初会长委托代表中国佛协作重要讲话。
  冬,为尼众佛学院第三届学僧传授式叉摩那尼(正学女)戒。
  82岁 1991年辛未年
  列席四川省政协六届四次会议及全国政协会议。
  3月,于成都昭觉寺、铁像寺为四川尼众佛学院第三届学僧传授二部僧戒时任尼部戒和尚。
  5月21日,出席成都昭觉寺重建大雄宝殿落成暨佛像开光典礼并剪彩。
  83岁 1992年壬申年
  列席四川省政协六届五次会议及全国政协会议。
  10月,出席峨眉与巴蜀佛教文化学术讨论会。
  84岁 1993年癸酉年
  6月4日,主持四川尼众佛学院三届毕业典礼。
  6月9日,出席四川省佛教协会第五届代表大会。
  6月15日始,应邀出席洛阳白马寺建寺1925周年庆典并朝奉龙门石窟,于河南洛阳白马寺、齐云塔院传授二部僧戒时任尼部戒和尚。
  10月21日,赴京出席中国佛教第六次代表大会。
  12月20日,于成都文殊院、爱道堂传授二部僧戒时任尼部戒和尚。
  12月29日,应邀出席香港宝莲禅寺天坛大佛开光法会。
  85岁 1994年甲戌年
  7月,出席成都昭觉寺圆通宝殿落成暨观世音菩萨圣像开光典礼并作重要讲话。
  86岁 1995年乙亥年
  5月,于新都宝光寺、成都爱道堂传授二部僧戒时任尼部戒和尚。
  5月22日,赴京出席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
  89岁 1998年戊寅年
  到峨眉山朝拜普贤菩萨,居住在伏虎寺。
  90岁 1999年己卯年
  4月,第七次在爱道堂与宝光寺传授二部僧戒,并任尼部戒和尚。
  92岁 2001年辛巳年
  12月,在爱道堂开光法会上讲话:“佛光普照,大家吉祥。”
  94岁 2003年癸未年
  4月,第八次在成都爱道堂与宝光寺传授二部僧戒,并任尼部戒和尚。
  95岁 2004年甲申年
  10月,参加爱道堂举行的剃度法会,担任证明和尚。
  96岁 2005年乙酉年
  4月21日(农历三月十三日,法师97岁诞辰之日),在爱道堂传授式叉尼戒,担任尼和尚。
  97岁 2006年丙戌年
  11月9日(农历九月十九日)6时50分在成都爱道堂安详示寂,享年97岁。
  主要参考文献:
  裘山山:《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传》,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年版。
  王志远:《隆莲法师大师文汇》,华夏出版社 2011年版。
  陈沫吾:《博爱天下 铺道人间——我心中的隆莲法师》,《文史杂志》2004年第2期。
  陈沫吾:《隆莲法师的佛学人生与弘法实践》,《文史杂志》2012年第6期。
  另感谢隆莲法师弟子心诚法师提供的帮助。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成都)
其他文献
《巧对录》(清梁章钜、梁恭辰辑录,岳麓书社1991版)有许多离合字形的巧对(旧称“拆字”)。梁恭辰曰:“予谓拆字必须天造地设,不可迁就。”  此言有理。析字即分解合体字,是文字游戏的一种。《说文解字》段注:“析言之,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因此,从另一角度讲,也可称为“合文组字”。姑名之曰“离合格”,因其具备各种手法,尽技巧之能事,用于对联,也可提高表现力度。  对联本身讲究对仗工稳和平仄协调,还要
期刊
2012年12月,巴蜀书社出版了由胡开全任主编、苏东来任副主编的《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1754—1949)》。该书展示了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馆所珍藏的293件契约文书,时间跨度达195年(1754年至1949年),包括土地买卖送讨契约、土地房屋租佃和钱财借贷契约以及“分关”继承文书等。全书以本色影印、标点转录并适当注释的方式,准确地再现了清中叶以降至民国龙泉驿地区的伦理与道德规范、经济与土地关系
期刊
在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最受读者喜爱和研究者关注的,是富于虚幻色彩的以神仙狐鬼精魅为题材的故事。的确,作者置这些虚幻的形象于读者熟悉的人类社会情境中,描摹世态,抒发性情,“使花妖狐魅,各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1],获得了文言小说领域无与伦比的成功。小说中描写的这些“花妖狐魅”,由于超脱于社会固有结构和人间礼教之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作者因而敢于较为自由地去创造:有的自荐枕
期刊
《一门虎痴:张善子、胡爽盦、安云霁》  《一门虎痴:张善子、胡爽盦、安云霁》系第一本介绍大风堂画虎一墨相传、一脉有承的文献性著作。张善子系抗战时期由国民政府、行政院分别颁令褒扬的唯一的画家。本书表述以《张善子先生艺术年谱》、专论《千秋正气,一代虎痴》、文献考据(图、文)述、论、证并举,互为参照,相得益彰。特别是以《张善子先生图典》方式通过《昆仲情愫》《虎痴张善子》《大情张善子》《风雅领袖张善子》《
期刊
王定璋先生自1981年以来长期从事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四川《天府新论》的文史编辑工作,同时以唐诗为重点而进行文史研究。他的著述有《钱起诗集校注》、《陶渊明悬案揭秘》、《白话小说》、《尚书之谜》等十余种,发表论文百余篇。今《学海蠡测——文史思辨录》(55万字,巴蜀书社,2009年10月出版)是其自选论文集,收录论文近五十篇。其中关于唐诗及唐代文史研究的论文三十余篇,最能体现其学术个性与学术成就。它
期刊
我在移居云南曲靖之前,早就听说距离曲靖大约60公里的陆良县城一带聚居了一支5000余人的岳飞后裔。作为宋代最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实有其事。他生于1103年,卒于1142年。他的尽忠报国距离现在已经871年了。那么,这本陆良《岳氏家谱》是否从这时写起的?不是,这本家谱实际上是从明初写起的。在南宋和元代,这本家谱并没有向我们提供什么新的东西;但从明代起,先则来自父老相传,后则根据文字
期刊
一、“若木就是攀枝花树”经得起推敲  1. 话不离谱  前段时间,我从互联网上尽可能全面搜索并认真地拜读了攀枝花市王文君、刘胜利、刘成东等先生的文章。他们提出“颛顼出生地在金沙、雅砻、安宁三江汇合处”的观点和理由非常诱人,让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在我浅陋狭窄的见识范围内,他们这个说法,是众多“颛顼故里”主张中最为靠谱的一个。  我所谓的“谱”,指的是古今学界公认的历史地理经典与基本取得共识的定论,
期刊
年谱是检索一个人物的生活历程的简明档案,可以理清许多复杂的线索。它不但反映一个人的最详细资料,同时还反映一批与之相关人物的材料。因此,年谱也是研究历史人物生平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为学术研究提供翔实的实证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里特为素有“蜀中才女”之称的黄稚荃先生试编一个简明年谱。  ——题记  1908年,戊申,出生,1岁  黄稚荃,女,别名杜邻,又名黄先泽,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黄稚荃生于四川宜
期刊
我们今天提起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黄稚荃先生,让人更多想到的是她的书画艺术,却很少有人将她那些精美古雅的诗词艺术拾来重温。素有“一代才女”之称的黄稚荃先生,是蜀中一位著名的女书画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女诗人与文史学家。当我怀着一种敬畏之心读罢当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杜邻存稿》和《杜邻诗存》后,那些真挚而清丽的诗词华章,足令我击节赞赏。同时,我也被她那段沧桑而朴实的人生历程与罕见的才华深
期刊
我与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颇有因缘。  1956年我从部队复员返蓉,随家母去给李铁夫爷爷拜年。老人家高兴地说他现任政府参事,“参事室、文史馆合署办公,巧得很,就在提督东街你祖父张星垣原来经营的新怡丰银号、你出生的院子里。”“文史馆的研究员,有些是你祖父的袍泽,我们一道学习,唱和诗词。”  1964年刘孟伉馆长来盐道街学校讲毛主席诗词,馆员谢慕沙教授指导教师进修,使当时作为中学语文教员的我对文史馆有了进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