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文本与插图效应的整体发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享受语言与插图的美。
关键词:插图;语文教学;整体发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63-02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利用插图是情境法教学中最简洁、成本最低、速度较快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对这“特殊的艺术语言”巧妙地与文字内容结合,将这个宝贵的教学资源省时、省力地用在教学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教师自己做起,树立备图的意识
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把“备图”纳入其中,树立“备图”意识。首先教师要对插图做到心中有数。插图是绘画作者把握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以熟知为前提,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运用适当的个人风格和表现技巧,形象地再现原著精神内涵的再创造;编辑在组织和选择这些插图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要读懂文本作者、绘图作者和编辑的意图,并睁大自己鉴赏的眼光,悟出插图的丰富底蕴,读出自己对插图的理解和感受。其次,为学生准确看图搭脚手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要让学生学会看图则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寻求图文的最佳结合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教师还要充分挖掘蕴涵在课文插图中的知识信息,思考如何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品评鉴赏,透过插图画面探究和吸收更多的隐含的信息;思考如何利用插图来设计练习,发挥插图的最大功效。
二、从图入手,让插图发挥合理的作用
1.利用插图,让学生理清每册语文教材的脉络。九年级下册教材在目录里插了六幅主题图,分别是与诗人们吟唱祖国和土地的颂歌相吻合的四园风光图、与小说天地结合的人生思考图、与戏剧结合的舞台图片和与文言文结合的古色古香的图片等,每幅图都明确地与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关,学生可以通过浏览这些图片展览,知道本学期所涉及的学习内容,大致把握本册教材的学习路线。
2.利用插图,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大部分插图是课文中关键内容的再现,往往插图一现,全文就豁然开朗。教师可让学生先观赏插图来预测课文内容。如在教学八上《新闻两则》时,可以预先让学生通过插图了解我军横渡长江的具体路线,体会那排山倒海、气势磅礴的渡江战役。还可以在记叙类作品如《斑羚飞渡》《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课》等,通过欣赏插图,学生就可以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了;还可以在游记之类的文章教学时用插图让学生了解作者写游记时的写作顺序。
3.利用插图导入新课,为学生直接进入文本提供方便。由图引出课文,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通过文图的衔接点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打开了方便之门。雨果先生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三幅插图,一幅是雨果先生的画像、一幅是旧日圆明园景象和圆明园遗址,课上可以先利用这三幅图进行质疑,一个外国的作家和中国的圆明园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读信,在不自觉中品读圆明园的辉煌和感受侵略者的疯狂以及与雨果先生产生共鸣,这样自然将学生引入到文本的解读中去,寻找相关的语句来印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利用插图进行阅读教学。教材中有很多写意画,将诗歌与绘画相结合,交相辉映,达到一种“万趣融其神思”的境界,很适合诗歌教学。鉴赏诗歌有一个由景入境、由境入情、由情入理的过程。教师如能引导学生从画中景来品味诗中情,必会水到渠成。如《天净沙·秋思》以一系列意象的叠加而堪称“秋思之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品读诗歌边欣赏插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诗歌的意象与插图吻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学生通过广阔的空间,从这一幅深秋晚景图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广漠孤寂之感,游子思念家乡之情也就能深深体会了。在观赏画的过程中,学生将这种“简练文字”所表达的“典型景物”深深复制在脑海里,合上课本就能背诵了。看图读文,以画解诗,诵文想画,使课堂趣味横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意。插图往往同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密切相关,教师可利用插图作为解读难点的突破口,化难为易。如在教学《石壕吏》时,文中有一段老妇致词,初看似老妇的独白,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文中只见妇啼苦,未闻吏呼怒,这是全篇的匠心所在。教师何以引导学生来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呢?让学生看看插图吧,图中衣衫褴褛的老妇掩面而泣,两个官吏趾高气扬,蛮横无理,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文中老妇的三段致词并不是“娓娓道来”,而是在官吏的再三逼问下有三次转折的哭诉。让学生观察插图,结合课文,发挥想象,为官吏补上对白。文图合一,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易苦为乐。
5.利用插图,练习写作。看图作文是作文训练方式之一,因它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除了那些专门为训练写作而精心设计的插图,课文中其他的插图,只要教学需要,也可以拿来练习写作。如学习《马》这篇课文,可以先请学生观察插图中的马,然后要求他们写出马的外形特点,再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马外形特点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写作角度、方法、用词,找出自己习作片段与课文描写的差距,在清楚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后,再学习别人的优点,仿照文中的方法来描述一个自己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与传统的看图写作相比,这种边学边练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而且“现学现用”,效果更佳。利用插图练习写作,将写作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6.利用插图,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水平.《湖心亭看雪》上完后,教师可以就文中插图与网络实景图结合,让学生就西湖做一次导游。在对景色的描述中加入自己对文本与作者的情感,真正实现学与用的结合。八上第二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内容,各插图都与文章结合之美,恰如其分地表达文中主人公的心态或者是动作,给予学生一个“假如我是××,我会……”让学生把习得的情感用语言表述出来,一则可以及时把握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二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7.补充插图,丰富学生的想像力。教材中的插图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适当补图。如《皇帝的新装》,教材只在扉页配有一幅皇帝赤身在众大臣簇拥下趾高气扬地游行的画面,教师也可为文中的几个重要情节配上生动形象的插图,如两个骗子在空织布机上忙碌的图片、老大臣指着空织布机赞美布料精美的图片、皇帝在众目睽睽之下试穿新衣的图片……把这些插图组成连环画,就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故事,皇帝扭捏作态的滑稽、众大臣或愕然或窃窃私语的情状、两个骗子的装模作样都将跃然纸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随时利用插图来让学生说上一段。比如《斑羚飞渡》配有一老一少斑羚飞渡悬崖的插图,可让学生就插图展开想象并以创造性复述表达出来。教师可启发学生想象:若你是那只小斑羚,你会想些什么?若你是那只老斑羚,你又会想什么,怎么做?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复述,鼓励学生“添枝加叶”。说与写是一体的,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有许多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或现成或需要再加工的,但无论怎样,都不要冲淡教学的主题,注重文本与插图效应的整体发挥,把好用插图的深度、宽度和厚度,在享受语言与插图美的同时,不妨也给学生留一点空白,给他们自由的空间。
关键词:插图;语文教学;整体发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63-02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利用插图是情境法教学中最简洁、成本最低、速度较快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对这“特殊的艺术语言”巧妙地与文字内容结合,将这个宝贵的教学资源省时、省力地用在教学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教师自己做起,树立备图的意识
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把“备图”纳入其中,树立“备图”意识。首先教师要对插图做到心中有数。插图是绘画作者把握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以熟知为前提,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运用适当的个人风格和表现技巧,形象地再现原著精神内涵的再创造;编辑在组织和选择这些插图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要读懂文本作者、绘图作者和编辑的意图,并睁大自己鉴赏的眼光,悟出插图的丰富底蕴,读出自己对插图的理解和感受。其次,为学生准确看图搭脚手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要让学生学会看图则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寻求图文的最佳结合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教师还要充分挖掘蕴涵在课文插图中的知识信息,思考如何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品评鉴赏,透过插图画面探究和吸收更多的隐含的信息;思考如何利用插图来设计练习,发挥插图的最大功效。
二、从图入手,让插图发挥合理的作用
1.利用插图,让学生理清每册语文教材的脉络。九年级下册教材在目录里插了六幅主题图,分别是与诗人们吟唱祖国和土地的颂歌相吻合的四园风光图、与小说天地结合的人生思考图、与戏剧结合的舞台图片和与文言文结合的古色古香的图片等,每幅图都明确地与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关,学生可以通过浏览这些图片展览,知道本学期所涉及的学习内容,大致把握本册教材的学习路线。
2.利用插图,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大部分插图是课文中关键内容的再现,往往插图一现,全文就豁然开朗。教师可让学生先观赏插图来预测课文内容。如在教学八上《新闻两则》时,可以预先让学生通过插图了解我军横渡长江的具体路线,体会那排山倒海、气势磅礴的渡江战役。还可以在记叙类作品如《斑羚飞渡》《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课》等,通过欣赏插图,学生就可以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了;还可以在游记之类的文章教学时用插图让学生了解作者写游记时的写作顺序。
3.利用插图导入新课,为学生直接进入文本提供方便。由图引出课文,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通过文图的衔接点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打开了方便之门。雨果先生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三幅插图,一幅是雨果先生的画像、一幅是旧日圆明园景象和圆明园遗址,课上可以先利用这三幅图进行质疑,一个外国的作家和中国的圆明园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读信,在不自觉中品读圆明园的辉煌和感受侵略者的疯狂以及与雨果先生产生共鸣,这样自然将学生引入到文本的解读中去,寻找相关的语句来印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利用插图进行阅读教学。教材中有很多写意画,将诗歌与绘画相结合,交相辉映,达到一种“万趣融其神思”的境界,很适合诗歌教学。鉴赏诗歌有一个由景入境、由境入情、由情入理的过程。教师如能引导学生从画中景来品味诗中情,必会水到渠成。如《天净沙·秋思》以一系列意象的叠加而堪称“秋思之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品读诗歌边欣赏插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诗歌的意象与插图吻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学生通过广阔的空间,从这一幅深秋晚景图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广漠孤寂之感,游子思念家乡之情也就能深深体会了。在观赏画的过程中,学生将这种“简练文字”所表达的“典型景物”深深复制在脑海里,合上课本就能背诵了。看图读文,以画解诗,诵文想画,使课堂趣味横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意。插图往往同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密切相关,教师可利用插图作为解读难点的突破口,化难为易。如在教学《石壕吏》时,文中有一段老妇致词,初看似老妇的独白,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文中只见妇啼苦,未闻吏呼怒,这是全篇的匠心所在。教师何以引导学生来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呢?让学生看看插图吧,图中衣衫褴褛的老妇掩面而泣,两个官吏趾高气扬,蛮横无理,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文中老妇的三段致词并不是“娓娓道来”,而是在官吏的再三逼问下有三次转折的哭诉。让学生观察插图,结合课文,发挥想象,为官吏补上对白。文图合一,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易苦为乐。
5.利用插图,练习写作。看图作文是作文训练方式之一,因它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除了那些专门为训练写作而精心设计的插图,课文中其他的插图,只要教学需要,也可以拿来练习写作。如学习《马》这篇课文,可以先请学生观察插图中的马,然后要求他们写出马的外形特点,再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马外形特点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写作角度、方法、用词,找出自己习作片段与课文描写的差距,在清楚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后,再学习别人的优点,仿照文中的方法来描述一个自己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与传统的看图写作相比,这种边学边练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而且“现学现用”,效果更佳。利用插图练习写作,将写作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6.利用插图,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水平.《湖心亭看雪》上完后,教师可以就文中插图与网络实景图结合,让学生就西湖做一次导游。在对景色的描述中加入自己对文本与作者的情感,真正实现学与用的结合。八上第二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内容,各插图都与文章结合之美,恰如其分地表达文中主人公的心态或者是动作,给予学生一个“假如我是××,我会……”让学生把习得的情感用语言表述出来,一则可以及时把握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二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7.补充插图,丰富学生的想像力。教材中的插图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适当补图。如《皇帝的新装》,教材只在扉页配有一幅皇帝赤身在众大臣簇拥下趾高气扬地游行的画面,教师也可为文中的几个重要情节配上生动形象的插图,如两个骗子在空织布机上忙碌的图片、老大臣指着空织布机赞美布料精美的图片、皇帝在众目睽睽之下试穿新衣的图片……把这些插图组成连环画,就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故事,皇帝扭捏作态的滑稽、众大臣或愕然或窃窃私语的情状、两个骗子的装模作样都将跃然纸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随时利用插图来让学生说上一段。比如《斑羚飞渡》配有一老一少斑羚飞渡悬崖的插图,可让学生就插图展开想象并以创造性复述表达出来。教师可启发学生想象:若你是那只小斑羚,你会想些什么?若你是那只老斑羚,你又会想什么,怎么做?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复述,鼓励学生“添枝加叶”。说与写是一体的,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有许多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或现成或需要再加工的,但无论怎样,都不要冲淡教学的主题,注重文本与插图效应的整体发挥,把好用插图的深度、宽度和厚度,在享受语言与插图美的同时,不妨也给学生留一点空白,给他们自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