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布迪厄用“实践”调和了传统人类学有关结构与行为、文化与人之间的二元对立观。布迪厄提出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文化处于一个不断的生产、再生产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变迁。用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分析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变迁的现象。
关键词:文化再生产理论;乡村文化;文化变迁
人类学视野中,文化变迁一般指的是由于文化自身的发展或异文化间的接触交流造成的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1]。任何一个社会都在发展变化,体现其特征的文化特点也随之变化。均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变迁才是绝对的、永恒的。法国社会思想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有关实践和文化再生产的论述自成体系、独树一帜而且影响深远。
一、相关理论及概念
(一)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
“文化再生产”是布迪厄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用此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的文化制度如何在人们的观念里制造出维护现存社会制度的意识,从而使得现存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被保持下来,即被再生产出来[2]。文化以再生产的方式不断演进,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
为了说明结构与行为如何相互作用,布迪厄提出“惯习”、“资本”、“场域”等概念。布迪厄把惯习定义为“被构造的和进行构造的意愿所构成的系统———惯习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并且总是取向于实践功能”。布迪厄使用的“资本”概念,意义上接近于“权力”(依赖掌握某种资源而拥有)。布迪厄把资本分为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符号资本等,它们之间有区别又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并由此形成了“场”内的运动,以及“场”与“场”之间的联系。布迪厄以“场”作为一个基点,分析社会文化动态变迁的过程[3]。
(二)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是指在乡村社会中,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社会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乡风民俗、社会心理、行为方式为主要内容,以农民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类型。一定程度上,乡村文化是村落乡民独特生命样式的背景知识,在呈现农民特有的人际交往模式的同时,也为乡民现实生活中的思维逻辑与行为选择提供了内在基础[4]。
二、文化再生产理论对旅游开发背景下乡村文化变迁研究的意义
文化再生产理论对于乡村文化变迁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提供了整个分析框架,而在于至少在两方面有助于乡村文化变迁的研究。一方面,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观念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乡村文化变迁的实质。另一方面,把文化再生产观点作为分析问题的方法论,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乡村文化变迁的过程。布迪厄曾指出,从场的角度所做的分析,必须考虑三个有内在联系的要素:(一)这个场与权力场(政治场)的关系,因为权力场总是能强有力地延伸到其他场中,并对其产生影响。(二)场内各种力量间的关系,他们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场的变化发展情况。(三)行动者的惯习,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在场内外的行动,把握场的发展轨迹[3]。我们可以把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变迁看做一个“场”。那么,我们就应关注它与权力场的相互关系,还要详细分析它自身内部各种力量间的相互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所形成的合力方向就是乡村文化发展变化的走向。
三、乡村文化变迁现象解读
(一)乡村文化变迁场域与权力场的关系解读
国家通过制定、颁布的规章政策对乡村文化的发展进行控制。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问题的提出,极大的促进了全国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被认识,乡村文化因它的市场价值倍受青睐。乡村文化不再是“落后”、“蒙昧”的东西,而是被视为弘扬传统文化、展示本土形象、提升文化自信的旅游资源。乡村文化变迁一方面维持了自身的平衡,使社会得到延续,体现了支配地位利益集团(政府)的意愿。
(二)乡村文化变迁场域内部各力量间的关系
如今,乡村文化作为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资本被开发利用,可以带动相关产业以至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走向市场的乡村文化越来越远离其原来的生存背景,成为被观赏的对象。富有个性、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逐渐沦为一种同质化的“工艺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定市场也为乡村文化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
民眾作为乡村文化的主体,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精英的知识分子一方面投身于乡村传统文化的宣传,一方面又不得不参与到乡村文化开发、设计过程中;作为乡村文化主体的民众,参与到乡村文化的生产、再生产活动中,实现了乡村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转换。乡村文化变迁不仅能给个人与地方累积社会资本与象征资本,同时也能为其赚取相应的现实经济利益。他们的客观需要、价值取向也决定了文化发展变化的方向。
(三)农民的惯习解读
惯习是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风尚、习俗。惯习协调了农民日常的知觉、理解和行动,并以其多样性使改变客观结构的变化得以发生。惯习即具有自己的逻辑,一般很难改变。但它也不是完全由环境决定的,也是一个即兴发挥的空间。所以惯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外来游客的影响和文化的冲击,也可以使民众的惯习产生改变。
四、小结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乡村文化再生产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优秀乡村文化的有效传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1年度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1BJJ012)
2012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22400410021)
参考文献
[1]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赵斌.基于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少数民族体育行为方式研究——以四川藏区少数民族为例[J].2010,33(9):13-15.
[3]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赵旭东、孙笑非.中国乡村文化的再生产———基于一种文化转型观念的再思考赵旭东[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7,17(1):119-127.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关键词:文化再生产理论;乡村文化;文化变迁
人类学视野中,文化变迁一般指的是由于文化自身的发展或异文化间的接触交流造成的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1]。任何一个社会都在发展变化,体现其特征的文化特点也随之变化。均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变迁才是绝对的、永恒的。法国社会思想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有关实践和文化再生产的论述自成体系、独树一帜而且影响深远。
一、相关理论及概念
(一)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
“文化再生产”是布迪厄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用此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的文化制度如何在人们的观念里制造出维护现存社会制度的意识,从而使得现存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被保持下来,即被再生产出来[2]。文化以再生产的方式不断演进,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
为了说明结构与行为如何相互作用,布迪厄提出“惯习”、“资本”、“场域”等概念。布迪厄把惯习定义为“被构造的和进行构造的意愿所构成的系统———惯习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并且总是取向于实践功能”。布迪厄使用的“资本”概念,意义上接近于“权力”(依赖掌握某种资源而拥有)。布迪厄把资本分为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符号资本等,它们之间有区别又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并由此形成了“场”内的运动,以及“场”与“场”之间的联系。布迪厄以“场”作为一个基点,分析社会文化动态变迁的过程[3]。
(二)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是指在乡村社会中,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社会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乡风民俗、社会心理、行为方式为主要内容,以农民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类型。一定程度上,乡村文化是村落乡民独特生命样式的背景知识,在呈现农民特有的人际交往模式的同时,也为乡民现实生活中的思维逻辑与行为选择提供了内在基础[4]。
二、文化再生产理论对旅游开发背景下乡村文化变迁研究的意义
文化再生产理论对于乡村文化变迁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提供了整个分析框架,而在于至少在两方面有助于乡村文化变迁的研究。一方面,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观念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乡村文化变迁的实质。另一方面,把文化再生产观点作为分析问题的方法论,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乡村文化变迁的过程。布迪厄曾指出,从场的角度所做的分析,必须考虑三个有内在联系的要素:(一)这个场与权力场(政治场)的关系,因为权力场总是能强有力地延伸到其他场中,并对其产生影响。(二)场内各种力量间的关系,他们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场的变化发展情况。(三)行动者的惯习,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在场内外的行动,把握场的发展轨迹[3]。我们可以把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变迁看做一个“场”。那么,我们就应关注它与权力场的相互关系,还要详细分析它自身内部各种力量间的相互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所形成的合力方向就是乡村文化发展变化的走向。
三、乡村文化变迁现象解读
(一)乡村文化变迁场域与权力场的关系解读
国家通过制定、颁布的规章政策对乡村文化的发展进行控制。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问题的提出,极大的促进了全国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被认识,乡村文化因它的市场价值倍受青睐。乡村文化不再是“落后”、“蒙昧”的东西,而是被视为弘扬传统文化、展示本土形象、提升文化自信的旅游资源。乡村文化变迁一方面维持了自身的平衡,使社会得到延续,体现了支配地位利益集团(政府)的意愿。
(二)乡村文化变迁场域内部各力量间的关系
如今,乡村文化作为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资本被开发利用,可以带动相关产业以至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走向市场的乡村文化越来越远离其原来的生存背景,成为被观赏的对象。富有个性、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逐渐沦为一种同质化的“工艺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定市场也为乡村文化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
民眾作为乡村文化的主体,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精英的知识分子一方面投身于乡村传统文化的宣传,一方面又不得不参与到乡村文化开发、设计过程中;作为乡村文化主体的民众,参与到乡村文化的生产、再生产活动中,实现了乡村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转换。乡村文化变迁不仅能给个人与地方累积社会资本与象征资本,同时也能为其赚取相应的现实经济利益。他们的客观需要、价值取向也决定了文化发展变化的方向。
(三)农民的惯习解读
惯习是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风尚、习俗。惯习协调了农民日常的知觉、理解和行动,并以其多样性使改变客观结构的变化得以发生。惯习即具有自己的逻辑,一般很难改变。但它也不是完全由环境决定的,也是一个即兴发挥的空间。所以惯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外来游客的影响和文化的冲击,也可以使民众的惯习产生改变。
四、小结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乡村文化再生产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优秀乡村文化的有效传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1年度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1BJJ012)
2012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22400410021)
参考文献
[1]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赵斌.基于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少数民族体育行为方式研究——以四川藏区少数民族为例[J].2010,33(9):13-15.
[3]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赵旭东、孙笑非.中国乡村文化的再生产———基于一种文化转型观念的再思考赵旭东[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7,17(1):119-127.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