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對于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而言,文化领导权的分析视野是必要的。“文化领导权”问题反映了思想文化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内斗争的复杂性、重要性和长期性,这正是高校政治理论课需要直面的关键问题。新形势下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高校政治理论课体现出其意识形态功能,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在先进文化传播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实现和发展。
【关键词】文化领导权;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
对于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而言,文化领导权的分析视野是必要的。从文化领导权的一般功能来看,文化领导权显示了政治领导权的社会基础,政治领导权的巩固与发展要以对文化领导权的获取作为前提。赢得文化领导权的阶级可以成为一个社会中道德价值规约的倡导者、民众理想信仰的引领者、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并由此对有关社会行为进行虽然是无形的但同时却是有效的规范。不过,这一切都需要并表现为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文化只能是稳步发展的。文化领导权问题具有自身特殊性,主要靠宣教、说服而不是强制性力量;而其规范功能一旦发挥出来,其影响就是长远、持续、深入、稳定的,其社会意义就是历史性的,是真正的“大道无形”。源于此,一个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为了巩固国家政权,都十分注重将符合本集团统治需要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逐步地推广开来,使之成为在基层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思想体系,并进而使之为社会民众所普遍接受。一旦社会上民众的思想观念能够基本上与统治集团所宣传的这种主流思想文化一致起来,就意味着统治集团在社会民众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与之相反,如果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系统中,在统治集团所认可与宣传的思想文化体系之外还存在着与之相对立的另一思想体系,并且这种思想也力图积极地影响大众,那主流思想文化的“领导权”地位就受到来自另外思想文化的“反领导权”的挑战,就可能存在危机。在这里,“文化领导权”问题反映了思想文化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内斗争的复杂性、重要性和长期性,这也正是高校政治理论课需要直面的关键问题。
新形势下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高校政治理论课体现出其意识形态功能。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围内的斗争与矛盾日趋激烈,国内外各种反社会主义的力量在加紧步骤企图通过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阵地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执政党争夺群众、争夺民心,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使马克思主义的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界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对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坚持这点尤其重要。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这种“社会转型期”,既是“发展机遇期”,也是“矛盾突显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以及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既定国策的形势之下,各种利益关系经历或正在进行着新的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已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也愈益随之发生了不同寻常的变化。当前,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观念相互碰撞,对人们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的方式与渠道较之过去大为增加,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是过去所无法相比的。可以说,在我们的时代,人们在思想观念方面的选择性、独立性、多样性都显著增强了,这在不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程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思考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问题就显得弥笃重要。恰恰在此问题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也同样面临着“矛盾凸显期”的挑战。就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如下三个层面理论与实践中的难点或挑战是应当突出加以关注的:
从经济的层面来看。我们知道,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建立在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基础上,是完全正确的。但有人借题发挥,提出既然现在中国所有制结构已经多元化,也相应地要求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其用意在于通过对我国所有制经济结构认识上的以偏概全来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当着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时,也不应忘了“公有制为主体”。一个社会的指导思想,并非是由所有制经济结构上的多元性决定的,而是由所有制结构中占支配地位的所有制关系决定的。因此,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正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去引领与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从政治的层面来看。现在有人认为文化的研究必须摆脱其政治色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的自由特质,才能进行真正的文化研究,所以公然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出质疑。这是典型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其实,一定社会形态中的思想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说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而是必然要打上阶级的烙印、必然要维护一定社会中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的。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逻辑。“非意识形态化”观点的持有者他们的真实目的也是想籍此来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他们的这一目的已经显示出其“意识形态”立场。现阶段的“非意识形态化”在本质上是反社会主义的。
从文化的层面来看。众所周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这是早在讨论十大关系过程中就已明确的。现在有人片面地强调这一方针而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此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到,“双百”方针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进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和学术理论的繁荣、发展;二是通过‘双百’方针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思想阵地,逐步解决意识形态领域‘谁战胜谁’的问题。”这就是说,“双百”方针的着重点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实现社会主义的文化民主与文化繁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前提。同样地,强调“双百”的时候,也不应忘了“二为”。坚持“双百”与坚持“二为”是有机统一的。一旦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必然会使文化工作偏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如此则与文化工作的根本宗旨背道而驰。 上述所列新時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面临的有关新挑战,都相当集中地表现为试图弱化甚至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可见,这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所要应对的重大问题。高校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使命,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解答的又一非常重要问题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国际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交往日益频繁,我们应当倡导多元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形态中,既有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共同认识,也因其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经济基础和阶级状况而各具特色。这种文化形态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文化形态上的普遍性是不同文化实现对话的前提,而文化形态上的特殊性又是文化需要实现交流的现实动因。各种文化在平等对话的条件下相互借鉴对方长处、取长补短,如此则能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文化之间的这种取长补短式的交流是以互相肯定对方、承认对方为前提的,决不是以一种文化胜利、一种文化消失为取向的对话。毫无疑问,当代西方文化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强势地位是因为有西方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作为其后盾;同时,西方国家是一刻也不会放弃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输出、文化渗透的。我们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来使社会主义文化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以有效抵御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文化帝国主义,并在这一过程中保持自己文化的主体性与独立性,在对话与交流中兼收并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总体上讲,当今发展中国家面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威胁和由本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所必然引起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各种复杂变化,捍卫本国文化主权的任务更加繁重了,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当代社会主义国家要十分注重强化责任意识与阵地意识、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社会主义国家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核心环节在于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换言之,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内,指导思想只能一元化,只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任何别的思想体系来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分化”、“西化”的图谋并没有停止,他们的手法更为隐性化、多样化,更为注重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原先的“两化”现已发展到“六化”,即不仅要“分化”、“西化”,还有“丑化”、“淡化”、“溶化”、“腐化”,概括起来,就是要通过经济上加强控制、政治上离间干群、文化上瓦解思想的方式搞跨社会主义。这“六”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中都反映出来。西方国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能否得逞,主要还是取决于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所以,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抓紧思想政治工作,最关键的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筑造防御“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特别在高等教育领域,必须非常重视通过政治理论课教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努力使之入脑入心。
理论武装要达到预定的效果,就应当讲求科学性和方式方法,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理论要说服人,必须具备解释力。只有具备对现实的解释力,政治理论课才能对教学对象拥有吸引力、感召力与渗透力。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敢于直面社会敏感话题,尤其是应注重对新的时代条件下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展开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从理论与现实相联系的角度上对人们思想上的困惑作出有科学性的符合现实的说明和解释。我们常提到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在于根据历史发展的需要和现实的要求,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深入研究与解答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遇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实践推进中不断显现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理论威力,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所以,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注重理论的解释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理论要说服大众,在方式上还应注意采取大众化的形式,多用大众化的语言,多结合社会现实来说明问题,等等。此外,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战斗力。战斗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品格。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以来,就一直是在同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当前,我们必须敏锐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动态,提高理论鉴别力,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错误的思想观点。现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思想斗争形势更趋复杂,各式各样错误的思想观点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这对党和国家正在开展的工作无疑是一种很大的干扰。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这些错误思想观点决不能采取不过问、不斗争的态度,任其泛滥。当然,思想方面的斗争要区分性质与矛盾的类型,应注意把握“度”而不可随意上纲上线,理论批评要有理有据,总的目的是捍卫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信息化革命,信息化的进程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思想文化领域也概莫能外。在信息网络的运用不断普及的今天,人们在获取信息方面从未像今天这样便捷高效。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它的穿透力、影响力都是巨大的。因此,信息网络也是意识形态阵地,“文化领导权”的问题在信息网络中同样存在,当今各种思想文化也都十分重视这个新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我们应当看到,非社会主义甚至是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中某种程度上已经占了先机。信息网络的开放、交互式与终端用户独立自由等特点,使网络中各种信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面对这样的新情况,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怎样进一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占领新的意识形态阵地并提高对网络虚拟世界相关信息的宏观分析能力,就是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的全新课题。
为此,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一是要十分重视采用现代化的工作手段,这就要学好网络技术、用好网络技术,由此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网上各种思想动态;二是要主动争夺互联网这个“新的重要阵地”,只有如此,各种非社会主义甚至是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通过网络进行的渗透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到抑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得到更好的巩固,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才能在先进文化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实现和发展。
这样就能赋予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新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页。
[2]靳辉明:《靳辉明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6页。
作者简介:连朝毅,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福建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2014FJ-NCET-SK01)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文化领导权;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
对于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而言,文化领导权的分析视野是必要的。从文化领导权的一般功能来看,文化领导权显示了政治领导权的社会基础,政治领导权的巩固与发展要以对文化领导权的获取作为前提。赢得文化领导权的阶级可以成为一个社会中道德价值规约的倡导者、民众理想信仰的引领者、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并由此对有关社会行为进行虽然是无形的但同时却是有效的规范。不过,这一切都需要并表现为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文化只能是稳步发展的。文化领导权问题具有自身特殊性,主要靠宣教、说服而不是强制性力量;而其规范功能一旦发挥出来,其影响就是长远、持续、深入、稳定的,其社会意义就是历史性的,是真正的“大道无形”。源于此,一个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为了巩固国家政权,都十分注重将符合本集团统治需要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逐步地推广开来,使之成为在基层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思想体系,并进而使之为社会民众所普遍接受。一旦社会上民众的思想观念能够基本上与统治集团所宣传的这种主流思想文化一致起来,就意味着统治集团在社会民众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与之相反,如果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系统中,在统治集团所认可与宣传的思想文化体系之外还存在着与之相对立的另一思想体系,并且这种思想也力图积极地影响大众,那主流思想文化的“领导权”地位就受到来自另外思想文化的“反领导权”的挑战,就可能存在危机。在这里,“文化领导权”问题反映了思想文化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内斗争的复杂性、重要性和长期性,这也正是高校政治理论课需要直面的关键问题。
新形势下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高校政治理论课体现出其意识形态功能。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围内的斗争与矛盾日趋激烈,国内外各种反社会主义的力量在加紧步骤企图通过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阵地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执政党争夺群众、争夺民心,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使马克思主义的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界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对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坚持这点尤其重要。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这种“社会转型期”,既是“发展机遇期”,也是“矛盾突显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以及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既定国策的形势之下,各种利益关系经历或正在进行着新的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已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也愈益随之发生了不同寻常的变化。当前,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观念相互碰撞,对人们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的方式与渠道较之过去大为增加,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是过去所无法相比的。可以说,在我们的时代,人们在思想观念方面的选择性、独立性、多样性都显著增强了,这在不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程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思考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问题就显得弥笃重要。恰恰在此问题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也同样面临着“矛盾凸显期”的挑战。就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如下三个层面理论与实践中的难点或挑战是应当突出加以关注的:
从经济的层面来看。我们知道,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建立在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基础上,是完全正确的。但有人借题发挥,提出既然现在中国所有制结构已经多元化,也相应地要求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其用意在于通过对我国所有制经济结构认识上的以偏概全来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当着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时,也不应忘了“公有制为主体”。一个社会的指导思想,并非是由所有制经济结构上的多元性决定的,而是由所有制结构中占支配地位的所有制关系决定的。因此,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正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去引领与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从政治的层面来看。现在有人认为文化的研究必须摆脱其政治色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的自由特质,才能进行真正的文化研究,所以公然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出质疑。这是典型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其实,一定社会形态中的思想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说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而是必然要打上阶级的烙印、必然要维护一定社会中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的。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逻辑。“非意识形态化”观点的持有者他们的真实目的也是想籍此来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他们的这一目的已经显示出其“意识形态”立场。现阶段的“非意识形态化”在本质上是反社会主义的。
从文化的层面来看。众所周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这是早在讨论十大关系过程中就已明确的。现在有人片面地强调这一方针而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此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到,“双百”方针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进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和学术理论的繁荣、发展;二是通过‘双百’方针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思想阵地,逐步解决意识形态领域‘谁战胜谁’的问题。”这就是说,“双百”方针的着重点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实现社会主义的文化民主与文化繁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前提。同样地,强调“双百”的时候,也不应忘了“二为”。坚持“双百”与坚持“二为”是有机统一的。一旦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必然会使文化工作偏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如此则与文化工作的根本宗旨背道而驰。 上述所列新時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面临的有关新挑战,都相当集中地表现为试图弱化甚至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可见,这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所要应对的重大问题。高校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使命,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解答的又一非常重要问题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国际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交往日益频繁,我们应当倡导多元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形态中,既有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共同认识,也因其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经济基础和阶级状况而各具特色。这种文化形态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文化形态上的普遍性是不同文化实现对话的前提,而文化形态上的特殊性又是文化需要实现交流的现实动因。各种文化在平等对话的条件下相互借鉴对方长处、取长补短,如此则能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文化之间的这种取长补短式的交流是以互相肯定对方、承认对方为前提的,决不是以一种文化胜利、一种文化消失为取向的对话。毫无疑问,当代西方文化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强势地位是因为有西方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作为其后盾;同时,西方国家是一刻也不会放弃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输出、文化渗透的。我们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来使社会主义文化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以有效抵御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文化帝国主义,并在这一过程中保持自己文化的主体性与独立性,在对话与交流中兼收并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总体上讲,当今发展中国家面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威胁和由本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所必然引起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各种复杂变化,捍卫本国文化主权的任务更加繁重了,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当代社会主义国家要十分注重强化责任意识与阵地意识、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社会主义国家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核心环节在于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换言之,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内,指导思想只能一元化,只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任何别的思想体系来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分化”、“西化”的图谋并没有停止,他们的手法更为隐性化、多样化,更为注重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原先的“两化”现已发展到“六化”,即不仅要“分化”、“西化”,还有“丑化”、“淡化”、“溶化”、“腐化”,概括起来,就是要通过经济上加强控制、政治上离间干群、文化上瓦解思想的方式搞跨社会主义。这“六”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中都反映出来。西方国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能否得逞,主要还是取决于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所以,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抓紧思想政治工作,最关键的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筑造防御“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特别在高等教育领域,必须非常重视通过政治理论课教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努力使之入脑入心。
理论武装要达到预定的效果,就应当讲求科学性和方式方法,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理论要说服人,必须具备解释力。只有具备对现实的解释力,政治理论课才能对教学对象拥有吸引力、感召力与渗透力。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敢于直面社会敏感话题,尤其是应注重对新的时代条件下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展开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从理论与现实相联系的角度上对人们思想上的困惑作出有科学性的符合现实的说明和解释。我们常提到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在于根据历史发展的需要和现实的要求,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深入研究与解答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遇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实践推进中不断显现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理论威力,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所以,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注重理论的解释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理论要说服大众,在方式上还应注意采取大众化的形式,多用大众化的语言,多结合社会现实来说明问题,等等。此外,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战斗力。战斗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品格。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以来,就一直是在同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当前,我们必须敏锐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动态,提高理论鉴别力,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错误的思想观点。现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思想斗争形势更趋复杂,各式各样错误的思想观点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这对党和国家正在开展的工作无疑是一种很大的干扰。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这些错误思想观点决不能采取不过问、不斗争的态度,任其泛滥。当然,思想方面的斗争要区分性质与矛盾的类型,应注意把握“度”而不可随意上纲上线,理论批评要有理有据,总的目的是捍卫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信息化革命,信息化的进程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思想文化领域也概莫能外。在信息网络的运用不断普及的今天,人们在获取信息方面从未像今天这样便捷高效。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它的穿透力、影响力都是巨大的。因此,信息网络也是意识形态阵地,“文化领导权”的问题在信息网络中同样存在,当今各种思想文化也都十分重视这个新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我们应当看到,非社会主义甚至是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中某种程度上已经占了先机。信息网络的开放、交互式与终端用户独立自由等特点,使网络中各种信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面对这样的新情况,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怎样进一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占领新的意识形态阵地并提高对网络虚拟世界相关信息的宏观分析能力,就是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的全新课题。
为此,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一是要十分重视采用现代化的工作手段,这就要学好网络技术、用好网络技术,由此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网上各种思想动态;二是要主动争夺互联网这个“新的重要阵地”,只有如此,各种非社会主义甚至是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通过网络进行的渗透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到抑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得到更好的巩固,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才能在先进文化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实现和发展。
这样就能赋予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新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页。
[2]靳辉明:《靳辉明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6页。
作者简介:连朝毅,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福建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2014FJ-NCET-SK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