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孩子们的乐园

来源 :公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kd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本文从视觉、色彩、空间、形状造型、自然元素等方面,探完了儿童教育理念与空间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了幼儿目的空间设计是如何营造趣味空间环境,来满足幼儿成长需要的。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设计、趣味空间、儿童教育理念
  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认为:环境教育对于儿童的习染作用,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深而持久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Le Piaget)将儿童的幼儿时期成长过程与成长环境进行了有机关联,对幼儿心理和行为对环境的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说环境对幼儿的发展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幼儿园正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意义。
  对于幼儿来说,因不具备成人对环境具有的选择、适应、改造等能力,也就决定了幼儿对环境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和依赖性,创建和营造一个科学的、有趣味性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就显得尤为必要。对于尚未形成社会价值观念的儿童来说,幼儿园教育的趣味性在孩子社会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把趣味教育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学习、玩耍等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环境中逐渐感受观察世界、主动接触世界、不断探索发现的乐趣?趣味性的空间环境设计就是能够最好地实践这一教育理念的途径。
  空间环境设计是幼儿园趣味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创建幼儿园的趣味空间环境,设计者就应当重视儿童视知觉的感知特性,从视觉、色彩、空间、形状造型、自然元素等几个构成要素着手,只有体会“童趣”,才能真正创造一个完全属于孩子的空间,来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
  一、视觉色彩
  国内外相关研究指出,2-3岁的婴幼儿已能分辨红、黄、蓝三原色,而5-6岁时大多数儿童已掌握12种色彩的名称及11种色彩的使用方法。同时,研究也表明,3-6岁的幼儿最初喜欢鲜艳、对比强烈的色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偏爱协调、柔和的色彩。儿童的这些视觉和心理的特点,是幼儿园色彩设计的依据。
  可以说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与幼儿园生活是同步的,幼儿园空间设计要能够提供有利于其开发的色彩环境,例如FCA Srbiia幼儿园,这座幼儿园位于菲亚特汽车(FCA)的塞尔维亚工厂内,幼儿园的室内环境设计受到了儿童需求的启发,建造了一个基于创造力的彩色空间,同时遵循了最高的安全规则,避免不当的配色带给孩子压抑、躁动、害怕等不安全的心理感受。这种设计上的色彩平衡通过“混乱中的秩序”来实现,看似复杂的五颜六色,其实是利用色彩来进行分区,有秩序地引导弦子们的活动方向。地板采用了鲜亮的颜色,公共空间用黄色,走廊、玩耍区和多功能厅用绿色,餐厅用橙色,行政区域用蓝色,而最惊人的是卫生间,是由各种彩色瓷砖构成的,充满了趣味性,孩子们在快乐中更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位于奥地利的Sighartstein幼儿园,多功能空间的色调是以绿色作为主题色,设计师在儿童用品、家具、材料等用色上故意减少了色谱,只采用绿色系中的颜色,将园内空间的绿色主题与建筑外墙的绿色立面以及户外自然景观融合在了一起,让人感觉清新自然。
  二、空间知觉
  空间感觉是指对距离(深度、高度)、形状、大小等的辨别。人的空间知觉的萌芽开始产生于婴儿后期,并在随后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有较大的局限性,比如对他们来说感到亲近的高度只有1.2米左右,对物体形状的感知更加简化,比如他们无法感知物体的透视变形,物体被部分遮蔽时的形状等,在幼儿园空间设计中对此细致考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如空间的形式、尺寸、比例以及多样化的公与私的空间,将这些融于设计中,突破传统空间设计的方正规矩的盒子形态,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适合幼儿身村尺度的趣味空间,不但有利于开展多种教学形式,而且迎合了幼儿喜欢钻在低矮小巧空间中玩耍的情趣。此外,还可以设计出可提供孩子们“孤独”“躲避”“思考”“捉迷藏”的内外空间。现代幼儿园的空间设计已呈多元化趋势,活动空间是开放的、有趣的,环境是新颖的、活泼的。以下呈现的这个案例,就很好地诠释了现代幼儿园空间设计的发展方向。
  位于上海嘉定区安亭镇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幼儿园,其酷似蜂巢的建筑外观,寓惹不言而明。科学研究发现,蜂巢结构用于建筑上,密台度最高、所需材料最简、可使用空间最大。该园的设计师团队就采用了蜂巢状的组合方式,使幼儿园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结合度更好、更开放,也更有活力和凝聚感。在为孩子们设计的班级单元里,设计者没有按照规范要求把空间分割成教室和卧室两个房间,而是将二者合二为一,使空间形成一个灵活的整体:既可以围绕中心的圆柱展开教学活动,也可以和六边形的墙面结合进行分区活动,还结合幼儿和老师的身体尺度对窗户进行了特别的设计,在离地面30厘米到130厘米的高度内专门为孩子设计了凸窗空间,成为他们摆放玩具、阅读和照料小植物的充满趣味的场所,公与私的空间设计非常贴近幼儿的需求。园内的每一层每一间教室都与室外的分班活动场地直接相连,两个班级分享一个活动庭院。通过精心的组织,设计团队将各种尺度的室内和庭院空间串联在路径上,使孩子们的每一次“外出”都能够通过庭院获得更多探索、发现和交流的经验。
  三、形状知觉
  幼儿对外部事物认识单一、概括能力较低,通常以符号的方式建立认知。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几何形体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往往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物体。所以设计师需要在一些建筑物、墙体、设施、窗户、楼梯的造型上,配合幼儿对形状的认知能力,设计成较为生动的造型形象,或设计成抽象的几何形体,或组合成丰富的波浪纹状,这些形状的变化,可以更多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拓展他们的想象能力。
  针对儿童形状感知的特点来进行设计,位于澳洲悉尼的NUBO儿童活动空间,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实例。在NUBO里面依次排列着各种“纯玩”空间和不同的活动区域,整个空间的设计元素:墙体、天顶、窗户、楼梯、包括设施家具等,都设计成大小不一、体积不等、形状各异的几何形体,顺应了弦子们对形体的认知能力,极大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这是一个用来鼓励2-8岁的孩子在此学习、探索,发挥出他们无限想象力的场所。
  四、自然元素
  有研究表明,童年时期对自然空间的接触与成年后对于自然的接触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小时候频繁地接触自然空间的人在以后更有可能成为自然的使用者和保护者。如果无法使孩子获得自然体验,接触不到植物、水、泥土、砂石会造成孩子的“自然缺失症”,因而,与自然元素的亲近是十分必要的。多变的自然环境有助于增强孩子的专注力,能带来更多有趣的创造性思维灵感,激发更丰富的交流行为。
  与自然元素相融合的设计,可以更多地体现在户内与户外的活动空间中,以满足孩子在自然环境里游戏或其他类似的行为。
  位于日本福山的花生幼儿园,因其建筑的外形像花生而得名,就是一个巧妙引入自然元素的成功案例。幼兒园就坐落在一个绿树掩映的花园内,受当地气候影响,幼儿园几乎没有外墙,整个空问开放通透,光照充足,木结构的柱子成为分割室内外的构件。室内的感觉就像是花园内的一座亭子,可以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无穷魅力。
  同样位于日本的TN育幼所,也是一所能让孩子们品味自然的“乐园”,场地被充满绿色植被的自然环境所环绕,孩子们可以在田野、池塘、树林与舒适的和风中感受季节的更迭,让他们在体验中成长。餐厅中还设计了大窗,让孩子们就餐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诸如田野与池塘景观。前侧的露台让他们可以在阳光和柔风中吃饭,好像野餐一样。花园中还种植了不同的果树,果实可以在厨房烹饪,孩子们在体验自然之美、收获和品尝自然馈赠的同时,也发展了感性、好奇心与探索力。
  五、结语
  根据幼儿的行为和心理特点,我们可以逐渐认识到他们内心世界和对外部环境要求的独特性。幼儿对周围的环境总存有一种探索的欲望,因此,幼儿园的空间环境设计更应激发孩子们去探索和发现,设计师应该模糊基于成年人审美情趣的视角,在设计中,需要清晰地理解并运用童话般的符号,来构建符合儿童行为的趣味空间,让他们在“乐园”中不停地发现惊喜,启迪和探索未知世界。
其他文献
摘要:贝内代托·布法利诺是法国当代活跃的青年艺术家,近年来以多产高质、创意独特的公共艺术作品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布法利诺2007年至今的作品进行梳理,详细分析了其最具知名度的几件作品,并总结出他对工业产品艺术化、公共空间娱乐化等两大创作手段,最终尝试解读布法利诺的创作思路、风格和艺术语言,走进布法利诺与众同乐、玩物有志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公共艺术;法国艺术家;贝内代托·布法刹诺;游戏艺术  贝
期刊
何人可教授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设计引擎(Design Engine)创新联盟发起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设计学组)成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特邀副会长,并担任德国红点设计奖、日本GMARK设计奖评委。他翻译的丹麦建筑师扬·盖尔的著作《新城市空间》《交往与空间》《公共空间·公共生活》,是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以及研究公共艺术、城市公共
期刊
近年来,在上海,公共艺术已成为构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0年起,“静安国际雕塑展”以双年展的形式呈现,至今已是第四届。每一届的展览水平、知名度和公众参与度都在不断提高。“静安国际雕塑展”折射出整个上海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定位和新追求。  一、立足新静安的公共艺术面临新挑战  2016年,上海“撤二建一”成立新“静安区”。“十三五”期间,静安区将聚焦居住、出行与城区面貌等三大短板问题,发起三
期刊
一、“新通道”源起背景  在一些偏远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却拥有非常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及大量隐形文化资产。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他们的传统社区被现代生活方式深深影响,两者的文化碰撞使得他们的文化特征正一天天地被消磨,这不仅仅体现在建筑和服饰等一种显性方面,在习俗、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等方面,也在趋向同质化。文化的多样性与生态的多样性同样重要,它是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
期刊
竹林清风,文人气节;非遗创新,智慧再造;美丽乡村,地方重塑。  竹子是最具中国风的植物,也是中国人传统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材质。2016年,文化部、教育部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群研习计划之“一竹一世界”国际竹创意设计系列活动正式启动执行,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共同主办,旨在推动文化创意与乡村业态发展的互动,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与城市生活美学之间的关系,提升竹文化的非遗传承发展与
期刊
阿德里安·派珀(Adrian Piper,1948—)是美国概念艺术家、哲学家。她的作品以揭露排斥性、差异性、种族漠视和种族歧视为主。2012年,她获得学院艺术协会的杰出作者奖。在2015威尼斯双年展上,她因参与奥克威·恩威泽(Okwui Enwezor)的主要展览“全世界的未来”(All the World’s Futures)而获得最佳艺术家金狮奖。  阿德里安·派珀出生于纽约曼哈顿岛一个中上
期刊
摘要:本文围绕“公共艺术在传统城市更新进程中的批判性作用”展开论述,通过分析大栅栏更新项目以及欧洲相关城市的案例,以“社会设计”的角度,对比并评估了案例中的非典型艺术介入手段,及其如何接洽并干预各城市的更新进程。此外,公共艺术作为一种附着社会责任及义务的社会参与型实践,在面对复杂的城市挑战以及艺术家、设计师角色转变和艺术流动性产生的语境下,对其定义及其活动条件的更新进行再审视。  关键词:社会参与
期刊
摘要:现代城市的发展与透视法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按照透视法则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城市理解为一种认为设计之后的产物,一种朝着乌托邦梦想发展的产物。不过,摄影家郑知渊却试图通过自己的摄影打破透视法对自我认知的限制。这样的创作尝试,无形中揭示了城市自在的某种发展体系与视觉体系。  关键词:城市;透视法;摄影;摄影无意识;模糊空间  这一天,由于一直没有接收到让自己有所共鸣的视觉信息,时间也不早了,郑
期刊
马克·詹金斯(Mark Jenkins,1970-)是一位以街头雕塑装置而出名的美国艺术家。他的街头艺术是将街道用作舞台,他的雕塑和周围的环境互动,其中也包括路人,他们在无意中成了演员。他的装置经常吸引警察的注意。他的作品被表述为异想天开、强烈、令人震惊以及情境主义(situationist)。詹金斯最初的灵感来源于胡安·穆尼奥斯(Juan Munoz)。除了创作,他还在各工作室传授他的雕塑技能和
期刊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岑安岭隧道采用自行式全液压模板台车浇筑二衬混凝土,针对隧道的结构形式和自行式全液压模板台车的设备构造特点,从混凝土配合比选取、原材料选取、混凝土质量控制、施工工艺等方面提出该部位混凝土施工时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隧道 二衬施工工艺  0、工程概况  岑安岭隧道位于高州市东岸镇山甲村与上垌村一带,设计为小净距隧道,洞室净空11.0×5.0m,隧道净宽:0.7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