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育人典型案例设计之儿歌教学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_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文学》的儿歌教学中,可供挖掘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风民俗较为丰富,而将这些民族智慧有意识的传达给学生,不但能够打开学生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继承者的观念传达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当他们未来面对幼儿授课时,才能引导幼儿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培养出更多爱国爱家的下一代。
  关键词:幼儿文学 育人 典型案例 儿歌教学
  儿歌是指由民间流传、文人拟作或儿童自编自创的,适合幼儿吟唱、欣赏的歌谣,又称“童谣”。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幼儿文学》中,儿歌理论知识、儿歌鉴赏、儿歌创编与儿歌表演等儿歌教学中的多种形式,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以后他们能在幼儿园顺利的展开儿歌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保障。儿歌起源于民间,历史十分悠久,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幼儿文学》儿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儿歌的理论知识、创编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我国儿歌发展的脉络,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漫长的儿歌发展历史长河中有一大批非常优秀且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儿歌作品,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意识,从中汲取养分,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也能更好地运用到未来的工作中。
  因此,笔者在儿歌教学中,将儿歌的育人功能在儿歌章节的儿歌概述中提炼出来,进行教学实践。
  一、案例选题的意义
  本案例选自《幼儿文学》儿歌章节中的第一节——儿歌概述,在这一章节中,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儿歌的概念、儿歌的发展历史以及儿歌的功能。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讲授过程中,笔者有意选取了大量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联,并能反映幼儿童真童趣的儿歌作为本堂课教学的一个暗线,在知识的讲解中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包括儿歌、童谣、儿歌发展历史、儿歌四大功能等相关的知识、概念,并且能够让学生从每一首选取的儿歌内容中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这些儿歌案例的选取,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建立,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也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真、善、美,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性情,受到文学的熏陶,丰富学生的人性内涵,从而实现用《幼儿文学》教学育人的功能。
  二、融入育人元素的儿歌教学案例分析
  在儿歌章节概述内容中,笔者将思政目标设定为儿歌的概念、发展历史及功能的讲述上,以及在儿歌内容的选取上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元素,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情感目标设定为感受童真童趣,唤起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任感;能力目标设定为能够准确把握儿歌概念,在儿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把握儿歌的功能;认知目标设定为知道儿歌的概念及发展历程,理解儿歌的四种功能。具体来看:
  第一部分:儿歌概念的讲述。在这一部分中,教师采用唤起学生幼年回忆的方式,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儿时印象最深刻的儿歌是哪一首?回想起这些儿时的儿歌时有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体验?从而引出儿歌是快乐的文学,是洒向童心的种子这样一个对儿歌总体的认识。
  在讲解儿歌的概念之前,先通过两首儿歌的展示引导学生给儿歌这一概念下定义,两首儿歌均是与中国传统佳节——“新年”相关的题材。《北京忙年歌》是一首流传在民间的童谣,其中“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对于中国人在迎接新年前的忙碌、热闹以及劳动人民对新一年的憧憬和期待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充满浓浓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而另一首则是由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鲁兵先生创作的《新年》,“新年的爆竹——嘭啪!新年的笑声——哈哈!新年的喜事——多多!新年的宝宝——长大!”这首儿歌简短、句式整齐,采用隔行押韵的方式,将中国新年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表现出来。通过这两首儿歌,笔者引出两个小问题:儿歌是为誰创作的?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儿歌的内容?由此引出儿歌概念中的第一层含义,儿歌是适合幼儿吟诵的、欣赏的歌谣,又叫童谣。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儿歌进行进一步的概念辨析,歌与谣的概念,童谣与儿歌的概念。引出《诗经·魏风》《毛诗故训传》《韩诗章句》等关于歌、谣的概念,从而给出明确定义。接下来做继续引申推进,通过最开始展示的《北京忙年歌》《新年》这两首儿歌,引导学生从它们创作的时间、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思考,辨析童谣与儿歌的概念,从而明确儿歌的概念。
  第二部分,儿歌发展历史的讲解。在这部分内容讲授中,笔者将每一时期的儿歌流变所涉及的时间、主要任务、主要作品及成就进行归纳划分,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儿歌发展历史脉络的表格设计,从而引导学生在小组思考和讨论中体会到儿歌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由来已久,它的出现对幼儿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教师特别强调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儿歌这一名称是何时产生的?并且借用周作人创作的《儿歌》,让学生体会到五四时期作家为幼儿创作的儿歌具有鲜明的幼儿情趣;其次,指出儿歌发展历史中我国出现的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革命战争时期,一大批红色儿歌应运而生,它们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反映了我们祖国对待不平等和压迫的顽强抵抗,红色儿歌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爱国情感。
  第三部分,儿歌功能的讲述。在儿歌功能的讲授中,同样选取能够代表幼儿童真童趣、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儿歌,旨在引导学生在未来的教育教学选取文本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的找到既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真、善、美的优秀作品。
  具体来看:儿歌的第一个功能是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笔者选取了三首有代表性的儿歌,分别是《端午》《扮老公公》《画妈妈》。逐一展示儿歌,引导学生分析儿歌中所传达的信息和主题。《端午》是描写的是我国传统佳节——端午节,儿歌中有较多的、丰富的代表着“端午”含义的具体形象,粽子、金龙、鲜花、屈原老公公等,这些形象的出现,让孩子们对“端午节”有了更为清晰地认识,孩子们置身在这样快乐的节日氛围中,对于这些形象的感受就更为真切,形成了一种形象之美。《扮老公公》这首儿歌的主人公并不是一位真实地老公公,而是由小朋友们来扮演老公公的形象,孩子们在这首充满童趣的儿歌中,体会着老公公这一形象,同时也增添了幼儿的生活情趣。《画妈妈》传达着幼儿对妈妈的一种思念,而这种思念之情的基础源于爱,让幼儿在无形中感受到真情实感的流露。因此,对于这三首儿歌的分析,旨在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明确儿歌所传达出一种情感美、形象美,或者说儿歌本身的音韵、节奏表现出的音乐美,亦或是儿歌的结构形式之美,都能给幼儿一种美的体验和享受,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情趣。   儿歌的第二个功能是启迪幼儿的心智。笔者选取了两首有代表性的儿歌,分别是《地球是个运动员》和《从小爱祖国》。教師依次展示儿歌,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儿歌所传达的内容,《地球是个运动员》是一首知识性儿歌,《从小爱祖国》则引导幼儿从小要热爱我们的祖国。这些儿歌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并对幼儿的品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明确儿歌的这一功能,选取这些优秀的儿歌,才能使幼儿从儿歌的百花园中了解自然界,认识社会上生活,从而开启智力,启迪思维。
  儿歌的第三个功能是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笔者选取了两首有代表性的儿歌,分别是《分果果》《小花鼓》。中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两首儿歌都属于“绕口令”这种儿歌传统艺术形式,绕口令是选取一些发音相近,容易混淆的字词组成语音,让幼儿进行诵读,不但能帮助幼儿矫正发音,还可以在这些语汇的运用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进而促进了幼儿的语言发展。当幼儿教师明确这一点时,才能够在未来的教学中一方面锻炼幼儿的语言发展,另一方面是让幼儿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中国儿歌传统艺术形式。
  儿歌的第四个功能是传承民族文化。笔者选取了三首有代表性的儿歌,分别是《剪纸歌》《春节到》《敲背》。《剪纸歌》《春节到》这两首儿歌,同学们看看这两首儿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对,中国传统佳节新年。儿歌中告诉孩子们过新年有很多的传统习俗,贴窗花、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儿歌给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敲背》则是向幼儿传达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的主题——孝敬老人,看似浅显的儿歌背后,其实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吟唱儿歌的过程中,幼儿不但了解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也能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的儿歌包罗万象,幼儿教师在吟诵儿歌的同时,孩子们潜移默化的、真切的感受到了真、善、美,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性情,得到文学熏陶,传承着我们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
  三、案例反思
  通过对儿歌概述中关于儿歌概念、儿歌的发展历史以及儿歌的功能这三部分内容的讲述,每一部分内容均选取了与主题贴近的儿歌案例,使得原本比较枯燥的内容变的更加充实具体。在结合儿歌案例的讲授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较为抽象的概念变的容易理解,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充实且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通过使用相关案例的多媒体课件,加之教师有情感的语言输出,以及思路引领,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儿歌概述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强化记忆点,使学生更加轻松地吸收今天上课所讲授的知识要点。与此同时,学生们也明确了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承担着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在春风化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启迪幼儿的心智、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引领孩子们真切的体会真、善、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唤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们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题:本文系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1年度校级教研专项课题,项目编号:JYZX202114
  参考文献:
  [1]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蒋风.幼儿文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要: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巨大冲击,高校应当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充分挖掘自媒体教育优势,自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不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合性较低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教学地位不断降低三方面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品质,在大学生价值理念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要创建高校自媒体网络教育平台、强化高校思想政治
摘要:专职组织员是各级党委负责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在实践中以问题为导向,查找了现阶段组织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专业性、专攻性、专心性不够等不足,重点分析了主观性因素,并紧扣组织员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努力推进在强化业务中发挥组织员主动性作用,在工作实践中發挥组织员专业性作用,在工作改进中发挥组织员促进性作用,助力组织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传媒艺术类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深入分析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着重研究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然后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与教育机制三个角度探索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为我国传媒艺术类高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方法。  关键词:传媒艺术类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 自
摘要:随着各国的发展,全球化的脚步没有停止哪怕一刻,中国作为一个在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大型发展中国家,同样被全球化的浪潮裹挟着前进。文化是一个文明一个国家的根基,文明可以当做底蕴也可以当做武器,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了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输送、文化入侵,企图以一种和平演变的方式不战而胜,达到入侵甚至是瓦解其他国家的目的,其中青年作为国家的建造者、文化的继承者被当作目标突破口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文化
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情况愈发关注.如何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有效开展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成为
摘要:我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根本无法离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想素养,而且还可以对他们的品德进行有效地培养,因此无论在哪一个教育阶段都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当前在大思政的教育背景下,高等院校需要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积极地进行改革,从而取得一定的成果,符合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需求。特别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是社会
摘要:列宁是一位屹立于时代的共产主义革命导师,他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且建立了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历史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深入了解列宁的思想,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文本首先通过对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时代背景以及思想理论来源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出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绝对领导,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等,最后提出思想的现实意义,旨在更好地推
摘要:“课程思政”大环境的变化,说明了我国教育领域对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从原来单方面关注学生成绩转向兼顾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上。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加强与思想教育的融合其目的是在锻炼学生体魄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文武双全”的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 体育 思政教育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强调:“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不
摘要:新时代,课程思政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笔者针对课程思政教师存在的内涵不清晰、思政元素不明确、思政元素不会融入等问题,从“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入手提出解决课程思政中教师现存问题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教师 课程思政建设 意识 能力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确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
摘要:宋讷,明初教育家,官位至国子监祭酒,其治监思想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明朝培养了大量人才,得到了朱元璋的嘉奖与重视;除此之外,在军事方面,宋讷继承了屯田之法,解决了明初边防之患;教育方面,他认为学校教育是治国首务,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认为学识与实践相用,这些教育理念直到今天来看依然适用,在当时来讲,具有极大的先进性。  关键词:宋讷 治监之道 军事思想 教育思想  一、宋讷其人  宋讷,字仲敏